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經濟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經濟

發布時間:2021-03-07 22:09:30

『壹』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湧入中國導致中國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第二,外資企業在沿海興起。第三,名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貳』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版
3、外國商權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產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 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叄』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①鴉抄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經濟結構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的絲、茶等的生產和出口日益商品化,開始走上了依附外國資本主義的道路。這樣,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②西方列強通過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並攫取了經濟特權,如開辟通商口岸,協定關稅權,內河航運權,內地傳教和經商、游歷,片面最惠國待遇權等,逐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大量洋貨湧入中國,並從中國掠奪原料。中國遭受外國沖擊的五口通商地區,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並開始解體。 此題主要是從經濟變化方面考慮鴉片戰爭的影響,要注意重大的變化是中國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但也有客觀的積極作用。變化原因主要從戰爭手段、攫取經濟政治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幾方面考慮。

『肆』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不平等條約與列強攫取經濟特權
二、大量洋貨湧入中國
三、傳統經濟結構的逐步瓦解

『伍』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經濟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工業專國家的產品憑借屬軍事強權的支持和自身的競爭力,從沿海深入內地,無情地撕裂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的網路,而受到這種刺激,中國的官辦工商業和民間工商業也日漸興旺,城市出現畸形的繁榮。

『陸』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變動的特點有哪些

1.變化 (1)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農村家庭手工業紛紛破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與內城鄉容商品交換得到發展。 (2)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傾銷,中國逐步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逐步卷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中的一些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始了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行大量增加、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出現。 中國開始有部分商人、手工業者投資辦廠,中國出現了本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新經濟

『柒』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如題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經濟結構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的絲、茶等的生產和出口日益商品化,開始走上了依附外國資本主義的道路。這樣,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西方列強通過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並攫取了經濟特權,如開辟通商口岸,協定關稅權,內河航運權,內地傳教和經商、游歷,片面最惠國待遇權等,逐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大量洋貨湧入中國,並從中國掠奪原料。中國遭受外國沖擊的五口通商地區,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並開始解體。——常識歷史篇。

『捌』 1.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有
①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②近代企業開始出現
③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玖』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在政治上: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從此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二)早已經走向衰落的清朝封建皇朝,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領土、主權不斷喪失,已無法像以前那樣統治下去。在吸取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後,一部分封建統治階級,開始轉化為洋務派,推行洋務運動,企圖「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時開始,清政府開始了向近代化的邁進。(三)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各類近代企業的出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起到了傳播西方文明的作用,同時還引進了西方的社會制度。清政府在對外的體制上設立總理衙門和南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等。從此清政府的外交體制開始步入了近代意義上的外交。(四)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公開勾結外國侵略者,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起義。清政府實際上已成為西方侵略者統治中國的工具。另一方面,清政府統治者開始進一步依靠漢族地主官僚,使漢族地主力量得到發展,成為清朝統治的重要力量。
在經濟上:
(一)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通商口岸的開放極大沖擊著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體制,使其逐步走向解體。就如馬克思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說:「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戰後,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對中國傾銷商品的狂潮。英國輸華的商品總值從1837年的90多萬英鎊到1845年達到了239.4萬多英鎊。這就使中國傳統的手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近日洋布大行,價才當梭布三分之一……松、太布市,消減大半。」(包世臣:《答族子孟開書》,《安吳四種》第26卷)與此同時,西方資本家還從中國大量輸出農副產品。如絲、茶等。這樣中國的絲茶等商品生產開始納入世界之本主義市場。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在通商口岸設立的近代企業產生了中國第一批工人無產階級。(二)近代工礦企業開始使用機器,交通運輸業和商業也走向近代化。近代金融業開始在中國產生。如英國在華設立的中國匯豐銀行。這就促進中國金融事業的發展。
在文化思想上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掠奪和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在國家危亡之際,「救亡圖存」、「求強求富」,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為了實現「救亡圖存」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沖破傳統文化的束縛,放眼世界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的真理。他們的思想,代表了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魏源、徐繼畲等。
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戰後,他開始了解西方,組織人翻譯《四洲志》和《華事夷言》等,向西方學習並提出了「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魏源,湖南邵陽人,《海國圖志》的作者,近代中國著名愛國思想家,主張借鑒西方,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他強烈批判封建文化,希望洗刷鴉片戰爭失敗的恥辱。魏源通過《海國圖志》一書,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歷史和社會現狀,同時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反映了中國社會思潮的發展方向,他們的思想對近代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人民思想的解放,使人們在認識到自己的同時也了解到西方的先進文明,為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拉開了序幕。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起了雙重的作用。鴉片戰爭,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戰爭結果,中國失敗向外國侵略者屈辱求和,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而使獨立的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鴉片戰爭對中國現代化起的刺激和促進作用是仗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獲得的特權,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命脈,把中國民族資本壓得抬不起頭來,不能獲得正常的發展。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在工業進口農副產品出口之間,進行不等價交換,從中吮吸著中國人民的大量血汗,使中國陷入貧困的境地。巨額的戰爭賠款,更是成為中國人民的沉重負擔。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民遭受外國侵略者壓迫、剝削的開端。但鴉片戰爭又迫使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近代化,中國近代化是鴉片戰爭的直接產物,因此,鴉片戰爭又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所以促進了中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壓迫和抑制了中國近代化的順利進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畸形道路。

閱讀全文

與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