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中國近現代反抗外來侵略戰爭,談談你的看法
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眾的斗爭
(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領導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國運動
(2)1899至1900年,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3)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抗擊日軍入侵(楊靖宇)。
2、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
(1)禁煙運動: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偉大起點。
(2)鴉片戰爭:關天培在虎門,英勇犧牲。
(3)邊疆地區危機:左宗棠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
(4)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戰役中,鄧世昌英勇戰斗,與艦同沉。
(5)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6)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守軍(二十九軍)英勇抗擊日軍進攻。
(7)1937年9月,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一一五師英勇抗擊日軍。
(8)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山東台兒庄與日軍激戰。
(9)1940年8月起,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發動百團大戰。
3、學生運動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感想:
1、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的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青年學生應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2、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3、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不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❷ 中國近代史的感想
呵呵網上怎麼回沒有的東西呢,我幫你找 下面就是咯。
你可以根據這篇文章改一下就行咯,呵呵`
闡發這四點感想時,程老說:「在近代史上,洪秀全、孫中山等,都是頂天立地的歷史人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立民國,勛炳萬世。但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我是從國民黨陣營里過來的人,國民黨當時並沒有統一中國。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近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這也是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體現。今天,我們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的時候,中國人民不但站起來了,而且站穩了。」
「從辛亥革命以來,沒有一個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與人民群眾建立和保持著血肉般的密切聯系。所以,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任,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中國共產黨的肩上。」
「在世界上,有的人以為中國是一黨專政,沒有民主黨派參政、議政,這是對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缺乏了解。其實,遠在三十年代,民主黨派就與中共風雨同舟,從八年抗戰到建國前夕,中共與民盟、民建、九三學社等許多民主黨派建立起鞏固的合作關系。建國40年來,這種合作關系不斷完善,目前又朝著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我是無黨派人士,多年來,我經常就國家大計方針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召開的協
程老語重心長地提出,紀念鴉片戰爭150周年,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這150年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路是怎麼走過來的。在這150年中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這其間,愛國主義精神像火炬、像旗幟,照耀和引導著一代代中國人不屈不撓地英勇奮斗,才使中國從昨日的衰敗走向今日的復興。
一席話,把記者的思緒帶到25年前。1965年,程思遠伴同李宗仁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懷抱,此事成為程思遠一生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機。人們盛贊程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協助李宗仁歸國的義舉,程先生被譽為「傑出的愛國志士」。他的義舉連同他的美譽已被載入史冊。今天,由他來談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問題,是最有發言權、最有說服力的。
記者不禁問道:「程老,目前有種『對祖國也愛也不愛』的說法。持這種思想的人認為,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河山壯美,人民勤勞儉朴,這些都很可愛。但現在國家有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想到這里,又感到這個國家不太可愛了。您怎麼看?」
程老笑著答道:「這種思想當然不對了,對祖國不能『又愛又不愛』。我們的國家多麼可愛呀!當前,國家總的形勢是好的,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但是,黨和政府採取了不少措施,這些措施已經開始奏效。另外,對這些問題和困難的性質、程度,也要有個清醒地分析。這都是前進過程中出現的,是暫時性的,正在解決或逐步可以解決的。」
「如何對待國家的困難是檢驗一個人愛國主義精神的試金石。諺語說得好,『母親再窮,兒子也不會拋棄她去另找一個。』『鳥兒不會忘記自己的窩,人不應該忘記自己的祖國。』國家在有困難的時候,更需要她的兒女們的忠誠和熱愛。」
程老還主張,一個愛國主義者,應該具有遠大的目光。說到這里,他風趣地講起一樁往事。
在他偕李宗仁先生歸國後的第六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他們時,毛主席曾問他:「你為什麼起名程思遠呢?」他答道:「要想得遠嘛。想得遠,才能看到未來。我和李宗仁先生就是想得遠,才覺得社會主義好,我們就回到祖國。」毛主席點頭稱是,接著又說:「我給你取個字型大小。中國古代有一位散文學家韓愈,字叫『退之』,你名程思遠,字就叫『近之』。之者,共產黨也,靠近共產黨之意。你看如何?」程表示感謝。
窗外春雨霏霏,萬物欣欣向榮。程老祝願海峽兩岸和海內外炎黃子孫繼承鴉片戰爭以來革命先烈的遺志,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竭誠盡力,為國家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竭誠盡力。*
❸ 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學習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以後的感想
這是個有趣的話題,應該被編入教科書!今天這個國家的最大問題,是大部專分年輕人對國家沒屬有自信心。甚至蔑視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以戰立國的近代史開國史,是國人的驕傲和榮光,這個事實被人抹殺。中國的近現代戰爭史,從清末至民國時期(鴉片戰爭,八國入侵,甲午海戰,軍閥紛爭,內戰不休,918事變拉起的十幾年的抗倭戰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即使在二戰結束後,這個曾經輝煌的國度,也被國際社會蔑視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嚴和地位。當那位具有領袖氣質的人崛起於中華,領導的軍事革命的勝利。讓這個國家從戰火中重新站立了起來。實現了真正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的獨立。共和國的誕生同時伴隨的是共和國的戰爭(韓戰,珍寶島之戰 中印戰爭,南沙海戰 抗美援越之戰)戰爭的完勝雪洗百年之恥。徹底改變在外交政治軍事屢遭失敗的局面。這個國家崛起於世界列強之林。幾十年過去了 ,作為一介布衣,始終認為亡者已矣,但其魂仍存於世。中國人應該有自信和勇氣面對新的威脅與挑戰。
❹ 解放戰爭的感想
1標志著中國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的結束,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版社會的結束。 2.是馬權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從而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3.使中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新生的歷史轉折點也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❺ 求,對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感想
中國近代反來侵略戰自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你說什麼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感想,我們國家那次沒有取勝,你講講。
鴉片戰爭的最終結果是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鐵路、電報等等來到中國,
日本海戰的結果是日本盡全國之力免費為我們修了北滿鐵路,並幫我們把俄國趕出東三省,抗日戰爭的結果是什麼就不要談了吧。
哈哈哈
❻ 對中國近代史的感想200字
掀開摞摞發黃的歷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看到一個個舉著明晃晃鋼刀的劊子手,一隻只滿口 鮮血的吸血蝙蝠,一頭嚙著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著頭顱的鷹犬和一淌淌鮮艷刺目的血!
這是民族的恥辱。讓受苦受難,受辱受虐的中國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輩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們奇跡般地走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經歷了八年抗戰,迎來新中國的建立……
歷史又翻到今日。和平年代後的復雜斗爭又擺現在我們面前,有時還變得非常嚴酷:1999年5月8日一對新婚不久的中國青年夫婦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優秀的中國飛行員為了祖國尊嚴血灑南海上空……
同學們,我們能無動於衷嗎?我們能讓鮮血寫滿的近代史重演嗎?我們能讓閃著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國人嗎?
不!決不!血、淚、仇。我們記住了,永遠地記住了。讓我們化作冬雨,將過去的恥辱刷清。讓我們化作精衛,將洶涌的大海填平……
雪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這一代中國青少年責無旁貸!
今年是偉大的新中國誕生六十周年,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間。但這六十年又是怎樣的風雲激盪,驚濤怒卷。這六十年,盪滌污泥濁水;這六十年,矢志換天改地。六十年,浮雲幾曾遮望眼;六十年,國運終究轉為安。
梁啟超曾高瞻遠矚地指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於世界,則國屹立於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當今世界的殘酷競爭中,中國青少年能否肩負起民族振興和洗刷國恥的任務,直接關繫到中國將來的命運。 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中國這個佔有人類四分之一的大國,將為人類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贊同2| 評論(2)
❼ "學習中國近現代戰爭史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親愛的樓主:
本學期開設了中國近現代史這一課程,我感覺非常好,原因有兩點:第一,我個人非常喜歡學史,用「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恰到好處;第二,身為一名學生,我了解到,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日新月異,各種文化現象錯綜復雜,現在的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們,在思想政治上仍有很大的學習空間,特別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的思想文化,加強政治修養,了解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情況。因此,我個人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包括學習這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都是絕對必要的,有助於青年學生能夠以史為鑒,珍視當今,團結進步。
通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在知識上我有不少新的收獲,在思想上也有很多新的認識。
首先,翻開扉頁我們就能看到,這套教材的咨詢委員和審議專家裡,大多數是中央黨校或黨史研究室的學者教授,有的還是中共中央委員,甚至還有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可見這套教材的編審級別之高,也反映出中央領導對於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之重視。
其次,本書將中國近現代史斷為三個歷史時期,即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19-1949)、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49-2007)。在我們以往所學的所有歷史教材中,沒有哪一本書一直編到數月之前的歷史事件。然而我們現在用的這本教材,在最後一章已經收錄了中共十七大的內容,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豐富。
在內容上,期中前的課程,我感覺始終在描述一個規律,那就是:侵略和壓迫(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本國封建勢力)——抗爭(西化、變法、革命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再侵略和壓迫(庚子國變)——再抗爭(辛亥革命)——再失敗(北洋軍閥統治)......如此反復出現的這個規律,我的認識有兩方面。
第一,從鴉片戰爭之前的十八、十九世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我們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政治制度、社會文化方面均落後於西方列強,而此時的西方世界正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不惜一切追求經濟利益的原則驅動著他們向世界每個角落擴張,這當中包括傳說已久的中國。此時的中國又沒能及時解決自從明朝以來就有的「海禁」這一歷史問題,與同時期的西方嚴重缺乏交流,導致在科學技術上落後於西方,同時又不能像唐朝政府那樣對外族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威懾,最終使兩個文化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引發戰爭。
第二,中華民族在主觀上是進步的,是希望擺脫民族危亡的,但是客觀條件對其嚴重製約。鴉片戰爭之後,一些開明地主主張「師夷長技」,而後的洋務運動又把這一主張得以貫徹施行,維新變法又破天荒地對皇權提出限制要求,說明在我們民族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愛國」的,是能夠接受先進思想的。但是局限於當時的條件:西方列強雖然賣給我們炮艦和機器,卻並不希望我們強大;愛國志士渴望民族獨立,也渴望中國能像西方國家那樣成為列強,卻受到中外反動勢力與不同利益體的絞殺。所以會出現上面所講的這個規律。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我們的國民好像都睡著了」,而最終中華民族的「強國夢」還是在迷茫中覺醒了,人民不再相信西方列強的欺詐,不再寄希望於滿清政權,爆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東方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通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我也在積極地思考書中涉及到的若干歷史問題,有一些新的認識,望批評指正。
關於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中國近代史上,由於社會異常動盪,新階級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洋務運動興起等等事態的變化而不斷出現,中國的階級構成發生巨變,出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包括官僚資產階級和買辦)、工人階級和其他無產階級。新的階級導致新的矛盾,因此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單純的西化運動、維新變法已經顯得遲鈍和無力,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以推翻某一階級或某一統治為目的加以解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貫穿整個中國「兩半」社會的矛盾,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要根源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是處於封建社會歷史階段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近兩千三百年,製造出諸如「八股文章」、「學而優則仕」之類的怪相,歷代知識分子雖然博覽多讀,但是動機永遠是考取一個功名,做得一朝人王地主。因此傳統的「家天下」思想可謂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在不自覺地受到它的影響,兩千多年的歷史遺存不會在一百多年間完全消滅,社會文化是有「慣性」的,旗幟鮮明地反封建應該是實現兩大歷史任務的首沖。縱觀近代中國的一百五十年,無數仁人志士不斷追求救亡真理,引發了多次思想解放運動,而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這一訴求貫穿始終。這是國際大環境所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中國人民面對時代潮流的沖擊不得不作出的抉擇。然而從袁世凱等北洋軍閥竊取民主革命成果的歷史教訓來看,一些封建思想極其嚴重的舊式官僚仍然在醞釀陰謀。反觀近代史上中國的經濟建設過程,歷次失敗中也多有封建勢力的干擾破壞,才導致國家經濟的落後。因此我認為,封建思想作為阻礙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最大屏障,後人應當引以為戒,並最終完全消滅。因為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夠從近代一百五十多年的悲劇中完全解脫,才能夠不斷汲取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真正實現「師夷長技以自強」,最終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
關於西方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可否認,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客觀上促使一些開明地主、進步人士「開眼看世界」。一方面,軍事侵略、政治訛詐、經濟掠奪等一系列行徑加速了封建專制政權的滅亡,給中國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另一方面,與侵略一同帶來的還有西方的先進文化,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制度,這也是後來引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等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條件之一。現在有些人認為,沒有西方的侵略就沒有近代的中國,就沒有西化運動和革命戰爭,也就沒有今天的太平日子。還有一些人認為,西方的侵略讓中國「大傷元氣」,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國永遠落後於西方,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列強。這兩種思想都是片面的。一方面沒有認清近代西方侵略的本質,盲目地認為「侵略有功」,似乎是一種自我否定,好像沒有侵略,中國人就不能翻身;另一方面,誇大了西方侵略對中國造成的損失,認為中國回到了原始社會。其實只要仔細一點就不難看出,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雖然中國面臨多次亡國滅種危機,但是總有一批人不甘做亡國奴,投身反侵略戰爭,保衛疆土,兩大任務的完成就是仰仗愛國者的自我犧牲而實現的。另外,無論是滿清政府,北洋軍閥還是國民政府,政權雖然更迭頻繁,但無一是由於西方侵略而垮台,事實證明,作為一個文明延續五千年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不可能被外族滅亡的。對於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應該認真吸取教訓,從中找原因找差距,發揮聰明才智,繼續為實現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
關於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自從兩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結束,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一些開明地主已經開始思考民族自強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他們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他們的訴求很快在紫禁城中找到了迴音,以奕?、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正在推動著一場當時的「改革開放」。他們以個人名義購置外國先進機器,並開辦了由清政府管制的近代企業,還建立了裝備近代化武器的新式軍隊,創辦了新式學堂,學生專門接受西洋教育,學習西方技術。但這一切努力卻僅僅是一場經濟體制改革,那些「國有企業」,雖然堅持了西方現代企業的建制,也參與了競爭,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保守思想不可能領導好企業這一資本主義的產物,這樣,這些「國有企業」的盈虧完全靠行政干預,管理體系本身沒有盈利的動機,即便是企業化管理,卻沒有達到企業的目的(北洋水師的覆滅從側面證明這一點)。不能觸動封建專制政權最根本的障礙,也就不能解決兩大歷史任務。不過應當注意到的是,紫禁城已經意識到了民族危機的到來,所以會迫不及待地發展近代工業,也應當給予肯定的是,這是封建官僚在民族危機面前邁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不過,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阻撓和西方資本主義的阻礙,洋務運動沒有提出政治改革的動議,自然就不可能完成西化,漸漸地與它當初的設想分道揚鑣。中華民族在初嘗經濟改革帶來的陣痛後,開始思考政治改革的方向。
關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從1843年創立拜上帝教,到1864年洪秀全病死、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失敗,前後共維持了二十年,其中前十年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是成功的,基本上拿下了東南沿海大部分省份,反封建反侵略斗爭的思想深入人心,讓不少人看到了一個新社會模式的希望。然而定都南京後,起初還是一團和氣,但是隨著天王宮的修建和內部權力斗爭讓這一愛國運動走向失敗。其實我認為,從1851年「永安封王」開始,太平天國運動註定失敗的禍根就已經埋下,很明顯,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所希望的是效仿西方宗教立國的方式建立一個非封建專制制度的國家(《資政新篇》可以證明這一點),但是他卻按照封建君王的方式封土建國,冊封了諸多的帶有明顯封建色彩的王侯將相,還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希望「有田同耕,有飯同食」,這種烏托邦思想在中國農民當中比較普遍。定都南京後,各路天王開始大修宮殿,當初那些吃住在老鄉家裡的太平軍將領住進了王府,全然忘了「革命尚未成功」,忘了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聯系,一些官員開始貪污腐敗,當初對民眾的承諾沒有實現,失去了人心,這也是動搖太平天國政治基礎的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晚年的洪秀全接受其族弟洪仁玕的主張,頒布了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試圖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回歸當初拜上帝教的價值,但是為時已晚,天國上層無法執行,人民大眾又不太信任,最終失敗了。太平天國政權的垮台,是著名的「黃宗羲怪圈」的典型體現,即:舊王朝腐敗——農民起義——建立新政——新王朝再次腐敗——再次農民起義......這一規律已經在兩千多年中反復出現,卻沒有誰能夠重視它。農民階級雖然長期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群體,但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束縛了思想,不可能走在時代的前列,也就無法完成革命的歷史任務,不過,《資政新篇》作為問世的第一部資本主義綱領的影響卻是不可小看的,它似乎為以後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提供了理論啟發。
關於戊戌變法的失敗及其影響。1895年,中國發生了三件大事:第一,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中國戰敗,割讓台澎金馬四島給日本,賠償白銀兩億兩;第二,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革命救國組織——興中會,並發動第一次武裝起義失敗;第三,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改革。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它標志著中國「兩半」社會的進一步加深,也標志著以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為主的救亡圖存運動宣告結束。《馬關條約》簽訂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洋務運動結束後,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思考政治體制改革的出路。在這些知識分子中,有一些人是洋務運動時派出的留洋學童,他們大多接受過當時最良好的教育,也親眼目睹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繁榮富強,他們也不相信中國不能進步,所以就以「民」的身份重蹈了歷代文人的舊轍,上書皇帝,提出了君主立憲色彩的政治改革方案,引起了光緒帝的高度重視。在此期間,一些維新人士創辦學會、報館,積極宣傳他們的主張,努力使民主觀念深入人心(但應注意,僅僅是「民主」,沒有「共和」,也就沒有政黨輪替),他們單純地希望皇帝能夠下放權力,給人民以自主,這樣的話社會風氣就能有所改變,經濟建設才能開展。於是,1898年,光緒皇帝力排眾議,頒布《定國是詔》,戊戌變法開始了。光緒皇帝親自製定了維新政策,包括提倡官民上書皇帝,開放報禁,言論自由,提倡施行西方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廢除八股取士,創辦高等教育等等,這也是光緒帝一生中少有的幾次自主理政。但是,設立議會這一君主立憲的典型制度卻沒有付諸實現,民權就沒有保障。鑒於當時的保守勢力猖獗,光緒帝也試圖借改革之機控制保守派,那些進步政策並沒有認真貫徹執行,維新派的處境越發危險。同年九月,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開始鎮壓維新派。她先是軟禁光緒皇帝,然後糾集洋務派等保守勢力,廢除新政,對知識分子進行血腥鎮壓,「戊戌六君子」遭殺害,持續了103天的和平變法宣告結束。戊戌變法是一次由「民」上書皇帝開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式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和方案,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君權神授」的思想根基,提出了「興民權」的主張,標志著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而它也同樣超越了保守勢力的基本原則,受到了當權者的殘酷鎮壓,中國人初次嘗試西方制度的救亡探索再一次失敗了。
關於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經歷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失敗之後,中國近代化的步伐開始提速,滿清專制政權岌岌可危,一場徹底改變中國面貌的革命迫在眉睫。1905年,孫中山先生聯合海外的一些反清革命團體,建立了中國愛國者參政同盟會,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建立,為民族危機深重的中國帶來了革命的希望,為救亡圖存的愛國志士指明了斗爭的方向,為飽受災難煎熬的中國人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未來圖景。1908年,掌權中國達四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後謝世了,而同一天辭世的還有支持變法的光緒皇帝。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造化,從1895年到1911年,興中會、同盟會成員在學校,在新軍,在市井宣傳革命,領導了大小十餘次武裝起義,為風雨飄搖的滿清政權砸上了最後幾根棺材釘。起義,失敗;再起義,再失敗。革命黨人就是在無數次失敗中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再次扯旗起義,佔領了武漢三鎮,革命黨人贏得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數月之後,六歲的宣統皇帝「代表」中國歷史上數百位帝王,宣布退位,承認同盟會,接受民國,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至此,中國歷史上再沒有皇帝,辛亥革命宣告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總統;設立臨時參議院,幾十年來中國進步階級所主張的「興民權」,在中華民國成為了現實;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行為規范,從此中國有了政黨,有了民主選舉,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被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改變了舊中國數不清的陳規陋習。然而,正如《國父遺囑》中所講的,「革命尚未成功」,中國的封建保守勢力是不會允許「革命」的。從1906年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一直到北洋軍閥復辟帝制,窮凶極惡的封建保守派亂咬革命黨人,鼓吹封建思想,殘酷鎮壓革命黨人,污衊孫中山和中國人民「不懂政治」、「民智未開」。孫中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愛國者、革命者,他信守承諾不會戀權,也寄希望於中國人民,1912年,他辭去臨時大總統,參議院表決通過了北洋舊軍閥袁世凱出任大總統,這一步可以說是孫中山最大的敗筆。不久,袁世凱宣布廢除民國和約法,指使親信「擁立」他為「中華帝國皇帝」,這是中國封建勢力的又一起罪案,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再次起義「討袁」護法。1919年,因為外交失敗,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參與下,孫中山聯合中國的數個政黨和革命團體,組建中國國民黨,成為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政黨,從那時起,中國國民黨就成了遏制封建勢力復辟的中堅力量。講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看出,從鴉片戰爭以來無數次愛國救亡運動的失敗,都是由於封建勢力的阻撓破壞,因此反封建是中國人民的長期斗爭,無論是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還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都需要全體中華民族揚棄兩千多年封建殘余的影響,認清形勢,艱苦奮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採納,謝謝
❽ 學習中國近代史有何感想
回首中國的近代史,有憤怒,有悲痛,有感慨,有自豪。憤怒帝國主義的無恥侵略,悲痛中國人民的受苦受難,感慨仁義志士的為國捐軀,自豪中國人民的偉大與堅強。
「落後就要挨打。」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著整個歷史。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著: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華戰爭,將中國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在歷次的侵華戰爭中外國侵略者屠殺了大量的中國人民。他們截取中國的經濟劫掠中國的財富,破壞中國的領土完整,強佔中國租界,強租中國港灣。在外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和蹂躪下,中國幾乎已經沒有獨立的領土主權可言,「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是當時愛國志士發出的悲憤吶喊。
❾ 中國近代史心得體會
1840年,成為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我們學好這段歷史,必須把握三條主線。
一、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1840年,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戰敗了,1842年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英法俄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國又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又簽訂了《中法新約》,列強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1894年中國又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賠款達到兩億兩白銀,帝國主義強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然而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控制中國,1900年八國聯軍又共同反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本息超過10億兩白銀,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二、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才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
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在中外矛盾加劇的19世紀末,終於引爆了中國人民的義和團運動,他們打擊的對象是外國勢力,到1900年發展到頂點,成千上萬的義和團團眾以血肉之軀和八國聯軍進行了英勇搏鬥,盡管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剿殺下失敗了,但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英勇斗爭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三、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弈欣為首,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督撫為首,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在洋務運動中,還出現了馮桂芬、鄭觀應、王韜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知識分子,為以後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創造了一些條件。甲午戰爭失敗後中華民族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維新派通過辦報刊、建學會、和頑固派論戰,傳播了維新思想,領導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盡管不足百日,以失敗告終,但在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中國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在21世紀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