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1)我國的中國戰爭資料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
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它是我國從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歷史轉折點。
這次戰役,日傷亡6萬多人,被我軍擊毀擊傷飛機200多架,艦船20餘艘。但是我軍以落後的武器死守被日軍優勢火力控制的戰線,加上指揮失當,傷亡重大。
有大約30萬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軍團級幹部損失過半,導致我軍中下層出現斷層,致使我軍戰力在後續出現下滑。淞滬會戰,以失敗告終。
2、長沙會戰
1939年9月中旬,日軍以10萬多兵力,在艦艇,飛機的支援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向長沙進攻.第9戰區代司令薛岳指揮約20萬兵力參戰。
利用贛北,鄂南,湘北的有利地形節節阻擊,並以有力部隊側擊,各個擊破的戰術,挫敗了日軍的進攻.至10月上旬,日軍損失慘重,向北敗退.此役,敵傷亡達2萬餘人.
1941年9月,日軍第2次進攻長沙.日軍集結12萬人,兵分兩路.其左翼由平江至株州一線包抄我軍第9戰區的主力部隊,另一路沿粵漢路正面攻打長沙。
第9戰區司令薛岳指揮13個軍約17萬人,利用有利地形,在正面逐次抵抗,將日軍主力誘住長沙東北和東面山地前,反擊而殲滅之,同時以7個軍的重兵集團威脅左翼日軍的側翼和後方,日軍狼狽逃竄。
此外,我第5第6兩戰區的部隊向漢口以西一線的宜昌,荊門也發動了反攻.會戰結果,日軍傷亡2萬餘人,不得不於10月中旬撤回出發地.
1941年12月,日軍第3次進攻長沙,調集兵力12萬餘人。第9戰區投入兵力有13個軍,約17萬人。十月二十四日,日軍強渡新牆河向南進犯;渡撈刀河後,於1942年1月1日向長沙猛攻。
我長沙守軍連續打退日軍3天的猛攻,戰斗空前激烈.日軍死傷慘重,且糧彈將盡.這時,我長沙外圍的部隊,向長沙合圍。
日軍不得不下令分路突圍.我軍乘勝堵擊,側擊和尾追,擴大勝利戰果,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⑵ 中國近代戰爭史的主要戰爭簡介
1,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3,甲午中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5,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斗沖突。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
6,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7,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2)我國的中國戰爭資料擴展閱讀:
北伐戰爭的意義:
1,打擊軍閥勢力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加深革命認識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3,保證國家獨立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麼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功績。
4,維護祖國統一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斗,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⑶ 近代我國有哪些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外戰爭,中國戰敗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外戰爭,中國戰敗
太平天國叛亂戰爭 國內戰爭,叛亂被剿滅
捻軍戰爭 國內戰爭,叛亂被剿滅
阿古柏入侵新疆戰爭 中外戰爭,中國戰勝,恢復對新疆的主權
中法戰爭 中外戰爭,中法打了個平手
甲午中日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 中外戰爭,中國戰敗
八國聯軍聯合侵華戰爭 中外戰爭,中國戰敗
白朗起義戰爭 國內戰爭,北洋政府獲勝
護國運動戰爭 國內戰爭,以袁世凱死亡而終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外戰爭,中國戰勝,但卻遭到戰敗國的 待遇
第一次直奉戰爭 國內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 國內戰爭
北伐戰爭 國內戰爭,國民政府獲勝,統一全國
土地革命戰爭 國內戰爭,國民政府基本獲勝,但勝利果實被日本入侵破壞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衛國戰爭) 中外戰爭,中國獲勝
國共內戰(大陸稱解放戰爭,台灣稱戡亂戰爭) 國內戰爭,全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為慘烈的一次內戰,至今法律意義上尚未結束
發生在1949年之後的戰爭有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 中外戰爭,雙方戰成平手
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 中外戰爭,中國軍事上獲勝,但喪失領土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 中外戰爭,中國獲勝
屬於小型軍事沖突的有:
辛亥革命中的軍事行動。辛亥革命中雖然以武裝起義爆發,但最終南北政府以南北和談形式達成和解,清帝退位。
⑷ 我國建國後有哪些戰爭
我國建國後的戰爭有: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蘇珍寶島戰役、抗美援越戰爭、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中越陸地邊境戰爭等。
1、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軍越過三八線,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威脅中國安全。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⑸ 中國現代戰爭列表
1、國內革命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閥,革命風暴席捲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
2、抗日戰爭
在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這八年抗日戰爭中,我軍先後對敵作戰12.5萬多次,消滅日軍52.7萬餘人,偽軍118.6萬餘人,創造了1.2億人口的根據地。抗日戰爭以日本投降,中國勝利而結束。但是,中國人民付出了重大代價,傷亡2258萬人,損失財產和戰爭消耗共計1000多億美元。
3、解放戰爭
1946年6月—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 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援助下,國民黨企圖獨吞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消滅我黨我軍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等島嶼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我黨領導全國軍民,奮起自衛,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4、朝鮮戰爭
1950年10月19日—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保家衛國,抗美援朝而進行的戰 爭。
5、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6、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越南北部邊境爆發的戰爭。
⑹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我國資料
在抗日戰爭時期(~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地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地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地削弱。也就是說,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與抗日戰爭以前的民國的統一程度相比是大大降低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扶植的幾個漢奸傀儡賣國政權的存在,是中國的國恥。
侵略過程
侵華戰爭的必然性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為中國台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94年7月,日本軍艦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重創「濟遠」號和「廣乙」號;擊沉「高升」號運輸艦,造成700多中國官兵死亡,由此爆發中日「甲午戰爭」。9月,日艦隊在黃海海面襲擊中國北洋艦隊,擊沉4艘軍艦。「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及全船250人、「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壯烈犧牲。 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遼寧省。 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2萬多中國人全遭殺戮,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1895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3月,日軍佔領整個遼東半島,日軍所至,燒殺淫掠,無所不為,僅在田莊台一地,就殺死我軍民2000多人。 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割地賠銀的《馬關條約》。 6月,日軍再度登陸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同日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交納3000萬兩白銀,日本才交還遼東半島。 1898年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日本侵華史:
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鎮壓義和團等反帝愛國運動。7月,日軍攻陷天津,在津搶劫白銀200多萬兩。 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京燒殺淫掠。 1901年9月,清政府與日、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交出稅務、使館區管理權,並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 1905年1月,日軍再度佔領旅順。3月,日軍佔領奉天(今沈陽),並與俄為爭奪中國領土在我東北進行大規模廝殺。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1907年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日本對德「作戰區」。 10月,日軍佔領濟南和膠濟鐵路全線。 11月,日、英聯軍攻佔青島。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8年日軍開抵哈爾濱,攫取哈爾濱至長春的鐵路管理權。 1925年5月,日本人開槍打死上海日商內外棉紗廠工人代表顧正紅、打傷其他工人十餘名。 後又夥同英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當場打死工人和學生71人,打傷數十人。 1926年3月,日艦炮擊大沽炮台,中國駐軍死傷10餘人,後日本調軍艦於大沽對中國進行威脅。3月18日,北京群眾舉行集會抗議,遭到鎮壓,47人被打死,200人被打傷,釀成「三一八慘案」。 1928年5月,日軍製造「濟南慘案」,打死中國軍民1000多人,並佔領濟南。6月,日本在沈陽皇姑屯車站炸死張作霖,陰謀奪取東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擁兵50萬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強占我國東北,在3個多月時間里佔領我東北全境,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政策,所到之處橫屍遍野,使我3000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1月,日製造事端,進犯上海。日軍與奮起抵抗的駐上海十九路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3月,日本扶植成立偽「滿洲國」。 1933年1-5月,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並於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同年,日本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即731細菌部隊),後來擴大成一支大規模的細菌戰部隊。該部隊用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等細菌以及毒氣、槍彈等的活體試驗,並大量製造鼠疫、霍亂等各種細菌,用飛機撒播在中國各地,殘害中國人民。 1934年5月,日軍在天津南開八里台和吉林伊蘭縣強占民地修建機場,並動用飛機轟炸伊蘭縣,炸死我民眾2萬餘人。 1935年11月,日本唆使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冀東22個縣宣告脫離中國政府管轄,淪為日本殖民地,促使北平學生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嗣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 11月,日軍佔領上海,在南市放火連燒9日,軍民死傷無數,上海5255家中國工廠被占,損失超過8億元。 12月13日,日軍攻下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乎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花園口決堤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9月,日軍匯集5萬余兵力,分25路進攻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連續燒殺淫掠兩個月。 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 7月,日軍用14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長達兩個月的9路圍攻,打死打傷我民眾15萬餘人,糧食被焚劫一空。日軍還乘晉察冀邊區淫雨成災之機,決堤淹沒1萬多個村莊,使300萬人淪為災民。10月,日寇2萬多人分12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其主要內容為:將東北割讓給日本;綏遠、察哈爾、山西北部、華北、長江下游和華南島嶼由日軍長期佔領,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監督;偽軍警察由日籍教官訓練;偽政府經濟由日控制;一切資源由日開發;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940年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半個山城被炸毀。 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 1941年1月,日軍包圍冀東豐潤縣潘家峪村,焚燒該村全部房子,集中屠殺和燒殺1340多名村民,類似的屠殺在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比比皆是。6月,日機夜襲重慶,在校場口防空洞內躲避轟炸的3萬多居民窒息而死。 8月,日軍集10萬以上兵力,採用「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對晉察冀北嶽區進行空前大「掃盪」,燒毀我房屋15萬余間,搶掠糧食5800多萬斤,殘殺虜掠我國同胞2萬餘人。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千人以上的「掃盪」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自古北口到山海關約200多里的長城兩側,承德、密雲、遷安等9個縣內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5月,日軍5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1943年秋,日軍以4萬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縣平陽村一帶瘋狂掃盪87天,屠殺中國村民700多人,燒毀房屋5000多間。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被抓到日本的華工大約1000多萬,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至少非正常死亡累積至少2.8億人,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編輯本段侵華戰爭的必然性
首先,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該民族本身就有很強的危機感.寬展疆土的意識,或者至少是獲得本土以外的資源的意識就十分強烈.我們從日本人對待金屬武器,尤其是刀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 其次,當時的正處於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時期.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對於建立在經濟和商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更加明顯.那麼基於這樣的原因,國內的各種矛盾激化,勢必導致社會動盪,政局動盪.在這樣的形勢下,就有兩條路線擺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國內部化解矛盾,羅斯福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具體做法不用細說. 二是轉嫁危機,而發動戰爭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動工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穩定這回.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巨額的戰爭賠款來緩解經濟上的危機.德國,日本正是採取的這樣的方式。 當時亞洲國家普遍較弱,這又是發動戰爭的另一個好的機會.另外,由於在一戰中所得到的經驗教訓,發展海外殖民地的觀念可能已經在日本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了。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的動機了.同時對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軍事行動又可以對蘇聯的威脅,從而與歐洲戰場進行呼應.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歷史的必然。
⑺ 我國經歷過哪些戰爭
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反擊戰、抗美援越戰爭、中蘇珍寶島戰役、中越西沙海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
1、解放戰爭:1946年6月—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 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援助下,國民黨企圖獨吞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消滅我黨我軍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等島嶼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2、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3、中印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4、抗美援越戰爭:1964年8月5日,美國借"北部灣事件",發動侵略戰爭,軍用飛機侵入中國海南島地區和雲南、廣西上空,投擲炸彈和發射導彈,打死打傷中國船員和解放軍戰士,威脅中國安全。
5、中蘇珍寶島戰役:1969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保衛了祖國的領土。
6、中越西沙海戰:1974年1月19日在中國南海西沙群島西部的永樂群島海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與南越軍隊發生的小規模海上作戰。
7、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又稱中越戰爭,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越南北部邊境爆發的戰爭。
(7)我國的中國戰爭資料擴展閱讀:
1、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2、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響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國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的,打亂了蘇聯一越南的戰略部署,摧毀了越南北部的工礦業,對於保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有重要的意義。
⑻ 關於中國近代戰爭的資料
第一章第一次鴉片戰爭(年6月—1842年8月)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1840年6月—9月)第五節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1841年1月—5月)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1841年8月—1842年3月)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1842年5月—8月)第八節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章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第一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與太平軍轉戰廣西(1851年1月—1852年6月)第三節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1852年6月—1853年3月)第四節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北伐(1853年5月—1855年5月)第六節西征(1853年5月—1856年4月)第七節一破江北江南大營(1856年2月—6月)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章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1月)第一節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1856年10月—1857年1月)第四節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1857年12月—1858年1月)第五節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1858年4月—6月)第六節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1859年6月)第七節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1860年4月—11月)第八節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四章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後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第一節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1857年5月—1863年6月)第三節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1858年8月—11月)第四節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1860年2月—8月)第五節安慶會戰(1860年9月—1861年9月)第六節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1861年7月—1862年6月)第七節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1862年5月—1866年2月)第八節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五章捻軍起義戰爭(1852年11月—1868年8月)第一節捻軍的興起(1852年11月—1855年8月)第二節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1855年9月—1857年2月)第三節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斗(1857年3月—1864年11月)第四節與太平軍余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1864年12月—1868年8月)第五節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六章天地會起義戰爭第一節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1853年9月—1855年2月)第二節大成國起義戰爭(1854年6月—1864年5月)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七章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一節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1854年3月—1872年11月)第二節雲南回民起義戰爭(1856年6月—1873年5月)第三節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1859年7月—1865年6月)第四節陝甘回民起義戰爭(1862年5月—1873年11月)第五節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八章收復新疆的戰爭(1876年7月—1878年1月)第一節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准備第三節北疆的收復(1876年7月—11月)第四節南疆的收復(1877年4月—1878年1月)第五節伊犁的索還第六節戰爭勝利的原因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九章中法戰爭(1883年12月—1885年4月)第一節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山西、北寧之戰(1883年12月—1884年3月)第三節戰爭的擴大第四節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東南沿海防禦作戰(1884年9月—1885年8月)第六節北圻陸路反攻作戰(1884年10月—1885年4月)第七節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章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10月)第一節戰前形勢第二節日本侵華的軍事准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平壤之戰(1894年9月)第五節黃海海戰(1894年9月17日)第六節遼東半島之戰(1894年10月—11月)第七節山東半島之戰(1895年1月—2月)第八節遼東清軍的潰敗(1894年11月—1895年3月)第九節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1895年5月—10月)第十二節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一章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戰爭(1900年6月—1901年9月)第一節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大沽、天津之戰(1900年6月—7月)第五節北京之戰(1900年8月)第六節《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9月)第七節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十二章抗擊沙俄入侵東北的戰爭(1900年7月—11月)第一節沙俄入侵東北的准備及部署第二節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戰爭經過(參見附圖二十二)第四節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斗爭第五節清軍失敗的原因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三章抗擊英軍入侵西藏的戰爭(1903年12月—1904年9月)第一節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英國的戰爭准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曲眉仙角、古魯之戰(1903年12月—1904年3月)第四節江孜之戰(1904年4月—7月)第五節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1904年8月—9月)第六節戰爭失敗的原因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四章辛亥革命戰爭(1911年10月—1912年4月)第一節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潮(1911年10月—12月)第三節漢口、漢陽保衛戰(1911年10月—11月)第四節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911年11月—1912年4月)第五節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五章討袁戰爭(1913年7月—9月)第一節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江西討袁作戰(1913年7月—8月)第四節江蘇討袁作戰(1913年7月—9月)第五節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討袁戰爭的教訓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六章白朗起義戰爭(1911年10月—1914年8月)第一節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1913年5月—11月)第三節轉戰京漢路兩側,打破敵軍兩次「圍剿」(1913年12月—1914年3月)第四節西進陝甘,由勝轉敗(1914年8月—5月)第五節回師豫西,最後失敗(1914年5月—8月)第六節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七章護國戰爭(1915年12月——1916年7月)第一節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准備第三節四川戰役(1915年12月—1916年3月)第四節湘西之戰(參見附圖三十)(1916年2月—4月)第五節滇桂邊之戰(1916年2月—3月)第六節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八章護法戰爭(1917年7月—1918年11月)第一節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1917年9月—1918年1月)第四節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1918年2月—5月)第五節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1917年7月—1918年3月)第六節粵、閩、贛地區的作戰(1917年10月—1918年11月)第七節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中國近代戰爭史第十九章反對沙俄侵略蒙古的戰爭(1911年8月—1915年11月)第一節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1912年1月—11月)第三節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1912年12月—1913年12月)第四節《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二十章反對英國分割西藏的戰爭(1912年3月—1918年10月)第一節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戰爭的經驗教訓請採納
⑼ 中國戰爭史的資料
和日本如果從31年918事件算起是14年,從37年盧溝橋事變算起是8年。
抗日後是3年內戰版。
新中國成立後,最出名的戰權爭就是51到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1969年又打了短暫的中蘇珍寶島邊境戰爭,不過此戰差點引發核戰爭。71年和越南打了西沙海戰,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於蔣介石的「西沙事急」。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用27天的時間,打了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此後的十年時間里,中越邊境打打停停,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了練兵場。
進入八十年代後,我國邊境大部分趨於安穩,未曾再有沖突和戰爭。
⑽ 中國戰爭的資料
在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專巴嫩襲擊敘利亞軍屬部署在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以及1986年美軍襲擊利比亞,直到1999年北約對南聯盟等戰爭,已經可以看到以高技術兵器為主的現代戰爭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