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是中國共產黨的著名的戰役
1、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
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2、黃土嶺之戰
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河北淶源黃土嶺伏擊日軍,擊斃號稱「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此役殲敵900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3、昆侖關大捷
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指揮下,向被日軍佔領的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的昆侖關發起攻擊,到12月31日,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此役沉重打擊了日軍中素稱精銳的第五師團。昆侖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罕見的一場成功的正面攻擊戰。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有11000人負傷,5500人為國捐軀。
4、仁安羌大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保障當時中國惟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新結成的盟友英國,1942年3月,中 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遠征軍派新編66軍38師113團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戰斗,我軍終於佔領了仁安羌油田地區,使7000餘名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得救脫險。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英軍脫險被稱為是「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跡」。
5、常德會戰
1943年秋,日軍集中8萬餘人的兵力和130餘架飛機,對常德地區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約19.4萬人、飛機100餘架,進行防禦。1943年11月2日,會戰打響。常德會戰歷時65天,這在抗戰相持階段是少見的。戰斗激烈、傷亡慘重。日軍傷亡4萬餘人,戰死3名聯隊長;中國軍隊死傷5萬餘人,3名師長陣亡。中國軍隊不僅頂住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將日軍趕出了常德,保住了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常德會戰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②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到的是什麼作用
中國共產黨以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長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強脊樑和核心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中的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一、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主動履行抗日救國承諾,迅即擔負起號召和領導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歷史責任。
1931年,日本法西斯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事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當時主導全國政權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卻置國家民族的危亡於不顧,處境艱難的中國共產黨則首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
「九•一八」事變後,抵抗日本侵略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頭等大事。然而,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卻置國家民族的危亡於不顧,頑固推行「絕對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誤國政策。與國民黨的態度和立場截然不同的是,此時處境艱難的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了武裝抗日的主張。「九•一八」事變後的第3天,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即分別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革命委員會為滿洲事變宣言》。隨後,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接連發表《中央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日戰爭宣言》和《關於動員對日宣戰的訓令》等一系列正式文件,深刻揭露日本企圖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罪惡目的,強烈譴責國民黨蔣介石政府「不抵抗」的賣國政策,提出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以求得中華民族徹底的解放和獨立的政治主張;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宣布中國工農紅軍准備與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戰。
為履行武裝抗日政治承諾,中國共產黨迅速派出楊靖宇、周保中等一批重要幹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此後,中國共產黨還對「一•二八」淞滬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等局部抗日戰爭給予堅決支持,並派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紅軍為進入抗日前線東征。在上述英勇抗日斗爭中,方誌敏等一批傑出的共產黨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武裝抗日的號召和履行武裝抗日的行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熱烈響應,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斗爭的進程,為全民抗日統一戰線形成奠定了輿論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全力倡導並積極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力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是不可分離的。可以說,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就沒有全國抗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中國共產黨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毅然捐棄前嫌,倡導和推動國共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根據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已下降到次要和從屬地位的重大變化,最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並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進一步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路線。會後,毛澤東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系統地闡明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要求黨和紅軍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充當發起人和堅強的台柱子,並且強調黨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領導作用。瓦窯堡會議後,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大力促進全國抗日救亡的群眾運動,一方面積極開展對國民黨上層、各地方實力派和愛國人士等社會各方面的統戰工作。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不斷調整對蔣介石集團政策,將「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及至「聯蔣抗日」,從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力地推動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成為扭轉中國時局的樞紐。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廬山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至此,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相忍為國,顧全大局,堅持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根本保證了全民族抗戰能夠進行到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僅僅建立是遠遠不夠的,它的維護和鞏固是關系著全民族能否堅持抗戰到底的這個至關重大問題。1938年10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的誘降和英美的勸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逐漸採取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自1938年9月至1944年3月間,國民黨先後共動用190萬軍隊,製造反共摩擦約2,500餘次,其中還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嚴重削弱了持久抗戰的力量,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臨著破裂的危險。針對國內出現的妥協、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險傾向,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和又聯合又斗爭的總政策。針對國民黨內出現的反共降日逆流,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軍事摩擦和軍事進攻,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緊緊把握階級斗爭必須服從於民族斗爭的原則,妥善處理國共兩黨關系,既粉碎了敵、偽、頑分裂統一戰線的種種陰謀,打退了國民黨的反共高潮,又維護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持了國共合作和團結抗戰的局面,從而保證了全民族抗戰能夠進行到底。
三、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回答了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疑慮,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道路。
制定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是取得抗戰勝利的基本保證。全國抗戰爆發前後,中國共產黨和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為提出符合國情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
中國共產黨科學地提出了實行全國總動員,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一致進行全民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根據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之戰爭非正義性、我之戰爭正義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等基本特點,針對國民黨當局不願發動與武裝人民群眾而實行一條單純政府與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的情況,及時提出了全國抗戰所應實行的正確路線和所應採取的戰略方針與作戰指導原則。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在向全國的通電中就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又指出:「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為了促使國民政府軍事當局迅速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中共中央於「七•七」事變後不久,就提出《確立全國抗戰之作戰計劃及作戰原則案》,強調全國抗戰的戰略基本方針是持久的防禦戰,但在戰役上以速決戰為原則;作戰的基本原則是運動戰,避免持久的陣地消耗戰;而在戰役的指導上應是外線作戰;在敵之側後廣泛開展游擊戰,配合正面主力殲敵。193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分析了中日戰爭敵強我弱的形勢,指出了抗日戰爭的艱苦性和持久性,正式確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以及紅軍的戰略任務和戰略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在作戰指導計劃中,確定了以持久戰為主旨的戰略方針。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現出一幅完整的藍圖,清晰而有說服力地描繪出戰爭發展的全過程,回答了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疑慮,使全國人民明確了進行抗戰的道路,極大地增強了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1938年5~6月,毛澤東在總結抗戰10個月之經驗時,撰寫並發表了《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抗日戰爭的性質、特點、發展進程的規律和勝利前途,以及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論持久戰》科學預見持久抗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指出通過這3個階段,中國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則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指明了奪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日的信心。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是唯一能使弱國打敗強國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總方針。中國抗日戰爭特別是敵後戰場抗戰的實踐,正是按照毛澤東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和游擊戰理論,一步步走向了勝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抗日戰爭的歷史說明,先進的軍事理論,對弱國戰勝強國取得戰爭的徹底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使敵後戰場逐步上升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對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果敢地提出了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必須實行由國內革命戰爭的正規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游擊戰的軍事戰略轉變。
中國共產黨迅速挺進敵後,擔負起開辟敵後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在戰略上配合正面友軍作戰的戰略任務,與正面戰場相配合,構成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戰略布局。抗戰伊始,毛澤東獨具慧眼,充分認識到游擊戰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較早地提出了「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他在總結華北抗戰經驗的基礎上,對八路軍作戰的戰略方針作了科學的概括,第一次公開提出「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並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全面地闡述了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方針的基本要素,真正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加以考慮和運用。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於抗日戰爭和軍事理論的一個傑出貢獻,是一個偉大創舉。中國抗日戰爭同時在正面與敵後兩個戰場進行,既有統一的戰略目標,又各自獨立對敵作戰,相互依存和配合,這是中華民族在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中的偉大創舉。敵後戰場的開辟,鉗制故人大量有生力量,捆住敵人手腳,遏制敵人戰略進攻勢頭。這不但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挽救了抗戰危局,促進戰略防禦階段向戰略相持階段轉變,而且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後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為戰略反包圍,構成了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有利戰略態勢。兩個戰場同時存在,分散了敵人的力量,使其顧此失彼。正面戰場的堅持,敵後戰場的強大,它們組合在一起使日軍陷人長期戰爭的泥潭而無法自拔。抗戰八年,兩個戰場共進行重大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20萬次,共殲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接受投降日軍128萬人、偽軍146萬人。不難想像,如果只有一個戰場,那麼敵人就可毫無顧忌地集中全力於一線作戰,並且可以充分利用其佔領區的人力、物力資源,不斷增強戰爭力量,實現其「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戰略企圖。果真如此,那麼抗日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可能是另一種情形。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兩個戰場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力量、作用朝相反方向演變,抗戰初期正面戰爭是主戰場,從抗戰中期到抗戰後期,主戰場發生了轉化,敵後戰場逐漸成為主戰場。這種轉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主客觀的基本條件和深刻原因的。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為了確保其佔領區,採取對國民黨以政治誘降為主、集中力量對付在敵後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其主力逐步由正面戰場轉向敵後戰場。戰爭進到後期,兩個戰場的地位發生了新的變動。就在這時,正面戰場豫湘杜戰役大潰敗,後方區域更加縮小。敵後戰場則正在開展攻勢作戰。敵後游擊戰爭坦負起了抗擊日軍的主要任務,敵後戰場成為中國抗戰的主要戰場。據統計,敵後戰場抗擊侵華日軍的比例,1938年是58.8%,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這5年中,還一直抗擊著全部偽軍。1943年抗擊侵華日軍的58%,偽軍的90%;1944年抗擊侵華日軍的64%,偽軍的95%;1945年則抗擊侵華日軍的69%,偽軍的95%。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客觀地表現了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抗日根據地,具有對整個抗日戰爭局勢起決定意義的戰略地位和其他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
五、中國共產黨的清明政治實踐和英勇抗日行動為全國人民樹立了光輝榜樣,提供了全新的政治選擇,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熱情,喚醒了中國人民民族覺醒和戰斗精神。
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規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戰的完全勝利,是由於百餘年來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造成的民族覺醒,而集中代表中華民族覺醒的政治力量和中堅、先驅者和凝聚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成為凝聚人民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成為領導民族解放和振興的堅強核心。在八年抗戰中,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從黨的高級幹部、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到普通共產黨員,同人民群眾和廣大戰士團結在一起,戰斗在一起,同生死共命運,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譜寫了一曲曲壯麗凱歌。日軍所面對的主要對手,已不是甲午戰爭時的清政府,也不是簽署21條時的袁世凱和「九•一八」事變時坐視東三省淪陷的國民黨蔣介石政府,而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以國家和民族解放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是典型的人民戰爭,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艱苦的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決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人民戰爭和實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敵後抗日軍民發揚高度的英勇犧牲精神,以襲擊戰、伏擊戰、交通破襲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和「敵進我進」等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與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盪」、反「蠶食」、反「清鄉」、反「囚籠政策」、反「治安強化」等斗爭,堅持和發展了敵後抗戰,敵後戰場逐步發展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抗日武裝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
反觀正面戰場,由於其最高當局推行錯誤的抗戰路線、方針、政策,因而愈戰愈弱,由主要戰場變為次要戰場,在八年抗戰中喪失國土達279萬平方公里,使國家民族遭受慘重損失。作為掌握全國政權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是難辭其咎的。人民贏得了戰爭,戰爭教育了人民。中國人民從抗戰中認清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本質,把國家、民族的未來希望寄託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身上。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抗戰勝利後由其挑起的內戰中遭到慘敗的種子,早在抗戰中就由他自己埋下了。敵後戰場實行正確的抗戰路線、戰略方針和各項政策,因而,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越戰越強,不僅在奪取全民族抗戰勝利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且為抗戰勝利後中國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決戰,奠定了勝利基礎。
在歷時八年的全國抗戰中,敵後抗日軍民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0餘萬人,解放國土1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1.2億,建立了遍及華北、華中和華南等19個省區的19塊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等人民武裝的主力部隊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發展到260餘萬人。同時,敵後抗日軍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部隊傷亡60餘萬人,解放區人民群眾傷亡600餘萬人。歷史公正地說明,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這個決定性貢獻,奠定了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基礎。沒有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核心、中堅,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想像的。中國共產黨以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不愧為華夏的脊樑、民族的中堅,在抗日戰爭中的卓越功績和偉大貢獻將永遠彪炳史冊。
③ 抗日時期的一位共產黨員的簡介。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是共產黨員、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吞山河的就義詩。
吉鴻昌,河南扶溝縣人,1895年生。1913年入馮玉祥部,因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從士兵遞升至軍長。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1930年9月,吉鴻昌所部被蔣介石改編後,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奉命「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但他不願打內戰,對「圍剿」紅軍態度消極,1931年8月被蔣介石解除兵權,強令其攜眷出國「考察」。
九一八事變後,吉鴻昌被迫在歐美等海外游歷期間,心繫祖國安危,沿途多次發表抗日演說,呼籲國人在日本出兵侵佔我國東北、國家處危難之秋,皆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兄弟鬩牆外御其侮,堅決抗日,並呼籲國際社會聲援中國。
1932年1月,吉鴻昌在上海一二八抗戰炮聲中回到祖國後,即聯絡與發動舊部,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號,並毀家紓難,變賣家產6萬元購買槍械,組織武裝抗日。1932年深秋在北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秘密黨員。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組織的領導與幫助下,以馮玉祥為總司令的抗日武裝「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建立,吉鴻昌任第2軍軍長、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察哈爾警備司令,隨即率部進攻察北日偽軍,連克康保、寶昌、沽源、多倫四縣,將日軍驅出察境。蔣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反誣抗日同盟軍破壞國策,令何應欽指揮16個師與日軍夾擊同盟軍。吉鴻昌率部戰至十月中旬彈盡糧絕而失敗。失敗後,吉鴻昌潛往天津繼續從事抗日活動,與中共黨員南漢宸等共同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旗》報,宣傳抗日,聯絡各方,准備重新組織抗日武裝。
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被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並引渡給北平軍分會。敵人使出種種手段,迫害逼供。吉鴻昌大義凜然地說:「我是共產黨員,由於黨的教育,我擺脫了舊軍閥的生活,轉到工農勞苦大眾的陣營里頭來,我能夠加入革命的隊伍,能夠成為共產黨的一員,能夠為我們黨的主義,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這正是我畢生的最大光榮。」「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1934年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④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作用
某個答案的荒繆實在令人發笑,這種回答的存在本身就暴露著我國歷史教育只培養部分史實不建立史觀的缺點,其言之鑿鑿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戰爭中僅靠騷擾和牽制,甚至最終的勝利也只是建立在國民黨衰弱的可笑觀點,這是完全沒有任何唯物主義史觀的胡扯,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有其偶然性當更多的是它的必然性,先從細節反駁你,你所理解的共產黨實力不行完全是建立在正面戰場的視角上,但你要注意到相比於國民黨共產黨實際上是沒有一個極其穩定的後方來進行人力資源補給以及軍事補給,他的所有戰爭資源的來源都來自日本佔領區,換言之共產黨軍隊每擴大一分那日本侵略軍的實力就減弱一分,並且這個減少並不簡簡單單是戰爭資源的減少,日軍在無法保證能徹底殲滅殲滅游擊隊的的情況下必須派遣一定數量的軍隊來壓制游擊隊擴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千名游擊隊員在總體戰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一千名正規軍要強,對於中國這種弱國來說正規軍受限於國力實力相對於日本相當有限,但游擊隊存在的本身相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實力並不是特別強大的侵略者就是一種威脅,一旦日軍脆弱的以戰養戰平衡被打破,僅靠其本國資源根本無法完成對中國的統治,換言之中國共產黨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日軍戰略上的直接打擊,以上是駁斥其共產黨實力不行不足為中流砥柱,下面我開始說說他所說的所謂日本侵略軍窮兵默武,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爆發時間是1940年8月,此時離世界燈塔美利堅對日宣戰還有一年零三個月,即使是離日軍開始試圖進行北上戰略轉移也還有將近四個月的時間,南下戰略更是遙遙無期,另薛岳一戰封神的長沙保衛戰僅僅開始了第一階段,此時日軍的戰略視線仍停留在中國的侵略上,兵員實力尚未開始削減,此時就開始說日軍開始窮兵默武是不是有點太搞笑了?最後再說說他所謂的日本侵旅者並不是共產黨打跑,這確實是事實沒錯,日本侵略者實在全民族統一抗戰的打擊下才徹底失敗,但這並不影響我向國民黨提一個問題,他們是如何抗戰勝利前一個月又丟失了十八座縣城?福建雲宵、浙江金華、江西萬安、福建詔安在此本人不一一列舉,各位可自行查找淪陷時間已證事實,看看是誰見到窮兵默武的敵人都望風披靡。
⑤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出現了那些名人
十大抗日名將
張自忠將軍:第一名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其做法不禁使我聯想起現在正熱播的《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之死)。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將軍:第二名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將軍: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個人感覺,現在網上對杜聿明有些神化。
孫立人將軍: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孫立人排名略顯靠前。
薛岳將軍: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將軍: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將軍: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將軍: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將軍: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投票之初,張靈甫曾排在第四位,現在掉到第九,這個位置基本上是合適的。
王耀武將軍: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排名第十我感覺不夠公正,至少應排在張靈甫前頭。
⑥ 抗日戰爭,共產黨到底消滅了多少日本人
日軍52.7萬人。
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回偽軍171.4萬人,答其中日軍52.7萬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餘門。共產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結束,共14年抗戰。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⑦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怎樣由弱變強的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還部署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共產黨中央紅軍從江西突圍,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6月到達陝西.突圍的中央紅軍原有近10萬人,到達陝西才剩1萬余眾.革命進入了十分低潮時期.
中央紅軍與陝西紅軍匯合後,迅速發展;留守和在江南一帶的紅軍游擊隊也迅速擴大.蔣介石抓住這個節骨眼,限令三個月內要把共產黨徹底消滅.可是,這個時候,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以各種借口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張學良由於受歷史原因限制,聯合共產黨於1936.12.12.反動「西安事變」綁架了蔣介石,使消滅共產黨的計劃被徹底瓦解.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紅軍主力,即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約6-7萬人改編而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同年9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由江南一帶的紅軍游擊隊約2萬餘人,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八路軍、新四軍共約10萬人,接受政府管制,由共產黨直接領導.共產黨從此「星星之火」,不斷地「可以燎燃」起來.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8 月至1945年8月,保守地統計,八路軍已發展到九十多萬人,新四軍已發展到三十萬餘人.還有山東民兵就60餘萬,東北抗聯等,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已經達到200萬人.
解放戰爭日期,共產黨領導的土地改革徹底獲得民心,得民者得天下,從淮海戰役共產黨60萬軍隊打敗了國民黨美械裝備的80萬軍隊,最大原因就是那是上百萬人民群眾冒著飛機轟炸用小輪車推出來的,後勤保障做的非常出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