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中使用了哪些武器具體
二戰日軍常見輕武器之介紹
一.輕機槍: 11式輕機槍
口 徑:6點5毫米
射 程:3600米
射 速:500發每分
彈斗容量:30發
備注:11式俗稱歪把子機槍,於1922年研製.採用獨特的彈斗供彈設計,盡管理論上只要有副手不斷向彈斗中裝填38式65彈夾即可像重機槍一樣持續射擊,但是在實戰中存在槍管過熱等問題.而且機槍手要不時給子彈上油,極為麻煩.此槍唯一的優點就是可以直接使用38式步槍的5發彈夾,勘稱二戰中最差的輕機槍,未完待續.
96式輕機槍
口 徑:6點5毫米
射 程:3600米
射 速:550發每分
彈匣容量:30發
備注:96式輕機槍於1936年研製,雖然外觀上與ZB-26相似,但事實上此槍是11式的改進型號.與11式相比96式性能大幅度提升,並有夜戰能力. 彈匣供彈解決了歪把子機槍子彈容易卡殼的弊病,他剛在中國大陸使用時非常風光,令對手羨慕不已.山下奉文的南洋日軍首先裝備此槍,它也是二戰日軍槍械中的精品,未完待續.
99式輕機槍
口 徑:7點7毫米
射 程:3600米
射 速:800發每分
彈匣容量:30發
備注:確切的說,99式輕機槍的外觀更像ZB-26.它在96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口徑提升到7點7毫米,槍口上安裝了喇叭形狀的消焰器,其他方面與96 式基本一樣.這種1939年研製的輕機槍在太平洋戰爭與美軍的作戰中大量使用.由於日軍基本沒有沖鋒槍,更沒有類似M-1半自動步槍這樣的近戰利器,所以日本人的輕機槍經常起著沖鋒槍的作用,提把向前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未完待續.
二,重機槍:
92式重機槍
口 徑:7點7毫米
射 程:4500米
射 速:450發每分
彈板容量:30發
備注:被稱為法國女郎之吻的92式重機槍研製於1932年,彈板供彈系統與彈鏈供彈的機槍相比有很多缺陷,彈鏈只要展開就可以一個人持續射擊,但對於92 式而言一名射手根本無法獨立射擊.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一種氣冷式機槍的重量竟然高達63公斤,比水冷式的MG-1908還沉.92式重機槍也屬於世界上最差的二戰重機槍之一,與蔣軍的24式水冷機槍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
三,擲彈筒:
89式擲彈筒
口 徑:50毫米
射 程:360米
彈 葯:91式手雷
備注:擲彈筒實際上是袖珍迫擊炮,可以單兵操作.如果由訓練有素的日軍使用的話是可以有效壓制對方的火力點的.因為這種武器沒有瞄準器具,全憑士兵的經驗射擊,所以在戰爭後期它的作用在逐漸下降.無論如何,89式擲彈筒還是一個不錯的設計,這種1929年研製的武器在解放戰爭中也被雙方使用.另外,如果使用89式特製手雷,那麼它的射程可以提高到660米,未完待續.
四,步槍:
38式步槍
口 徑:6點5毫米
射 程:3600米
彈倉容量:5發
備注:65子彈的威力明顯不足,但是馳騁中國大陸幾十年的三八大蓋在朝鮮戰爭中仍在使用,可見這種1905年研製的步槍還是有一定使用價值的.38式步槍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就是後坐力非常小,對於新手來說這點很重要,修長的它在肉搏戰中也很有利,另外它的射程很遠.但總的來說此槍性能一般,所以又有了99 式步槍,未完待續.
99式步槍
口 徑:7點7毫米
射 程:3600米
彈倉容量:5發
備注:99式步槍於1939年研製,首先大量裝備南洋日軍,中國大陸的日軍裝備的不多.與38式相比,99式的殺傷力大有進步,畢竟口徑增大了嗎.照門加裝兩翼有利於對空射擊,表尺也下降了一些.
五,手雷:
91式手雷
延時引信:7秒
發射方式:手擲或於擲彈筒發射
備注:手雷與手榴彈相比有不小的優勢,比如利於進攻,爆炸死角小等.此雷俗稱48瓣,1931年研製,自帶發射葯筒,說白了就是袖珍迫擊炮彈.
89式特製手雷
引信方式:碰撞引信
發射方式:由89式擲彈筒發射
備注:無
六,手槍:
14式手槍
口 徑:8毫米
彈匣容量:8發
備注:1925年研製的王八盒子稱的上是二戰最差的手槍之一,有效射程只有幾十米,而且故障率奇高,以至於不少日軍軍官自殺不成.與駁殼槍相比,連游擊隊都看不上它.這種手槍也被人稱為只能用於自殺的手槍,其實二戰日軍的輕武器都不怎麼樣,與中央軍有很大差距,但是中國軍隊被這樣一支一戰水平的陸軍打得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也令人汗顏.
七,步兵炮:
92式步兵炮
口 徑:70毫米
射 程:2700米
備注:此炮和92式重機槍同年研製,主要作用是攻擊對方的戰壕和簡易機槍掩體,92式可以發射榴彈,燃燒彈,毒氣彈和研時引信炮彈等彈葯.日軍每個步兵野戰大隊配備2門步兵炮,對付垃圾中國軍隊綽綽有餘.盡管它的射程十分有限,但是總比相同口徑迫擊炮遠,而且移動靈活,是件不錯的武器
---------------------------------------------------------------------------------------------------------------------------------
抗戰時期算是二戰的一部分,我分開說吧。
中國戰場(抗戰時期為主):
國民軍: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民24式重機槍(應該算是國民政府仿造的馬克沁),湯姆森沖鋒槍(美國援助)
日軍:三八式步槍,歪把子輕機槍(大正十一式),九九式步槍(三八式的改進版,三八式用的是6.5mm的子彈九九是7.7mm),九六式輕機槍(很類似捷克式不過口徑不一樣),九二重機槍,百式沖鋒槍(中國戰場見得不多)
注意,當時中國戰場上沒有斯登式沖鋒槍,就是彈夾在左邊的那種。當時國際上確實打算援助一批但由於滇緬公路的問題沒運過來。
太平洋戰場:
美國:湯姆森沖鋒槍,M3沖鋒槍,BAR,M1加蘭德步槍,M1941步槍(前期裝備海軍陸戰隊,後來被M1取代),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春田式步槍,美國的),
日本的和中國戰場差不多,只不過百式沖鋒槍會多一些
歐洲戰場(這個比較多):
德國:MP40、MP38沖鋒槍(應該管他們叫MP槍族,除了MP44之外有MP36一大堆不同的充沖鋒槍),MP44突擊步槍,G43半自動步槍,G42傘兵槍(不大常見,主要給傘兵用),毛瑟步槍,MG42機槍,MG34機槍,
蘇聯:PPSH41、PPSH43沖鋒槍,莫辛納干步槍,SVT38、SVT40半自動步槍,
美國:US M1卡賓槍(不是加蘭德而是變種槍)其他美國武器和太平洋上的基本相同
英軍:斯登式沖鋒槍,李恩菲爾德步槍
以上是比較出名的,冷門的沒有列舉。
❷ 抗日戰爭槍支圖片
是最普通的
❸ 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武器收錄.要全的
在機槍方面,抗戰時中國各派軍隊裝備的輕機槍主要是口徑7.9毫米的捷克式(與德式槍彈通用),質量優於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中國人稱「歪把子」)。1939年日軍研製出九九式輕機槍,同樣沒有大量生產。日軍重機槍為九二式,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中國軍隊使用的重機構多屬馬克沁式,除需水冷這一麻煩外,可靠性好得多。抗戰後期國民黨軍還大量裝備了美製湯姆遜、英國的斯登沖鋒槍,侵華日軍一直未裝備此類武器。
日軍主要裝備手槍是的南部十四年式(中國人稱「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使供彈常出問題,被兵工界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中國當時用的進口手槍雜亂,不過其中多數是德式毛瑟自動手槍(即「二十響」),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自動手槍。
從當時中國主要裝備的槍械質量看,要稍優於侵華日軍。抗戰前中國軍隊派系雜亂,不過從清末起軍界大都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徑槍械,最早大批量裝備的步槍便是毛瑟槍的改進型——「漢陽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據德國顧問建議,以德式Kar98毛瑟步槍為標准統一全軍,除外購外並在國內仿造為「中正式」。此種槍在二戰中也一直是德軍主要裝備,性能優於日軍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6.5毫米的「三八大蓋」不僅口徑小,且因彈道設計缺陷造成「進去多大眼,出來多大眼」。當時人們戲稱:「用三八槍打中鬼子,過幾天鬼子又回來了」;「三八槍打中抗日戰士,養幾天傷繼續抗日」。日軍也深感三八槍威力小,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性能與德國98式相當,卻因生產能力所限僅有少量裝備。
在全面抗戰前期,日軍在重火器方面佔有一定優勢。從地面炮兵對比看,中國輕重型火炮數量略少於日軍,日製品雖在質量不如中國進口的一些德式裝備,卻有配套齊全和彈葯補充能力強的優勢。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進口了數百門質量不錯的德制山炮和榴彈炮,以75毫米口徑炮為主力,卻因炮彈需進口且運輸手段落後,無法保障火力持續性。如上海「八一三」抗戰之初中國的炮兵還能局部壓制日軍,時間一長便在火力上被壓倒。
中日軍隊作戰時一直流動性較大,攻堅戰很少,使用重炮的場合不多。在野戰中,雙方主要使用輕型線膛炮和迫擊炮,裝備顯得各有所長。中國方面的迫擊炮口徑大,普遍為82毫米,裝備數量卻較少,如中央軍一個團才有一個迫擊炮連(裝備4-6門)。日軍裝備的仿法式81毫米迫擊炮不多,一個中隊(連)卻有6門50毫米迫擊炮(擲彈筒),威力雖小卻使用便捷和普遍。
八路軍在抗戰初期拾到閻錫山的晉軍逃跑時丟棄的12門75毫米山炮,組建了唯一的一個炮兵團,卻因缺乏炮彈來源只能在幾次重要作戰時上陣。抗戰期間,八路軍的兵工廠自製了部分擲彈筒及其所用彈葯,新四軍通過從上海秘密運來機器和鋼管也生產了幾百門51毫米口徑的輕迫擊炮,不過因彈葯有限也只能在關鍵戰斗中使用。在當時的敵後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面對著火力相差最懸殊的條件,是在最困難的環境中堅持抗戰。
抗戰初期日軍武器最大的優勢在空中,從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華日軍一線作戰飛機保持在500架左右,並靠本國年產數千架的能力可迅速補充。中國空軍的飛機全靠外購,開始主要使用美製霍克III戰斗機和隨後蘇援的伊-15和伊-16,性能與日軍的中島九七、三菱九六戰斗機相當,卻因飛行員和戰機都缺乏補充能力而越打越少,空戰主要依靠蘇聯志願航空隊。1940年日軍的零式戰斗機出現後,制空權完全落於敵手。據李宗仁回憶,抗戰初期作戰時顧慮最大的便是日機轟炸,如湯恩伯等一線將領的指揮所都終日流動不定。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戰場上重火器力量對比有了重大改變。1941年美國陳納德的「飛虎隊」進入中國戰場便開始扭轉空戰形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部擴編為美軍第14航空隊,陸續裝備大量新型戰斗機和轟炸機,如P-51「野馬式」為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戰斗機。加上日本航空兵的主力外調,1943年以後中國戰區制空權已經掌握在中美聯合空軍手中。據美國第14航空隊宣稱,其空中攻擊共殺傷日軍12萬人,這自然有誇大成份,不過1944年日軍發動攻勢確實主要靠夜間行軍,打通平漢、粵漢鐵路這些「大陸交通線」後因空襲猛烈也無法修復通車。據日軍戰史記載,在衡陽圍攻戰時,其前沿部隊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樣鑽在洞里」,因供應不濟只好讓士兵用鋼盔舂米吃,險些重蹈英帕爾一戰供應斷絕的覆轍。
。步槍
有人說中方的毛瑟毛瑟步槍綜合性能比日軍的三八式要好。
不錯,綜合性能是毛瑟高出一頭,問題是日軍的三八大蓋有著自己的特殊優勢,日軍有很好的利用了這個優勢。
就是射程遠(表尺射程達到2400米),射擊非常精確。
日軍軍方一直崇尚步槍精確射擊,認為可以來體現武士道精神。
日軍士兵都受過嚴格的射擊訓練,大多數士兵都是出色的射手,他們和三八式簡直就是絕配。
而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士兵素質低下,就連作戰意志堅強的八路軍,由於兵員素質差,訓練時間短,步槍遠距離射擊火力和精度都無法和日軍相比。採用近距離沖鋒也是不得已的辦法。要知道,日軍擅長拼刺刀,在近距離作戰也相當不弱。
況且國軍由於戰略和戰術的原因大多數處於防守的狀態。
日軍的炮火占絕對優勢,中國軍隊在日軍炮擊的時候,無法沖鋒和還擊,只能躲避。
而炮擊結束以後,日軍又可以在中國軍隊步槍火力的射程外,准確殺傷中國士兵。
這也是抗戰初期,中方士兵損失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2。輕機槍
中方唯一的優勢也就是輕機槍了。
捷克式對歪把子卻是有較大的優勢,但是中國軍隊輕機槍的裝備數量遠遠不及日軍。
抗戰初期的桂軍等軍隊,上戰場之前才倉促領到機槍,一個連往往只配備三挺。
就是這樣,因為士兵以前沒有受過機槍射擊訓練,也找不出會使用這三挺機槍的機槍手。
作戰效果可想而知。
歪把子雖然故障多,裝彈復雜,但是精度很不錯,而且採用漏斗式供彈,不受彈夾子彈數量的限制,持續火力也還不錯。
八路軍和中央軍都有一定數量的歪把子也證明了這點。
3。重機槍
中方裝備數量根本無法和日軍相比
日軍重機槍裝備數量很多,這是中國軍隊遠遠無法比擬的。
而且狡猾的日軍,面對國軍少數重機槍,往往用步兵炮打掉。
沒有步兵炮的中國軍隊根本沒有辦法還擊。
日軍機槍雖然重量比起馬克希姆稍重,採用的是氣冷式,但是仍然保持了很好的持續射擊能力和准確度。
直到太平洋群島作戰,日本的重機槍仍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消滅大量美軍士兵。
4。擲彈筒
日軍擲彈筒是非常出色的武器,性能超過了德國先進的輕型迫擊炮等世界其他同類武器。
在800米內,有著很好的射擊精度,威力也相當不錯。
據八路軍老兵的回憶,日軍的擲彈筒經常准確的打在人群之中,經常造成善於近戰集團沖鋒的八路軍大量的傷亡。
而且重量極輕,僅僅4.7公斤,製造費用甚至和步槍差不多。
日軍基層部隊大量裝備,每個班都配有一具。
該武器非常實用,美軍在賽班和硫黃島也吃盡了他的苦頭。
國軍和八路軍見識到擲彈筒的厲害以後,都曾經仿製。但是受軍工實力的限制,效果都不佳。
5。手榴彈
日式甜瓜手榴彈投擲距離沒有德國長柄手榴彈遠,但是威力大,破片分布均勻。
如果在空中爆炸,會造成周圍幾米的士兵幾乎不可能生還。
比起國軍粗劣的仿製德國的手榴彈,日式手榴彈也有相當的優勢。
6。刺刀
日本刺刀比中正步槍的刺刀長一些,不要小瞧這一些。在肉搏戰中,很多中國士兵就是差一點刺中鬼子,自己含恨而亡。
7。手槍
至於手槍在二戰中造成的傷亡少的幾乎可以忽略,正規軍作戰中,也很難用到手槍。
❹ 張樂平是怎樣以筆作槍積極投身抗戰的
1935年7月28日,上海《晨報》副刊《圖畫晨報》上出現了第一幅四格漫畫《三毛》。主角三毛是個腦袋圓圓、頭頂搖曳著三根頭發的小男孩,奇特而生動的造型立即引起讀者的關注。畫家署名張樂平。
再後來,三毛成了中國底層苦孩子的代言人,他和創造了他的「三毛爸爸」張樂平一樣,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三毛迎解放》……雖然張樂平自己都記不清畫過多少張三毛,但在中國男女老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三毛,一個永遠不需要長大的、善良勇敢的三毛。
《三毛流浪記》至今仍是中國影響最大、銷量最高的一部連環漫畫。2015年2月,被譽為頂級漫畫節的法國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授予法文版《三毛流浪記》文化遺產獎,肯定了這部作品在世界漫畫史上的重要意義。
今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三毛誕生80周年。跟著三毛爸爸張樂平的足跡,我們來看看那段文化戰士以筆作槍的抗戰記。
初生的三毛有家有父母
張樂平是1910年生人,老家在浙江嘉興海鹽,父親是村裡的窮教師,母親給人做針線貼補家用。他是家裡的第三個男孩,按江浙一帶的風俗,男孩取乳名往往按長幼排行再加個毛字,老大大毛,老二二毛,老三便是三毛。
嚴格算起來,張樂平只讀到小學畢業。他的畫畫最早來自幫母親描圖綉花,後來便是沙灘做紙蘆柴做筆,一手好畫深得美術老師贊賞。15歲,因貧窮輟學,到上海謀生,老話叫做「學生意三年蘿卜干飯」,那些苦痛辛酸和煎熬,都融匯在後來的《三毛流浪記》里。直到在報上發表《三毛》,日子才開始有了模樣。
三毛誕生的時候,張樂平25歲,和很多來到上海奮斗的年輕人一樣,童年在農村,少年到上海學徒,正在困厄的生活中堅持學習,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他那在老家海邊沙灘上用蘆柴練就的畫畫本領,終於在上海開花結果。
從1935年到1937年,《新華畫報》《申報》《東方漫畫》等20多家報刊先後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題材的漫畫作品,發生在「三毛」身上的故事,就像弄堂里隨處可見的那些頑皮的鄰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無邪,講義氣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強,常常一激靈就揭穿了大人的小把戲,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個優點多過缺點的幸福的「熊孩子」。那時的三毛,是上海平靜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為讀者喜愛的寶寶仔。
但戰爭改變了一切,隨著張樂平以筆做刀投身抗戰,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抗戰的三毛熱血無畏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當月,上海的漫畫家們迅速組成了救亡漫畫宣傳隊,領隊葉淺予,張樂平是副領隊,9月從上海北上。他們畫了幾百張抗戰宣傳畫,一路展覽一路宣傳。次年到武漢,正逢國共合作,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訓處正式改組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周恩來任副部長,4月,政治部第三廳成立,郭沫若任廳長,第三廳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活動的一個重要陣地,救亡漫畫宣傳隊這支特殊的隊伍被改編為抗戰漫畫宣傳隊,成為第三廳的附屬團體,主要任務就是配合形勢創作大量抗日宣傳畫和參加各種大型抗日活動。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集結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青年畫家。張樂平曾說:「回想當年我們在警報頻仍中閉窗秉燭作畫的情景,至今猶覺熱血奔涌……我這個漫畫兵從1937年畫到1945年,經歷了抗戰的全過程,武器就是一支畫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年的作品,雖不成熟,筆底感情卻是真摯的。激於民族的義憤,我們曾以苦為樂,不負祖國的託付,盡了自己的職責。」
抗戰漫畫宣傳隊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傳。白天攀高爬低在街頭鬧市畫大幅宣傳圖,尤其是在黃鶴樓集體創作巨幅壁畫《抗戰到底》,張樂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畫》,或用於對敵宣傳,或以多不識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為對象,揭露日軍的殘暴,鼓舞民眾士氣。他們還畫了大量對敵宣傳品,包括勸敵放下武器投降不殺的「通行證」,以及數不清的抗日宣傳牌……這時候張樂平筆下的三毛,也積極要求上前線——《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著大刀報名上前線,「不問年紀只要有力」;《三毛的爸爸》里,三毛的父親去從軍殺敵;《游擊戰爭》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還有《從敵人的槍刺下逃出的三毛》……
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駕駛多架飛機從武漢起飛前往日本,飛經九州島的佐世保、佐賀、久留米、福岡、九州、熊本等地,撒下了200多萬份傳單,其中大部分是張樂平他們抗戰漫畫宣傳隊繪制的抗日宣傳漫畫傳單。這是中國空軍第一次遠襲日本,那些抗戰漫畫給了日本民眾以極大的震驚。1939年初春,日本的漫畫界曾經開過一次座談會,他們承認給中國漫畫界打敗了。50年後,日本著名漫畫家森哲郎編撰了《中國抗日漫畫史——中國漫畫家十五年的抗日斗爭歷程》,介紹了抗戰漫畫宣傳隊的成員和取得的戰果:「他們就像前線的戰士那樣,果敢地同敵人開展了漫畫戰。當時印刷器材缺乏,他們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畫刊物。他們冒著連日的空襲,舉辦抗日漫畫巡迴展,增強民眾勇氣,呼喚奮起和團結,激勵人們堅持抗戰和獻出自己的熱血。他們憑著不屈不撓的毅力進行斗爭,為最後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面對鬥志高昂地投入徹底抗戰和持久戰的中國軍民,過高估計自己的日本軍人們,從炮聲響起的那天起就註定要考慮投降的結局了。」
在長沙,張樂平和他的漫畫戰士們跟隨周恩來,冒著空襲做鼓動宣傳,常常廢寢忘食。有一次,張樂平爬在扶梯上做壁畫,全神貫注以致警報響起也渾然不覺。這時,有人敲著扶梯大喊「敵機來了,上面的同志趕快下來隱蔽!」他才如夢初醒。躲過空襲回到那堵畫了一半的牆前,發現牆上已是彈痕累累千瘡百孔。他問「剛才是誰救了我?」夥伴們說,那是周恩來。長沙大火的那一夜,他們是最後撤離的一支隊伍。
之後,抗戰漫畫宣傳隊又到了桂林,在那裡兵分兩路,張樂平率領的一隊轉戰安徽、江西、浙江,那段時間,他們馬不停蹄跟隨第三戰區的隊伍,上戰場畫了大量抗日戰士和戰斗情景。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抗戰漫畫宣傳隊本已少得可憐的經費被停發,並被要求加入國民黨。遭此險境,張樂平和隊員們無一屈服,宣傳隊旋即被解散。張樂平沒有氣餒,他孤軍作戰繼續打起了宣傳隊的旗號,一路辦畫展走到廣東興寧,遇到抗敵演劇7隊,互相幫襯熬過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天,展覽現場來了幾個美國人,他們是「飛虎隊」的,正需要宣傳人員。於是,張樂平又成了「飛虎隊」的一員。
流浪的三毛無家可歸
1945年,抗戰勝利,「飛虎隊」要回國了,他們熱情邀請張樂平赴美國,張樂平謝絕了。11月他取道香港,返回闊別8年的上海。然而迎接他的卻是物價飛漲,民生艱難。即便如他這樣的大漫畫家此時也無力在上海租房養家,只能將妻兒送到浙江嘉興。在上海嘉興兩地跑的日子裡,抗戰8年的所見所聞,始終縈繞心間。1946年,他完成了《三毛從軍記》,這部以小勤務兵視角譏諷國民黨軍隊腐敗無能的系列漫畫作品在《申報》連載發表後,反響熱烈;緊接著1947年,他開始創作《三毛流浪記》。那天冬夜他回到借居處,看到弄堂口幾個流浪兒童正鼓著腮幫吹火取暖,那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想到了抗戰流亡路上所見的中國底層百姓的苦難,一夜無眠,天亮他匆匆出門時,發現3個孩子已凍死2個……悲憫、憤怒湧上心頭,從此他揣上燒餅走街串巷,與那些流浪兒童坐在路沿上分食,聽他們講身世,這些故事漸漸變成一幅幅四格漫畫,在《大公報》連載,一時洛陽紙貴,人們一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等著讀三毛的故事,讀者的來信雪片般飛向報社,有的寄來衣服,有的寄來食品,有的寄來玩具……宋慶齡與張樂平一起聯合辦了三毛樂園的義賣展覽,地點在大興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貨公司),展出的都是《三毛流浪記》的原稿。排隊參觀捐贈的人每天從大興公司繞到六合路,第一天就超過2萬人。後來張樂平因肺結核回嘉興養病,但讀者等不及,於是從嘉興到上海的火車乘務員主動擔當信使。此後,三毛走上銀幕,走上舞台。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會,為底層百姓發心聲,用人人看得懂的圖畫,刻畫那個時代的小人物的善良和傷痛,這就是抗日戰爭這八年對我父親的洗禮」——張樂平的幼子張慰軍如此說。
❺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使用的武器(圖)
日本
步兵裝備:友阪三八式步槍 百式沖鋒槍(很少裝備) 南部十四式手槍回 九二式重機槍 九二式步答兵炮 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
炮兵:75mm野炮 105mm榴彈炮
裝甲部隊:97式中型坦克"奇哈" 95式輕型坦克
海軍航空隊(日本的空軍):零式戰斗機 G4轟炸機 97式戰斗機
中國
步兵裝備:中正式步槍(仿製毛瑟88) ZB26捷克式輕機槍 毛瑟C96(盒子炮)
美方援助:1903春田步槍 湯普森沖鋒槍
蘇聯援助:莫辛-納干步槍 波波沙沖鋒槍
裝甲部隊:繳獲自日本的 97式"奇哈"式
空軍:P-40 P-51(飛虎隊)
❻ 我想了解抗日戰爭時期用的武器
輕武器:
漢陽造 就是漢陽槍械製造局製造的步槍 是仿製日本的制式內步槍容 就是常說的38大蓋
日本制式步槍 所謂38大蓋
捷克式輕機槍
重武器:
捷克式水冷重機槍
日本班用機槍 就是5發子彈1梭子那種 電影里常說的歪把子
還有德國的毛瑟槍
戰車:
戰車的話多為美製輕坦克是M型號的 還有繳獲日本的零式坦克
當時的中國戰場是百國武器五花八門 各個國家的武器都有
但基本上有3大來源 1是繳獲 2是通過國際援助得到的軍火 3是自己仿製
❼ 抗日戰爭中使用過的所有武器裝備
馬尾手榴彈
這種手榴彈比較奇怪,一個圓圓的彈體後面結著一根粗粗的麻繩,很有點中國古代流星錘的味道,我們在電影電視作品中很少看到這種武器,但實際情況是這種武器在紅軍和早期的八路軍當中相當流行,而後來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製M24的木柄手榴彈,當時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檔品呢。
漢式(漢陽造)步槍
從1895年開始, 湖北槍炮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21廠改造中正式步槍,本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
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抗戰時其步槍廠於1938年交與21廠,因此從1939年至1944年生產的漢陽造在槍匣上印有□字廠徽及『漢式』字樣。
由於生產時間長遠,民初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
漢式(漢陽造)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雙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外露單排彈倉,5發, 曼里夏式彈□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mmx57
槍管長度: 29.13"
槍重: 4.14 kg
鞏造九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槍管長度: 73.8公分
槍重: 4.08 Kg
中正式步槍
抗戰期間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兵工廠內,曾仿製過這種步槍供八路軍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4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SR
槍管長度: 79.7cm
槍重: 3.95 Kg.
四四式騎槍
這種槍1909年在日本開始試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為「四四式騎銃」,一直生產到1940年間。我軍部隊中的四四騎槍數量不少,在朝鮮戰爭中仍有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
槍管長度 460mm
槍重 3.9 Kg
兼容性 三八短銃
C96手槍
在我國南方稱為「駁殼槍」,北方稱為「盒子炮」或「盒子槍」。
該槍因威力大、故障少,彈匣裝10發子彈,性能優於日本「王八盒子」手槍,被我國抗日軍民大量裝備。
在戰場上是「王八盒子」的死對頭,是近戰中令日本鬼子膽寒的武器。
作業原理: 起落式閉鎖槍機,短後座力作業 ,半自動
彈匣容量: 10發內置式
擊發方式: 單動式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63x25mm(7.63 Mauser)
槍管長度: 3.9吋
槍重: 2 lb.
兼容性: Mauser 1896
製造廠: Mauser
製造年代: 一次大戰之後
魯格P08手槍
俗話說盒子挎魯子,一個挎一個,我軍也裝備少量德制魯格P08手槍。
作業原理: 肘節式起落閉鎖 半自動
彈匣容量: 單行排列式彈匣8
瞄準具: 凹形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9x19mm
槍管長度: 101.6 mm
槍重: 0.85 kg
ZB26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該槍造型特殊,稜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影片的網友,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捷克式輕機槍也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從反圍剿時期開始,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都大量使用這款武器,其中在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口徑:7.90公釐
槍全長:1,165公釐
槍身重:9.0公斤
瞄準基線長:568公釐
槍管長:602公釐
來復線數:4條
來復線方向:右旋
來復線纏度:240公釐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發/分
裝彈具式樣:彈匣
裝彈具裝彈數:20發
自動方式:汽退式
冷卻方式:氣冷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非常有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經繳獲過不少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八路軍繳獲後,裝備再用的不多。據說其供彈較卡,還有射擊很麻煩,新生難以網路家教作,需要較長時間訓練才行。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徑:6.5mm
供彈方式:彈斗供彈
有效射程:3000米
彈夾裝彈:30發
射速:500發/分
92式重機槍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繳獲過不少日軍92式重機槍並裝配部隊。此槍也是我志願軍裝備的重機槍之一。
全長: 1156mm
槍重為55.3kg
槍管長為698mm
口徑7.7mm
初速為732m/s
膛線右旋4條
自動方式為氣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發/分
30發保彈板(Strip)上彈
有效射距: 1000m
抗日戰爭我軍主要使用水冷24式馬克沁重機槍,其威力大、火力強、可靠性較高,一直為我軍所青睞。
作業原理:短後坐力式
彈匣容量:250發布彈鏈
口徑:7.92x57mm
槍管長:721.2mm
槍重:20kg
相容性:馬克辛家族
製造廠:21兵工廠
製造年代:1940年代
解放軍晉冀魯豫第4縱隊自製的炸葯發射筒 飛雷炮
飛雷炮最初叫"飛送炸葯",是一種威力極強的土製炸葯包。它是用火葯推送出去的一個6~8千克重的炸葯包,只要在它落點半徑5米內,一切生命體或工事都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它最初是用來對付敵人堡壘的,進而用以攻城,最後在淮海戰場上大顯神通。這一威力強大的武器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在1947年晉南戰役之後研究發明的成果。
八路軍的曲射平射兩用82迫擊炮
陳列在抗日戰爭館的這門口徑為82毫米、長1.23米的曲射平射兩用迫擊炮,是八路軍第129師炮兵主任趙章成同志於1941年改造成功的,適應了八路軍近戰、夜戰的要求。
趙章成是我軍著名的神炮手。在長征路上,他曾創造過用僅有的3發炮彈,連連打中敵堡,掩護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奇跡。
89式擲彈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區司令官坂本旅團長 帶著三百多人精銳衛隊在自己的佔領區巡視。當路過一個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時候,這隊日軍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軍戰士的襲擊。
坂本旅團長是一個久經戰陣的老兵,槍聲剛一響起他就立即跳下戰馬,躲過了數發急射而來的機槍子彈。但是一發小型炮彈准確的落在他的面前,將其頭顱炸的粉碎---這個大日本皇軍的陸軍少將當場斃命!事後,日軍檢查坂本的屍體後發現:他並不是死於中國軍隊常用的迫擊炮,而是死於日軍自己的裝備-89式擲彈筒!
這種1929年研製的武器重量輕且威力大,之前准備時間又短,非常適合八路軍展開的游擊戰。到解放戰爭時期還被解放軍使用。
口徑:50毫米
射程:360米
彈葯:91式手雷
92式步兵炮
我軍應用92式步兵炮是很有歷史的。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葯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對於這些武器,蘇聯紅軍自己是用不著的,因此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范圍射界:左右45度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我軍的第一架飛機
1930年,我軍的力量比較薄弱,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沒有能力製造飛機。
1930年2月的一天,一架國民黨軍用飛機在武漢飛往開封執行任務的返航途中,由於汽油燃盡,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別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陳家河河灘上。我紅軍第一師三團一營繳獲了飛機,後將這架飛機命名為「列寧號」。
1931年新集解放後,成為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列寧號」飛機由卡房飛到新集,軍委決定成立鄂豫皖軍委航空局,任命龍文光為局長,錢均為政委,局址設在新集普濟寺內,紅軍的第一個航空局就在這里誕生了。從此中國工農紅軍擁有了第一架飛機。
「列寧號」飛機經常從新集機場起飛,兩顆紅星閃現於巍巍大別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漢執行空中偵察和投撒革命傳單等任務給敵人以很大的震動。之後列寧號飛機又在黃安戰役和第四次反「圍剿」的戰斗中立下汗馬功勞。1932年,由於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列寧號」飛機曾幾次隨軍轉移,戰事頻繁,巨大的飛機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別山。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的M3A3「功勛坦克」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打響後,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奉命開赴前線接收繳獲的大炮,他們卻意外地在戰場上搜集到國民黨軍隊丟棄的一些坦克美製M3A3坦克。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568號M3A3坦克隨坦克大隊參加了攻打永固門和濟南外城的戰斗。濟南戰役後,568號坦克被華東野戰軍授予「功勛坦克」稱號,炮手沈許也被譽為「鐵人英雄」。此後,「功勛坦克」又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屢立戰功。1950年,炮手沈許作為戰斗英雄出席了的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功勛坦克」後來也作為功勛兵器被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戰斗全重12.4噸
乘員4人
裝有1門37MM火炮和4挺7.62MM機槍。
❽ 抗日戰爭,我軍自製的土武器有哪些
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的時候我國並不具備生存先進機槍的能力,絕大多數武器的來源都是其他國家援助,戰場上繳獲和購買別國武器等。因此當時在中國軍營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武器,包括芬蘭的M26,前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德國的毛瑟步槍等。
說到這可能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既然中國的武器是萬國造的,為何當時的中國軍隊沒有使用二戰中最好的德國MG42機槍呢?是當時不識貨,還是兩國的關系不好呢?答案都不是。其實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中國曾經從德國購買了一批MG42機槍試用。
了解MG42通用機槍的人就知道,MG42通用機槍與同時代的機槍比起來有很多優點,比如射速極快,可靠性和壓制能力都非常出色等。當時民國政府在試用這種槍的時候也對該槍的性能贊不絕口。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太耗子彈了。
而當時中國是最缺子彈的,因此就算是德國白送給中國MG42機槍,也只能放棄不用了。其實之所以不選擇MG42通用機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國軍人已經習慣了使用捷克的機槍,也就不想換槍了。
這是我軍在抗日期間自製的土槍,製作工藝十分的簡陋,就是幾塊廢鐵跟一根槍管組成,一次只能裝一發子彈,射擊過後還要把它扒開才能裝子彈,不僅是很麻煩,而且這種土槍的威力也很小,射程也不遠,性能真是差,不過在當時在我軍中的數量還不少。
手榴彈可是我軍在抗日戰爭中的主力武器之一,它的生產工藝很簡單,造價也很便宜,最主要的是威力還很大,所以我軍大量的裝備了手榴彈,在那時候我軍生產的手榴彈大部分都木柄的,重量輕扔得遠,還不容易反彈,至今我國還有木柄手榴彈。
大刀,在抗日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數量很少,很多戰士只能手拿一些冷兵器,大刀是當時我軍裝備最多的武器之一,在影視劇可以經常看到我軍在戰場上用大刀跟日軍的刺刀對戰,大刀為我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假槍,很多農村的朋友小時候都有過用木頭做假槍玩的經歷,在抗日戰爭中,我國還真有不少的軍民用木頭做假槍來對付日軍,一般是在趁敵人不注意的情況下,把假槍拿出來頂在敵人的背後,再把敵人的真武器給搶過來,這鏡頭在抗日神劇中大家有看到過吧?
土製大炮,這是在抗日時期一個民兵發明的,他把一大樹中間全部挖空,把炮膛放進去,再用鐵絲把它綁緊,在大樹的末端安裝一個導火索裝置,一個大炮就做成了,由於的它的威力很兇猛,而且外形很奇怪,讓日本軍隊見到這種大炮就會感到害怕。
大刀,是我國抗日戰爭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武器了,幾乎每個戰士背上都扛一把大刀,由於我國那時候的工業水平很低,它的生產很簡陋,就是用鐵片打造而成的,但它的厚度比較厚,在抗日戰場上,當我國的大刀遇到了日本的武士刀,也會佔有一定的優勢。
紅纓槍,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兵器,但在抗日戰爭中卻常常看到它的蹤影,一般都是在木棒上安裝一個尖尖的槍頭,它的長度比日本的武士刀要長很多,還能靈活的運用,在戰場跟日軍的武士刀打起來,讓日軍沾不到邊就斃命了,有時候想想兵器越簡單戰果越大。
漢陽造步槍,是我國自主生產的一款步槍,我國那時候的工業水平低,所以做工很粗糙,外觀不是很好看,但它的性能還可以,在抗日時期,是我國主力步槍之一,此槍一起跟隨我軍打完抗日戰爭,後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還使用了該步槍。
土製地雷,一種很簡易的自製地雷,這地雷表面看起來很醜,但它的威力可不小,在抗日戰爭中,我國軍民經常使用的一種自製武器,在地雷戰中該地雷可是大顯神威,讓日本軍隊損失不少,是一段很精彩的故事,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
在抗日神劇中,經常會看到我軍和日軍在戰斗的時候,我軍在戰場上撿到日軍的機槍後,就會直接撿起來當作武器向日軍射擊,其實並不是那樣的,一般情況下我軍撿日軍的機槍是不會直接拿來使用的,有一些比較差的還會埋起來。那時候,我軍的武器裝備是很差的,在戰場上撿到了重火力的機槍,為什麼不直接拿來使用添加火力呢?
在抗日時期我國的工業水平是很差的,造出來的武器裝備質量也是很差,機槍使用子彈的需求量很大,我國在那時候沒辦法大規模的生產子彈,還有造不出與日軍匹配的子彈,就算是撿到再好的機槍也是沒辦法使用,所以在撿到日軍的機槍一般會把槍內的子彈用完就會丟了,有時間的話還會埋了它。
在抗日期間我國的兵工廠主要生產的是步槍和手榴彈等比較簡單的武器,子彈一般都是翻修的,把那些用過的子彈撿起來經過簡單的處理後再重復使用,子彈的質量是很差的,這樣的子彈不能在一些重型機槍上正常使用,很容易會使機槍發生故障,甚至是炸膛傷到自己人。
最為重要的是在抗日戰爭中,我軍在跟日軍打仗的時候,由於武器裝備的性能相差很大,我軍一般不會跟日軍正面交戰,會採取游擊戰的形式,在中途隨時都有可能撤退的,我軍都是很少攜帶重型武器的,是為了在戰場上能夠減少士兵的負重,所以在那時候我軍寧可用一些手槍或是步槍也不用那些笨重的機槍。
要是戰斗勝利了,我軍會把戰場上所有的武器都會撿回來再做分類,機槍和配套的子彈都會放在一起,有了機槍的子彈,下次戰斗就可以帶著少量的機槍上戰場了。
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武器射程都有多遠?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非常有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經繳獲過不少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八路軍繳獲後,裝備再用的不多。據說其供彈較卡,還有射擊很麻煩,新生難以網路家教作,需要較長時間訓練才行。工作方式:自動,氣冷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口徑:6.5mm供彈方式:彈斗供彈有效射程:3000米彈夾裝彈:30發射速:500發/分
92式重機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繳獲過不少日軍92式重機槍並裝配部隊。此槍也是我志願軍裝備的重機槍之一。全長:1156mm槍重為55.3kg槍管長為698mm口徑7.7mm初速為732m/s膛線右旋4條自動方式為氣退式(Gas Operated)射速450發/分30發保彈板(Strip)上彈有效射距:1000m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對於這些武器,蘇聯紅軍自己是用不著的,因此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炮管長:8.79倍口徑炮全重:0.212噸炮全長:2.745米炮全高:0.62米(帶防盾)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范圍射界:左右45度最大射程:2788米最小射程:100米
❾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和日軍分別使用的是什麼武器
一、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
1、7.9毫米「毛瑟」二四式步槍:中國軍隊使用的步槍有部分是由德國、捷克等國進口的7.1米「毛瑟」98式步槍,更多的是中國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槍。其中以第11廠、41廠、鞏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等製造的為多。該槍初速810米/秒,標尺射程2000米。
2、7.9毫米捷克ZB-26式輕機槍。
3、7.9毫米」馬克沁「二四式重機槍。
4、7.63毫米」柏克門「沖鋒槍。
5、11.43毫米「湯姆森」M1921式沖鋒槍。
6、7.63毫米「毛瑟自來得」1898式半自動手槍。
7、漢陽兵工廠於1921年仿造過十發駁殼槍。
8、山西兵工廠造的口徑為 11毫米毛瑟自來得手槍。
9、中央修械所仿造出德國毛瑟M1932式自動手槍。
二、日本軍隊武器:
1、6.5毫米三八式步槍。
2、6.5毫米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輕機槍。
3、6.5毫米三年式及7.7毫米九二式重機槍。
(9)抗日戰爭武器怎麼畫擴展閱讀:
中日兩國軍隊武器裝備總體上的差異總結:
日本依靠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2億3千萬兩白銀(含高額利息,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3倍多)及大量經濟利益。
日本將賠款85%充作軍費,到1937年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完備的軍火工業、武器裝備全部自給、可為其侵略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各種軍備保障的帝國主義強國。
中國由於飽受包括日本在內的帝國主義列強的宰割及支付巨額賠款,經濟基礎薄弱,只能生產部分輕武器及子彈,而且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軍隊裝備及作戰需求。
在重武器方面則完全依賴向外國采購,一旦在戰爭中對外軍事補給線被切斷,武器裝備只能隨著作戰消耗而減少,從而導致了抗日戰爭中武器裝備敵優我劣、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也給中國人民留下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
兩國軍隊武器裝備彼強我弱的巨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日本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發達的軍火工業,使得日本軍隊的各種武器裝備在20世紀30年代就全部實現了自給,並可源源不斷地補充戰場的損耗。
抗戰全面爆發時,日本的鋼鐵產量是中國數十倍;輕重武器生產量也是中國的數十倍,而中國只有部分步兵輕武器包括迫擊炮可以仿造自產,還遠遠滿足不了戰場的需求,至於重型火炮、坦克、飛機、軍艦等武器裝備只能仰賴向外國購買。
以抗戰全面爆發的1937年為例,日本當年生產了大口徑火炮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製造坦克330輛,中國1輛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汽車9500輛,中國仍是一輛造不了;日本當年生產軍艦52400噸,中國連一噸也造不了。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軍網—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武器裝備之比較
❿ 抗日戰爭時期的日軍武器圖片
三八式步槍 四四式騎槍 C96手槍 魯格P08手槍 ZB26輕機槍 92式重機槍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89式擲彈筒
92式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