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哪個先

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哪個先

發布時間:2021-03-09 00:14:39

❶ 請問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哪個更早

抗日戰爭比第三次國內抄革命戰爭早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年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

中共創建:1921年7月(1921年7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41年黨中央決定以7月1日為建黨紀念日。

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年——1927年。中共領導下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戰爭時期。這一戰爭以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為基礎,至1927年4月21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而告終。

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937年。中共領導下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為其結束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年。中國人民在中共領導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為結束標志。

解放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中共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戰爭,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結束標志。

❷ 比較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的土地政策,不同時期有什麼不同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1945年8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根據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迫切願望,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努力避免內戰,實現國內和平,並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社會改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在虛假地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積極進行內戰的准備。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共有三次戰役,分別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庄地區,圍殲敵人黃伯韜兵團,擊斃敵兵團司令黃伯韜。敵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000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由豫南趕來增援而孤軍突擊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全殲敵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地區,生俘兵團司令黃維。在此期間,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在陳官莊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滅。第三階段從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擊斃兵團司令邱清泉,生俘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計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的地區。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京、滬一帶完全暴露於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平津戰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間進行的。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確定的對平、津、張實行圍而不打或割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完成了對平、津、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任務,使敵人失去南逃或西竄的可能,造成了解放軍從容殲敵的態勢。第二階段從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軍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先殲滅新保安之敵兩個師,接著殲滅由張家口突圍之敵七個師,並於1月14日總攻天津,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敵警備司令陳長捷。第三階段從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有力地促進下,經過談判,傅作義率部25萬餘人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整個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軍達52萬人,華北基本上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這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群眾勝利地完成了與敵主力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共進行了142天,殲滅敵人173個師,共計154萬多人。連同在此期間其他地區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共計殲敵182萬人。這意味著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滅殆盡。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處於戰略防禦階段。戰爭主要在解放區進行。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治方針,以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方針。人民解放軍在這些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前8個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後4個月努力打破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也逐步高漲,形成了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使蔣介石處於全國人民的包圍之中。

1948年,朱德與陳毅部署豫東戰役

從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迅速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與此同時,在解放區徹底實行了土地改革,開展了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了黨對取得全國勝利以及在全國勝利以後的基本政策,

中共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

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批准了毛澤東主席關於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為了早日結束戰爭,4月1日, 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由於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統一指揮的第二、第三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

渡江部隊沖上長江南岸

一舉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隨後,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舉行勝利大進軍, 分別以戰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決殘余敵人,解放廣大國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外,全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終於被人民趕出中國大陸。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❸ 土地革命戰爭發生在什麼時候

土地革命戰爭是1927年至1937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堅持農村根據地建設,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反對國民黨統治的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創建了工農革命軍,又稱紅軍。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江西井岡山地區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多次粉碎國民黨軍的「會剿」。同時,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造了新的經驗。同時,在南方許多地方和陝西北部也出現了許多革命根據地。

1929年3月~1930年10月,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各地紅軍乘機積極發展。從1930年開始,蔣介石以重兵進攻中央蘇區,連續三次大規模「圍剿」,均被紅軍粉碎。1933年2月,蔣介石以40萬人的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紅一方面軍主力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蔣介石不顧日軍侵華造成的嚴重民族危機,仍然集中50萬人的兵力於9月下旬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在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左」的思想路線指導下,實行軍事冒險主義,紅軍遭到極為嚴重的傷亡。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湘鄂西蘇區、鄂豫皖蘇區、湘贛蘇區、湘鄂贛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紅軍反「圍剿」作戰雖然英勇頑強,大量殲敵,但損失嚴重,也都被迫轉移。

長征勝利結束後,中共中央和紅軍在陝北建立了根據地,並確定把國內革命戰爭同民族革命戰爭結合起來的戰略方針。紅一方面軍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通過東征、西征,擴大了紅軍隊伍,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政治影響,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推動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江兩、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8省范圍內游擊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在主力紅軍轉移之後,頑強堅持游擊戰爭,在惡劣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發展壯大。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共工農紅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時期,是通過土地改革和蘇區建設建立鞏固根據地、壯大革命力量和社會基礎的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的路線、方針、戰略、戰術發展成熟的時期。經過土地革命嚴峻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❹ 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年代劃分

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年)時期的土地政策分為三個階段: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簡單講,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7-1937 國共第一次戰爭時期,共產黨實行的是打到土豪劣紳分田地,把土地均分給農民 原因:這主要是利用農民的積極性來外對國民黨統治,爭取農村包圍城市取得勝利。 2、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由於國內主要矛盾變化,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抗戰,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團結了地主,也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統一戰線。 原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3、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抗戰結束,矛盾變化。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農民的支持是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可靠保證。按照《中國土地大綱》要求,實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還是團結貧下中農,限制富農,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原因:爭取農民支持,取得解放戰爭勝利

❺ 土地革命的三個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要這樣演變,有什麼意義

(一)調查土抄地和人襲口,劃分階級;
(二)發動群眾清理地主財產,焚毀田契、債約和帳簿,把牲畜、房屋分給貧雇家,現金和金銀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進行分配,公開宣布分配方案,插標定界,標簽上寫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積。

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
土地革命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僅半年之內,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達3萬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黃安七里坪的一個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農民入伍。

❻ 國民革命和土地革命分別是什麼時間發生的

1、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2、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1924~1927年,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大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合作下曾經取得很大勝利。

然而,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後背叛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勾結帝國主義,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後遭到失敗。

蔣介石集團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攫取了全國性政權,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代表帝國主義和中國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對中國人民實行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為了完成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領導人民繼續戰斗,開始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新的歷史時期。

(6)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哪個先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和武裝暴動是中共「八七」會議的產物。其直接目的是反抗國民黨的武裝鎮壓,也就是1927年南京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和武漢汪精衛發動的「七·一五」兩個事變中對共產黨人及其追隨者(主要是工運和農運中的工人、農民及學生)的大批殺戮。

事變和鎮壓的確殘酷,死屍遍地,血流成河,駭人聽聞。但今日冷靜下來看,事變發生又有其復雜的原因。拋開其他因素不論,當時海陸豐、湖湘一帶火一樣的農民運動中對鄉村豪紳、地主在政治上、經濟上包括尊嚴、人身的暴力式清算,就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清算如毛澤東所述:「把紳士打在地下,甚至用腳踏上」,諸凡針對豪紳的「殺豬出谷」、「戴高帽子游鄉」、「清算」、「罰款」、「不準退佃」、「減租減押」、「大示威」、「關監獄」、「驅逐」、「槍斃」,農會「為所欲為,一切反常,竟在鄉村造成一種恐怖現象」

那時國民黨中上層和部隊中的軍官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紳士、地主家庭,過火的農民運動激起他們的仇視是必然的。一些國民黨右派(包括蔣介石)斥責發動農民運動的共產黨員是「罪犯」,鎮壓就是不可避免的。

❼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什麼時候,是怎麼一回事啊

土地改革運動是指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區開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爭。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

❽ 土地革命戰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到什麼時候

1927-1937年,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對在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支持下的版 蔣介石反動統治的權偉大國內革命戰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 法西斯統治,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及革命群眾。

(8)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哪個先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一般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主要事件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
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廣州起義
平江起義百色起義寧都起義
紅軍長征遵義會議會寧會師

❾ 中國共進行了幾次土地革命內容什麼在什麼時期

中國共進行了6次土地革命。

1、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規定要沒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沒收一切所謂公產的祠族廟宇等土地,分給佃農及無地的農民。對於小田主則減租。強調貧農是農民運動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對於小地主的土地必須全部沒收,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原則。

2、第二次土地革命。1931年春 為了保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廣大貧農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證。

3、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 鞏固根據地和爭取抗戰勝利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抗日。

4、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 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需要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5、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國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了。

6、第六次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集體經濟組織為發包方,以家庭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為紐帶而組成的有機整體。通過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戶應向國家上交的定購糧和集體經濟組織提留的糧款等義務同承包土地的權利聯系起來。

(9)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哪個先擴展閱讀:

土地政策:

1、大革命時期(1924-1927)

這一時期我們黨的土地政策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

2、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6)

這一時期不要涉及兩個政策的不同。1928年12月,毛澤東主持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這個政策對於沒有土地的農民是有利的,但是對於略有薄產的中農還是不公平的,因此這個政策也是遭到了中農的反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在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制定了《興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這一時期主要考點就是由《井岡山土地法》變為《興國土地法》,由沒收一切土地變為沒收沒收地主和公共的土地,主要照顧中農的利益。

3、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這一時期停止了原來的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的做法,改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主要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內的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變為了民族矛盾,所有中華兒女都為了民族的獨立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黨這一時期也是為了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共同抗日,這一時期也是我們黨對於地主最溫情的時期,也是我們黨對於地主政策最不一樣的一個特殊時期。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隨著解放戰爭的逐步開展,國內的主要矛盾也從民族矛盾變為了階級矛盾,我們黨的土地政策也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

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我們還沒有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土地只不過由地主的私有變為了農民的私有。

5、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3)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同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在總路線方面是一致的,在具體政策上又有一些調整。主要是在富農問題上,將解放戰爭時期徵收富農多餘土地和財產,改為保存富農經濟。

這也是一個不同的地方,建國初期也是我們黨對於富農最溫情的時期,主要是這一時期首先我們的首要目標是消滅地主,富農是我們拉攏的對象;其次發展富農經濟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因此這一時期我們黨對於富農採取保存的方式。

閱讀全文

與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哪個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