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韶關市始興縣抗日戰爭人物

韶關市始興縣抗日戰爭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8 05:23:19

『壹』 韶關市始興縣羅壩鎮危機!

贊一個!人家馬市的車晚上開到8點,羅壩的6點就沒了,車費還要貴那麼多,憑什麼呀?

『貳』 韶關民國上將

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張發奎:年9月2日出生於廣東韶關始興縣,客家人,香港崇正總會名譽會長,著名愛國將領及抗日名將。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中國同盟會。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佔汀泗橋、武昌城等作戰中,因有戰功升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80年3日10日病逝於香港,終年85歲。
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1896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韶關市樂昌縣。早年參加粵軍,逐步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抗日戰爭中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陸軍一級上將。先後任貴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主席、國大代表等職,國民革命軍將領,軍事家。抗戰時期,指揮過四次長沙大會戰,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曾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自由勛章,為中國近代著名的百戰名將之一。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年102歲。

『叄』 粵軍在抗日時期,有沒有什麼英雄

張發奎(1896—1980),又名逸斌,字向華,出生於廣東韶關始興縣,客家人。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昆侖關等戰役,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著名的抗日名將。
薛岳(1896.12.27—1998.05.03)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客家人。抗戰時任第九戰區司令官。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余漢謀(1896—1981),字幄奇,漢族,廣東高要人。抗戰時任第七戰區司令官。指揮兩次粵北會戰的勝利,挫敗了日寇利用廣東切斷粵漢鐵路,威脅湘桂後方,最終迫使南方各省投降的戰略,並且有力地配合支持了桂南會戰,振奮了兩廣軍民的人心。
黃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廣東梅縣人。抗戰時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勛章。

吳奇偉(1891—1953),字晴雲,號梧生。廣東大埔縣人。1937年率部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在湘、鄂、粵對日作戰。
鄧龍光(1896—1979),別號劍泉,廣東茂名人。南京保衛戰後,鄧龍光繼而揮師廣東三水、花縣及廣西南寧、黎塘等地抗日,升任第35集團軍總司令。在桂南、昆侖關大會戰中,驅日軍退出欽州灣,升任第2方面軍副司令長官,兼粵桂南區總指揮,抗擊廣州灣及沿海日軍。

『肆』 韶關市始興縣的人同姓氏可以結婚嗎

為什麼不可以?我一個親戚就是同姓,而且都是一個祖宗的,在太平鎮的

『伍』 韶關的名人

南朝·名將·侯安都 宋朝·名臣·余靖 明朝·清官·譚太初 明朝·大將·陳遴 唐·回名相·張九齡答 抗日名將·張發奎 抗日名將·薛岳 美籍油畫家·塗志偉 等........

『陸』 誰知道韶關的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柒』 韶關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捌』 被找人性名:張愛信、性別:男,地址: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人:出生於1969年。我是你多年前的朋友師

這非尋親找友平台,這師生關系。

『玖』 在廣東韶關有多少詩人或有名人物

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學家廖燕、佛教禪宗六祖惠能
侯安都(公元520—563年),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字成師,始興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盛唐前期重要詩人。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世稱張曲江。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朴遒勁,雄渾剛健。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著有《曲江集》20卷。《全唐詩》編存其詩為3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余靖(公元1000-1064年),字安道,號武溪,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 譚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號次川,始興人。歷任江西按察副使、廣西參政、工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等職,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譽的清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龍崖,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抗日大英雄大明水師提督。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始興縣隘子鎮采嶺村人民國陸軍上將。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廣東韶關樂昌人。抗日名將,國民黨一級上將。 李任予(1903—1932),曾用李力一、李德山、李之道、黎亞克等名,新豐縣豐城鎮城東車田圍人。由於李任予參加革命時化名較多,至2000年5月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余貴(1928—1952),廣東省韶關市人,1951年參加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志願軍第十五軍第二十九師第八十六團偵察排戰士,立過特等功,獲二級英雄稱號。 朱熹平,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顧問。朱熹平長期從事數學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和國際前沿核心數學中幾何分析領域的研究,在幾何熱流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塗志偉,美籍油畫家,美國油畫家協會主席、大師級會員,北美中華藝術家協會會員。他擅長創作歷史文化題材的油畫,聞名中外。 張頌文,廣東韶關新豐人,著名演員。張頌文從小喜歡電影,1999年以全國專業第一名的優越成績考上亞洲最高等的電影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成為粵北地區建國以來,唯一一位正式考入該所名校的高才生,畢業後,因在校期間的優越表現被留校任職,成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研究所的表演老師。 侯曉蘭,女,1981年6月生,廣東省韶關市人,廣東省曲棍球運動員,曾獲全國曲棍球聯賽獲得冠軍、第十屆世界冠軍杯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第十四屆亞洲運動會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國際級運動健將等榮譽和稱號。 潘曉玲,女,1963年8月生,廣東韶關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後。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新疆植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景觀生態學會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分類專業委員會委員。

『拾』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公安局局長誰當任

始興縣副縣長、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余志強

閱讀全文

與韶關市始興縣抗日戰爭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