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② 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是建立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由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版的。
2、國共權兩黨在抗戰時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國民黨、共產黨在抗日斗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隨著戰事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下降,而共產黨的地位和作用卻在不斷上升。
(2)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③ 如何正確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以前都說共產黨後復方制游擊怎麼厲害,現在越來越注重歷史的本事了。抗日戰爭,國民黨是當時中國的領導者,當時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也是國民黨。當時的共產黨還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抗日戰爭是在國民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抗日的正面戰場,所有大規模的戰役,都是國民黨打的,國民黨在正面和日本真正的精銳部隊作戰,並給予了日軍最大的消耗和打擊,練日本人都承認,日本在和國民黨的正面對抗中,投入了80%以上的兵力,也付出了過於巨大的代價。共產黨在後方的騷擾起到的是拖延作用,當時只靠這樣的小打小鬧,是不可能打敗日本人的。共產黨極力宣傳的平型關大捷,其實也只是整個陝西地區太原會戰的一部分,整個戰區也是在國民黨的領導下進行部署和作戰的。。。。。。。其實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實力,國共兩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秉持名族大義,合作對外,我們今天又何必去分什麼彼此呢?中華民族需要的是團結,外國人相信,要打敗中國人,就要用好中國人。只要我們團結,中華民族就是不可戰勝的。中國,加油
④ 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歷史教科書由於受前蘇聯的影響,突出體現了階級斗爭的主線,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夠客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史學研究的進步,這一狀況有了很大改觀。新教科書對「正確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地位」的表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傳統歷史教科書注重突出了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地位,而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沒有恰當的評價,也比較低調。要正確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必須分階段、根據史實進行分析。 一、中國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 (一)抗戰前期 在抗戰前期,國民黨抗戰比較積極。國民黨同共產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 ,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凇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英勇抵抗日軍侵略。在凇滬會戰中,國民政府先後投入40萬兵力,與日軍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激戰三個月,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太原會戰是國共合作抗日的典範。在徐州會戰中,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了台兒庄大捷,這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總之,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的會戰在打擊敵人侵略氣焰、延緩日軍侵略進程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國民政府執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使正面戰場組織的會戰無力阻止優勢敵人的瘋狂進攻,喪失了大片領土。 (二)抗戰後期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改變了戰略方針:集中主要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集團,公開叛國投敵,建立了偽國民政府。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標志著國民政府自抗戰以來在政策上的重要轉變。蔣介石集團把政策的中心由對外轉向對內,國民黨開始執行一條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路線。蔣介石集團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需要指出的是,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但不敢放棄抗日,積極反共,但又不敢徹底破裂,體現了其政治態度的兩面性。日本對國民黨的政策,由軍事進攻為主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但日
⑤ 如何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國共兩黨復在抗日戰爭中制的地位和作用:
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是建立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由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2、國共兩黨在抗戰時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前期國民黨的正面抗戰為抗戰的勝利墓定了保證,為共產當開展敵後戰爭爭取了准備。
在日本改變對中國的的政策時國民黨採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並反動了反革命事變,但此時共產黨仍舊採取全民族抗戰發動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敵後抗戰。
3、國民黨、共產黨在抗日斗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隨著戰事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下降,而共產黨的地位和作用卻在不斷上升。
抗戰時國共兩黨合作這是時勢所趨,在抗戰中,國黨是正面戰場,而共黨則是敵後戰場,二者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在初期,可以說是國民黨的作用很大,正是由於國黨在前線的堅守,才使得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後期國黨開始消極抗日,但是由於共黨的堅持和團結,才使合作沒有破滅,可以說後期共黨起了更大的作用。
⑥ 論國共兩黨及兩個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論文
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工農商學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國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的抗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
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分別擔任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任務。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淞滬、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奮勇作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敵後戰場牽制和殲滅了日軍大量的軍力,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國民黨在抗戰的地位和作用 抗戰初期階段的正面戰場
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雖然有許多失誤, 即國民黨存在僥幸心理,企圖依靠國聯,從而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作戰,加上國民黨軍隊思想混亂,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但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晉北忻口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戰相持與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消極抗日的態度,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蔣介石則運用一切辦法盡力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此後將大量軍隊用於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基本上都是
起消極作用的。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正面戰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盡管國民黨抗戰的態度較初期消極,但還是堅持了抗戰。在此時期鉗制了大量的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從戰略上講,正面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
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三個標題是: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是指導抗戰勝利的強大武器。第四個標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敵後根據地人民的英勇斗爭,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和爭取勝利的信心。
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共產黨反對日本侵略的主要活動,以及「七·七」事變後,八路軍新四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戰績。這些內容說明,取得中流砥社的地位和決定性的作用,實際上也就是領導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對全國來說主要是政治領導,就是提出正確的路線和方針政策,主要就是前面指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戰略和全面抗戰與持久戰的軍事戰略。
中國的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勝利,首先是由於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統一戰線的提出、建立、堅持和發展,主要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倡議,反復爭取,廣泛宣傳,妥善斗爭,並且自始至終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的結果。「七·七」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建立了許多抗日根據地,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有效地打擊,鉗制和吸引著敵軍,極大地支持和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並且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對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⑦ 如何正確認識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⑧ 怎樣正確認識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了解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首先應了解它在當時所處的地位。事實上,國民政府是當時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擁有幾百萬人的龐大軍隊,僅此而言,它在國人心目中就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這種不可替代的地位,才使得日本在發動「盧溝橋事變」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逼迫國民政府的投降上。其次,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還比較弱小,無論兵力、武器裝備等都還與日本有較大差距,尤其是武器裝備。我們知道,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裝備僅停留在「小米加步槍」的水平上,就更不用說抗日戰爭時期的裝備了。人民軍隊這樣的軍事實力,確實難於與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坦克、大炮相抗衡。第三,20世紀30年代的國際形勢異常復雜,由於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很多國家忙於克服危機而無暇顧及它國事務,而是面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與擴張而採取了「綏靖」政策。這樣的國際形勢讓我們認識到,不能把希望寄託到它國和國際聯盟身上,只能靠我們自己。第四,國民政府在對抗日戰爭的態度上確實不夠一致,由積極抗日轉向消極抗日。但我們應該看到,它始終未曾投降過,為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可以說正是這樣,國民政府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與認可,二戰後期,蔣介石代表中國參加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就是明證。
⑨ 怎樣正確認識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1、正面戰場在較長時間內,特別是抗戰戰略防禦階段起著主戰場作用。正面戰場雖然敗多勝少,但是大量消耗了日本的實力,有力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為抗戰過渡到戰略相持階段起到重要作用。
2、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戰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通過外交積極爭取國外援助,與同盟國家構建起相對平等的關系,為中國抗戰勝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抗日戰爭期間,兩個戰場並存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特點。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分別由國共兩黨主導。兩個戰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戰略防禦階段正面戰場起著主導作用,但抗日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敵後戰場逐漸取代正面戰場成為主戰場。抗戰初期,國民黨採取「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組織發動淞滬會戰、太原會戰等大的戰役,拖住大量日軍,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軍被迫放棄了速戰速決戰略,轉而實施「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戰略,逐漸減少對正面戰場的進攻,轉而將兵力用於打擊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力量。隨著日軍作戰重點的轉移和國民黨在抗戰方面日趨消極,抗日戰爭的重擔就落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肩上,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戰主戰場。
4、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抗日救國」主張,始終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解開國共兩黨分歧的死結,凝聚起中華民族磅礴的抗日力量,開創了中國全民族抗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一盤散沙」的狀況,奠定了抗戰勝利的政治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