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讀後感
[《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讀後感]急景流年苦與甘 ——《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讀後感 鄭華 時間如白駒過隙,歲月是急景流年,《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讀後感。20世紀的中國史充滿了血淚,寫滿了屈辱,飽受著外國列強特別是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在20世紀中後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勞苦大眾推翻了舊勢力的統治,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帶領人民當家作主人。乳山地處膠東半島,當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乳山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經歷著同樣的苦難、同樣的抗爭、同樣的奮斗歷程。 2011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共乳山市委老幹部局精心編寫了《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作為建黨90周年的珍貴賀禮,為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提供了一份來自20世紀的精神食糧。手捧這份珍貴的口述歷史記錄檔案,上世紀的乳山歷史,急景流年,有苦有甘。文字賦予歷史鮮活的生活場景,文字再現老幹部們為祖國為乳山為人民而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大無畏英雄氣概。20世紀的乳山歷史,同新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也是一部滿含血淚,為真理為解放為幸福生活白手起家的創業史,廣大在乳山奮斗過的老幹部就是20世紀乳山歷史的書寫者和見證人。 這是一部搶救歷史,拯救記憶的史冊。是眾多親歷者回憶往事、重溫歷史的記憶結晶。因為親歷、親見、親聞,一些原本冰冷生硬、單薄蒼白的歷史,因他們的回憶而栩栩如生、愈加厚重;一些日漸模糊或鮮為人知的往事,因他們的回憶而輪廓分明,愈加清晰;一些歷史沒有記載或語焉不詳的問題,因他們的回憶而撥雲見日,豁然開朗。此舉功在當今利在後世。 我出生於1969年,之前的乳山歷史,於我所知甚少,至於發生在乳山境內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四清運動、農業學大寨等歷史事件,是在我長大之後,聆聽著父輩們的講述,略微了解些點滴。雖然在學校、在各種報刊雜志中零星有過閱讀,但對於發生在乳山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僅僅是模糊的認知。令人高興的是,乳山市委老幹部局創新思路,另闢蹊徑,組織出版了這本由親歷者走過的歷史回憶錄,這給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後來人提供了解讀歷史的真實資料,並讓乳山20世紀中後期的歷史告別空白,變得血肉豐滿。 隨著指尖的輕翻,我眼睛所到之處,《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聚集的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工業、農業等各條戰線上的55位老幹部從20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的乳山歷史中依次走來,讀後感《《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讀後感》。乳山自20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歷史,也隨著老幹部們親歷的口述,變得脈絡清晰。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要事及事發原由,隨著老幹部的親歷變得不再讓後代人感覺模糊和困惑。 流年中的乳山歷史經歷著一撥又一撥的苦難。抗日戰爭時期乳山大眾為了走出苦難為了趕走侵略者而勇於犧牲的抗爭;解放戰爭時期乳山軍民為了勞苦人民當家作主而努力爭取的正義主張;大躍進的大鍋飯、大煉鋼鐵、放衛星運動荒唐得令人握腕;四清運動毀壞的各種歷史文物令人痛心;文化大革命時期各行各業知識分子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刀切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勞民傷財……勤勞的乳山人民在動盪的歷史時期經歷著苦難的煎熬,無數老幹部為了人民的幸福,在歷史沉重的車輪前方奮力拉纖。 流年中的乳山歷史也記錄著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喜訊。《期盼再見我的兒》的乳娘肖國英,和平年代仍日夜思念著那個出生12天就由她餵奶到三歲的八路軍的孩子遠落,母愛的力量催人淚下,並激起乳山人民愛母敬母孝母的熱潮。乳山各個村莊大批的青年姑娘奔赴到人跡罕至的新疆,組建了浩大的開墾新疆的援疆兵團;一支由90人組建的乳山青年男女隊伍《激情奔赴北大荒》,把沃野千里的黑土地開墾成祖國的糧倉。《建國初軍墾到新疆》的乳山女兒宋京華是新中國第一代女拖拉機手。《我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欒良桐不斷進行科技創新,電動石碾為乳山人在科技方面爭了光。《我與乳山草製品事業》息息相通的房雲璞設計的草編製品不僅走出乳山而且走向世界,這為乳山人在手工業方面填了彩。《乳山市志》三延下線,歷時17年,凝聚了宋吉澤等修志諸君的汗水和心血。這是乳山文化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我當過赤腳醫生》的辛明路勇當人民的「健康衛士」,在乳山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棄醫從文,他在整理乳山地域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是乳山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財富。《1960年奔赴救災一線》的胡發起,放棄城裡的優越條件,把老婆孩子的戶口遷到了農村,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在最困難的時期,他所包的村沒有餓死一個人。愚公移山的戰山河時代,乳山人民全民參戰,挖山開河,拓展土地,整修梯田,為改變乳山大地的面貌立下了汗馬功勞…… 充滿智慧的乳山人民在瞬息萬變的歷史時期樹立起勇往直前的信念,無數老幹部為了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與時俱進,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像於天昌老先生口述的《我的人生流水賬》那樣,不碌碌無為,不虛度光陰,樹立遠大的目標,為國家服好務,給父母爭點光,把愛國愛家融合在一起。於是,在祖國的大花園里,乳山發展到20世紀末,已經如一朵美麗的向陽花盛開在膠東半島的東南端。進入21世紀,乳山的未來定會在母愛文化的熏陶下變得更加文明和諧昌盛。 〔《親歷乳山》老幹部回憶錄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㈡ 山東省乳山市的名字來歷
地名由來:
乳山市因境內聳立於乳山口灣南岸渾圓挺拔、頂峰凸起、狀如母乳的大乳山而得名
乳山市是中國沿海的長壽之鄉,被授予「山東省長壽之鄉」稱號 。
乳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是中國著名作家馮德英長篇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故事背景發生地,也是聞名全國的民族先鋒「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跡發生地。
乳山市地處膠東低山丘陵區。北部和東西兩側多低山,中南部多丘陵,間有低山。地勢呈簸箕狀由北向南台階式下降。乳山河和黃壘河兩大河流發源北部山區,向南分別流經兩側低山與中部丘陵之間入海,沿岸形成沖積平原。南部沿海除丘陵外,有零星海積平原分布。
乳山市主要地貌類型分為山地、丘陵、平原,微地貌單元有14種。乳山屬膠東低山丘陵區。北部和東、西兩側多低山,中、南部多丘陵,間有低山。地勢呈簸箕狀由北向南台階式下降。
境內山脈自西向東可分為三列,西列自垛山、馬石山向南延伸至玉皇山;中列由雙山、三佛山、寨山、多福山向南延伸於海陽所半島的帽山、大乳山;東列為昆嵛山脈,由虎山、尼姑頂、黃道頂構成主峰,斜貫東北邊境。
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12座,最高山峰垛山612.6米。乳山河和黃壘河兩大河流向南分別流經兩側低山與中部丘陵之間入海,沿岸形成沖積小平原。
南部沿海除丘陵外,有零星海積平原分布。境內山地平均海拔300米以上,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22.4%;丘陵海拔100—300米,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50.3%;平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27.3%。
(2)抗日戰爭時期乳山擴展閱讀:
建置沿革:
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和史籍記載,遠在新石器時代,乳山境內就有人類居住。
夏,地屬嵎夷,亦稱東夷。
商時,屬青州。
西周時,屬萊國。
春秋時期,先後為齊國萊地、牟子國地。
秦代,屬齊郡腄縣(治所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村)。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育犁縣(治所在今育黎鎮城陰村南),此為境內第一次置縣,屬青州東萊郡。
東漢建武五年(29年),育犁縣並入東牟縣。
三國時,屬魏國青州長廣郡東牟縣。
西晉時,屬青州東萊郡牟平縣。
北魏時,屬光州東牟郡觀陽縣(治所一說為今牟平觀水,一說在今海陽發城)。北齊天統四年(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境域改屬光州長廣郡文登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青州東萊郡觀陽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屬河南道登州東牟郡觀陽縣。貞觀元年(627年),改屬萊州文登縣。麟德二年(665年),屬登州牟平縣。
五代因之。
宋時,屬京東東路登州牟平縣。
金時,屬山東東路寧海州牟平縣。
元初,屬益都路寧海州牟平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牟平縣省入寧海州,屬山東省登州府寧海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海陽縣,境內原屬寧海州的乳山鄉全部(轄於疃社、石山社、野子社、玉泉社、寬洪社、龍山社、登寧社、邵村社、桃花社)和城陰鄉的魯濟、興善兩社劃歸海陽縣,其餘仍歸寧海州。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寧海州改稱牟平縣,境內分屬山東省膠東道(民國十七年改稱東海道)牟平、海陽兩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屬山東省第七行政區牟平縣、海陽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9月,牟海縣全境解放,改屬膠東行政區東海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26日,牟海縣更名乳山縣(以境內南部的大乳山命名),隸屬不變,並確定夏村為縣城。
1950年5月,膠東行政區撤銷,東海專區改為文登專區,乳山縣屬之。1956年3月,文登專區撤銷,乳山改屬萊陽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乳山縣,原所轄育黎、崖子、午極、馮家、諸往、石頭圈、下初、上冊8個公社劃歸煙台市(1959年11月劃歸新復設的牟平縣),夏村、乳山寨、白沙灘、唐家、海陽所5個公社劃歸海陽縣,南黃、洋村公社劃歸文登縣。
1961年10月5日,根據國務院〔1961〕議字34號文《關於恢復山東省禹城等22個縣和設兗州、嶗山兩縣的決定》,恢復乳山縣,隸屬煙台專區。
翌年1月1日,縣人民委員會正式掛牌辦公。1983年8月,煙台專區改為省轄煙台市,乳山縣隸屬煙台市。1987年6月,威海市升為地級市,乳山縣改屬威海市。
1993年7月17日,國家民政部以民批〔1993〕153號文件批復,同意撤銷乳山縣,設立乳山市(縣級),以原乳山縣的行政區劃為乳山市的行政區劃。8月8日,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㈢ 馮德英簡介
馮德英, 年生於牟平縣小於家村(此村後劃歸乳山)。他的一家幾乎都投身革命,並為革命做出了重大犧牲。受家庭的影響,馮德英自幼接受了革命的洗禮,年僅14 歲就參加了革命軍隊。
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歷程時,馮德英曾經說:「我多次目睹父親手拿陣亡通知書在院子里徘徊;我偎在母親腿旁看著她在小油燈下,一面流淚一面給傷員補綴帶血的軍裝。
我看見鄉鄰們將自己的丈夫、兒子一批又一批地送上戰場,我還看見為了省出粒粒口糧給前方戰土的老人兒童,餓昏在公糧袋子上……」童年的記憶情節與革命戰爭成為其創作的重要源泉,也成為其創作的重要情感動力和文學基礎,其最初的創作也必然地與膠東半島的革命傳統融為一體。
馮德英名世的主要作品都是長篇小說,1958 年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處女作《苦菜花》,緊接著1959 年就出版了《迎春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成為「十七年」文學中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代表。
而《山菊花》上集盡管寫於1963 年,但直到1979 年才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菊花》下集出版於1982 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三部小說無論是在題材上,都重現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膠東革命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和領導下,與敵人進行的嚴酷斗爭。
還是現實主義風格上都很相近,因此常被稱為「三花」。在80 年代後,作者還陸續出版了《染血的土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6 年版)、《晴朗的天空》(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2 年版)等長篇小說。
直至1997 年才出版了一本《馮德英中短篇小說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是中篇和短篇小說的結集,小說更多取材於膠東半島復雜的現實日常生活。
置身其中來思考歷史、生活和復雜的人性,這包括沒落的女英雄「洋槍隊長」,日據時期的陰險狡詐「偽保長」,以及解放後他的兒子、孫子,涵蓋了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直道世紀末的歷史變遷和人生變化。
藝術形式上也有些變化,加重了從《苦菜花》中就有的幽默感喜劇色彩,甚至在《誘惑》和《幸福得不治之症》中充滿了黑色幽默。
(3)抗日戰爭時期乳山擴展閱讀
相關成就
《山菊花》獲解放軍文藝獎,《染血的土地》獲山東省泰山文藝一等獎。曾當選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榮立一等功。
2011年,著名作家馮德英又一力作——大型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霧鎖寒冬》面世。
作品真實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膠東人民浴血奮戰、英勇不屈的歷史故事。劇中人物多有生活原型,膠東的革命先驅張連珠、理琪甚至用了真名。
作品由馮德英策劃,阿真執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於11月出版。
50年來,馮德英作品多次再版發行,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改編成多種文藝形式廣為流傳。馮德英作品題材廣泛,大量中短篇小說、散文、特寫、評論等見諸報刊。2007年12月,馮德英榮獲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山東省文化藝術終身成就獎」。
㈣ 有沒有乳山的介紹
乳山
【地理環境】乳山市位於山東半島東南端,北緯°41′至37°08′,東經121°11′至121°51′。東鄰文登市,西毗海陽市,北接煙台市牟平區,南瀕黃海。309國道和青威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東西最大橫距6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8公里,總面積1668平方公里。乳山市海岸線西起乳山口,東至浪暖口,全長185.6公里。市區至青島、煙台、威海三市汽車路程均在一個半小時以內。
乳山市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具有氣候溫和、溫差較小、雨水豐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累年平均日照數為2635.5小時,累年平均氣溫11.6℃,累年平均降水量813毫米,累年平均氣壓1013百帕,累年平均無霜期為206天,累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0%。秋、冬季以北風、西北風為主,春、夏季以南風、東南風或西南風為主,累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
乳山市總人口約59萬人,人口密度為360人/平方公里。全市共有28個民族:漢族、佤族、拉祜族、朝鮮族、白族、傣族、彝族、滿族、布朗族、納西族、僳僳族、壯族、藏族、苗族、回族、哈尼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怒族、普米族、水族、達斡爾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黎族、高山族、畲族,漢族佔全市總人口的99.77%。
【歷史概略】乳山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和史籍記載,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境內置育犁縣。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育犁縣並入東牟縣。此後,境域先後屬文登縣、觀陽縣、牟平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域分屬海陽縣、寧海州(1914年改稱牟平縣)。數千年來,先民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創造著文明。商、周時期,農、牧、漁業已很興盛。漢時,人民已將柞繭用於繅絲制帛。隋時,採金業興起。唐時,乳山口已成為與外埠進行物資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時,繅絲、制鹽、釀造、食品等手工業已較發達。至清末,夏村、乳山口等地已成為規模較大的商貿之地。
1930年,境內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32年,中共牟海縣委建立。 1941年2月,劃牟平縣南部和海陽縣東部707個自然村成立牟海縣。是年3月7日,牟海縣第一次參議員會議召開,宣告牟海行署誕生。1942年9月, 牟海縣全境獲得解放。1945年1月,牟海縣更名乳山縣(以乳山口南岸的大乳山而得名),確定夏村為縣城。1958年10月撤銷乳山縣,境域分劃歸海陽縣、文登縣及煙台市。1961年10月恢復乳山縣,隸屬煙台專區,1983年11月改屬煙台市(地級)。1987年6月威海市升為地級市,乳山縣改屬威海市。1993年7月,乳山撤縣設市。2001年4月,區劃變更,乳山市轄14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兩個省級開發區,601個行政村。
【經濟狀況】乳山市資源充足,物產豐富, 素有「金嶺銀灘」的美譽, 是著名的「水產之鄉」、「水果之鄉」和「黃金之鄉」。年產對蝦、扇貝、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及各種魚類貝類20多萬噸,年產蘋果、陽梨、板栗等20多種水果及干雜果20多萬噸,為山東省外向型農業示範區;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銀、銅、鐵等金屬礦藏和大理石、花崗石、石墨、磷等非金屬礦藏, 其中年產黃金10萬兩以上,居中國縣級第五位,花崗石儲量70多億立方米。
乳山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十分適合人類生活居住。擁有國家AAAA級旅遊區——省級銀灘旅遊度假區、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及大乳山、聖水宮等眾多景觀,其中銀灘旅遊度假區內長達20公里的沙灘和可同時容納15萬人的海水浴場,被譽為「天下第一灘」,是旅遊、療養、避暑和度假勝地。
乳山市經濟發達,是中國最早的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現已形成擁有黃金冶煉、電子、化工、機械、食品、服裝、玩具、建材等30多個行業、3600多家企業、3000多種產品的工業體系; 同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穩固的經貿合作關系,興辦外貿生產企業280多家。全市國民經濟一直保持穩定、快速發展態勢。2004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55億元,人均26670元,地方財政收入5.5億元,實現了全省30強縣、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位次前移,成功躋身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行列。
【榮譽稱號】近幾年來,乳山市先後獲「全國縣級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中國縣(市)投資環境100強」、「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安全誠信城市50佳」、「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市」、「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市」、「山東省雙擁模範城」、「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市」、「山東省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所轄鄉(辦事處)鎮 夏村鎮 海陽所鎮 白沙灘鎮 大孤山鎮 徐家鎮 南黃鎮 馮家鎮 下初鎮 午極鎮 育黎鎮 諸往鎮 崖子鎮 乳山寨鎮 乳山口鎮 城區街道辦事處
㈤ 雙乳山漢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1995年10月~1996年6月,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局和長清區文化局為了不使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西南歸德鎮雙乳山頂部的雙乳山漢墓遭到破壞,對已因當地人開山取石給古墓造成損害的一號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此次發掘共出土包括玉器、金餅、青銅器、車馬器、銀扣螺鈿漆器、錢幣、陶器等在內的各類文物共計2000餘件。雙乳山漢墓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富的內涵,所蘊涵的復雜、精深的學術價值,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高度注意。
雙乳山一號漢墓的隨葬品相當豐富,可辨識器物達2000件以上。主要出土於槨室和外藏槨之內。正藏槨內隨葬有銅器100餘件,器形主要有鼎、壺、鈁、燈等;玉器50餘件,種類有覆面、枕、壁、手握、「九竅塞」等;漆器數量也相當多,在邊箱、棺箱內均有分布,但均已腐朽,難以統計;鐵器有劍、鏃、弩機等;金餅20枚;錢幣20枚,均為「五銖」錢;小車1輛,放置於北邊箱的西北角,長2.6米,寬1.14米,在北邊箱的東半部分,還散落著許多鎏金車馬明器;除這些之外,墓葬還隨葬了大量的家畜、家禽和水產品,主要置於東西邊箱和南邊箱內。外藏槨內放置有3輛大車2輛小車及若干車馬冥器,極為豪華。
考古學者介紹說,西漢時期的馬車或偶車盡管已經發現了很多,但不是擾亂嚴重就是型式過於簡單,車體結構不清楚,某些器具的位置也相當混亂,但雙乳山漢墓中發現的5輛車子結構清晰,規格不同,為漢代車馬的研究提供了准確、寶貴的資料。
雙乳山的出土文物中,尤以玉覆面和金餅最為精緻、珍貴和令人矚目,據專家稱為絕世奇珍。
玉覆面出現於西周,歷經東周至漢代,至今為止共發現了40多副,但最為形象、完備的玉覆面卻是雙乳山漢墓室里所出的這一套。玉覆面出土時仍然覆蓋於墓主面部,除去左耳片稍有傾斜之外,保存完好。其長22.50厘米,寬24.6厘米,系由工材加工成的分別對應人面的額、頤、腮、頜、頰、耳的17個片狀部件和鼻罩組合而成,共計18件。除鼻罩外均為素麵。眼睛、嘴巴由相對玉片對應磨出,並非獨片相罩。總體形狀為臉形,非常形象。五片琢磨精細,組合精巧,左右對稱,搭配協調,部位恰當,渾然一體。其中鼻罩透鏤線刻兼施,內琢空,鼻樑直挺,兩翼微鼓,整體豐滿盈溢,通體飾雲雷紋,工巧精絕,巧奪天工。各五片內側下棱和鼻罩邊緣處斜穿細微孔,孔孔對應,以便用絲線連綴,覆蓋死者面部。
此外,還有枕於主人頭下的玉枕,此枕由9件玉片、2件玉板、2件玉虎頭飾和竹板分兩層組合而成一結構巧妙,匠心獨具,是所發現的眾多漢枕中較復雜的一件。玉覆面和同出的玉枕、玉璧、手握、九窩塞等共同組成了一套完備的葬玉,這給研究漢代及其前後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㈥ 乳山從九十年代到現在的歷史
乳山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和史籍記載,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商、周時期,農、牧、漁業已很興盛。漢時,人民已將柞繭用於繅絲制帛。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境內置育犁縣。東漢建武五年(29年),育犁縣並入東牟縣。此後,境域先後屬文登縣、觀陽縣、牟平縣。隋時,採金業興起。唐時,乳山口已成為與外埠進行物資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時,繅絲、制鹽、釀造、食品等手工業已較發達。清末,夏村、乳山口等地已成為規模較大的商貿之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域分屬海陽縣、寧海州(1914年改稱牟平縣)。1945年(乙酉年)置乳山縣。因山得名。1930年,乳山境內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32年,中共牟海縣委建立。1941年2月,劃牟平縣南部和海陽縣東部707個自然村成立牟海縣。是年3月7日,牟海縣第一次參議員會議召開,宣告牟海行署誕生。1942年9月,牟海縣全境獲得解放。1945年1月,牟海縣更名乳山縣(以乳山口南岸的大乳山而得名),確定夏村為縣城。1958年10月撤銷乳山縣,境域分劃歸海陽縣、文登縣及煙台市。1961年10月恢復乳山縣,隸屬煙台專區,1983年11月改屬煙台市(地級)。1987年6月威海市升為地級市,乳山縣改屬威海市。請採納
㈦ 山東省乳山市是什麼級別的城市
山東省乳山市是縣級市。
截至2018年,乳山市轄1個街道、14個鎮。截至2017年末,乳山市總人口55.1263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46.7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3.14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55.0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48.63億元。
乳山市隸屬於山東省威海市,地處青島、威海、煙台三市銜接的腹地,南瀕黃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境內東西橫寬60千米,南北縱長48千米,總面積1665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99.27千米。
乳山市是中國沿海的長壽之鄉,被授予「山東省長壽之鄉」稱號 。乳山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是中國著名作家馮德英長篇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故事背景發生地。
(7)抗日戰爭時期乳山擴展閱讀:
乳山市特點:
1、乳山市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具有氣候溫和、溫差較小、雨水豐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但同時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也時有發生。
2、乳山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相交融,交相輝映。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
3、乳山生物資源豐富。境內有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66667公頃,可供開發養殖海產品的灘塗6667公頃。乳山是著名的「水產之鄉」,淺海及海灘水產資源100多種。
4、乳山礦產資源富饒。礦種繁多,礦藏豐富,已發現可利用礦藏24種。
5、乳山特產有乳山大花生,乳山陽梨,乳山茶葉,乳山蘋果,乳山大姜,乳山葡萄,櫻桃,蘿卜,板栗,生豬等。
㈧ 乳山口鎮的歷史
乳山口港因其地理位置和港灣條件優越,很早就成為境內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久有「北有旅順口,南有乳山口」之說。早在唐代就有外埠船隻來往。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至宋代,乳山口的海上貿易日漸興旺,當江、浙一帶商船以南方稻米來此換取當地柞繭綢、穀物等土特產品。南宋時期,宋、金分淮河而治,南、北方海上貿易受到限制,乳山口亦在其列。元代,南糧北運興起,乳山口海上貿易重興。南方商船載稻米、毛竹、茶葉、木材等物來此換取當地的絲綢、大豆、黃金等。明代初期曾實行海禁,但因客商從事民間貿易獲利頗豐,乳山口的海上貿易從未間斷。
至清代,海禁解除,乳山口的海上貿易重新興旺,貿易船隻由南方上海、廣州等沿海港口擴大到北方的旅順、天津、安東等地。貿易物品由糧食、布匹、木材擴大到日用品,貿易方式由易貨貿易發展到用貨幣交易。至道光末年,乳山口已有商號50餘家。商船有閩(福建)幫、廣(廣州)幫、浙(江)幫、關里(東北地區)幫之分。咸豐元年(1851年),為適應乳山口海上貿易需要,境內的「泉盛」「合興」等商號集資在乳山口修建簡易石碼頭兩座。清末,當地人亦在乳山口先後建立了「三義」「新興」等運輸商行,從事海上運輸的木帆船達50餘只,港口日泊船30餘只。境內所產花生已成為與外地客商進行交換的大宗商品。隨著青島、煙台開埠,洋貨入境,南方商船來此貿易減少,當地從事海上貿易的船隻多載土特產去青島、煙台,換回機織布、紗線、煤油和日常用品在境內出售。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實行海上封鎖,乳山口的海上貿易日趨蕭條。其後,乳山口造船業興起。建於1951年的乳山市造船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多年發展,現擁有國內先進的船舶設計、生產設計、物流管理和管理軟體等計算機網路,生產工序、工藝按現代船模式與國際造船業同步。
隨著沿海各地來乳山口的商船不斷增多,舊時福建、浙江等地商人曾集資在乳山口北岸山頂修建娘娘廟,以求海神娘娘保佑海上安全。
㈨ 乳山市抗日英雄事跡
1942年,敵後抗戰正處在最艱苦的困難時期,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版更加頻繁的「掃權盪」,這一年內,敵軍千人以上的大「掃盪」就達40多次。膠東半島由於其獨特的戰略位置,一直被日軍作為往來海上與華北之間的重要通道和重要補給基地之一,所以更是日軍頻繁進犯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多次的「掃盪」中,尤以1942年冬的大 「掃盪」最為殘酷。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抵煙台,布置這次大「掃盪」,企圖消滅膠東地區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及膠東黨政群機關。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五旅和膠東軍區部隊採取主力以營、連為單位分散活動,同地方武裝、民兵密切結合,分區堅持的方針,進行反「掃盪」。經過軍民艱苦鬥爭,粉碎了敵人對膠東進行的歷時40天規模最大的一次「掃盪」。當然我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馬石山慘案就是一例。
希望採納
㈩ 膠東的歷史沿革
夏朝時期,夏王朝有許多方國和部落,膠東封有「過」國。據唐朝《〈史記〉正義》引《帝王紀》記載,夏朝時,寒浞把奡封在過地。過國在今膠東萊州城北,這應是能夠查到的膠東的最早的封國了。
商朝時期,膠東地區是商王朝統治的一個方國,稱萊國。史書記載,夏、商時期,膠東稱萊夷。《後漢書·東夷列傳》載:「王制雲:東方曰夷,……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陽谷,蓋日之所出也。」《書·堯典》孔注曰:「東表之地稱嵎夷。」馬螎註:「嵎,海隅也,夷,萊夷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記載,西周建國之初,周武王「封師尚父子齊營丘」,「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也說明了萊夷族在商朝時期就建立了萊國。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前五六七年齊滅萊(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萊是東夷大國,萊國滅亡後,齊地擴大一倍以上。」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也說過:「周靈公五年(公元前567年),齊滅萊(今黃縣東南),萊是山東半島上一個東夷大國,齊地因之擴大了好多。」這都至少說明了萊國應是占據了膠東的絕大部分區域。雖說萊國的中心區域史書有多種說法,有的說在萊州、黃縣(今龍口)一帶,有的說在即墨一帶,也有的說在登州(今蓬萊)一帶。還有一說萊都在膠萊河附近臨朐以東一帶,但不管怎麼說,萊國的絕大部分區域是在膠東,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 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封邦建國」制度,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諸侯國。姜太公封在齊國,國都在營丘(今臨淄地區)。齊國東部是萊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因「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說明了西周初期,萊國還不服從周王朝的管轄,因而與「太公爭國」。但由於齊國在開國之初就實行了革新、開放,農、工、商三業並舉的治國之策,齊國很快就強大起來,周成王時,還使人「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國正是有了這樣的尚方寶劍,加之自身勢力的強大,很快就爭霸中原,並於公元前567年滅了萊國,從此膠東地區劃於齊國版圖,直到秦滅齊。 秦朝時有膠東郡,西漢時有膠東國,東漢及三國時有膠東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又增至四十六郡,實行的是以郡統縣的二級行政制度,標志著在全國范圍內政區建置的開始。膠東地區設立膠東郡,治所即墨(不是即墨城址,而是在現平度市東南,萊西市西南方)。這是有記載的第一個以膠東命名的行政建置。當時膠東郡還包括了膠萊河西岸的部分地區,西至現濰坊城區、安丘、高密、昌邑等地。膠東郡下設腄縣(今煙台福山區)、黃縣(現龍口市東)、高密等縣,還設置了夜邑(現萊州市)、密(今昌邑東)淳於(今安丘東北)等。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諸王,膠東為膠東國,田市為膠東王,國都仍為即墨。
劉邦擊敗項羽後,建立漢王朝。漢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的制度,郡國之上還設有行政監察區,亦稱刺史部,每部設刺史一名。膠東地區設有膠東國、東萊郡、高密國等。膠東東南沿海的現海陽、即墨、嶗山等地劃歸琅琊郡,琅琊郡歸徐州刺史部管轄。
漢文帝十六年(前16年),置膠東國,立悼惠王之子劉雄渠為膠東王,都即墨。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雄渠因參與七國之亂,膠東國除,其地分為膠東郡與東萊郡。
漢景帝四年(前153),復以膠東郡置膠東國,封劉徹為膠東王。因劉徹年少,未就國。前150年,劉徹被立為太子,膠東國除。前148年,復置膠東國,封劉寄為膠東王。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廢膠東國,置郁秩郡。膠東城,膠東國除後,平度改名膠東。
東漢時期,全國重新劃分郡、縣,州刺史改為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實行中央以下州、郡(國)、縣三級政制。原歸琅琊郡管理的膠東東南沿海的不其等劃歸東萊郡。膠東國和北海郡合並為北海國,東萊郡、北海國均屬青州刺史部。 西晉時期,政制同前期。只是膠東地區新設長廣郡,轄原東萊郡的長廣縣(今萊陽東)、不其縣,北海國的挺縣等。原北海國改北海郡,治所仍為平壽。長廣郡治所不其,東萊郡治所遷至掖縣。三郡均仍為青州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時,膠東地區設三郡,東萊郡、長廣郡、東牟郡。東牟郡由東萊郡分出,東萊、長廣二郡治所同前,東牟郡治所在今煙台牟平城區。
南北朝時期,北魏拓跋氏統治時,皇興四年(公元470年),膠東地區東部設光州,西部屬於青州。 隋朝時期,隋文帝改革行政建置管理體制,改州、郡、縣三級政制為州、縣二級制,《隋書·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記載:光州,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曰萊州。統縣九,戶九萬三百五十一。九縣分別是:掖縣、膠水(今平度)、盧鄉、即墨、觀陽、昌陽、黃縣、牟平、文登。隋煬帝時,全國廢州改郡,萊州改為東萊郡,治所均在掖城。
唐朝時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縣二級政制。但把全國分為十道,道不設長官,只派員巡視,膠東劃在河南道。膠東地區東部屬於萊州、登州。西部屬於青州和密州。
五代十國時期,行政區劃沿襲唐代。
北宋時期,宋初如唐制,全國先後分為13道、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為路,路之下設府(州)、縣,實行中央之下路、府、縣三級政制。膠東地區的萊州、登州、青州、密州歸京東東路,治所青州。《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記載,萊州領掖縣、萊陽、膠水、即墨四縣,登州領蓬萊、文登、黃縣、牟平四縣,宋徽宗崇寧年間,萊州「戶九萬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八」,
登州 「戶八萬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萬三千四百八十四」。 金代行政區劃基本承襲北宋,原管轄膠東地區的京東東路改稱山東東路,治所益都(原青州)。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山東」作為行政區劃名稱。膠東地區新增設寧海州,是從原登州分置的。《金史·志第六地理中》記載,萊州「戶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五,縣五、鎮一」:掖縣、萊陽(含衡村鎮)、即墨、膠水、招遠。登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一十三,縣四、鎮二」:蓬萊、福山(孫夼鎮)、黃縣(含馬停鎮)、棲霞。寧海州「戶六萬一千九百三十三,縣二、鎮二」:牟平(含湯泉鎮)、文登(含溫水鎮)。寧海州治所牟平,萊州、登州治所同前。
元朝時期,元王朝為加強對佔領區的統治,沿襲了金末行省制度,在路以上設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制度。山東地區歸屬中央特區,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記載,膠東地區萊州、登州、寧海三州元初仍屬益都路,中統五年(1264年)屬淄萊路,至元年間,萊州、登州改屬般陽路,寧海州直屬省部。三州所轄縣,除即墨並入掖縣、膠水外,其餘的同金代。
明朝初年,改省為布政使司,全國分設十三個布政使司,以分領天下府(州)縣,同時廢路,司(省)以下設府和直隸州,再下設散州和縣,為地方三級政制。山東布政使司轄六府,其中包括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二府。《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記載,登州府「領州一,縣七」: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萊西市區)、寧海州、文登(含現威海市區)。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萊。萊州府「領州二,縣五」: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膠州、高密、即墨。萊州府轄區向西越過膠萊河擴至濰縣,但治所仍在掖城。膠東地區在明朝時期確定的縣名,除寧海州後改為牟平外,其餘的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清王朝將地方一級政府稱為省,形成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為了監察地方,在省、府之間還設立了道。膠東地區歸山東省管轄,仍設登州、萊州兩府,每府轄區同明朝,省、府之間是登萊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記,清初,二府所領州縣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設榮成、海陽二縣,「領州一,縣九」:蓬萊(含現長島縣)、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萊西市區)、寧海州、文登(含現威海市區)、榮成、海陽(現乳山市區)。光緒三十一年,萊州府原所轄膠州為省直隸州,轄即墨、高密。萊州府「領州一,縣三」: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登州府、萊州府原治所未變,同治二年(1863年),登萊青道治所遷至煙台。 1913年(民國二年),北京政府廢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為省、道、縣三級。膠東地區改為膠東道,隸屬山東省政府。膠東道轄二十六縣: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成、海陽、掖縣、平度、濰縣、昌邑、膠縣、高密、即墨、益都、臨淄、廣饒、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日照。膠東道的轄區基本是清朝時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所轄的州、縣,治所在福山縣煙台。
1927年(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廢道制,存省、縣兩級。1929年(民國十八年),青島劃為省特別市。1930年(民國十九年),青島為中央直轄市。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派出機構。全省劃分12個行政督察區,膠東的牟平、榮成、文登、海陽、福山五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餘各縣,仍直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流亡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成立了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劃分了十七個行政督察區。在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間,膠東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區的海陽劃歸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棲霞、蓬萊、黃縣、招遠四縣歸新設的第九行政督察區,海陽、萊陽、即墨、平度、掖縣五縣歸新設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山東省政府撤消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新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六個辦事處。魯東為第六辦事處,領膠東的第七區、第九區、第十三區的三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此同時,還新成立煙台行政區,隸屬於第七督察專員公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消六個政府辦事處,設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膠東的煙台、威海為省轄市,青島為中央直轄市,除此膠東各縣均為魯東行署管轄,只是各縣歸屬的行政督察區做了些調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濟南解放,國民黨省政府及所轄地方政府垮台。
1938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軍還利用漢奸成立了山東省及地方的偽政府。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也相繼建立。1938年1月19日,膠東軍政委員會成立。隨後,膠東的掖縣、蓬萊、福山等許多縣都先後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在棲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區成立青島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更名為膠東區行政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等五個行政公署。膠東行署轄北海、西海、南海、東海四個專屬區和煙台直轄市,轄區范圍包括膠萊河西至濰縣一帶。後,又將膠東行署所轄的煙台、威海劃為省轄市。1946年8月,濱海行署所轄濱北專署劃歸膠東行署管轄,膠東行署轄區向西南擴至日照、郯城一帶。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島,青島為山東省直轄市。煙台為膠東行署直轄市,威海歸東海專區。 半島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崗岩組成,最高峰嶗山海拔1130米。海岸線曲折,多深水港灣,如青島等。
膠東半島屬中朝准地台膠遼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白堊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面積最大。
膠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台、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台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姆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布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