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抗日戰爭消耗了多少彈葯
品名來 抗戰期間總消耗量 每年平均消源耗量槍彈
槍彈 1709920000粒 213740000粒
迫擊炮彈 6047760顆 755970顆
榴彈炮彈 3558800顆 444850顆
手槍擲榴彈 23598800顆 2949850顆(註:手槍擲榴彈為手榴彈、槍榴彈、擲彈筒彈)
『貳』 抗日戰爭時中國用了多少手榴彈
國民復黨軍隊的彈葯消耗量:
子彈17.0992億發制,山野榴炮彈355.88萬發,迫擊炮彈604.776萬發,手榴彈槍榴彈擲彈筒彈2359.88萬個.
共產黨軍隊的消耗量:
子彈0.2-0.5億發,手榴彈幾百萬到一千萬個,少量炮彈(主要是迫擊炮彈)
『叄』 抗戰是中國軍隊每個士兵配多少手榴彈
沒有固定數字。只是看部隊特質和性質(窮富)
一些地方性部隊,例如什麼區小隊,縣版大隊這種雜權牌武裝,可能十個人才一兩個。
就算是第十八集團軍的主力也不過兩到5個。不過一般都是有幾個投擲精英攜帶比較多的手雷作為戰場支援。畢竟手雷不是隨隨便便能搞到的(手雷是鬼子的寶貝,不是邊區造)
邊區造也是看你部隊受疼愛的。《亮劍》里李雲龍打劫後勤部長的對話不是空穴來風。後勤生產力低下,這些土貨都是供不應求。何況好的寶貝。所以也就單兵2-5個最多。窮的部隊連3個人一個都有可能。
果那邊的話,中央軍以及各大戰役之前的派系部隊都會有補充。大概能達到單兵8個平均。=·=
沒辦法,運輸大隊長雖然巴不得他們去死,但還是多多少少給了點的。至於十八集團軍。連毛都不給,最多給點錢你們自己解決。
『肆』 抗日戰爭一枚手榴彈價值
你瘋了吧?!手榴彈還留著?!
『伍』 八路軍抗日戰爭時用的什麼手榴彈威力多大
各國的手榴彈或者手雷大同小異,威力都有限,畢竟體積質量有限,本來就是對付單兵的。你要指望這么點東西對付防護嚴密的坦克或者工事,那隻能是白痴影視劇中的情節了。
『陸』 抗日戰爭中,為什麼日軍不怕我們扔出的手榴彈
早期的手榴彈里沒復有制破片,所以你只要趴在地上就可以有效躲避它的攻擊。
這就和你過年放的二踢腳是一個道理。
你只要和它保持一定距離趴著就可以了。
現在的手榴彈里,填充了破片,一般就是碎的鋼片。
然後它只要一爆炸,這種鋼片就會濺的滿天飛。
因此比過去的手榴彈殺傷力更大,所以你趴著也就沒用了。
躲避這種手榴彈只能找結實的掩體。
『柒』 抗日戰爭中的手榴彈是怎樣的
上個世紀初的時候,中國仿德國武器很上癮,毛瑟槍、駁殼槍,都是人們耳熟版能詳的。人們常見而權不知根底的木柄手榴彈,其實也是仿照德國人的木柄手榴彈的。當時大量裝備抗日軍隊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蔣造小型木柄手榴彈和晉造木柄手榴彈,形制不同,而實質都一樣,都是跟德國人學的。德國的武器設計合理,結構嚴謹,是當時中國軍人所樂見的。
在抗戰期間,八路軍使用了近800萬枚手榴彈。日軍中流傳著共軍手榴彈厲害的傳說,一般來說,日軍在掃盪八路軍時,會盡量避免近戰,就是畏懼於八路軍手榴彈的威力。整個抗戰期間,大約40萬左右日軍士兵傷亡在手榴彈上。
『捌』 抗日戰爭時的手榴彈被扔在河裡時間長了會不會自爆g
一般不會,手榴彈拉動雷管才會爆炸,那麼長時間,都堵塞死了。
『玖』 抗日戰爭日軍都使用哪些機槍和和手雷
輕機槍
十一年式 · 九一式車載 · 九二式(留式) · 南部式教練 · 九六式 · 智式(ZB-26) · 九九式 · 試制一式 · 三式
重機槍
保式 · 三八式 · 三年式 · 九二式 · 九二式車載 · 九七式車載 · 九八式水冷 · 一式 · 試制四式車載
手榴彈
壺型 十年式 · 九一式 · 九七式 · 九八式木柄 · 九九式 · 三式對戰車 · 四式陶制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亦稱:11年式輕機槍,日文:十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一戰後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日本存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日本九六式6.5mm輕機槍是日本於昭和天皇十一年,即公元1936年研發的一型輕機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2596年,故將該型機槍年式確定為「九六式」。九六式輕機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是繼「歪把子」之後,日本侵略者裝備的新一代制式輕機槍。中國抗日武裝力量將該型機槍稱為「拐把子」。
「拐把子」=「歪把子」+「捷克式」
也就是說,「拐把子」實際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輕機槍結合產生的「混血兒」
日軍99式輕機槍
一般來說,許多人認為日軍99式輕機槍的外觀像ZB-26,但是其核心實質上脫胎於二戰前英軍制式機槍的落選型號----「維克斯-伯斯爾」輕機槍(「維克斯-伯斯爾」輕機槍即捷克ZB-26機槍的競爭對手)。
它在96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口徑提升到7點7毫米,槍口上安裝了喇叭形狀的消焰器,其他方面與96式基本一樣。這種1939年研製的輕機槍在太平洋戰爭與美軍的作戰中大量使用。由於日軍基本沒有裝備沖鋒槍,更沒有類似M-1半自動步槍這樣的壓制火力,所以日本人的輕機槍經常起著沖鋒槍的作用,提把向前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三年式重機槍
三年式重機槍是日本以法國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作藍本研發的氣冷式重機槍,設計師是南部麒次郎,其名稱來它開始裝備的年份大正三年(1914年),三年式曾是日軍侵華初期的主力重機槍,中國東北三省的兵工廠也曾仿製並稱為十三式重機槍
槍長:1,220毫米
槍管長:737毫米
槍重:25.6公斤
口徑:6.5毫米
子彈:6.5毫米×50SR
子彈初速:740米/秒
射速:500發/分鍾
作用方式:導氣式
供彈方式:30發裝保彈板
92式重機槍為日本陸軍在1930年代改良三年式重機槍開發的重機槍,使口徑從6.5mm改為7.7mm,改用92式7.7公釐子彈。另外將握把從框式改為折疊式,將扳機從扣動式改為壓鐵式。盟軍給它起了外號啄木鳥。
九七式車載重機槍(九七式車載重機関銃,Kyūnana-shiki Shasai-jūkikanjū)是日本帝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用於坦克車與裝甲車的標准機關槍,也被步兵當作輕機槍使用。九七式自1937年開始被採用,並在所有的日軍坦克車與其他裝甲車輛服役,直到戰爭結束為止。不過由於它較為笨重,它單獨被用作步兵武器的情形則罕見得多。
一式重機槍(日文:一式重機關銃)是日本在1941年生產的重機槍
日本陸軍在1940年有兩款採用7.7毫米子彈之槍械,分別為九二式重機槍以及九九式步槍。雖然口徑同樣是7.7毫米但是子彈長度並不相同因此彈葯無法共通,這點對當時日本後勤單位造成相當困擾,為了解決後勤問題日本陸軍於1941年開始開發一款重機槍可以使用九九式步槍的7.7毫米子彈,此款重機槍於1942年製造出試作槍並通過測試進行量產,但是因為正式採用計劃在1年前就已經決定因此被命名為一式重機槍。一式重機槍的開發原因主要是為了共通彈葯,因此在結構設計上除了彈葯規格大多與九二式重機槍共通,另外還進行簡化生產與更改為槍架,因此重量比九二式重機槍大幅減輕了20公斤。但是由於沿用九二式的設計,在進彈結構上仍然採用保彈鈑設計,在火力的持續性上仍然比其他國家的重機槍來的差,另外由於輕量化的因素,因此在射擊穩定性上也比九二式來的不穩
九一式手榴彈的設計幾乎與較早期的十式手榴彈一模一樣。主要差異在於九一式手榴彈採用半球頂,而十式採用有刻紋的頂。與十式相同的是,彈身底部有一個螺旋栓孔可接上透過榴彈發射器發射時需要的備用推進劑罐,或作為槍榴彈使用時透過龍頭醒須要的尾翼, 透過龍頭型發射器射出。引信屬於撞擊觸發型,是以拔除安全插梢並敲擊榴彈蓋頂端觸發。此榴彈在爆炸擁有7~8秒長的時間延遲前。這特色被並入九一式使其可作為槍榴彈或作為八九式擲彈筒的彈葯,因為較長的引信提供了較長的飛行時間,可攻擊較遠的目標。當它接上尾翼作為槍榴彈,或接上包含擊發點及推進劑的基部作為迫擊炮彈時,引信會自動啟動,因為擊針會由於發射的力道頂壓一個弱的彈簧,壓入內部。此外,九一式手榴彈可在移除安全插梢並放在地板或椅子底下後作為詭雷。
雖然如此,九一式以及日軍其他的手榴彈在引信、彈身,及內充炸葯的製造與生產等方面仍有缺陷,導致它不一致的爆炸效果、不一致的引信時間延遲,以及彈身不完全或不一致的碎裂。戰爭時這些生產問題未獲解決。
九七式手榴彈開發自較早期的九一式手榴彈;九一式亦可用作破片手榴彈,但主要被用做十年式及八九式擲彈筒的彈葯。因此,它的爆炸力較小,而且比起一個專門的手擲手榴彈有著更長的引信延遲。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陸軍技術局在1937年開發了新設計。
日本陸軍於大正10年(1921年)開始使用手榴彈。而日軍手榴彈最大的特色就是採用其它國家之手榴彈不同的敲擊引信,但這也造成了日軍手榴彈有著使用麻煩,無法調整爆炸時間的缺點。九七式手榴彈於1937年制式化,到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都是日軍的主力手榴彈。對重視步兵突擊戰術的日軍來說,手榴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在發起沖鋒前,所有士兵會一起投擲手榴彈,並於手榴彈爆炸的同時發起沖鋒。此型手榴彈為九一式的變型,取消了用於擲彈筒發射的推進葯柱體,主要用於步兵手擲,也可以用槍上擲彈器發射,不過這種手榴彈用槍上擲彈器發射,射程並不遠,一般只用於手擲。
四式手榴彈,又稱陶制手榴彈(四式陶制手榴弾,Yonen-shiki Tōsei Teryūdan),是一個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開發用來『最後一搏』的手榴彈。到了1944年末與1945年初,日本大部分的工業基礎建設已在盟軍戰略轟炸中毀損,而且由於盟軍的海上封鎖與潛艇作戰,原物料日益短缺。日本帝國海軍技術局由於缺乏金屬以大量生產要用來對抗盟軍對日本預計進行的入侵所需的手榴彈,因而開發設計了一種便宜又易於製造的陶或瓷製手榴彈。以生產傳統日本陶藝出名,諸如有田、備前及瀨戶等地的窯被強制服務以生產這些相對上較粗糙的武器。由於設計因窯而異,這種手榴彈的形狀、大小與顏色的變化相當多元。四式手榴彈擁有赤陶或瓷製的破片型彈身。這種手榴彈為球形,並有著套上橡皮套的瓶頸以及一個簡單的引信。這種引爆器不過是個夾在5秒長引信上的雷管。在橡皮塞外的引信另一頭則覆上了火柴頭上的化學物質。整個頸部以及引信套上了一個橡皮套。橡皮製的引信套內含一個又小又松動、一面塗了觸感粗糙的化學物質的木塊。四式手榴彈被大量配給諸如國民義勇戰斗隊或大日本翼贊壯年團等民事防護組織,以及准備對抗盟軍對日本列島可能的侵略的後備軍組織使用。這些手榴彈也被大量送往前線;已知日軍在硫磺島戰役與沖繩島戰役中皆有使用。
『拾』 抗日戰爭時期的手榴彈威力到底有多大
八路軍抗日戰爭時用的手榴彈有好幾種,比較常見的有國內各軍工廠仿德國版的木柄手榴權彈、繳獲的日本九七式手榴彈、九九式手榴彈,還有邊區自製的手榴彈。
其中木柄手榴彈、九七式手榴彈、九九式手榴彈一般爆炸殺傷半徑都在7-12米左右。
而邊區自製的手榴彈由於缺乏炸葯,使用黑火葯裝填,爆炸以後碎片少,一般只有兩片,威力有限。實際使用中也有加添辣椒粉等,在攻擊工事時通過爆炸產生的刺激性氣體迫使守軍放棄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