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北伐戰爭戰爭對中國近代史影響

北伐戰爭戰爭對中國近代史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7 19:40:16

㈠ 中國近代史所經歷的戰爭有哪些

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

㈡ 北伐戰爭勝利的意義是什麼

打擊軍閥勢力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加深革.命認識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保證國.家獨.立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麼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功績。

維護祖國統.一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斗,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㈢ 對北洋軍閥時期的這段歷史不是很理解。北洋軍閥在中國近代史上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有什麼重大事件袁世

北洋軍和 北洋軍閥 是兩個感念,
北洋軍是 袁世凱在世時候 統領的 統一軍事集團
北洋軍閥,是袁世凱死後 他原來的部下成形若乾的同源而又分裂、敵對的軍事集團總稱.

重大事件:
很多,導致北洋分裂的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張勛復辟,府院之爭,直奉戰爭,五四運動,對外 有對德宣戰,還收復過 當時就急著獨立的蒙古,最後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全部倒台,
對內其實還算民主,國共兩黨都是這個時期 發展和建立起來的 比如黃埔軍校的建立,共產黨的成立等等

作用:
他們是清廷滅亡後,袁世凱死後 一股較為分散 而又國際上唯一合法的軍政力量,對外行使外交權,對內行使大部分行政權,是袁世凱到蔣介石之間一個權力過度 大概有十年多點的時間由北洋軍閥 輪流執政

性質:
軍閥性質,就是軍政不分個管理模式
北洋軍比清廷八旗軍 綠營 更現代化,更具實力,是清末新軍改革的結果。
區別在於 它是一支在封建思想基礎上建立的一支近現代化的軍事力量,忠於袁世凱個人而不忠於清廷的漢人軍事力量

目標:
肯定有目標,對個人來而言 在實力、資歷相當的時候,誰願意甘當人下 所以很簡單,就是為了掌權。
但民族感情感情來說,自鴉片戰爭後 中國長期被西方欺負,作為中國掌權者,軍閥們都有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的理想,至少是強國夢想。
幾乎每個大軍閥都有,段祺瑞、張作霖、吳佩孚等 包括袁世凱本身 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但又封建思想嚴重 對西方民主不熟悉,對世界發展形勢判斷不準確,更沒有系統思想做指導綱領,也沒有壓倒性的軍事做後盾,所以一直是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

竊取革命果實:
這個說法 是有爭議的,尤其對於現在的歷史學家而已,過去的處於政治需要 給出了竊取革命果實,但現在,個人認為這么說 至少不全對
袁世凱作為清朝軍隊 這沒錯,但推翻清廷是袁世凱做的, 辛亥革命是導火索,把南方攪亂,北方軍事 政治沒什麼大的影響,是清廷對袁世凱、對北洋軍失去控制 辛亥革命才成功,換句話說,清廷如果能控制袁世凱,或者袁世凱忠於清廷,辛亥革命是很難成功的,所以不能說他是竊取革命果實,北洋軍才是最重要的革命力量,至少是推翻清廷的最重要的軍事勢力
但同時又有道理,因為辛亥前,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還是清廷軍事力量,在革命對立面,只是風向變了,你才變成革命,雖然你是漢人推翻滿人的清廷,實力也比南方強,但率先發動革命的 而後又失去政權的 南方革命黨人 絕不會認可你

㈣ 北伐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1、北伐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珍貴的戰例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戰爭中,基本上是南伐,即戰爭由北向南推進。中國歷史上從南到北統一中國的戰例僅有兩次,一次是國民政府的北伐,另一次是明朝對元朝的北伐。由此可見,國民政府發動的北伐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同凡響。

2、北伐戰爭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國家的獨立

北伐戰爭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統一中國。北伐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形式上統一了全中國,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在中國人民革命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北伐戰爭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一個重要歷史性舉措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標志著大革命的開始,而北伐戰爭是大革命中的高潮事件,它是國共合作的結果,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而且形式上統一了全中國,彰顯了國共合作形成的巨大合力。

(4)北伐戰爭戰爭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擴展閱讀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原因:

1、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制定了正確的北伐方針。國共兩黨在北伐問題上意見一致,因而能夠通力合作,進行正確的政治指導和軍事指揮。兩黨能夠發揮各自的專長,調動各自的力量,為共同的目標竭智盡力。

2、北伐戰爭得到了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戰爭軍將士作戰英勇,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範作用。

4、蘇聯的援助。蘇聯派了大批軍事、政治顧問,協助北伐軍制訂戰略方針和政治工作制度,並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


㈤ 中國近代史上八大戰爭緊急!!!!!!!!!

影響最深遠的十次戰爭:

1、鴉片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
3、太平天國運動
4、甲午中日戰爭
5、八國聯軍入侵北內京
6、北伐戰爭
7、土地革命戰爭
8、抗日戰爭
9、解放戰爭
10、朝鮮戰爭(這個雖然實際上是中國的正規軍在和美國在打,但中國一直是以志願軍的名義支援朝鮮的)。

其他的像中法戰爭的意義小於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雖然時間稍微短些,但對中國的影響實在太大。

辛亥革命的戰爭規模不大,很多地方都是總督獨立的,後來的中華民國總統竟然都由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來出任。

護國戰爭只有蔡鍔真正地打了一場,但英年早逝,之後桂系軍閥就變質了。護法戰爭實際上可以說沒有打起來,雙方的軍閥妥協了。

兩次直奉戰爭都是軍閥之間的混戰,雙方的本質沒有差別,都是一丘之貉。

北伐戰爭,至少南方革命政府當時是代表了革命的勢力。而且,中國共產黨在這場戰爭中嶄露頭角。北伐還取得了實質的戰果,孫傳芳、吳佩孚被打垮,張作霖被迫退回東北。

將桂戰爭、容中原大戰都是軍閥之間的戰爭,本質區別不大。

長城抗戰、凇滬會戰都是大戰爭中的局部戰場。

㈥ 中國近代史中的兩次北伐分別是什麼

1.太平天國北伐
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派林鳳祥、李開芳率兵北上,進軍北京。這次北伐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統治。但由於孤軍深入,給養和武器供應不足,兩年後北伐軍全軍復沒。太平天國的北伐雖然失敗,但它深入到清朝統治中心地區,打擊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牽制了清政府的注意力,為同時進行的西征和1856年的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所以太平天國的北伐是當時太平天國三大軍事行動(北伐、西征、東征)的重要組成部分。
2.北伐戰爭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組織國民革命軍,於1926~1927年,為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而進行的戰爭。這次戰爭連同1924~1925年統一廣東的戰爭,統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習稱大革命。戰爭的准備 1924年1月 ,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通過東征和南征,先後消滅了陳炯明和鄧本殷的軍隊。1926年1月,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通過出師北伐案。7月1日發表《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下轄八個軍,每軍除軍長外,配置黨代表一人。國民革命軍中從事政治工作人員多數是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戰爭的進程 國民革命軍確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計劃首先殲滅直系吳佩孚軍,然後消滅直系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奉系張作霖軍。9月17日,馮玉祥率部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參戰。北伐軍首先以主力向湖南進軍。先期於5月下旬入湘的第四軍兩個師和葉挺獨立團打開了北伐的前進道路。北伐軍於7月11日進入長沙,又分三路攻取湖北。8月19日,中路軍發起總攻,先後攻佔平江、岳陽,切斷粵漢路。接著進入湖北境內作戰。至30日,先後攻克武長鐵路線上的軍事要隘汀泗橋、賀勝橋。第四軍英勇善戰,獲得了鐵軍稱號。接著,北伐軍連下漢陽、漢口、武昌。至此,吳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北伐軍取得了兩湖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武漢。同時,開辟江西戰場。10月上旬以前,北伐軍兩次進攻南昌,均付出重大傷亡,被迫撤除南昌之圍。北伐軍在兩湖戰事勝利結束後,主力迅速轉入江西。11月初,北伐軍對江西孫傳芳部各據點發動總攻。8日佔領南昌。至此,江西的北洋軍全線潰退。江西戰事緊急時,北伐軍出兵福建,於1926年12月間佔領福建全省並乘勝追擊,向浙江挺進。這時北伐軍已發展到20個軍,擁有兵力25萬人。1927年,由何應欽、白崇禧指揮的東路軍於2月底佔領了杭州及浙江全省。3月21日佔領松江和龍華。上海工人在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領導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解放上海。由蔣介石指揮的中路軍於2月下旬同時東進。3月24日攻佔南京,至此,長江下游全由北伐軍佔領。
戰爭的成就與夭折 北伐軍從1926年6月出師,在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援下,經過近10個月的征戰,佔領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全部或一部,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取得重大勝利。在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同時,馮玉祥與國民軍集體加入了國民黨,擔任了國民聯軍總司令。11月國民軍佔領甘肅、陝西兩省,在北方策應北伐軍的進軍。不久,又入豫作戰,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北伐軍的作戰。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的迅猛發展,嚴重威脅著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民族資產階級也因懼怕工農運動而動搖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內,由於陳獨秀的右傾麻痹,對國民黨右派採取妥協退讓政策,無力阻止局勢的逆轉。蔣介石集團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實行清黨反共。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相對峙,並對武漢實行經濟封鎖。武漢政府為了打開局面,決定第二次北伐,並於5月下旬佔領了鄭州、開封等地。但武漢政府面臨外交孤立,經濟困難,反共軍人夏斗寅、許克祥相繼叛亂。汪精衛6月19日到徐州與蔣介石達成清黨反共協議,7月15日在武漢實行「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最後破裂,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夭折。
北伐戰爭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雖然中途夭折,但這次戰爭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開始了創建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的新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北伐」的過程 1928年4月5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4月9日下達總攻擊令。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進攻張宗昌所率魯南及濟寧一帶的魯軍,先後攻佔韓庄、台兒庄、臨城、滕縣等地。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以殲滅孫傳芳的軍隊為目的,先後攻佔巨野、濟寧、兗州、寧陽,基本上解決了津浦線上的孫軍。4月22日,蔣馮兩軍在泰安會師。5月1日,北伐部隊進入濟南。日本為了阻止蔣介石「北伐」,製造了濟南慘案。蔣介石對日妥協,下令北伐部隊撤出濟南,繞道北上。在第一、第二集團軍進軍的同時,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東下石家莊和正定,西攻歸綏,北出雁門關佔領大同;李宗仁、白崇禧的第四集團軍沿京漢路北上,佔領保定。6月初,各集團軍逼近北京近郊。6月3日,張作霖被迫放棄北京,退往關外。6月8日,北伐部隊進入北京城。6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明令改直隸為河北省,並改北京為北平,作為特別市。

㈦ 北伐戰爭勝利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回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答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這次運動宣傳了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在運動中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廣大群眾也經受了一次革命洗禮,為革命的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㈧ 中國近代史上重要戰爭一覽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戰爭
中法戰爭
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庚子專戰爭)
辛亥屬革命
二次革命
護國戰爭
護法戰爭
直皖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
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蔣桂戰爭
中原大戰
長城抗戰
淞滬抗戰
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

㈨ 中國近代史的幾次戰爭

1. 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這場戰爭所以被稱為鴉片戰爭,主要是其起因是由於中國實行禁絕鴉片的政策,並委派林則除為欽差大臣去廣東執行禁煙使命。利益受到損害的英國人開始叫囂戰爭,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僅有4000人的遠征軍,後雖兵力不斷增加,最多時也僅有20000人。這樣一支「遠征軍」遠涉重洋在完全沒有後方(盡管當時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況下,想征服一個擁有幾億人口常備軍80萬的國家,幾乎是一種海盜式的投機行為。然而在經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的清政府其腐敗程度已不足形容,戰爭開始的時候,朝廷內從皇帝到大臣,幾乎沒人能說清英國在世界上的位置,當然也就無法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應付這樣一種侵略。面對著擁有堅船利炮的英軍連克廈門、定海、鎮海,繼而又攻陷寧波,外強中乾的道光皇帝在和戰之間幾經搖擺後,終於選擇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自鎖的國策,自此列強紛至沓來,開始了一百多年內憂外患戰亂頻扔的歷史;同時也打破了中國人長期以來自以為尊的心態,在極度的自尊遭打擊後而變為極度的自卑,從而在當時中國人心中談洋色變。

這場戰爭中值得關注的是林則除通過號召和組織民眾,成功地抵禦了英軍的進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抗英戰斗,給英軍以沉重打擊。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蘊藏的反抗侵略的無窮力量。

2.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1894年(按中國干支紀年為甲午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軍隊進駐牙山,根據《中日天津條約》規定(……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務省,而意圖吞並朝鮮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並占據了漢城附近的軍事要地。而此時朝鮮政府與東學黨人達成協議,雙方已休戰,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軍隊撤回國內。清軍准備撤兵的同時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撤離朝鮮,然而心懷鬼胎的日本政府不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鮮,並於7月23日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李應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軍隊假借朝鮮政府「授權」,驅逐中國軍隊,開始向中國軍隊進攻。8月1日,中國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電影《甲午風雲》所描繪的海戰是甲午戰爭開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抗,事實上此時的日本海軍力量並不比中國北洋水師具有明顯的優勢,雖重創北洋水師,卻未能實現「聚殲清艦於黃海」的計劃。而至二戰時,日本海軍力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幾乎與美海軍不相上下。

在經歷了海上陸上的幾場戰役失敗後,清政府中主降派戰據上風,於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場,與伊藤博文簽署了《馬關條約》,遼東半島、台灣全鳥、澎湖列鳥被割讓;戰爭賠款達2億兩白銀;並要求中國政府不得懲治間諜和漢奸……前面所提日本海軍的發展難道不是用這2億兩白銀中的一部分養壯的嗎?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開始了半個世紀中日兩國侵略與反侵略的糾纏。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與中國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然而經過明治維新,這個從苦難中發展起來的民族卻把這種苦難轉移給其他國家,尤以朝鮮、中國為甚。由於巨額的戰爭賠款,其綜合國力及軍事實力迅速發展起來,並繼西方列強之後,在進入二十世紀,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1905年在中國東三省,與俄國為強佔中國領土發生戰爭;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三省;1932年發動一二八上海戰爭;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的侵華戰爭,已使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達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勝利,其後的歷史會是怎樣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這其實算不上一次完全意義的戰爭,只是在某個時間某個點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發了歷史的變革,在這之後的不久,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歷史舞台。從秦始皇贏政開始到清宣統溥儀止,無論朝代更替,無論外臣宦官專權,皇帝始終是封建政體的主要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級軍官發動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斗,卻為推翻帝制吹響了號角。這既是清王朝腐朽沒落到極限,也是孫中山數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結果。這之後雖有人費盡心機恢復帝制,只不過曇花一現,成為歷史的笑柄。

4.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將蔣介石的北伐戰爭列出,是因為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分裂以後北伐戰爭成為新興軍閥與舊軍閥的一場內戰。蔣介石雖在北伐戰爭後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黨內汪精衛分庭抗禮,國內派系林立,張學良盤踞東北;閻錫山坐鎮山西;西北馮玉祥、桂系李白黃;更小的有粵系、滇系……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卻維系著表面上的統一,也繼續著內戰不斷的傳統。

然而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的領導者不是過去的農民或者小資產階級,而是中國共產黨。

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兩支起義失敗後的只有數千人的隊伍,22年後奪取政權。這其中的曲折、艱苦、磨難、犧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堅韌的意志,如何能在這樣的斗爭中堅持下來。

5.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8月)

開始的時間真的沒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從它開始變得強大就始終不忘侵略中國,即使當權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蘊藏於民眾之中的抗日情緒卻愈來愈烈,終成燎原之勢。從台灣「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到東北的抗日民主聯軍,從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軍到七七事變的第29軍,從堅持敵後的共產黨八路軍到下面戰場上浴血的國民黨軍隊,中國與日本半個多世紀的侵略與反侵略的對抗,終以中國的全勝而結束。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宣布中國人民歷經百年的反帝斗爭的全勝。

可以想像1945年8月中旬的那個夜晚,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徹夜狂歡,歌聲、笑聲、哭聲、鞭炮聲交織在一起,渲泄著一種情緒,一種被壓抑了一百年的情緒。

㈩ 中國近代史有哪八大戰爭

1、鴉片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
3、太平天國運動
4、甲午中日戰爭
5、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內
6、北伐容戰爭
7、土地革命戰爭
8、抗日戰爭
9、解放戰爭
其他的像中法戰爭的意義小於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雖然時間稍微短些,但對中國的影響實在太大。

辛亥革命的戰爭規模不大,很多地方都是總督獨立的,後來的中華民國總統竟然都由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來出任。

護國戰爭只有蔡鍔真正地打了一場,但英年早逝,之後桂系軍閥就變質了。護法戰爭實際上可以說沒有打起來,雙方的軍閥妥協了。

兩次直奉戰爭都是軍閥之間的混戰,雙方的本質沒有差別,都是一丘之貉。

北伐戰爭,至少南方革命政府當時是代表了革命的勢力。而且,中國共產黨在這場戰爭中嶄露頭角。北伐還取得了實質的戰果,孫傳芳、吳佩孚被打垮,張作霖被迫退回東北。

將桂戰爭、中原大戰都是軍閥之間的戰爭,本質區別不大。

長城抗戰、凇滬會戰都是大戰爭中的局部戰場。

閱讀全文

與北伐戰爭戰爭對中國近代史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