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法戰爭中什麼叫做不戰而勝,不戰而敗
應該是不來勝而勝,不敗自而敗吧,
1883年法國入侵越南,並進犯我國南方,戰爭初期清朝部隊慘敗,但後期在馮子材等民間武裝的堅持下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並導致法國內閣倒台,這是清末清政府對外戰爭不多的勝利。
清政府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簽訂的《中法新約》卻將勝利果實拱手相讓,法國雖然戰敗,卻達成了戰爭的目的,清政府雖然戰勝,卻簽訂了戰敗才會同意的條件,所以說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2. 近代歷史上,中國不敗而敗的對外戰爭是什麼
這樣的戰爭有兩場:一場是1883年12月—1885年4月的中法戰爭,另一場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的中日甲午戰爭。
3. 近代史上,出現「中國不敗而敗」結局的戰爭是
近代史上,出現「中國不敗而敗」結局的戰爭是中法戰爭。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巴德諾在《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上簽字畫押之後,清朝承認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中法戰爭宣告結束。
世人因此約喪權辱國,且簽訂於清軍作戰獲勝之時,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3)中國不戰而敗的戰爭擴展閱讀:
一、中法戰爭簡介: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里政權垮台。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二、戰後影響: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
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
戰後,清政府進一步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緊建立北洋艦隊,並於台灣設省,開始大力建設。
4. 中國近代史中國第一次不戰而敗的戰爭是
鎮南關戰役,馮子材率軍大破法軍,直接導致法國國內費里政權的垮台,然而此時清政府卻與法國和談,簽訂《中法新約》。。此為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5. 被稱為中國不敗而敗的戰爭是
應該是鎮南抄關大捷,當時襲清軍打敗了法軍,但清廷卻認為應該乘勝求和,結果最後不僅把打仗贏來的東西還了回去,還順帶著賠了不少,所以叫個不敗而敗。
再往後就是一戰了,中國沒有直接參戰,但同樣屬於戰勝國一方,當時很多國人以為能就此揚眉吐氣,實際上還是列強桌上的菜而已
6. 中法戰爭中,中國不敗而敗。告訴我,什麼是「不敗而敗」
「不敗而敗」是指中國在中法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簽訂不平等條約,勝利的成果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883年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
李鴻章等人主張趁勝就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1885年6月9日,中法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日後中國修築鐵路要向法國商辦;六個月內,中法兩國到中越邊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並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6)中國不戰而敗的戰爭擴展閱讀:
在歷史上,越南曾長期作為中國多個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晚清時期才被打破。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看到自詡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來是如此軟弱無力,於是就將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漸向東方延伸。其中,作為當時世界一流強國的法國把自己的目標瞄準了清朝藩屬國越南。
1859年至1862年,法國以越南民眾用暴力對付法國傳教士為借口,派兵占據了越南南部被稱為交趾支那的三個省,並迫使越南接受苛刻的不平等條約。自此,法國在越南獲得了貿易權、傳教權和控制越南對外關系的權力。
1874年,法國又在原條約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新條約中的規定,越南實際上已經淪為了法國的保護國。當時的清朝政府正忙於處理國內一大攤焦頭爛額的事務,無暇顧及越南的情況,所以只是提出抗議並發表聲明宣稱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拒絕承認法國提出的條約。
不過,法國志在將越南變成它的殖民地,所以並不理會清朝政府提出的抗議,依然我行我素地在越南北部派駐軍隊,修建軍事設施。
1883年12月,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中法戰爭爆發。
7. 在中國近代史上以「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而告結束的戰爭是
中法戰爭抄。
中法戰爭又作清襲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巴德諾在《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上簽字畫押之後,清朝承認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中法戰爭宣告結束。
世人因此約喪權辱國,且簽訂於清軍作戰獲勝之時,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7)中國不戰而敗的戰爭擴展閱讀:
「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在軍事上中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是不敗。然而李鴻章卻將此作為妥協求和的資本,主張「當借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人必不再妄求」。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正式簽訂《中法新約》,中國基本上接受了法國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國是不敗而敗。
而法國作為戰爭的失敗者,卻基本實現了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法國不僅奪取了整個越南,而且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還首次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所以法國是不勝而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法戰爭
8. 為什麼說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因為戰爭並沒有打輸,但戰後簽訂的條約卻使法國得到了很多利益,所以有人說「中法戰爭中國是不敗而敗」。
清光緒九年(1828年),當時的清政府與法國在越南北部爆發了戰爭,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並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世人因此約喪權辱國,且簽訂於清軍作戰獲勝之時,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並且在以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說法不絕於耳,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8)中國不戰而敗的戰爭擴展閱讀: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內容:
1、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2、在中越邊界保勝以上和諒山以北指定兩處為通商地點,允許法國商人在此居住並設領事;
3、降低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
4、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商辦;
5、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條約簽訂後,法國侵略勢力開始伸入雲南和廣西。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對法議和,客觀上也是因為英美等國的態度,他們擔心中國一旦取得對法戰爭的全面勝利,就會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決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樣馴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華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說:「中國的任何勝利,一般都會對歐洲人發生嚴重後果。」因此,他們極力施加影響,迫使清政府盡快對法妥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法戰爭
9. 近代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戰爭,其中中國不敗而敗的對外戰爭是哪一場
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
海軍: 馬江海戰 福建船政水師喪失,但法軍攻擊台灣受挫,陷入困局。回
陸軍: 法軍主力被答馮子材阻擊於鎮南關,越南境內又受到黑旗軍的襲擾,後勤壓力非常大。
政治:筎費里內閣因此受到彈劾,被迫下台
但是因為大清消息閉塞,未能了解到法國處於如此困境之中,想當然地認為對面還是像鴉片戰爭一樣的法蘭西,想著見好就收,招安了黑旗軍,撤離了越南。
越南方面:本來已經很難再繼續遠東戰事,大清的求和正中下懷,排除了大清在越南的政治影響以後,獨吞了越南。
所以說,大清不敗而敗,越南不勝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