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澤東持久論戰中闡述中日相互矛盾的四個特點
1.敵我力量的強弱,是侵略或被侵略的基本條件,也是速勝或持久的客觀基礎。敵強我弱,決定了戰爭的不可避免;強弱懸殊太大,又決定了中國之不能速勝,戰爭必須持久。
2.敵退步我進步是日本必敗、中國必勝的主要根據。日本雖強,但戰爭是退步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雖弱,但是進步的,進步性是支持長期戰爭、爭取最後勝利的主要根據。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日之抗日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
3.敵小國我大國,是敵我能否支持長期戰爭的主要條件之一。戰爭是雙方力量的競賽。日本國度較小,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是在先天不足的基礎上進行戰爭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巨大消耗。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是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上進行戰爭的,戰爭愈持久,潛力愈能發揮,在持久戰爭中,能夠贏得時間就能贏得勝利。
4.敵少助我多助,雖然是附隨因素,然而它對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能起重大影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戰爭性質決定的。日本侵略中國,是不義之戰,缺乏外援必將促使其加速走向死亡;中國是反侵略,是正義之戰,又能得到廣大的援助,則持久取勝將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
『貳』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與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什麼關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其內涵.
矛盾的對立性,也叫做斗爭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與趨勢.
矛盾的統一性,也叫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接的屬性與趨勢.表現為:1 矛盾雙方互為前提而存在,相互依存而發展.2 矛盾雙方以一定的條件而轉化.
二、矛盾具有普遍性,指的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也就是說,任何事物任何時候都有矛盾.它要求我們揭露矛盾,正視矛盾,同時還要一分為二看問題.
三、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各具特點,同一矛盾的不同側面各有其特點.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強調有矛盾,一個是強調這些矛盾與矛盾側面各不相同.
四,同一矛盾的不同側面,說的是在一對矛盾中,每一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就是矛盾雙方.中國有中國自己的特點,日本有它自身的特點.毛澤東就詳細的分析了這些特點,最後得出結論:抗張必勝!但是這是一個持久戰.
五、區分這些概念的時候,首先要使用他們的內涵.其次,要注意一些關鍵詞.
『叄』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在抗戰路上的根本分歧是要不要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
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問題解決以後,國共兩黨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在抗日的問題上自開始就存在嚴重的分歧。
一、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九一八事變時,國民黨實行對日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變後,改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直到華北事變後,國民黨的對日方針才逐漸有了轉變。
1937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擬定了較為具體的對日作戰計劃,即《民國二十六年度作戰計劃》。計劃按中日戰爭可能爆發於日蘇戰爭的前後,分為甲乙兩案。
在甲乙兩案的敵情判斷中,都正確地指出日本在軍備及物質方面佔有優勢,將採取積極進攻之攻勢,而期速戰速決,欲在短時期摧毀中國的作戰意志。
二、共產黨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即多次發表宣言,主張動員和武裝民眾,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通過民族革命戰爭實現民族解放。後來又明確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准備。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對全國抗戰的戰略基本方針以及重大國防問題,進一步提出了具體和細致的方案。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關於目前形勢的指示中提出爭取實現全國性抗戰、反對妥協的總任務及五項主張。
7月23日,毛澤東針對當時國內存在的妥協退讓的危險傾向,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
7月底至8月初,在日軍佔領平津准備發動新的大規模進攻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強調「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禦」,「正規戰與游擊戰相配合」,「發動人民的武裝自衛戰」,等等。
(3)抗日戰爭中日雙方互相矛盾特擴展閱讀:
毛澤東於1938年5月發表了《論持久戰》的著名講演。
一、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抗日戰爭必須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的客觀根據。
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基於這樣的時代條件,構成了戰爭雙方互相矛盾著的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二、規定了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
毛澤東指出:為了實現「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的目的,必須堅持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動員和依靠群眾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三、規定了抗戰的作戰方針和作戰形式,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
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必須執行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的作戰方針。只有執行這種方針,才能積小勝為大勝,改變敵我優劣形勢,取得最後勝利。同這種作戰方針相適應的作戰形式主要是運動戰。
『肆』 對立統一和同一性斗爭性有什麼區別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其內涵。
矛盾的對立性,也叫做斗爭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與趨勢。
矛盾的統一性,也叫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接的屬性與趨勢。表現為:1 矛盾雙方互為前提而存在,相互依存而發展。2 矛盾雙方以一定的條件而轉化。
二、矛盾具有普遍性,指的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也就是說,任何事物任何時候都有矛盾。它要求我們揭露矛盾,正視矛盾,同時還要一分為二看問題。
三、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各具特點,同一矛盾的不同側面各有其特點。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強調有矛盾,一個是強調這些矛盾與矛盾側面各不相同。
四,同一矛盾的不同側面,說的是在一對矛盾中,每一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就是矛盾雙方。中國有中國自己的特點,日本有它自身的特點。毛澤東就詳細的分析了這些特點,最後得出結論:抗張必勝!但是這是一個持久戰。
五、區分這些概念的時候,首先要使用他們的內涵。其次,要注意一些關鍵詞。
『伍』 矛盾的對立統一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區別
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其內涵。 矛盾的對立性,也叫做斗爭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與趨勢。 矛盾的統一性,也叫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接的屬性與趨勢。表現為:1 矛盾雙方互為前提而存在,相互依存而發展。2 矛盾雙方以一定的條件而轉化。 二、矛盾具有普遍性,指的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也就是說,任何事物任何時候都有矛盾。它要求我們揭露矛盾,正視矛盾,同時還要一分為二看問題。 三、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各具特點,同一矛盾的不同側面各有其特點。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強調有矛盾,一個是強調這些矛盾與矛盾側面各不相同。 四,同一矛盾的不同側面,說的是在一對矛盾中,每一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就是矛盾雙方。中國有中國自己的特點,日本有它自身的特點。毛澤東就詳細的分析了這些特點,最後得出結論:抗張必勝!但是這是一個持久戰。 五、區分這些概念的時候,首先要使用他們的內涵。其次,要注意一些關鍵詞。
『陸』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為何中國可以打贏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專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屬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 國民黨有大批能征慣戰的將軍,在前線的正面戰場浴血殺敵,比如萬古山大捷,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台兒庄戰役。著名的有薛岳,孫立人,杜聿明,張靈甫,李宗仁,張自忠等等當然少不了敵後戰場中共的支持,百團大戰經典戰例。著名將領有朱德,左權,彭德懷,粟裕等。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柒』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闡述的中日之間相互矛盾的四個特點。
敵我力量的強弱,是侵略或被侵略的基本條件,也是速勝或持久的客觀基礎。敵強我弱,決定了戰爭的不可避免;強弱懸殊太大,又決定了中國之不能速勝,戰爭必須持久。
敵退步我進步是日本必敗、中國必勝的主要根據。日本雖強,但戰爭是退步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雖弱,但是進步的,進步性是支持長期戰爭、爭取最後勝利的主要根據。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日之抗日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
敵小國我大國,是敵我能否支持長期戰爭的主要條件之一。戰爭是雙方力量的競賽。日本國度較小,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是在先天不足的基礎上進行戰爭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巨大消耗。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是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上進行戰爭的,戰爭愈持久,潛力愈能發揮,在持久戰爭中,能夠贏得時間就能贏得勝利。
敵少助我多助,雖然是附隨因素,然而它對戰爭的過程和結局能起重大影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戰爭性質決定的。日本侵略中國,是不義之戰,缺乏外援必將促使其加速走向死亡;中國是反侵略,是正義之戰,又能得到廣大的援助,則持久取勝將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
『捌』 抗日戰爭與甲午中日戰爭交戰雙方均為中日兩國,然而結局卻完全不同,中國一勝一敗的關
答案D
抗日戰爭的勝利應當歸功於國共合作,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及軍事上的妥協退讓,未能有效地組織民眾共同抗擊日本侵略。
『玖』 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基本特點是
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