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對中國打算使用核打擊斃有幾次
從美國參聯會揭解密的資料看,美國非常認真地考慮過核打擊中國有三次:
1952年朝鮮戰事僵持時,美國軍方曾打算在在戰場上使用小型核武器來對付中朝軍隊的坑道戰術,但是由於受到半島的地形限制和氣候條件。最後放棄了。
1958年金門炮戰引發的台海危機時,美軍對形勢估計得比較嚴重,認為中國要渡海攻台。參聯會建議對福建和廣東沿海使用核武器。蘇聯雖然對中國瞞著蘇聯搞突然襲擊,製造危機把蘇聯拖下水極其不滿。但是最後蘇聯還是硬著頭皮對美國發出警告,表示將為中國提供核保護和核反擊。最後,艾森豪威爾否決了美軍方的計劃。毛也緩和了局勢,台海危機結束。
1963年,美國通過衛星和高空飛機偵察,研判出中國的核試爆已經進入倒計時。美國參聯會和CIA聯合建議對中國青海的20基地,蘭州鈾濃縮工廠,羅布泊馬蘭基地,額濟納導彈試驗場(即後來的酒泉衛星基地)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可是遭到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反對。麥氏認為,這頂多隻能延緩中國核試爆的時間1-2年而已,而且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可測更不可控。建議不如有美方提供空運和武器裝備,由台灣的特種部隊實施空降,進行定點清除。同樣可以達到延緩中國核試爆的進度,而動靜卻沒有使用核武器那麼大。但是台灣在大陸的潛伏的特工在向青海接近滲透時被俘獲,而美國飛機空投下來的偽裝成戈壁灘石頭的無線電發射定位裝置也陸續被發現。特種作戰的企圖暴露,大陸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戰備等級,特別是做好了反空降的准備。最後這個計劃也被取消了。
Ⅱ 一旦核戰爆發,中國哪裡最安全
我覺得一旦核戰爆發,無論在哪裡都很危險的,核武器的威力那麼大,能夠躲哪去呢,就算真的躲過了,戰爭後污染也很大,生存都難啊。
Ⅲ 當年蘇聯要核打擊中國中國那時在干嗎
實際上,是中國自主發展的核力量,有效地遏制了蘇聯的核戰爭威內脅和核訛詐。容
在60年代末,蘇聯已經擁有4千枚核彈頭,光是可運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就超過1000枚。而中國剛剛在五年前的1964年10月首次試驗原子彈成功,1966年才進行原子彈和彈道導彈的兩彈結合試驗。
1969年10月,中國和蘇聯開始舉行外交談判,兩國的緊張關系得到緩和,由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引發的核危機得以解除。中蘇兩國一度接近戰爭的狀態,最後能比較圓滿的收場,是由於中國對蘇聯非常硬氣的態度,歸根結底是我們力量的加強。
Ⅳ 中國核武器實力究竟怎麼樣
中國核武器數量抄
1艘094級核潛艇,可攜帶12枚巨浪2潛射導彈,巨浪2導彈有3-6枚分導式核彈頭,也就是說,一艘094級潛艇,能攜帶36-72枚核彈頭,中國現在為止一共4艘094級核潛艇,能攜帶144-288枚核彈頭,這僅僅是094級核潛艇的攜帶數量。(中國094系列共4艘服役,2艘在建,所以還有72-144枚正待服役)
中國還有092級核潛艇,攜帶12枚核彈頭;
中國還有東風5地對地導彈,20枚(推測),就算單彈頭,也有20枚彈頭。
中國還有東風31地對地導彈,共20枚(推測),有3枚分導式彈頭,合計60枚。
中國還有東風41地對地導彈,數量姑且以10枚計算,東風41有6-10枚分導式彈頭,這樣共有60-100枚彈頭。
這樣簡單一算,中國有296-480(外加72-144枚)枚彈頭。這僅僅是導彈的核彈頭,還有核地雷、核航彈、核炮彈、中子彈、反潛核火箭、深水核炸彈,這樣算起來,應該至少再加200枚,這樣中國的核武器總量,在500-700枚之間。
法國、英國核武器都在300枚以下,中國如果700枚,已經超過英法總和了。
Ⅳ 中國明明有核武器 為什麼不爆發核大戰 讓中國統一全球
核武器一般只能用作核威懾(象朝鮮核爆,是為了向美國示威)
雖然威力驚人但核武器的污染非常大,戰爭是為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矛盾
如果爆發核大戰,人類都會玩完的
另外,哪裡來的中國統一全球,不現實
Ⅵ 中國核武器的歷史
和愛因斯坦有大大的關系,他也是反納粹所以給美國搞除了核武器,用來威懾法西斯主義
1,擁有核武器的國家8個(括弧內為第一次核爆時間):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2,有3個是前蘇聯分出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蘇聯分裂前這3個地方就已經庫存了一些核彈頭和核技術人員,有重新製造核彈頭的條件。但這3國都已經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公開承諾退還俄羅斯核武器,宣布為無核國家(他們認為這樣更安全)。
3,絕對有能力生產核彈頭的國家有2個:
日本:一方面堅持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另一方面秘密進行准備。世人普遍認為,日本是准有核國家,一年內就可生產出核武器,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三核大國。
德國:德國是最早擁有核技術的國家,戰敗後被美國人搶先研製出核彈。現在有25座核電站,德國要想擁有核武器是易如反掌的事。
4,有核計劃,有核技術,有生產核武器潛力的「核門檻」國家(地區)有44個之多:
巴西、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加拿大、伊朗、朝鮮、韓國、中國台灣、利比亞等等。
5,美國在西歐7個國家部署境內部署了不少核武器,如在法國、英國、德國、土耳其、義大利、荷蘭、比利時。
Ⅶ 中國的核打擊能力如何
美國國防部向國會發布了本年度的東方大國軍力報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戰略核威懾能力。這份報告中認為東方大國的空軍將會再次成為戰略核威懾的關鍵,而除了空軍以外,東方大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也在迅速發展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建成強大的四個字:「三位一體」型威懾,這讓美軍頗為難受,因為之前三位一體核打擊一直是美軍和俄軍的專利,現在則又多了一個。中國核力量缺少透明度,且拒絕討論其核力量,這使得情況變得更加復雜。解放軍傾向於戰略否認,而其不願與五角大樓就核問題展開討論,正體現了這一點。
轟6轟炸機
Ⅷ 中國核打擊力量如何
中國三位一體的核反擊力量
盡管世界各國都在削減核武器的數量,但是,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實際上,各強國的核武庫卻依然每天都在壯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的核武庫變得更加精乾和高效率,精度和威力的提高,使得各國不必像冷戰時代一樣維持規模巨大的核武庫。同時,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合理地調整了其核武庫的結構,如英法兩國就取消了國內的陸基及空基核武器,其核反擊力量僅依靠以戰略核潛艇為打擊平台的海基核武器。
中國一直奉行有限的核威懾戰略,其核武庫的規模一直不大,但卻具有陸基、空基和海基構成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
在這一體系裡面,其中以地下發射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為主要組成部分的陸基核力量規模最大、實力最強。但是陸基核力量存在機動困難,在飽和核攻擊下生存能力不強的先天不足。但1999年國慶閱兵時中國展出了其新一代的具有公路機動能力、使用固體燃料的東風31型洲際彈道導彈,另外一些國外媒體還報道了中國先進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顯示了中國始終在努力保持強大的陸基核打擊力量。相對而言,國外軍事觀察家認為,在大規模的核打擊下,中國的海基核力量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和還擊能力,但存在打擊距離太近的弱點。國外媒體早已報道了中國裝備巨浪2型(東風31潛射型)的094級戰略核潛艇已經下水及已進行了潛射導彈的發射試驗。而中國核力量架構裡面,最薄弱的是空基核打擊力量,轟六型轟炸機是骨幹力量,如無制空權保障其實際攻擊能力值得懷疑。由於有傳聞指俄羅斯借「中俄軍演」的機會向中國推銷其突防能力強大的圖-22M3型超音速轟炸機,加強了西方國家對該事件的關注,若此中國的三位一體的核反擊力量將變得更加完善。
Ⅸ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