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戰地五抗日戰爭

戰地五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2021-03-08 07:34:49

Ⅰ 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有哪些戰役

偉大的抗日戰爭,分為兩大戰場,一個是正面戰場,一個是敵後戰場,兩個戰場共同努力,才打敗了日寇。

兩個戰場的區別在於戰略地位不同,正面戰場由中國軍隊與日軍在正面發生碰撞,延緩日軍對於中國入侵的腳步,而敵後戰場則主要採用游擊戰的方式,擾亂日軍的後方,對正面戰場形成強而有力的支援。如果主要就是破壞日軍漫長而又脆弱的補給線,從而降低日軍的進攻動能,緩解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的壓力。

正面戰場容易產生大型戰役,由於是對日軍進行正面狙擊,中國軍隊往往會聚集大批的主力部隊於一點與日軍進行鏖戰,一般來說是由中國軍隊雲集重兵與日軍進行對抗,戰爭的規模非常大。而在敵後戰場,雖然也有百團大戰這樣的大規模戰役,但是總體來說,戰斗的規模都相對較小。

敵後戰場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百團大戰。這場戰役是有一代名將彭德懷親自指揮的,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戰役,對華北日軍產生了巨大的鉗制,戰役結束之後,迫使日軍從華中抽調重兵增援華北,從而減輕作為抗日主戰場的華中戰場的壓力。

在敵後戰場上還有奇襲陽明堡戰斗,也是非常有名,通過一次小規模的戰斗,端掉了日本一個野戰機場,在一定程度上消彌了日軍的空中優勢。

中國軍人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

Ⅱ 抗戰時期各戰區是怎麼劃分的

"戰區"的編制原為軍事委員會為抗日所作的軍事作戰部署,抗戰前夕為五個戰區,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這些戰區分別受到各地行營指導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一指揮全國陸、海、空軍。行政院所屬的軍政部、海軍部,歸軍事委員會兼管。
1945年後,各戰區陸續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布戰區及戰斗序列,成立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在平漢路作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1938年11月軍令部在南嶽召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廣州、重慶、西安行營,增設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並根據戰局變化對戰區進行了調整。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制為太原綏靖公署);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里,難於統一指揮,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桂林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及魯蘇、冀察戰區。1939年2月,撤銷重慶行營,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別設立成都行轅和西昌行轅。10月,恢復設置第六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12月,增設昆明行營。1940年4月,撤銷桂林行營、天水行營。5月15日,撤銷第十戰區。1945年1月,軍事委員會再次調整戰區及戰斗序列,撤銷第四戰區、魯蘇戰區,恢復設置第十戰區(1945年10月改為衢州綏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為福州綏靖公署),增設漢中行營(即後來的華北剿總)、贛州行轅。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重慶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主要是為了接收日本佔領區與對抗中國共產黨做好准備。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蔣介石劃中國戰區為15個受降區,由中國國民黨所屬部隊分別接收侵華日軍128萬餘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戰區接收平津和冀魯,第十二戰區接收熱河、綏遠和察哈爾。軍事委員會於1945年9月設立北平行營(也就是後來的華北剿總)、東北行營(後來的東北剿總)。10月,撤銷昆明行營。12月,設立武漢行營(後來的華中剿總)。1946年3月,設立西北行營(後來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4月,撤銷成都行轅,改設重慶行營。

Ⅲ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五大戰區各司令長官

抗戰爆發後,為了更加有效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國民政府將全國軍隊進行整編,並劃分了作戰區域.其作戰序列及各部隊指揮官如下:

陸海空軍最高統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

總參謀長:何應欽

陸軍

(一)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程潛

作戰地區:平漢路方面

兵力: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商震,下轄 第32軍 軍長商震(兼),騎兵第14旅 旅長張占魁。

第1集團軍 司令官宋哲元,下轄 第53軍 軍長萬福麟,第77軍 軍長馮治安,第181師 師長石友三,第17師 師長趙壽山,騎兵第3軍軍長鄭大章。

第68軍 軍長劉汝明(直屬),第92軍 軍長李仙洲(直屬),第106師 師長沈克(直屬),第118師 師長張硯田(直屬),新編第8師 師長蔣在珍(直屬),新編第35師 師長王勁哉(直屬),騎兵第4師 師長王奇峰(直屬)。

第一戰區共轄2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2個騎兵師。

(二)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閻錫山

作戰地區: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敵總司令衛立煌,下轄 第3軍 軍長曾萬鍾,第9軍 軍長郭寄嶠,第14軍 軍長李默庵,第93軍 軍長劉堪,第15軍 軍長劉茂恩,第17軍 軍長高桂滋,第19軍 軍長王靖國,第47軍 軍長李家鈺,第61軍 軍長陳長捷,第14軍團 軍團長馮欽哉。

北路前敵總司令傅作義,下轄 第35軍 軍長傅作義(兼),新編第2師 師長金憲章,騎兵第1軍 軍長趙承綬,騎兵第2軍 軍長何柱國,

第18集團軍 總指揮朱德。

第66師 師長杜春沂(直屬),第71師 師長郭宗汾(直屬),第33軍 軍長孫楚(直屬),第34軍 軍長楊澄源(直屬)。

第二戰區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三)第三戰區

司令長官:顧祝同

作戰地區:蘇浙方面

兵力:第10集團軍 司令官劉建緒,下轄 第28軍 軍長陶廣,第70軍 軍長李覺,第79師 師長陳安寶,暫編第13旅 旅長楊永清。

第19集團軍 司令官羅卓英,下轄 第4軍 軍長吳奇偉,第18軍 軍長羅卓英(兼),第79軍 軍長夏楚中,第25軍 軍長萬耀煌,第73軍 軍長王東原。

第23集團軍 司令官唐式遵,下轄 第21軍 軍長唐式遵(兼)。

第28集團軍 司令官潘文華,第23軍 軍長潘文華(兼)。

新編第4軍 軍長葉挺(直屬),獨立第6旅 旅長周志群(直屬)。

寧波守備司令王皓南,轄第194師 師長陳德法,溫台守備司令徐旨乾,轄暫編第12旅 旅長李國鈞,游擊總司令黃紹雄。

第三戰區共轄24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

(四)第四戰區

司令長官:何應欽(兼)

作戰地區:兩廣方面

兵力:第12集團軍 司令官余漢謀,下轄 第62軍 軍長張達,第63軍 軍長張瑞貴,第64軍 軍長李漢魂,第65軍 軍長李振球,獨立第9旅 旅長李振良,獨立第20旅 旅長陳勉吾。

第8軍團 軍團長夏威,

虎門要塞 司令陳策。

第四戰區共轄9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五)第五戰區

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津浦線方面

兵力:第3集團軍 司令官於學忠,下轄 第51軍 軍長於學忠(兼),第12軍 軍長孫桐萱,第55軍 軍長曹福休,第56軍 軍長谷良民。

第11集團軍 司令官李品仙,下轄 第31軍 軍長韋雲淞。

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廖磊,下轄 第7軍 軍長周祖晃,第48軍 軍長廖磊(兼)。

第22集團軍 司令官鄧錫侯,下轄 第41軍 軍長孫震,第45軍 軍長鄧錫侯(兼)。

第24集團軍 司令官顧祝同(兼),下轄 第57軍 軍長繆溦流

第3軍團 軍團長龐炳勛。

第27集團軍 司令官楊森。

第59軍 軍長張自忠。

海軍陸戰隊。

第五戰區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

(六)第八戰區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作戰地區:甘寧青方面

兵力:第17集團軍 司令官馬鴻逵,下轄 第81軍 軍長馬鴻賓,第168師 師長馬鴻逵(兼),騎兵第1旅 旅長馬光宗,騎兵第10旅 旅長馬全忠,寧夏警備第1旅 旅長馬寶琳,寧夏警備第2旅 旅長馬得貴。

第80軍 軍長孔令恂

第82軍 軍長馬步芳。

騎兵第5軍 軍長馬步青。

第191師 師長楊德亮。

挺進軍司令馬佔山。

第八戰區共轄5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5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

(七)武漢衛戍司令部

總司令:陳誠

兵力:第2軍 軍長李延平,第49軍 軍長劉多荃,第54軍 軍長霍揆章,第60軍 軍長盧漢,第75軍 軍長周磊,第13師 師長吳良琛,第57師師長施中誠,第77師 師長彭位仁,江防總司令劉興,海軍陸戰隊。

武漢衛戍司令部共轄14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

(八)西安行營

主任:蔣鼎文

兵力:第11軍團 軍團長毛炳文,下轄 第37軍 軍長毛炳文(兼),第43師 師長周祥初。

第17軍團 軍團長胡宗南,下轄 第1軍 胡宗南(兼),第8軍 軍長黃傑。

第21軍團 軍團長鄧寶珊。

第38軍 軍長孫蔚如。

第46軍 軍長樊崧甫。

第86師 師長高雙成。

第165師 師長魯大昌。

暫編騎兵第1師(直屬),騎兵第6軍 軍長閻炳岳(直屬)。

西安行營共轄1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九)閩綏靖公署

主任:陳儀

兵力:第75師 師長宋天才,第80師 師長陳琪,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長陳佩玉,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長李樹棠,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長趙琳,海軍陸戰隊第2旅

閩綏靖公署共轄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

(十)軍委會直轄兵團

兵力:第20軍團 軍團長湯恩伯,下轄 第13軍 軍長湯恩伯(兼),第52軍 軍長關麟征,第85軍 軍長王仲廉。

第2集團軍 司令官孫連仲,下轄 第30軍 軍長田鎮南,第42軍 軍長馮安邦。

第8集團軍 司令官張發奎,下轄 第36師 師長蔣伏生,第50師 師長成光耀,第92師 師長黃國棟,第93師 師長甘麗初,第167師 師長薛蔚英。

第26集團軍 司令官徐源泉,下轄 第10軍 軍長徐源泉(兼),第87軍 軍長劉膺古。

軍委會共轄17個步兵師。

Ⅳ 二戰五大戰場是什麼分別有什麼戰役

中國戰場

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於1944年轉入反攻。1945年8月,中國抗日軍民舉行全國反攻,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圍殲日本主力關東軍。中國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戰場,共消滅日軍150萬,受降128萬。

歐洲西線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大規模進攻。從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國攻陷丹麥、挪威;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迫使英法聯軍40個師33萬人從敦刻爾克跨海退守英倫三島,之後德意南北合擊,迫使法國敗降。德還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戰役,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成功進行了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並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於1944年秋冬兩季完全解放德佔西歐國家。

歐洲東線戰場

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通過擴大自己的版圖,建立起一條所謂的「東方防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半個月推進了300至600公里。蘇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防禦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與德軍激戰200天,殲敵150萬。1944年蘇又組織了10次戰略性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爾後蘇軍繼續西進,與東歐各國反法西斯武裝配合,解放了東歐。

太平洋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此後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島、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接連失敗。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對日佔島嶼實施海陸空聯合作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在太平洋戰場損失125萬兵力。

北非戰場

1940年7月,義大利進犯駐扎在東非的英軍。1941年1月英軍收復東非失地。同年2月,德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德意重新發動進攻。1942年,英軍經過阿萊曼戰役,粉碎了德意的進攻。11月,盟軍分3路從摩洛哥和阿爾及爾登陸,1943年4月又在突尼西亞戰役中獲勝。5月,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投降。
如果一定要說前三位,那就是東西兩線和太平洋

Ⅳ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發生了哪些重要戰役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將領:唐生智、劉湘、顧祝同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將領:薛岳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首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代)、薛岳(萬家嶺)、徐煥升(空軍東征)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主要將領:余漢謀
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失陷。廣增之戰,雙方傷亡不少:日本防衛廳的《中國事變中國作戰史》載:日軍傷亡1923名。中國軍方記載: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
南昌會戰:1939年3月-4月
主要將領:羅卓英、上官雲相
南昌失守。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昆侖關)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冬季攻勢: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將領:蔣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這次攻勢中,中國軍隊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與敵作戰1340次,其中主動出擊1050次,斃敵九萬多人,我軍傷亡七萬多人。冬季攻勢是中國軍隊繼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對外主動出擊,改寫中國百年來基本上只有「挨打」的歷史,日軍亦承認這次作戰中我國軍隊的英勇。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戰爭從被動挨打轉入主動進攻,一掃全國民眾之頹喪之氣,樹立起抗戰必勝之決心。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將領:彭德懷、左權
中方損失約一萬七千人;斃傷日方兩萬余日本軍人、約五千偽軍;拔除據點2900多個,繳獲各種火炮50多門、各種槍5800多枝。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唐淮源(中條山)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中國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中國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將領:薛岳、王耀武
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將領:薛岳、李玉堂、方先覺
中國軍隊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將領:顧祝同、王敬久(衢州)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主要將領:陳誠、孫連仲(代)、胡璉(石牌要塞)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黨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將領:孫連仲、余程萬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中國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將領:湯恩伯(洛陽)、李家鈺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黨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主要將領:薛岳、方先覺(衡陽)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中國軍隊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桂林)、張發奎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中國軍隊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第二次緬北會戰: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主要將領: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
在歷時兩年的緬北會戰中,中國駐印軍全殲日軍第18、第56師團,重創日軍第53師團、第2師團、第33師團和第49師團,共擊斃日軍3.3萬餘人,傷日軍7.5萬餘人,俘虜323人。繳獲大炮186門,戰車67輛和汽車552輛。中國駐印軍傷亡1.7萬人。
滇西作戰: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宋希濂、李彌(松山)
我軍攻克騰沖、松山、龍陵地區,遠征軍和駐印軍會師芒友,結束了滇西戰役。滇西作戰,自1944年5月11日開始,至1945年1月27日結束。歷時8個月零16天,日軍共傷亡、被俘21057人。遠征軍傷亡、失蹤67364人。
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3月-5月
主要將領:劉峙、胡宗南
此次會戰,日軍雖然達成進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軍基地的目標,但傷亡慘重,多達1.5 萬餘人。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主要將領:何應欽、王耀武(雪峰山)
中國軍隊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中國軍隊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桂柳反攻戰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將領:張發奎、湯恩伯
此役為國民革命軍對日最後一役,中方死傷不詳, 日軍4000人死亡, 5000人被擊傷。

Ⅵ 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開始於什麼時候

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只是後者描述的更為清楚。

從時間上看,中供中秧在1937年8月召開的洛川會議上,及時而果斷地提出在軍事戰略上必須實行由國內革命戰爭的正規戰向抗曰民族解放戰爭的游擊戰的轉變,決定堅決實行全面抗戰的正確路線和在敵後獨立自主發動游擊戰爭的方針,擔負起開辟敵後戰場,創造抗曰根據地,壯大人民抗曰伍裝力量,在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的戰略任務。

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是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毛偉人曾說過:「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正府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在這一期間,日軍進攻的重點是國民黨軍隊,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擊著侵華日軍的大部,先後進行了淞滬、忻口、徐州和武漢四次大規模戰略性會戰,殲滅日軍25萬餘人,對於粉碎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迫使日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起了決定性作用。同時,它也客觀上為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創造了前提條件。

然而,由於蔣介石國民黨執行「持久消耗,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方針,在戰役上採取「多築工事,層層布防,處處據守」的線式單純防禦,否定運動戰和游擊戰,作戰呆板,致使國民黨軍的200多萬軍隊在15個月內遭受104萬餘人的重大傷亡,出現了正面戰場的大潰敗,並丟失了華北、華中大片國土和華南要地,計13個省的大中小城市340餘座、100多萬平方公里,使侵華日軍迅速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與此相反,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曰游擊隊在正面戰場潰敗之時,卻迅速挺進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後,變日軍的後方為前線,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曰根據地。

綜上所述,至武漢會戰前,國民黨軍隊負責的正面戰場是主要戰場,可作戰卻是消極的。但盡管如此,依然為我軍開辟敵後戰場贏得了時間。如此而已!~~

Ⅶ 抗日戰爭分為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重大戰役

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

一、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

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二、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戰役有: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黃土嶺戰役、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五原戰役、百團大戰、豫南會戰、上高戰役、中條山戰役、蘇南反清鄉作戰、第二次長沙會戰、香港保衛戰、第三次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

三、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

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中華民族八年的全面抗日戰爭宣告勝利結束。

(7)戰地五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演講。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是戰略的反攻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Ⅷ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五次抗戰

淞滬會戰
太原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豫湘桂會戰

Ⅸ 抗日戰爭分為哪幾個階段

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

一、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

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二、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戰役有: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黃土嶺戰役、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五原戰役、百團大戰、豫南會戰、上高戰役、中條山戰役、蘇南反清鄉作戰、第二次長沙會戰、香港保衛戰、第三次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

三、戰略反攻階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

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投降書。中華民族八年的全面抗日戰爭宣告勝利結束。

(9)戰地五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演講。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是戰略的反攻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閱讀全文

與戰地五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