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封建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因此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逐步轉變為封建統治者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個社會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1)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主要矛盾變化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即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喬治·懿律(George Elliot)、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小農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㈡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經歷哪幾次大轉變
一、鴉片戰爭以後至義和團運動(—1898)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由封建社會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由地主階級矛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然而這階段,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還處於上升時期,所以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階級矛盾仍然是此時的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以階級矛盾為主,民族矛盾激化階級矛盾而導致的。
二、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1898—1901)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成為社會中最主要矛盾。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的口號深刻地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十分地尖銳。
三、《辛丑條約》簽訂以後,至辛亥革命(1901—1911)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代理工具。這樣,國內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匯合,反對清政府即反對帝國主義,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
四、辛亥革命以後至國民革命爆發前(1912-1923)
孫中山所領導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運動、國民革命,孫中山在護國運動中兩次發表討袁宣言,在護法運動中發表《討逆宣言》。這些都體現了斗爭的焦點是民主共和與獨裁專制的斗爭。
五、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
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代表帝國主義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軍閥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對象就是北洋軍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突出的歷史特點是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六、國民革命以後至1935年華北事變(1927—1935)
大革命失敗以後,國內階級矛盾發生變化,變為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政府與代表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之間的矛盾。國共進入十年對峙時期,而且國共進行了五次「圍剿」與反「圍剿」。
七、1935年華北事變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35—1945)
1935年華北事變,日本逐步從政治上和軍事上控制了華北,民族危機加深,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之後,中共在長征途中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北平掀起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月12月的西安事變是此次抗日民族救亡運動的高潮。因此,1935年華北事變說明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而國內階級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變化,西安事變才得以和平解決,開啟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序幕。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以後,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八、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抗日戰爭戰爭勝利以後,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決,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九、建國以後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即過渡時期(1949—1956年底)
社會主要矛盾總體上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
十、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1956年底—)
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階級矛盾已不是國內的主要矛盾,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的矛盾。中共「八大」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制定了正確經濟建設方針。但是,自從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以來,「左」的錯誤接二連三的發生,1958年中共八屆二次會議的總路線、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等,直至文化大革命。這些政治錯誤都是偏離了中共「八大」所指出的主要矛盾和做出正確路線,給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發展了中共八大確定的正確理論和政策,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
㈢ 鴉片戰爭前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鴉片戰爭前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封建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因此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
1840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逐步轉變為封建統治者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個社會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㈣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回
鴉片戰爭後,中答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質的變化,從一個完整的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㈤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鴉片戰爭以後:
農民階級:以洪秀全為主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前內者為反侵略運動後者為反帝愛國容運動。
地主階級:發動洋務運動中央以奕忻為代表,地方上以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為主前期以自強後期為求富,是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但失敗了。
資產階級:
1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先前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代表:梁啟超等
2革命派:辛亥革命,勝利推翻封建制度,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建立中華民國,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成為北洋軍閥統治。施政方針:三民主義
3激進派:發動新民主主義革命,四反四提倡,是我國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無產階級:發動五四運動,勝利,隨後幾經周折最終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明白無論是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救不了中國,只有無產階級能救中國。
得出:由制度的矛盾變成了民族矛盾。民族危機開始
㈥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第一內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容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㈦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及革命任務方面發生什麼變化
一、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
1、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市場捲入資本主義市場。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2、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中國由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肩負起雙重革命責任,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革命任務上的變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不僅成為中國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
那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民主,這兩大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統一。
(7)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主要矛盾變化擴展閱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錯綜復雜及分化組合,社會矛盾的表現形式呈現了新的特點:
1、群體性增強,如集體訪、越級訪、擇機上訪等。
2、對抗性增強,糾紛當事人情緒越來越激烈,對抗的程度加劇。
3、突發性增強,很多矛盾糾紛從發生到激化只有短短的時間,一觸即發,矛盾糾紛瞬間轉化為刑事案件。
4、新型社會矛盾內容錯綜復雜。從社會糾紛的內容來看,矛盾糾紛由過去單一的民事糾紛發展成為民事糾紛、經濟糾紛、行政糾紛與涉法涉訴糾紛並存的復雜形態。
㈧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主要是因為什麼
鴉片戰爭的影響來
1社會性質變化。鴉片源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務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㈨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㈩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專盾】。
鴉片戰爭後屬,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質的變化,從一個完整的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