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戰區的沿革
「戰區」的編制原為軍事委員會為抗日所作的軍事作戰部署,抗戰前夕為五個戰區,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這些戰區分別受到各地行營指導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一指揮全國陸、海、空軍。行政院所屬的軍政部、海軍部,歸軍事委員會兼管。
1945年後,各戰區陸續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布戰區及戰斗序列,成立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在平漢路作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1938年11月軍令部在南嶽召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廣州、重慶、西安行營,增設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並根據戰局變化對戰區進行了調整。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制為太原綏靖公署);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里,難於統一指揮,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桂林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及魯蘇、冀察戰區。1939年2月,撤銷重慶行營,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別設立成都行轅和西昌行轅。10月,恢復設置第六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12月,增設昆明行營。1940年4月,撤銷桂林行營、天水行營。5月15日,撤銷第十戰區。1945年1月,軍事委員會再次調整戰區及戰斗序列,撤銷第四戰區、魯蘇戰區,恢復設置第十戰區(1945年10月改為衢州綏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為福州綏靖公署),增設漢中行營(即後來的華北剿總)、贛州行轅。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重慶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主要是為了接收日本佔領區與對抗中國共產黨做好准備。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蔣介石劃中國戰區為15個受降區,由中國國民黨所屬部隊分別接收侵華日軍128萬餘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戰區接收平津和冀魯,第十二戰區接收熱河、綏遠和察哈爾。軍事委員會於1945年9月設立北平行營(也就是後來的華北剿總)、東北行營(後來的東北剿總)。10月,撤銷昆明行營。12月,設立武漢行營(後來的華中剿總)。1946年3月,設立西北行營(後來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4月,撤銷成都行轅,改設重慶行營。
㈡ 侵華日軍各方面軍的總司令是誰,有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
抗日戰爭中侵華日軍序列
「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系列
一、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
參謀長:岡部直三郎少將
司令部駐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總兵力約37萬人。
第一軍: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將,轄第六師團、第十四師團、第二十師團
第二軍:司令官 西尾壽造中將,轄第十師團、第十六師團、第一0八師團
方面軍直轄第五師團、第一0九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等
二、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
參謀長:飯詔守少將
司令官駐上海。
第三師團:師團長 藤田進中將
第十一師團:師團長 山室宗武中將
第九師團:師團長 吉住良輔中將
第一0一師團:師團長 伊東正喜中將
第十三師團:師團長 狄洲立兵中將
第十軍: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將,轄第六師團(由華北調來)、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師團
1937年11月12日日軍攻佔上海後,「上海派遣軍」改為「華中方面軍」;12月13日攻佔南京後,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關東軍」序列
司令官:植天謙吉大將
參謀長:東條英機中將
司令部駐長春。
第一師團:師團長 河村恭輔中將
第二師團:師團長 岡村寧次中將
第四師團:師團長 松井命中將
第十二師團:師團長 山天乙三中將
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等
四、「台灣軍」序列
五、侵華日軍艦隊序列
第二艦隊(1937年7月28日編成)
司令官 吉田善吾中將
「中國方面艦隊」(1937年10月20日編成)
司令官 長谷川清中將
第三艦隊 司令官 長谷川清中將兼
第四艦隊 司令官 豐田富武中將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侵華日軍序列
一、「中國派遣軍」序列(1945年8月)
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
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
華北方面軍
司令官:根本博中將
參謀長:高橋坦中將
第一軍:司令官 澄田賚四郎中將;轄第一一四師團、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第十四旅團
第十二軍:司令官 鷹森孝中將;轄第一一0師團、第一一五師團、騎兵第四旅團等
第四十三軍:司令官 細川忠康中將;轄第四十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一旅團等
方面軍直轄坦克第三師團,獨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團,獨立步兵第二旅團等
第六方面軍
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
參謀長:中山貞武少將
第十一軍: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將;轄第五十八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團
第二十軍: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將;轄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師團,獨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一三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團
第六軍: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將;轄第七十、一三三師團、獨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團
第十三軍: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將;轄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師團,獨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
第二十三軍兼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將;轄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團、獨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團
「中國派遣軍」直轄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師團,第十三飛行師團
以上「中國派遣軍」共105萬人。
二、第十方面軍(1944年9月,「台灣軍」改稱第十方面軍)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
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
第三十二軍:司令官 牛島滿中將;轄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師團,獨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團,第八飛行師團
以上第十方面軍共約12.8萬人。
三、「中國方面艦隊」序列(1945年8月)
長官:福天良三中將
參謀長:左近充尚正少將
第二遣華艦隊:長官 藤田類太郎中將
香港、廈門、上海、青島、長江等特別根據地隊
以上「中國方面艦隊」共約6.3萬人。
四、「關東軍」序列
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
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
第一方面軍
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
參謀長:櫻井鐐三中將
第三軍:司令官 村上啟作中將;轄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師團,機動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團
第五軍:司令官 清水規部中將;轄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師團等
方面軍直轄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師團
第三方面軍
司令官:後宮諄大將
參謀長:大坪一馬少將
第三十軍:司令官 飯田祥二郎中將;轄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師團
第四十四軍:司令官 本鄉義夫中將;轄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師團,獨立坦克第九旅團
方面軍直轄一0八、一三六師團。獨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團,獨立坦克地一旅團
第四軍: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將;轄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師團,獨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團
第三十四軍:司令官 櫛淵鍹一中將;轄第五十九、一三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團等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句168個步兵師團。其中分布在中國戰場53個師團:華北地區5個,華中18個,華南3個,東北22個,台灣5個;占其師團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
㈢ 中國與日本抗戰,又與國民黨當抗戰,長達多少年之久。 什麼時候抗戰結束
抗日戰爭中國消滅日軍數量
1945年09月03日
這一天,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日子。
我國大量書籍宣稱:「八年抗戰」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33萬,占日
軍二戰總損失195萬的70%。 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擊蘇聯
,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張忠義秘密研究報告指出:八年抗戰中國並未真正取勝,而
且牽制的也不是日軍主力。
他指出:
1.中國牽制的日軍僅僅是一部分主力。中國軍隊從來沒有能力殲滅過日軍的一個聯隊
。
日軍 投降時的總數就達到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佔15%;關東軍向蘇軍
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
0萬,佔76%。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
」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雖然有62萬人,
論數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說是牽制了部分主力。
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據。戰爭的損失,一般
只統計絕對損失數(死亡),只有某場戰役才統計傷亡數。因為二戰中主要交戰國軍隊的
傷員75―80%能重返前線,因此往往造成重復計算。正如一些老紅軍多年身經百戰受傷幾十
次,如進行累計就有會出現幾十人受傷,實際受傷的只是一個人。所以戰爭損失只統計絕
對損失(死亡)。 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擊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 。那麼日
軍在中國戰死多少呢?
根據史料統計,國共兩方面發動的殲滅戰和殲敵數可以清楚地統計如下。國軍:「台
兒庄大捷」,國民黨軍部隊20萬人,日軍參戰僅2個旅團。此役日軍2個旅團傷亡約1萬。「
武漢會戰」乃八年抗戰最大一次會戰。國民黨軍投入上百萬大軍,日軍進攻兵力為9個師
團,27萬人 。武漢會戰參戰日軍傷亡3.5萬人。「昆侖關之戰」 , 擊斃日軍第5師團第2
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日軍死亡1000餘人。「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國民黨
樹起的一個「抗戰神話」,宣布殲滅日軍5萬。共軍方面發動的戰役:「平型關」、「廣陽
」、「神頭嶺」、「陳庄」等伏擊戰,每役僅僅擊斃日軍1000餘眾 。「百團大戰」出動1
02個團40萬人,前後擊斃日軍2萬餘人。
「八年抗戰」實際擊斃日軍40餘萬人。
日本統計:二戰中日軍總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這就是19
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年戰死4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數
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我們的歷史書用日軍在中國的死亡數和累計受傷數去和
日軍絕對損失總數對比,就得出了70%這個障眼法。是偷換概念計算出來的。)
2.中國戰場僅是抗日的主戰場之一 。我們還長期接受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場始終
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 這個說法有點誇大之嫌。實際上它一是只看戰爭前期情況而
不提整個戰爭全局,二是混餚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兩個概念。日本陸
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
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的兩
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實際只有一支「中國派遣軍」。
還有另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
擊蘇聯,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個說法雖然有一些道理。但實際上,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遠
東蘇軍兵力, 二是德軍進攻蘇聯形勢。
當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時,日軍已基本放棄「北進」蘇聯的方針。加上美國對日本
進行石油禁運,日本為避免軍事機器癱瘓(日本90%的石油需要進口),為奪取東南亞石油
資源而最終決定「南進」太平洋。可見,中國戰場形勢對日軍無論北進還是南進影響不是
很大。
3.日本的陸軍精銳,海軍和空軍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國消滅的。
1944年以後,美軍從南(菲律賓)、東(馬里亞納群島)、北(阿留申群島)三面逼
近日本本土,迫使日軍三次進行「本土總動員」, 並緊急從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抽調
精銳部隊回國,使「國內軍」急劇擴大到224萬人,兵力最為雄厚。美軍不但通過轟炸摧毀
了日本各大城市,沖繩戰役後直逼日本本土並准備登陸(因戰爭結束而取消)。
日本號稱精銳之師的關東軍是被蘇聯紅軍所消滅。中國八年抗戰絲毫不能損傷其半根
頭發的關東軍,蘇聯紅軍只用8天,就如同秋風掃落葉似的,把它給消滅了。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其他精銳主要也是為美國所消滅 。美軍在太平洋上擊斃日軍120萬
,而且大多為精銳 。日本陸軍有五大主力師團,即近衛師團和第1、2、5、6師團。第1師
團作為關東軍核心主力,最後在菲律賓萊特島被美軍全殲;第2師團以日俄戰爭時夜襲弓長
嶺著名,「九一八」事變時幾乎以自己一個師團之力攻佔全東北(也有東北軍不抵抗因素
),號稱不敗的常勝師團,哪知1942年投入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時即被打殘,殘余官兵患
了「恐戰症」;第5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進攻新加坡的戰役,隨後駐守印尼直至戰
爭結束;第6師團因由谷壽夫指揮參加南京大屠殺而為中國人民熟知並切齒痛恨,該師團戰
鬥力排名日本陸軍第一,最後在索羅門群島的布干維爾島上精銳喪盡。近衛師團長期駐守
皇宮 。「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16個師團也為「皇軍之花」,大部覆滅於太平洋戰場。1
944年2月,關東軍第一個調出的精銳師團是第29師團,在馬里亞納群島的關島上全軍覆滅
;還有第24師團覆沒於沖繩島。整個軍被全殲的,有馬里亞納群島的31軍,沖繩島上的32
軍10萬人也全被擊斃。菲律賓有以第14方面軍為骨乾的63萬日軍,指揮官是著名的「馬來
之虎」山下奉文,結果有52萬人戰死(對比一下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萬人!)。其中
萊特島的第35軍7萬人全軍覆沒,除上述第1師團外,還包括南京大屠殺另一元兇第16師團
。
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中國,削弱了國民黨;發展和壯大了共產黨。抗日戰爭中,國共無
時不在進行明的和暗的斗爭,這個拆那個的台,那個挖這個的牆角。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
,國民政府和蔣先生怎麼可能領導中國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以上研究資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觀點,使我獲得了全新的感受,也為人們重新分析和認
識「抗戰」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對「中國戰場決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國人民的關內戰場(通常也稱中國戰場)、蘇聯紅軍的滿洲戰場和美、英等國武裝力量的
太平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三大組成部分。雖然亞太各國人民
都為擊敗日本軍國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平等的成員。但在軍事上畢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戰場?一直是「二戰」史學界熱烈爭論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學者大多數堅持「中國主戰場說」,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幾條:
一、中國作戰時間最長,從「七七事變」算起,有8年之久,若從「九一八」算起,則長達14年
。
二、中國軍隊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既使其無法北侵蘇聯遠東,又削弱了南進東南亞的軍
力。
三、中國殲滅日軍的人數最多,戰績超過美軍和蘇軍。
四、中國人民在戰爭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員犧牲和財產損失。
筆者認為,上述四大論據中,第三條存在著明顯的漏洞,缺乏嚴密性和說服力。第一、二、四
條雖然本身是正確的,但卻不是欲得結論的必備條件。退一步說,即使四項論據均能成立,亦
不足以論證「中國關內戰場是主戰場」的觀點,因為是不是主戰場,關鍵在於看它是否具有
構成主戰場的基本特徵。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反法西斯各國對日作戰的總政治,是力圖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為達成
這一目的,必須實施一系列戰爭行為。筆者認為,主戰場應當是主要戰爭行為的發生地域,它
應具有如下基本特徵:匯集了敵對雙方武裝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戰役直接反映了國家軍事力
量最精銳部分的較量,其結果既能對輔助戰場產生影響力,同時又決定著——而不僅僅是影
響——整個聯盟戰爭的成敗。例如,蘇德戰場被公認為是歐洲戰場的主戰場,其最基本的依
據是,蘇德兩國各以傾國之師相搏,德軍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蘇德戰場上被殲的。蘇軍在斯
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柏林等戰役的勝利,直接導致了法西斯德國的覆滅,對歐洲戰場乃至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產生了無法替代的決定性影響。由此,同樣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
: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應當是消滅日本武裝力量主力的戰場。即使某個戰場擁有若
干一般特徵,但若不具備根本特徵——即沒有在戰場上取得徹底擊敗日本戰爭機器的決定性
軍事勝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戰場。
(二)
眾所周知,日本武裝力量由陸軍和海軍兩大軍種組成,航空兵分別隸屬於兩大軍種。與其他
列強不同的是,日本海軍在實踐國家軍事學說的戰略作用上,往往比陸軍有著更重要的價值
。其一,作為海島國家的日本,歷來側重發展海軍,明治維新以來未曾有過絲毫的鬆懈。20-
30年代,為了建成「一支能與美國相對抗的海軍」,日本將其艦艇總噸位擴展至100多萬噸,
躍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著強大突擊力的現代化作戰力量。在此過程中耗費了巨額資金,
有時甚至不惜割捨陸軍的建設經費。以1918-1937年為例,日本海軍預算實際上一直高於陸
軍,個別年度甚至約為陸軍預算的兩倍。其二,從歷史上看,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
海戰、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大海戰,比其陸軍同時間的滿洲曠野之戰,對於兩次戰爭的最後
成敗更具有一錘定音的意義。1941年日本一搏國運的珍珠港事件也是以海軍突擊的形式發
動的。其三,太平洋戰場上海空戰役所能帶來的軍事、政治後果,遠遠超過亞洲大陸上的陸
軍戰役。由於日本海軍在中途島、索羅門群島、馬里亞納、菲律賓、塞班島、硫磺島、沖
繩島等戰役中大敗,以及數百萬噸海運船隻無法彌補的損失,日本世界性軍事大國的地位受
到了根本性的動搖。1945年8月盟軍本土登陸在即,嚴重地威協著日本國家政權的生存,從而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當時中國和蘇聯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夠全殲日本在亞洲大陸上的陸軍,也沒有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能力。)其四,和海軍日新月異的
狀況相反,自日俄戰爭後,日本的陸軍建設出現了明顯的停滯趨勢,停滯導致的落後到三、四
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中國國民黨部隊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陸軍自然高
出一籌,但若置身世界列強,和英、美、蘇、德等國現代化陸軍相比,則無可爭辯地顯示出整
體、全面的滯後。由此,筆者認為,日本海軍是日本軍事力量的核心,承擔了戰爭的首要重擔
。不消滅它龐大的海軍,要贏得戰爭是一種奢望。對日本來說,一旦其海軍悉數被殲,即使陸
軍主力猶存,有五、六百萬之眾,亦難繼續戰爭,日本的最後敗降即出於此。
顯然,在界定「日本武裝力量主力」時,不能緊緊局限於陸軍,還應將更重要、更強大的海軍
兵力考慮在內。事實是,中國關內戰場和滿洲戰場對消滅日本海軍貢獻甚微。中國海軍在抗
戰爆發時總噸位僅5.6萬噸,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並很快喪失殆盡。蘇聯海軍的主力在歐
洲,其太平洋艦隊兵力單薄。與之對陣的日軍「中國方面艦隊」和「松花江區艦隊」亦長年
保持在數萬噸左右,戰爭中幾乎沒有損失過巡洋艦以上的艦種。日本絕大多數的主力艦艇在
「聯合艦隊」的編成內,它們是被以美國為主的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場上殲滅的。日軍
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的主力艦艇具體如下:
戰列艦:金鋼(32156噸)、比睿(32156噸)、榛名(32156噸)、霧島(32156噸)、扶桑(34700噸
)、山城(34700噸)、伊勢(36000噸)、陸奧(39130噸)、日向(36000噸)、大和(64000噸)、
武藏(64000噸)。巡洋艦:龍田(3230噸)、天龍(3230噸)、球磨(5100噸)、多摩(5100噸)、
木曾(5100噸)、大井(5100噸)、長良(5170噸)、名取(5170噸)、鬼怒(5170噸)、由良(517
0噸)、夕張(2890噸)、五十鈴(5170噸)、川內(5195噸)、阿武隈(5170噸)、神通(5195噸)
、那柯(5195噸)、古鷹(7100噸)、加古(7100噸)、青葉(7100噸)、衣笠(7100噸)、那智(1
0000噸)、羽黑(10000噸)、足柄(10000噸)、愛宕(9850噸)、鳥海(9850噸)、摩耶(9850噸
)、最上(8500噸)、三隈(8500噸)、鈴谷(8500噸)、熊野(8500噸)、利根(13320噸)、築摩
(13320噸)、香取(5890噸)、鹿島(5890噸)、香椎(5890噸)、阿賀野(6652噸)、大淀(8161
噸)、能代(6652噸)、矢矧(6652噸)。《日本近現代史辭典》,東洋經濟新報1978年發行,第
909至912頁。就此問題,筆者撰有長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陸軍力量的滯後》,未刊。19
37年日本約有航運船隻400萬噸,1941年增至700萬噸。太平洋戰爭中,主要由於美軍的轟炸
和潛艇攻擊,船損率達80%。(參見《中國近代艦艇工業史料集》第9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4年10月版。)參見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線》,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
、47頁。
航空母艦:赤城(36500噸)、加賀(38200噸)、龍驤(10600噸)、蒼龍(15900噸)、飛龍(1730
0噸)、瑞鳳(11200噸)、翔鶴(25675噸)、大鷹(17830噸)、瑞鶴(25675噸)、祥鳳(11200噸
)、雲鷹(17830噸)、飛鷹(24140噸)、沖鷹(17830噸)、千歲(11190噸)、海鷹(15400噸)、
神鷹(17500噸)、千代田(11190噸)、大鳳(29300噸)、雲龍(17480噸)、天城(17480噸)、信
濃(62000噸)。
至於日本陸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一直抗擊著日本陸軍的主力。但在此之後,確切
地說只是抗擊了其陸軍主力之一部,有著龐大兵員的另四大主力——「關東軍」、「東方軍
」、「第一總軍」(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總軍」(部署本土)並不用於中國關內戰場。
而此時,美、英盟軍同樣抗擊著一個陸軍戰略軍團——「南方軍」,並使其在戰爭中遭到重
創,因此僅就陸上作戰而言,太平洋戰場並不遜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陸軍步師
團兵力分布情況簡表」1。年 月日軍步兵師團總數中國關內百分比滿洲東南亞及南太平洋
朝鮮日本國內台灣及沖繩 1937年7月1742111937年末241667%5121938年末342471%811193
9年末412561%9251940年末492755%11291941年12月初512243%1310241942年末582339%1415
151943年末702333%1523271944年末992525%103821861945年8月1682615%22449598據上表可
知,中國關內戰場上的日軍師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通常占其總數的50%以上,最高曾達71
%。此後幾年連年下降,1944年佔25%,居第二位。1945年僅佔15%,居第三位。由此可見,自1
943年末起日本陸軍主力的部署重心已開始轉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總而言之,美、英盟
軍殲滅了幾乎全部的日本海軍,並重創了「南方軍」;蘇軍殲滅了關東軍;中國軍隊牽制了「
中國派遣軍」,並派出部分軍隊到東南亞對「南方軍」作戰。
(三)
為了論證中國戰場的戰果要大於其它兩個戰場,某些學者通常引用下面三個數字:
一、據〔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軍隊》稱,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在西南太平
洋和東南亞地區被美、英等國軍隊擊斃和死於傷病者約89萬人。
二、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稱,關東軍1945年8月在滿洲戰場被蘇軍消滅共達
67.7萬以上,其中戰死者約8.4萬人。
三、據1945年延安總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戰,中共領導的各類武裝力量共殲日軍527422人
。又據蔣緯國總編:《抗戰禦侮》稱:國民黨軍共殲日軍859626人。兩者總計共殲日軍近14
0萬人。
筆者認為,這樣的論證方式存在著重大的缺陷,頗有斷章取義之嫌。就第一條而言,89萬人僅
指的是日軍在「西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損失,並未包括日本本土的傷亡,而日本本土
也屬於太平洋戰場的區域之內。若將日本本土的數字也包含在內,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人
員總損失必將位居首位。另據日本方面的統計數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死亡軍人約
200萬人,其中死於中國關內戰場為45.5萬人。(參見中原茂敏:前引書第1、第332頁)。《抗
戰禦侮》第10卷,台灣,1978年,第45頁。《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年要錄,統計
薈萃》,海軍出版社,1988年,第479頁。《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01頁。引自《侵華日軍序列沿革》第27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還有一些學者則有意無意地將第二、第三條的兩個數字相加,聲稱日軍在中國領土上總共損
失了約200萬人,這顯然也是不妥的,因為「中國領土」和「二戰」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國戰
場」這個概念是有所區別的,後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關以南中國領土。若將滿洲戰場的戰
績也計算在內,豈非貪蘇軍之功。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人數也只是計算戰果大小的參數之一,還有一個物的因素。衡量海軍戰
果最主要是計算「物」——艦艇。因此,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將人和物綜合起來考察,然後再
就各戰場進行比較。眾所周知,自19世紀下半葉起,由於軍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武器因素
在戰鬥力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相應地,人力比重急劇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種趨勢更為
明顯。一艘數千、數萬噸的巡洋艦或航空母艦。常常凝結著國家的最高科技,雖船載不過千
百人,但作為一種強力突擊兵器,若摺合戰力恐怕不會亞於數萬陸軍官兵。
(四)
就對日作戰的軍事技術水平而言,太平洋戰場無疑是最高的。雖然中國的抗戰具有反侵略的
正義性質,並且採取了切合實際的持久、消耗戰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場近代水平的戰爭,絕不
可與太平洋戰場上大量飛機和艦艇的現代化海空立體作戰同日而語。一個工業落後的國家
是不可能在現代世界大戰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也很難有自己真正獨立的世界軍事戰略。
日本派駐關內的中國派遣軍長年保持在60萬到80萬人之間,僅在最後一年才驟增至105萬。
這個數字相對於關內遼闊的中國大地、最高可達54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和當時西方的戰略戰
役水平來說,是相當有限的。研究「二戰」史的學者都知道,日本陸軍缺乏實施現代化戰役
的技能。具體來說,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規模深遠突擊、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
中和機動等。換言之,那種源於30年代、大戰期間流行於歐洲、北非戰場的機械化、高速度
、大縱深的合圍戰役,是日軍不具備的。盡管它幾乎在所有針對中國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性進
攻戰役中以少勝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現代科學化戰爭的微弱摹仿而已」,戰役本身的質量
並不高。其進攻戰役的基本布勢,是由「軍」級軍團在航空兵的掩護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
攻敵方戰線的某一部分,實行中央突破。由於動作比較呆板,進展目標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
擊一般沒有伴之於兩側的掩護,也未向敵方兩翼同時實施快速、深遠的鉗形迂迴,所以國民
黨軍隊大都可以在遭受突擊的情況下,從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圍。
盡管面對的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支二流陸軍,但由於中國國力的孱弱和軍事水平的低下,
中國軍隊也僅能對其實施牽製作戰,無力採取殲滅行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戰場更
是表現消極,戰略上形成了對盟國戰場的嚴重依賴。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國民黨軍隊從未對
日本佔領者實施過一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八年間雖然通
過游擊戰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佔據了廣大的農村地區,並將敵人緊緊地壓縮在重要
城市和交通線一帶,但也沒有對日軍的戰略戰役軍團——軍、方面軍,實施過殲滅性的打擊
。當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南方軍」和「關東軍」俱遭重創,建制殘缺不全,但同時的「
中國派遣軍」戰略布勢卻基本完備,師團以上的建制從未遭到過全殲。
眾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滅敵人的戰術兵團乃至戰略軍團,是現代軍事學衡量戰爭水平
的一個重要志。
(五)
中國軍民雖然抗戰最久,但時間長短尚不足以論證「中國主戰場說」。以歐洲戰場為例,英
、法對德作戰長達6年(1939年9月始),蘇聯不過4年(1941年6月始),但沒有人會認為英、法
的西線是歐洲的主戰場。
有些學者在討論中國戰場的牽製作用時指出,由於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支援了
蘇聯的衛國戰爭和美、英的太平洋戰爭。他們引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試想一下,如果沒
有中國的抗戰,會有多少日本兵沖向東南亞,又會有多少日本兵沖向中東,他們將會與德軍會
合。
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盟國間的支援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學者不
應該片面地單提我國抗戰對別國的幫助,而忽視別國對我國的貢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
華日軍有許多部隊南調,從而減輕了中國戰場的壓力。再以「關東軍」為例,盡管它始終部
署在中國土地上,但其戰略上的真正對手並非是中國的軍事力量(如東北抗日聯軍),而是蘇
聯的遠東部隊。「二戰」期間,蘇聯遠東軍一直對日本「關東軍」擁有軍事優勢,即使在19
41年12月德軍逼近莫斯科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蘇聯一直在「冷戰」中遏制著關東軍
,使其有所忌憚,那麼「關東軍」主力一旦入關,必將形成攻佔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現實
威協,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最好的例證是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日軍「中國派遣軍」僅拼湊
了14萬人,便輕易地從河南洛陽打到了貴州獨山。
中國八年抗戰的損失確實在亞太各國中位居首位,人員傷亡3000萬,物資損失600多億美元,
是受日本軍閥戕害最重的國家。(對日作戰中,美軍傷亡32萬人,蘇軍傷亡僅3.2萬人)然而,
衡量一個戰場的地位主要還不在於它自身的損失,而是殲敵的成績。蘇德戰場的作用之所以
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為蘇聯在戰爭中犧牲了2000多萬人,更重要的是蘇軍殲滅了1000個
德國師,並且攻戰了柏林,在政治、軍事和法律上毀滅了希特勒德國。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盡管中國軍民堅持了8年抗戰,並有4年是在極為艱苦的環
境下單獨作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和人類正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從大戰的整
個進程和現代軍事學的自身規律來看,太平洋戰場無疑起到了摧毀日本軍國主義的決定性作
用,這是任何其它戰場難以企及的。
㈣ 日本侵華戰爭中,著名軍隊有什麼
共產黨軍隊:八路軍、新四軍、鐵道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
國民黨部隊:印緬遠征軍、飛虎隊(陳納德指揮)
日本軍隊:731部隊、關東軍
若追溯到九一八之後,還有抗日民主聯軍(吉鴻昌指揮的)和19路軍。
㈤ 抗日戰爭前期日本投入兵力
抗日戰爭中國消滅日軍數量
1945年09月03日
這一天,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日子。
我國大量書籍宣稱:「八年抗戰」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33萬,占日
軍二戰總損失195萬的70%。 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擊蘇聯
,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張忠義秘密研究報告指出:八年抗戰中國並未真正取勝,而
且牽制的也不是日軍主力。
他指出:
1.中國牽制的日軍僅僅是一部分主力。中國軍隊從來沒有能力殲滅過日軍的一個聯隊
。
日軍 投降時的總數就達到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佔15%;關東軍向蘇軍
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
0萬,佔76%。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
」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雖然有62萬人,
論數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說是牽制了部分主力。
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據。戰爭的損失,一般
只統計絕對損失數(死亡),只有某場戰役才統計傷亡數。因為二戰中主要交戰國軍隊的
傷員75―80%能重返前線,因此往往造成重復計算。正如一些老紅軍多年身經百戰受傷幾十
次,如進行累計就有會出現幾十人受傷,實際受傷的只是一個人。所以戰爭損失只統計絕
對損失(死亡)。 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擊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 。那麼日
軍在中國戰死多少呢?
根據史料統計,國共兩方面發動的殲滅戰和殲敵數可以清楚地統計如下。國軍:「台
兒庄大捷」,國民黨軍部隊20萬人,日軍參戰僅2個旅團。此役日軍2個旅團傷亡約1萬。「
武漢會戰」乃八年抗戰最大一次會戰。國民黨軍投入上百萬大軍,日軍進攻兵力為9個師
團,27萬人 。武漢會戰參戰日軍傷亡3.5萬人。「昆侖關之戰」 , 擊斃日軍第5師團第2
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日軍死亡1000餘人。「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國民黨
樹起的一個「抗戰神話」,宣布殲滅日軍5萬。共軍方面發動的戰役:「平型關」、「廣陽
」、「神頭嶺」、「陳庄」等伏擊戰,每役僅僅擊斃日軍1000餘眾 。「百團大戰」出動1
02個團40萬人,前後擊斃日軍2萬餘人。
「八年抗戰」實際擊斃日軍40餘萬人。
日本統計:二戰中日軍總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這就是19
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年戰死4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數
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我們的歷史書用日軍在中國的死亡數和累計受傷數去和
日軍絕對損失總數對比,就得出了70%這個障眼法。是偷換概念計算出來的。)
2.中國戰場僅是抗日的主戰場之一 。我們還長期接受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場始終
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 這個說法有點誇大之嫌。實際上它一是只看戰爭前期情況而
不提整個戰爭全局,二是混餚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兩個概念。日本陸
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
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的兩
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實際只有一支「中國派遣軍」。
還有另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
擊蘇聯,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個說法雖然有一些道理。但實際上,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遠
東蘇軍兵力, 二是德軍進攻蘇聯形勢。
當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時,日軍已基本放棄「北進」蘇聯的方針。加上美國對日本
進行石油禁運,日本為避免軍事機器癱瘓(日本90%的石油需要進口),為奪取東南亞石油
資源而最終決定「南進」太平洋。可見,中國戰場形勢對日軍無論北進還是南進影響不是
很大。
3.日本的陸軍精銳,海軍和空軍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國消滅的。
1944年以後,美軍從南(菲律賓)、東(馬里亞納群島)、北(阿留申群島)三面逼
近日本本土,迫使日軍三次進行「本土總動員」, 並緊急從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抽調
精銳部隊回國,使「國內軍」急劇擴大到224萬人,兵力最為雄厚。美軍不但通過轟炸摧毀
了日本各大城市,沖繩戰役後直逼日本本土並准備登陸(因戰爭結束而取消)。
日本號稱精銳之師的關東軍是被蘇聯紅軍所消滅。中國八年抗戰絲毫不能損傷其半根
頭發的關東軍,蘇聯紅軍只用8天,就如同秋風掃落葉似的,把它給消滅了。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其他精銳主要也是為美國所消滅 。美軍在太平洋上擊斃日軍120萬
,而且大多為精銳 。日本陸軍有五大主力師團,即近衛師團和第1、2、5、6師團。第1師
團作為關東軍核心主力,最後在菲律賓萊特島被美軍全殲;第2師團以日俄戰爭時夜襲弓長
嶺著名,「九一八」事變時幾乎以自己一個師團之力攻佔全東北(也有東北軍不抵抗因素
),號稱不敗的常勝師團,哪知1942年投入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時即被打殘,殘余官兵患
了「恐戰症」;第5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進攻新加坡的戰役,隨後駐守印尼直至戰
爭結束;第6師團因由谷壽夫指揮參加南京大屠殺而為中國人民熟知並切齒痛恨,該師團戰
鬥力排名日本陸軍第一,最後在索羅門群島的布干維爾島上精銳喪盡。近衛師團長期駐守
皇宮 。「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16個師團也為「皇軍之花」,大部覆滅於太平洋戰場。1
944年2月,關東軍第一個調出的精銳師團是第29師團,在馬里亞納群島的關島上全軍覆滅
;還有第24師團覆沒於沖繩島。整個軍被全殲的,有馬里亞納群島的31軍,沖繩島上的32
軍10萬人也全被擊斃。菲律賓有以第14方面軍為骨乾的63萬日軍,指揮官是著名的「馬來
之虎」山下奉文,結果有52萬人戰死(對比一下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萬人!)。其中
萊特島的第35軍7萬人全軍覆沒,除上述第1師團外,還包括南京大屠殺另一元兇第16師團
。
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中國,削弱了國民黨;發展和壯大了共產黨。抗日戰爭中,國共無
時不在進行明的和暗的斗爭,這個拆那個的台,那個挖這個的牆角。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
,國民政府和蔣先生怎麼可能領導中國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以上研究資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觀點,使我獲得了全新的感受,也為人們重新分析和認
識「抗戰」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對「中國戰場決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國人民的關內戰場(通常也稱中國戰場)、蘇聯紅軍的滿洲戰場和美、英等國武裝力量的
太平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三大組成部分。雖然亞太各國人民
都為擊敗日本軍國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平等的成員。但在軍事上畢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戰場?一直是「二戰」史學界熱烈爭論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學者大多數堅持「中國主戰場說」,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幾條:
一、中國作戰時間最長,從「七七事變」算起,有8年之久,若從「九一八」算起,則長達14年
。
二、中國軍隊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既使其無法北侵蘇聯遠東,又削弱了南進東南亞的軍
力。
三、中國殲滅日軍的人數最多,戰績超過美軍和蘇軍。
四、中國人民在戰爭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員犧牲和財產損失。
筆者認為,上述四大論據中,第三條存在著明顯的漏洞,缺乏嚴密性和說服力。第一、二、四
條雖然本身是正確的,但卻不是欲得結論的必備條件。退一步說,即使四項論據均能成立,亦
不足以論證「中國關內戰場是主戰場」的觀點,因為是不是主戰場,關鍵在於看它是否具有
構成主戰場的基本特徵。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反法西斯各國對日作戰的總政治,是力圖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為達成
這一目的,必須實施一系列戰爭行為。筆者認為,主戰場應當是主要戰爭行為的發生地域,它
應具有如下基本特徵:匯集了敵對雙方武裝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戰役直接反映了國家軍事力
量最精銳部分的較量,其結果既能對輔助戰場產生影響力,同時又決定著——而不僅僅是影
響——整個聯盟戰爭的成敗。例如,蘇德戰場被公認為是歐洲戰場的主戰場,其最基本的依
據是,蘇德兩國各以傾國之師相搏,德軍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蘇德戰場上被殲的。蘇軍在斯
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柏林等戰役的勝利,直接導致了法西斯德國的覆滅,對歐洲戰場乃至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產生了無法替代的決定性影響。由此,同樣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
: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應當是消滅日本武裝力量主力的戰場。即使某個戰場擁有若
干一般特徵,但若不具備根本特徵——即沒有在戰場上取得徹底擊敗日本戰爭機器的決定性
軍事勝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戰場。
(二)
眾所周知,日本武裝力量由陸軍和海軍兩大軍種組成,航空兵分別隸屬於兩大軍種。與其他
列強不同的是,日本海軍在實踐國家軍事學說的戰略作用上,往往比陸軍有著更重要的價值
。其一,作為海島國家的日本,歷來側重發展海軍,明治維新以來未曾有過絲毫的鬆懈。20-
30年代,為了建成「一支能與美國相對抗的海軍」,日本將其艦艇總噸位擴展至100多萬噸,
躍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著強大突擊力的現代化作戰力量。在此過程中耗費了巨額資金,
有時甚至不惜割捨陸軍的建設經費。以1918-1937年為例,日本海軍預算實際上一直高於陸
軍,個別年度甚至約為陸軍預算的兩倍。其二,從歷史上看,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
海戰、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大海戰,比其陸軍同時間的滿洲曠野之戰,對於兩次戰爭的最後
成敗更具有一錘定音的意義。1941年日本一搏國運的珍珠港事件也是以海軍突擊的形式發
動的。其三,太平洋戰場上海空戰役所能帶來的軍事、政治後果,遠遠超過亞洲大陸上的陸
軍戰役。由於日本海軍在中途島、索羅門群島、馬里亞納、菲律賓、塞班島、硫磺島、沖
繩島等戰役中大敗,以及數百萬噸海運船隻無法彌補的損失,日本世界性軍事大國的地位受
到了根本性的動搖。1945年8月盟軍本土登陸在即,嚴重地威協著日本國家政權的生存,從而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當時中國和蘇聯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夠全殲日本在亞洲大陸上的陸軍,也沒有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能力。)其四,和海軍日新月異的
狀況相反,自日俄戰爭後,日本的陸軍建設出現了明顯的停滯趨勢,停滯導致的落後到三、四
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中國國民黨部隊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陸軍自然高
出一籌,但若置身世界列強,和英、美、蘇、德等國現代化陸軍相比,則無可爭辯地顯示出整
體、全面的滯後。由此,筆者認為,日本海軍是日本軍事力量的核心,承擔了戰爭的首要重擔
。不消滅它龐大的海軍,要贏得戰爭是一種奢望。對日本來說,一旦其海軍悉數被殲,即使陸
軍主力猶存,有五、六百萬之眾,亦難繼續戰爭,日本的最後敗降即出於此。
顯然,在界定「日本武裝力量主力」時,不能緊緊局限於陸軍,還應將更重要、更強大的海軍
兵力考慮在內。事實是,中國關內戰場和滿洲戰場對消滅日本海軍貢獻甚微。中國海軍在抗
戰爆發時總噸位僅5.6萬噸,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並很快喪失殆盡。蘇聯海軍的主力在歐
洲,其太平洋艦隊兵力單薄。與之對陣的日軍「中國方面艦隊」和「松花江區艦隊」亦長年
保持在數萬噸左右,戰爭中幾乎沒有損失過巡洋艦以上的艦種。日本絕大多數的主力艦艇在
「聯合艦隊」的編成內,它們是被以美國為主的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場上殲滅的。日軍
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的主力艦艇具體如下:
戰列艦:金鋼(32156噸)、比睿(32156噸)、榛名(32156噸)、霧島(32156噸)、扶桑(34700噸
)、山城(34700噸)、伊勢(36000噸)、陸奧(39130噸)、日向(36000噸)、大和(64000噸)、
武藏(64000噸)。巡洋艦:龍田(3230噸)、天龍(3230噸)、球磨(5100噸)、多摩(5100噸)、
木曾(5100噸)、大井(5100噸)、長良(5170噸)、名取(5170噸)、鬼怒(5170噸)、由良(517
0噸)、夕張(2890噸)、五十鈴(5170噸)、川內(5195噸)、阿武隈(5170噸)、神通(5195噸)
、那柯(5195噸)、古鷹(7100噸)、加古(7100噸)、青葉(7100噸)、衣笠(7100噸)、那智(1
0000噸)、羽黑(10000噸)、足柄(10000噸)、愛宕(9850噸)、鳥海(9850噸)、摩耶(9850噸
)、最上(8500噸)、三隈(8500噸)、鈴谷(8500噸)、熊野(8500噸)、利根(13320噸)、築摩
(13320噸)、香取(5890噸)、鹿島(5890噸)、香椎(5890噸)、阿賀野(6652噸)、大淀(8161
噸)、能代(6652噸)、矢矧(6652噸)。《日本近現代史辭典》,東洋經濟新報1978年發行,第
909至912頁。就此問題,筆者撰有長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陸軍力量的滯後》,未刊。19
37年日本約有航運船隻400萬噸,1941年增至700萬噸。太平洋戰爭中,主要由於美軍的轟炸
和潛艇攻擊,船損率達80%。(參見《中國近代艦艇工業史料集》第9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4年10月版。)參見【日】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線》,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
、47頁。
航空母艦:赤城(36500噸)、加賀(38200噸)、龍驤(10600噸)、蒼龍(15900噸)、飛龍(1730
0噸)、瑞鳳(11200噸)、翔鶴(25675噸)、大鷹(17830噸)、瑞鶴(25675噸)、祥鳳(11200噸
)、雲鷹(17830噸)、飛鷹(24140噸)、沖鷹(17830噸)、千歲(11190噸)、海鷹(15400噸)、
神鷹(17500噸)、千代田(11190噸)、大鳳(29300噸)、雲龍(17480噸)、天城(17480噸)、信
濃(62000噸)。
至於日本陸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一直抗擊著日本陸軍的主力。但在此之後,確切
地說只是抗擊了其陸軍主力之一部,有著龐大兵員的另四大主力——「關東軍」、「東方軍
」、「第一總軍」(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總軍」(部署本土)並不用於中國關內戰場。
而此時,美、英盟軍同樣抗擊著一個陸軍戰略軍團——「南方軍」,並使其在戰爭中遭到重
創,因此僅就陸上作戰而言,太平洋戰場並不遜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陸軍步師
團兵力分布情況簡表」1。年 月日軍步兵師團總數中國關內百分比滿洲東南亞及南太平洋
朝鮮日本國內台灣及沖繩 1937年7月1742111937年末241667%5121938年末342471%811193
9年末412561%9251940年末492755%11291941年12月初512243%1310241942年末582339%1415
151943年末702333%1523271944年末992525%103821861945年8月1682615%22449598據上表可
知,中國關內戰場上的日軍師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通常占其總數的50%以上,最高曾達71
%。此後幾年連年下降,1944年佔25%,居第二位。1945年僅佔15%,居第三位。由此可見,自1
943年末起日本陸軍主力的部署重心已開始轉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總而言之,美、英盟
軍殲滅了幾乎全部的日本海軍,並重創了「南方軍」;蘇軍殲滅了關東軍;中國軍隊牽制了「
中國派遣軍」,並派出部分軍隊到東南亞對「南方軍」作戰。
(三)
為了論證中國戰場的戰果要大於其它兩個戰場,某些學者通常引用下面三個數字:
一、據〔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軍隊》稱,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在西南太平
洋和東南亞地區被美、英等國軍隊擊斃和死於傷病者約89萬人。
二、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稱,關東軍1945年8月在滿洲戰場被蘇軍消滅共達
67.7萬以上,其中戰死者約8.4萬人。
三、據1945年延安總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戰,中共領導的各類武裝力量共殲日軍527422人
。又據蔣緯國總編:《抗戰禦侮》稱:國民黨軍共殲日軍859626人。兩者總計共殲日軍近14
0萬人。
筆者認為,這樣的論證方式存在著重大的缺陷,頗有斷章取義之嫌。就第一條而言,89萬人僅
指的是日軍在「西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損失,並未包括日本本土的傷亡,而日本本土
也屬於太平洋戰場的區域之內。若將日本本土的數字也包含在內,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人
員總損失必將位居首位。另據日本方面的統計數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死亡軍人約
200萬人,其中死於中國關內戰場為45.5萬人。(參見中原茂敏:前引書第1、第332頁)。《抗
戰禦侮》第10卷,台灣,1978年,第45頁。《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年要錄,統計
薈萃》,海軍出版社,1988年,第479頁。《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01頁。引自《侵華日軍序列沿革》第27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還有一些學者則有意無意地將第二、第三條的兩個數字相加,聲稱日軍在中國領土上總共損
失了約200萬人,這顯然也是不妥的,因為「中國領土」和「二戰」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國戰
場」這個概念是有所區別的,後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關以南中國領土。若將滿洲戰場的戰
績也計算在內,豈非貪蘇軍之功。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人數也只是計算戰果大小的參數之一,還有一個物的因素。衡量海軍戰
果最主要是計算「物」——艦艇。因此,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將人和物綜合起來考察,然後再
就各戰場進行比較。眾所周知,自19世紀下半葉起,由於軍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武器因素
在戰鬥力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相應地,人力比重急劇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種趨勢更為
明顯。一艘數千、數萬噸的巡洋艦或航空母艦。常常凝結著國家的最高科技,雖船載不過千
百人,但作為一種強力突擊兵器,若摺合戰力恐怕不會亞於數萬陸軍官兵。
(四)
就對日作戰的軍事技術水平而言,太平洋戰場無疑是最高的。雖然中國的抗戰具有反侵略的
正義性質,並且採取了切合實際的持久、消耗戰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場近代水平的戰爭,絕不
可與太平洋戰場上大量飛機和艦艇的現代化海空立體作戰同日而語。一個工業落後的國家
是不可能在現代世界大戰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也很難有自己真正獨立的世界軍事戰略。
日本派駐關內的中國派遣軍長年保持在60萬到80萬人之間,僅在最後一年才驟增至105萬。
這個數字相對於關內遼闊的中國大地、最高可達54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和當時西方的戰略戰
役水平來說,是相當有限的。研究「二戰」史的學者都知道,日本陸軍缺乏實施現代化戰役
的技能。具體來說,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規模深遠突擊、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
中和機動等。換言之,那種源於30年代、大戰期間流行於歐洲、北非戰場的機械化、高速度
、大縱深的合圍戰役,是日軍不具備的。盡管它幾乎在所有針對中國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性進
攻戰役中以少勝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現代科學化戰爭的微弱摹仿而已」,戰役本身的質量
並不高。其進攻戰役的基本布勢,是由「軍」級軍團在航空兵的掩護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
攻敵方戰線的某一部分,實行中央突破。由於動作比較呆板,進展目標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
擊一般沒有伴之於兩側的掩護,也未向敵方兩翼同時實施快速、深遠的鉗形迂迴,所以國民
黨軍隊大都可以在遭受突擊的情況下,從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圍。
盡管面對的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支二流陸軍,但由於中國國力的孱弱和軍事水平的低下,
中國軍隊也僅能對其實施牽製作戰,無力採取殲滅行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戰場更
是表現消極,戰略上形成了對盟國戰場的嚴重依賴。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國民黨軍隊從未對
日本佔領者實施過一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八年間雖然通
過游擊戰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佔據了廣大的農村地區,並將敵人緊緊地壓縮在重要
城市和交通線一帶,但也沒有對日軍的戰略戰役軍團——軍、方面軍,實施過殲滅性的打擊
。當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南方軍」和「關東軍」俱遭重創,建制殘缺不全,但同時的「
中國派遣軍」戰略布勢卻基本完備,師團以上的建制從未遭到過全殲。
眾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滅敵人的戰術兵團乃至戰略軍團,是現代軍事學衡量戰爭水平
的一個重要志。
(五)
中國軍民雖然抗戰最久,但時間長短尚不足以論證「中國主戰場說」。以歐洲戰場為例,英
、法對德作戰長達6年(1939年9月始),蘇聯不過4年(1941年6月始),但沒有人會認為英、法
的西線是歐洲的主戰場。
有些學者在討論中國戰場的牽製作用時指出,由於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支援了
蘇聯的衛國戰爭和美、英的太平洋戰爭。他們引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試想一下,如果沒
有中國的抗戰,會有多少日本兵沖向東南亞,又會有多少日本兵沖向中東,他們將會與德軍會
合。
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盟國間的支援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學者不
應該片面地單提我國抗戰對別國的幫助,而忽視別國對我國的貢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
華日軍有許多部隊南調,從而減輕了中國戰場的壓力。再以「關東軍」為例,盡管它始終部
署在中國土地上,但其戰略上的真正對手並非是中國的軍事力量(如東北抗日聯軍),而是蘇
聯的遠東部隊。「二戰」期間,蘇聯遠東軍一直對日本「關東軍」擁有軍事優勢,即使在19
41年12月德軍逼近莫斯科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蘇聯一直在「冷戰」中遏制著關東軍
,使其有所忌憚,那麼「關東軍」主力一旦入關,必將形成攻佔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現實
威協,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最好的例證是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日軍「中國派遣軍」僅拼湊
了14萬人,便輕易地從河南洛陽打到了貴州獨山。
中國八年抗戰的損失確實在亞太各國中位居首位,人員傷亡3000萬,物資損失600多億美元,
是受日本軍閥戕害最重的國家。(對日作戰中,美軍傷亡32萬人,蘇軍傷亡僅3.2萬人)然而,
衡量一個戰場的地位主要還不在於它自身的損失,而是殲敵的成績。蘇德戰場的作用之所以
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為蘇聯在戰爭中犧牲了2000多萬人,更重要的是蘇軍殲滅了1000個
德國師,並且攻戰了柏林,在政治、軍事和法律上毀滅了希特勒德國。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盡管中國軍民堅持了8年抗戰,並有4年是在極為艱苦的環
境下單獨作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和人類正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從大戰的整
個進程和現代軍事學的自身規律來看,太平洋戰場無疑起到了摧毀日本軍國主義的決定性作
用,這是任何其它戰場難以企及的。
㈥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書的那幾部
同學。。。目前還沒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來著和平么。。。
以世界霸權和掠奪為政治內容和目的的帝國主義政策的繼續和斗爭,在1914年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戰爭。
至於第三次。。。還不知道什麼時候
關於第二次的書有:(先放150個)
1、希特勒秘史 〈美〉羅伯特·佩恩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德國經濟史 〈法〉夏爾·貝特蘭 商務印書館 1990年
3、蘇芬戰爭 (譯文匯編) 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 1982年
4、「最後一個**分子」—約瑟夫·門格爾醫生的一生及其時代
〈美〉傑拉爾德·阿斯特 華夏出版社1988年
5、我是希特勒的譯員 〈德〉保爾·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6、**秘書博爾曼—一個能左右希特勒的人 〈德〉約亨·馮·朗格 群眾出版社1986年
7、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英〉A·J·P·泰勒 商務印書館 1992年
8、希特勒與斯大林 上下 〈英〉Alan Bullock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9、戰爭是這樣開始的 〈蘇〉巴格拉米揚 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10、外交史 第四卷(第二次世界大戰年代的外交活動)上下 〈蘇〉戈尼昂斯基等
三聯書店1980年
11、蓋世太保秘史 〈加〉安德烈·布里索 新華出版社 1988年
12、圖說蓋世太保史 〈英〉魯伯特·巴特勒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秘密警察頭子的末日—加里保迪大街的房子 〈以色列〉伊森·哈雷爾
世界知識出版社1982年
14、法西斯專政時期的德國(1933—1945) 〈德〉瓦爾特·巴特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
15、綏靖戰略 上下 〈英〉基思·米德爾馬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
16、美國英國與綏靖1936—1939 〈英〉麥克唐納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年
17、綏靖政策研究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18、神秘的使者武官 〈日〉鈴木健二 軍事譯文出版社1983年
19、**元帥沉浮記 〈德〉莫勒 編 軍事譯文出版社1984年
20、日出行動 〈美〉史密斯 〈意〉阿加羅西 國際文化出版社1987年
21、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戰略再思考 〈美〉肯特·格林菲爾德
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22、結局(一九四五年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歷史回憶錄)〈蘇〉馬·瓦·扎哈羅夫主編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79年
23、希特勒青年團骨幹懺悔錄 〈美〉阿爾方斯·黑克 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24、侵華日軍序列沿革 〈中〉李惠 李昌華 岳恩平編 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25、梵蒂岡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蘇〉舍英曼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26、蘇軍坦克兵(1941—1945年戰史回憶錄)〈蘇〉依·耶·克魯雷欽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79年
27、特使 與邱吉爾斯大林周旋記(1941—1946)〈美〉哈里曼 三聯書店1978年
28、哈里曼回憶錄(變動世界中的美蘇關系)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29、方面軍司令員筆記 〈蘇〉科涅夫 軍事譯文出版社1985年
30、法西斯主義的興起 〈英〉弗·卡斯頓 商務印書館1989年
31、法西斯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朱光庭主編 華夏出版社1988年
32、法西斯運動和法西斯專政 陳超祥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33、法西斯體制研究 朱光庭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4、希特勒的陰謀 國會縱火案內情 〈日〉檜山良昭 工人出版社1985年
35、齊亞諾日記1939—1943年 商務印書館1990年
36、羅斯福選集 商務印書館1982年
37、大東亞戰爭的總結 〈日〉歷史研究委員會編 新華出版社1997年
38、艾登回憶錄 面對獨裁者 上下 商務印書館 1977年
39、希特勒接班人鄧尼茨回憶錄 十年與二十天 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
40、遠征歐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美〉艾森豪威爾 三聯書店1975年
41、希特勒的志願行刑者 〈美〉丹尼爾·喬納·戈德哈根 新華出版社1998年
42、總體戰 〈德〉魯登道夫 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43、**集中營 〈德〉古德龍·施瓦茨 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44、紐倫堡審判 上下〈德〉施泰尼格爾 商務印書館1985 1988年
45、希特勒德國對外政策 上下 〈美〉格哈特·溫伯格 商務印書館1992 1997年
46、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 〈奧〉威爾海姆·賴希 重慶出版社1990年
47、希特勒副手赫斯的一生 〈德〉武爾夫·施瓦茨韋勒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
48、希特勒女秘書的遺著 〈德〉安東·約阿希姆斯塔特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
49、阿道夫·希特勒 〈德〉彼得·波羅夫斯基 群眾出版社1983年
50、希特勒上台記 解力夫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51、四十二起謀殺希特勒的案件 〈德〉維爾·貝特霍爾德 群眾出版社1986年
52、愛娃與希特勒 〈美〉格倫·貝·因菲爾德 雲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53、希特勒副官的回憶 〈德〉尼·馮·貝格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4、暗殺希特勒 〈德〉基爾斯特 軍事譯文出版社
55、希特勒末日 〈蘇〉沃羅比約夫 軍事譯文出版社1985年
56、希特勒的末日 〈英〉特萊弗·羅珀 群眾出版社1985年
57、希特勒最後十三天 〈蘇〉麥爾扎諾夫 軍事譯文出版社1984年
58、我的奮斗 西藏自治區文藝出版社1994年
59、希特勒暗堡 〈美〉詹姆斯·D·奧唐奈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60、希特勒戰爭密令全集(1939—1945) 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年
61、希特勒之謎 麥頓編著 沈陽出版社1994年
62、希特勒與藝術 趙鑫珊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63、人類的破壞性剖析 〈美〉弗洛姆 中央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64、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第一、三、四、五、七、八、九卷 〈蘇聯版〉
上海譯文出版社
65、戰犯239—**罪犯及其庇護者 〈蘇〉別澤緬斯基 軍事譯文出版社1985年
66、希特勒與戰爭 上(缺下) 〈英〉戴維·歐文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67、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Williaml Shirer
68、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Third Reich by John Bradley
69、Introcing Austria by Lownie Johnson
70、法文版 秘密抵抗運動史
71、蔣介石政府與**德國 〈美〉柯偉林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72、最後一百天 〈美〉約翰·托蘭 新華出版社1984年
7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政治與戰略 軍事科學出版社1983年
74、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德〉蒂佩爾斯基希 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75、慕尼黑 悲劇的序幕 〈英〉約翰·惠勒 貝內特 北京出版社1978年
76、希特勒的追隨者 〈德〉古一多·克洛卜 海南出版社1999年
77、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 《大本營陸軍部》摘譯 上中下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78、拉貝日記 〈德〉約翰·拉貝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79、外人目睹之日軍暴行 〈英〉田伯烈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80、東史郎日記 〈日〉東史郎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81、日軍隨軍記者見聞錄 南京大屠殺 〈日〉小俁行男 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
82、慰安婦研究 〈中〉蘇智良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83、東史郎訴訟案與南京大屠殺真相 人民出版社1998年
84、日本軍國主義 1、2、3、4卷 〈日〉井上清 商務印書館1985年
85、突向哈爾濱 〈蘇〉別洛鮑羅多夫 軍事譯文出版社1984年
86、不列顛戰役 〈英〉倫納德·莫斯利
87、海中殺手 〈美〉道比·梅遜
88、秘密戰爭 〈美〉弗朗西斯·盧塞爾
89、血色太陽 〈美〉亞瑟爾·里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2年
90、法西斯新論 〈中〉朱光庭 主編 重慶出版社1991年
91、巴頓將軍戰爭回憶錄 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92、炮火中的文化 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金重遠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93、日本對華侵略與美國的態度(1937—1939)〈蘇〉別德尼亞克 三聯書店1959年
94、間諜佐爾格 〈蘇〉尤里·科羅利科夫 新華出版社1980年
95、佐爾格案件 〈美〉狄金 斯多利 群眾出版社1983年
96、多拉報告 〈匈〉拉多·山多爾 群眾出版社1980年
97、露茜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秘密諜報網〈英〉安東尼·里德 軍事譯文出版1985年
98、超級機密 〈英〉伊溫·蒙塔古 群眾出版社1980年
99、兩面間諜·到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兩面間諜系統〈英〉約翰·馬斯特曼 群眾出版社1979
100、秘密使命 〈美〉埃·馬·扎卡里亞斯 群眾出版社1964年
101、鬥智 〈美〉拉·法拉戈 群眾出版社1962年
102、一個德國間諜的供詞 〈土〉伊·巴茲納 群眾出版社1962年
103、舒倫堡回憶錄·**德國的諜報工作 群眾出版社1961年
104、絕密戰爭·一個同希特勒作對的英國學者 〈英〉瓊斯 新時代出版社1987年
105、我的懺悔·憲兵少尉土屋芳雄的個人史 〈日〉長岡純夫 群眾出版社1987年
106、偷襲珍珠港前的365天 〈日〉實讓松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
107、珍珠港事件前的日日夜夜 〈日〉實讓松 新華出版社1984年
108、中途島海戰 〈日〉淵田美津雄 奧宮正武 商務印書館1979年
109、地中海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義大利海軍 〈意〉布拉加丁海軍中校
海洋出版社 1982年
110、戰爭初期 〈蘇〉謝帕·伊萬諾夫 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院1978年
111、論蘇聯偉大衛國戰爭 〈蘇〉斯大林 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49年
112、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 上下 1932—1945 〈美〉羅伯特·達萊伊 商務1984年
113、墨索里尼 〈中〉羅紅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7年
114、專制魔王·墨索里尼 〈中〉解力夫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115、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 〈中〉馬劍等編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6、希姆萊 赫希爾編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7、第二次世界大戰圖片檔案實錄·中國檔案出版社
a、1933—1940年歐洲
b、1940—1943年西歐/南歐/北非
c、1941—1944年蘇聯/東歐
d、1941—1945年太平洋
e、1944—1945年歐洲
118、八·一五前後的中國政局 〈中〉王德貴主編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
119、緬甸之戰·隨孫立人、劉放吾將軍遠征紀實 〈中〉戴廣德 黃山書社1985年
120、山本五十六 〈日〉阿川弘之 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12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文件和材料 第一卷、第二卷 莫斯科外文書局1948年
122、血戰諾曼底 〈中〉聞蕭等編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3、安妮日記 海南出版社1996年
124、安妮·弗蘭克 〈德〉梅莉莎·繆勒 海南出版社1999年
125、回首二戰 〈中〉潘人傑 賈光華編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126、大東亞補給戰 〈日〉中原茂敏 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127、隆美爾 〈英〉戴維·歐文 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128、沙場斗獸·隆美爾 〈中〉程廣中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129、註定失敗的賭注·希特勒的瘋狂與歷史的懲罰 〈中〉熊偉民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30、隆美爾 〈中〉葛立德 等編著 遼海出版社1998年
131、希特勒與**主義 〈法〉克洛德·達維德 商務印書館1997年
132、中德外交密檔1927—1947 中國第二檔案館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133、克勞斯·巴比案件〈美〉埃哈德·達布林豪斯 群眾出版社1987年
134、希特勒全傳 隆仁主編 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
135、希特勒 (畫冊) 中國華僑出版社 時事出版社1998年
136、敵人在傾聽 〈英〉艾琳·克萊斯 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137、秘密戰爭·一個代號叫勇士的人〈加〉威廉·史蒂文森 商務印書館1981年
138、鐵托傳 〈南〉弗拉迪米爾·巴卡里奇博士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
139、Fragen an die Deutsch Geschichte
140、德意志史 〈德〉迪特爾·拉夫 1985年
141、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 舒宗僑編著 中國書店1988年
142、世界通史資料選輯 現代部分1、2分冊 〈中〉齊世榮主編 商務印書館1985年
143、直搗狼巢·****的覆亡 九州圖書出版社1994年
144、耀眼將星·二戰美軍上將 九州圖書出版社1994年
145、大漠狼煙·北非的角斗 九州圖書出版社1995年
146、巴頓將軍 上下 〈美〉拉迪斯拉斯·法拉戈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
147、戴高樂傳 上下 〈法〉布賴恩·克羅澤 商務印書館1978年
148、外交風雲錄(續篇)〈蘇〉別列日柯夫 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
149、****的興亡 ·**德國史 〈美〉威廉·夏伊勒 上中下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150、諸兵種合成集團軍進攻(根據1941—1945年衛國戰爭經驗寫成)
〈蘇〉洛托茨基 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1983年
㈦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總共派了多少人口的兵
抗日戰爭中國消滅日軍數量
1945年09月03日
這一天,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日子。
我國大量書籍宣稱:「八年抗戰」中國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33萬,占日
軍二戰總損失195萬的70%。 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擊蘇聯
,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張忠義秘密研究報告指出:八年抗戰中國並未真正取勝,而
且牽制的也不是日軍主力。
他指出:
1.中國牽制的日軍僅僅是一部分主力。中國軍隊從來沒有能力殲滅過日軍的一個聯隊
。
日軍 投降時的總數就達到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佔15%;關東軍向蘇軍
投降68萬,佔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
0萬,佔76%。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
」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雖然有62萬人,
論數量居第二位 。所以只能說是牽制了部分主力。
日軍在中國損失133萬是個累計數,包含了死亡和受傷兩個數據。戰爭的損失,一般
只統計絕對損失數(死亡),只有某場戰役才統計傷亡數。因為二戰中主要交戰國軍隊的
傷員75―80%能重返前線,因此往往造成重復計算。正如一些老紅軍多年身經百戰受傷幾十
次,如進行累計就有會出現幾十人受傷,實際受傷的只是一個人。所以戰爭損失只統計絕
對損失(死亡)。 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擊斃日軍數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 。那麼日
軍在中國戰死多少呢?
根據史料統計,國共兩方面發動的殲滅戰和殲敵數可以清楚地統計如下。國軍:「台
兒庄大捷」,國民黨軍部隊20萬人,日軍參戰僅2個旅團。此役日軍2個旅團傷亡約1萬。「
武漢會戰」乃八年抗戰最大一次會戰。國民黨軍投入上百萬大軍,日軍進攻兵力為9個師
團,27萬人 。武漢會戰參戰日軍傷亡3.5萬人。「昆侖關之戰」 , 擊斃日軍第5師團第2
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日軍死亡1000餘人。「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國民黨
樹起的一個「抗戰神話」,宣布殲滅日軍5萬。共軍方面發動的戰役:「平型關」、「廣陽
」、「神頭嶺」、「陳庄」等伏擊戰,每役僅僅擊斃日軍1000餘眾 。「百團大戰」出動1
02個團40萬人,前後擊斃日軍2萬餘人。
「八年抗戰」實際擊斃日軍40餘萬人。
日本統計:二戰中日軍總計戰死185萬人(另截止投降時有10萬殘廢傷員,這就是19
5萬這個數字的由來),其中在中國八年戰死4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數
只佔日軍二戰死亡總數不到22%。(我們的歷史書用日軍在中國的死亡數和累計受傷數去和
日軍絕對損失總數對比,就得出了70%這個障眼法。是偷換概念計算出來的。)
2.中國戰場僅是抗日的主戰場之一 。我們還長期接受一種說法,就是中國戰場始終
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 這個說法有點誇大之嫌。實際上它一是只看戰爭前期情況而
不提整個戰爭全局,二是混餚了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和在中國的日軍這兩個概念。日本陸
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
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的兩
支日軍中,八年抗戰中國戰場所對付的,實際只有一支「中國派遣軍」。
還有另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攻
擊蘇聯,從而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個說法雖然有一些道理。但實際上,日軍進攻蘇聯與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遠
東蘇軍兵力, 二是德軍進攻蘇聯形勢。
當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時,日軍已基本放棄「北進」蘇聯的方針。加上美國對日本
進行石油禁運,日本為避免軍事機器癱瘓(日本90%的石油需要進口),為奪取東南亞石油
資源而最終決定「南進」太平洋。可見,中國戰場形勢對日軍無論北進還是南進影響不是
很大。
3.日本的陸軍精銳,海軍和空軍的有生力量都不是中國消滅的。
1944年以後,美軍從南(菲律賓)、東(馬里亞納群島)、北(阿留申群島)三面逼
近日本本土,迫使日軍三次進行「本土總動員」, 並緊急從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抽調
精銳部隊回國,使「國內軍」急劇擴大到224萬人,兵力最為雄厚。美軍不但通過轟炸摧毀
了日本各大城市,沖繩戰役後直逼日本本土並准備登陸(因戰爭結束而取消)。
日本號稱精銳之師的關東軍是被蘇聯紅軍所消滅。中國八年抗戰絲毫不能損傷其半根
頭發的關東軍,蘇聯紅軍只用8天,就如同秋風掃落葉似的,把它給消滅了。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其他精銳主要也是為美國所消滅 。美軍在太平洋上擊斃日軍120萬
,而且大多為精銳 。日本陸軍有五大主力師團,即近衛師團和第1、2、5、6師團。第1師
團作為關東軍核心主力,最後在菲律賓萊特島被美軍全殲;第2師團以日俄戰爭時夜襲弓長
嶺著名,「九一八」事變時幾乎以自己一個師團之力攻佔全東北(也有東北軍不抵抗因素
),號稱不敗的常勝師團,哪知1942年投入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時即被打殘,殘余官兵患
了「恐戰症」;第5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進攻新加坡的戰役,隨後駐守印尼直至戰
爭結束;第6師團因由谷壽夫指揮參加南京大屠殺而為中國人民熟知並切齒痛恨,該師團戰
鬥力排名日本陸軍第一,最後在索羅門群島的布干維爾島上精銳喪盡。近衛師團長期駐守
皇宮 。「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16個師團也為「皇軍之花」,大部覆滅於太平洋戰場。1
944年2月,關東軍第一個調出的精銳師團是第29師團,在馬里亞納群島的關島上全軍覆滅
;還有第24師團覆沒於沖繩島。整個軍被全殲的,有馬里亞納群島的31軍,沖繩島上的32
軍10萬人也全被擊斃。菲律賓有以第14方面軍為骨乾的63萬日軍,指揮官是著名的「馬來
之虎」山下奉文,結果有52萬人戰死(對比一下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萬人!)。其中
萊特島的第35軍7萬人全軍覆沒,除上述第1師團外,還包括南京大屠殺另一元兇第16師團
。
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中國,削弱了國民黨;發展和壯大了共產黨。抗日戰爭中,國共無
時不在進行明的和暗的斗爭,這個拆那個的台,那個挖這個的牆角。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
,國民政府和蔣先生怎麼可能領導中國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以上研究資料表明了一些新的觀點,使我獲得了全新的感受,也為人們重新分析和認
識「抗戰」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對「中國戰場決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一)
中國人民的關內戰場(通常也稱中國戰場)、蘇聯紅軍的滿洲戰場和美、英等國武裝力量的
太平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三大組成部分。雖然亞太各國人民
都為擊敗日本軍國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平等的成員。但在軍事上畢竟有主次之分,何者
是主戰場?一直是「二戰」史學界熱烈爭論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學者大多數堅持「中國主戰場說」,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幾條:
一、中國作戰時間最長,從「七七事變」算起,有8年之久,若從「九一八」算起,則長達14年
。
二、中國軍隊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既使其無法北侵蘇聯遠東,又削弱了南進東南亞的軍
力。
三、中國殲滅日軍的人數最多,戰績超過美軍和蘇軍。
四、中國人民在戰爭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員犧牲和財產損失。
筆者認為,上述四大論據中,第三條存在著明顯的漏洞,缺乏嚴密性和說服力。第一、二、四
條雖然本身是正確的,但卻不是欲得結論的必備條件。退一步說,即使四項論據均能成立,亦
不足以論證「中國關內戰場是主戰場」的觀點,因為是不是主戰場,關鍵在於看它是否具有
構成主戰場的基本特徵。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反法西斯各國對日作戰的總政治,是力圖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為達成
這一目的,必須實施一系列戰爭行為。筆者認為,主戰場應當是主要戰爭行為的發生地域,它
應具有如下基本特徵:匯集了敵對雙方武裝力量的主力,一系列戰役直接反映了國家軍事力
量最精銳部分的較量,其結果既能對輔助戰場產生影響力,同時又決定著——而不僅僅是影
響——整個聯盟戰爭的成敗。例如,蘇德戰場被公認為是歐洲戰場的主戰場,其最基本的依
據是,蘇德兩國各以傾國之師相搏,德軍四分之三的兵力是在蘇德戰場上被殲的。蘇軍在斯
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柏林等戰役的勝利,直接導致了法西斯德國的覆滅,對歐洲戰場乃至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產生了無法替代的決定性影響。由此,同樣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
: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應當是消滅日本武裝力量主力的戰場。即使某個戰場擁有若
干一般特徵,但若不具備根本特徵——即沒有在戰場上取得徹底擊敗日本戰爭機器的決定性
軍事勝利,便不能算作是主戰場。
(二)
眾所周知,日本武裝力量由陸軍和海軍兩大軍種組成,航空兵分別隸屬於兩大軍種。與其他
列強不同的是,日本海軍在實踐國家軍事學說的戰略作用上,往往比陸軍有著更重要的價值
。其一,作為海島國家的日本,歷來側重發展海軍,明治維新以來未曾有過絲毫的鬆懈。20-
30年代,為了建成「一支能與美國相對抗的海軍」,日本將其艦艇總噸位擴展至100多萬噸,
躍居世界第三位,是一支有著強大突擊力的現代化作戰力量。在此過程中耗費了巨額資金,
有時甚至不惜割捨陸軍的建設經費。以1918-1937年為例,日本海軍預算實際上一直高於陸
軍,個別年度甚至約為陸軍預算的兩倍。其二,從歷史上看,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
海戰、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大海戰,比其陸軍同時間的滿洲曠野之戰,對於兩次戰爭的最後
成敗更具有一錘定音的意義。1941年日本一搏國運的珍珠港事件也是以海軍突擊的形式發
動的。其三,太平洋戰場上海空戰役所能帶來的軍事、政治後果,遠遠超過亞洲大陸上的陸
軍戰役。由於日本海軍在中途島、索羅門群島、馬里亞納、菲律賓、塞班島、硫磺島、沖
繩島等戰役中大敗,以及數百萬噸海運船隻無法彌補的損失,日本世界性軍事大國的地位受
到了根本性的動搖。1945年8月盟軍本土登陸在即,嚴重地威協著日本國家政權的生存,從而
最直接地促成了日本的投降。(需要指出的是,當時中國和蘇聯的海上力量都很薄弱,即使能
夠全殲日本在亞洲大陸上的陸軍,也沒有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能力。)其四,和海軍日新月異的
狀況相反,自日俄戰爭後,日本的陸軍建設出現了明顯的停滯趨勢,停滯導致的落後到三、四
十年代已基本形成。和半封建、半近代化的中國國民黨部隊相比,近代化的日本陸軍自然高
出一籌,但若置身世界列強,和英、美、蘇、德等國現代化陸軍相比,則無可爭辯地顯示出整
體、全面的滯後。由此,筆者認為,日本海軍是日本軍事力量的核心,承擔了戰爭的首要重擔
。不消滅它龐大的海軍,要贏得戰爭是一種奢望。對日本來說,一旦其海軍悉數被殲,即使陸
軍主力猶存,有五、六百萬之眾,亦難繼續戰爭,日本的最後敗降即出於此。
顯然,在界定「日本武裝力量主力」時,不能緊緊局限於陸軍,還應將更重要、更強大的海軍
兵力考慮在內。事實是,中國關內戰場和滿洲戰場對消滅日本海軍貢獻甚微。中國海軍在抗
戰爆發時總噸位僅5.6萬噸,只及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並很快喪失殆盡。蘇聯海軍的主力在歐
洲,其太平洋艦隊兵力單薄。與之對陣的日軍「中國方面艦隊」和「松花江區艦隊」亦長年
保持在數萬噸左右,戰爭中幾乎沒有損失過巡洋艦以上的艦種。日本絕大多數的主力艦艇在
「聯合艦隊」的編成內,它們是被以美國為主的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場上殲滅的。日軍
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的主力艦艇具體如下:
戰列艦:金鋼(32156噸)、比睿(32156噸)、榛名(32156噸)、霧島(32156噸)、扶桑(34700噸
)、山城(34700噸)、伊勢(36000噸)、陸奧(39130噸)、日向(36000噸)、大和(64000噸)、
武藏(64000噸)。巡洋艦:龍田(3230噸)、天龍(3230噸)、球磨(5100噸)、多摩(5100噸)、
木曾(5100噸)、大井(5100噸)、長良(5170噸)、名取(5170噸)、鬼怒(5170噸)、由良(517
0噸)、夕張(2890噸)、五十鈴(5170噸)、川內(5195噸)、阿武隈(5170噸)、神通(5195噸)
、那柯(5195噸)、古鷹(7100噸)、加古(7100噸)、青葉(7100噸)、衣笠(7100噸)、那智(1
0000噸)、羽黑(10000噸)、足柄(10000噸)、愛宕(9850噸)、鳥海(9850噸)、摩耶(9850噸
)、最上(8500噸)、三隈(8500噸)、鈴谷(8500噸)、熊野(8500噸)、利根(13320噸)、築摩
(13320噸)、香取(5890噸)、鹿島(5890噸)、香椎(5890噸)、阿賀野(6652噸)、大淀(8161
噸)、能代(6652噸)、矢矧(6652噸)。《日本近現代史辭典》,東洋經濟新報1978年發行,第
909至912頁。就此問題,筆者撰有長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陸軍力量的滯後》,未刊。19
37年日本約有航運船隻400萬噸,1941年增至700萬噸。太平洋戰爭中,主要由於美軍的轟炸
和潛艇攻擊,船損率達80%。(參見《中國近代艦艇工業史料集》第9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4年10月版。)參見【日】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線》,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6
、47頁。
航空母艦:赤城(36500噸)、加賀(38200噸)、龍驤(10600噸)、蒼龍(15900噸)、飛龍(1730
0噸)、瑞鳳(11200噸)、翔鶴(25675噸)、大鷹(17830噸)、瑞鶴(25675噸)、祥鳳(11200噸
)、雲鷹(17830噸)、飛鷹(24140噸)、沖鷹(17830噸)、千歲(11190噸)、海鷹(15400噸)、
神鷹(17500噸)、千代田(11190噸)、大鳳(29300噸)、雲龍(17480噸)、天城(17480噸)、信
濃(62000噸)。
至於日本陸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一直抗擊著日本陸軍的主力。但在此之後,確切
地說只是抗擊了其陸軍主力之一部,有著龐大兵員的另四大主力——「關東軍」、「東方軍
」、「第一總軍」(部署在日本本土)、「第二總軍」(部署本土)並不用於中國關內戰場。
而此時,美、英盟軍同樣抗擊著一個陸軍戰略軍團——「南方軍」,並使其在戰爭中遭到重
創,因此僅就陸上作戰而言,太平洋戰場並不遜色。以下是「1937年至1945年日本陸軍步師
團兵力分布情況簡表」1。年 月日軍步兵師團總數中國關內百分比滿洲東南亞及南太平洋
朝鮮日本國內台灣及沖繩 1937年7月1742111937年末241667%5121938年末342471%811193
9年末412561%9251940年末492755%11291941年12月初512243%1310241942年末582339%1415
151943年末702333%1523271944年末992525%103821861945年8月1682615%22449598據上表可
知,中國關內戰場上的日軍師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通常占其總數的50%以上,最高曾達71
%。此後幾年連年下降,1944年佔25%,居第二位。1945年僅佔15%,居第三位。由此可見,自1
943年末起日本陸軍主力的部署重心已開始轉向南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總而言之,美、英盟
軍殲滅了幾乎全部的日本海軍,並重創了「南方軍」;蘇軍殲滅了關東軍;中國軍隊牽制了「
中國派遣軍」,並派出部分軍隊到東南亞對「南方軍」作戰。
(三)
為了論證中國戰場的戰果要大於其它兩個戰場,某些學者通常引用下面三個數字:
一、據〔日〕林三郎著《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軍隊》稱,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在西南太平
洋和東南亞地區被美、英等國軍隊擊斃和死於傷病者約89萬人。
二、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稱,關東軍1945年8月在滿洲戰場被蘇軍消滅共達
67.7萬以上,其中戰死者約8.4萬人。
三、據1945年延安總部公布的材料,八年抗戰,中共領導的各類武裝力量共殲日軍527422人
。又據蔣緯國總編:《抗戰禦侮》稱:國民黨軍共殲日軍859626人。兩者總計共殲日軍近14
0萬人。
筆者認為,這樣的論證方式存在著重大的缺陷,頗有斷章取義之嫌。就第一條而言,89萬人僅
指的是日軍在「西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損失,並未包括日本本土的傷亡,而日本本土
也屬於太平洋戰場的區域之內。若將日本本土的數字也包含在內,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人
員總損失必將位居首位。另據日本方面的統計數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死亡軍人約
200萬人,其中死於中國關內戰場為45.5萬人。(參見中原茂敏:前引書第1、第332頁)。《抗
戰禦侮》第10卷,台灣,1978年,第45頁。《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年要錄,統計
薈萃》,海軍出版社,1988年,第479頁。《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第201頁。引自《侵華日軍序列沿革》第27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還有一些學者則有意無意地將第二、第三條的兩個數字相加,聲稱日軍在中國領土上總共損
失了約200萬人,這顯然也是不妥的,因為「中國領土」和「二戰」史研究中使用的「中國戰
場」這個概念是有所區別的,後者在地理上指的是山海關以南中國領土。若將滿洲戰場的戰
績也計算在內,豈非貪蘇軍之功。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人數也只是計算戰果大小的參數之一,還有一個物的因素。衡量海軍戰
果最主要是計算「物」——艦艇。因此,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將人和物綜合起來考察,然後再
就各戰場進行比較。眾所周知,自19世紀下半葉起,由於軍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武器因素
在戰鬥力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相應地,人力比重急劇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種趨勢更為
明顯。一艘數千、數萬噸的巡洋艦或航空母艦。常常凝結著國家的最高科技,雖船載不過千
百人,但作為一種強力突擊兵器,若摺合戰力恐怕不會亞於數萬陸軍官兵。
(四)
就對日作戰的軍事技術水平而言,太平洋戰場無疑是最高的。雖然中國的抗戰具有反侵略的
正義性質,並且採取了切合實際的持久、消耗戰略,但充其量只是一場近代水平的戰爭,絕不
可與太平洋戰場上大量飛機和艦艇的現代化海空立體作戰同日而語。一個工業落後的國家
是不可能在現代世界大戰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也很難有自己真正獨立的世界軍事戰略。
日本派駐關內的中國派遣軍長年保持在60萬到80萬人之間,僅在最後一年才驟增至105萬。
這個數字相對於關內遼闊的中國大地、最高可達54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和當時西方的戰略戰
役水平來說,是相當有限的。研究「二戰」史的學者都知道,日本陸軍缺乏實施現代化戰役
的技能。具體來說,就是坦克(快速集群)的大規模深遠突擊、步兵的摩托化、炮兵的大量集
中和機動等。換言之,那種源於30年代、大戰期間流行於歐洲、北非戰場的機械化、高速度
、大縱深的合圍戰役,是日軍不具備的。盡管它幾乎在所有針對中國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性進
攻戰役中以少勝多,但那充其量「只是現代科學化戰爭的微弱摹仿而已」,戰役本身的質量
並不高。其進攻戰役的基本布勢,是由「軍」級軍團在航空兵的掩護下,集中大部分兵力猛
攻敵方戰線的某一部分,實行中央突破。由於動作比較呆板,進展目標固定而有限度,正面攻
擊一般沒有伴之於兩側的掩護,也未向敵方兩翼同時實施快速、深遠的鉗形迂迴,所以國民
黨軍隊大都可以在遭受突擊的情況下,從容撤出基本兵力,免遭合圍。
盡管面對的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支二流陸軍,但由於中國國力的孱弱和軍事水平的低下,
中國軍隊也僅能對其實施牽製作戰,無力採取殲滅行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戰場更
是表現消極,戰略上形成了對盟國戰場的嚴重依賴。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國民黨軍隊從未對
日本佔領者實施過一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八年間雖然通
過游擊戰取得了很大成就,卓有成效地佔據了廣大的農村地區,並將敵人緊緊地壓縮在重要
城市和交通線一帶,但也沒有對日軍的戰略戰役軍團——軍、方面軍,實施過殲滅性的打擊
。當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南方軍」和「關東軍」俱遭重創,建制殘缺不全,但同時的「
中國派遣軍」戰略布勢卻基本完備,師團以上的建制從未遭到過全殲。
眾所周知,是否能整建制地消滅敵人的戰術兵團乃至戰略軍團,是現代軍事學衡量戰爭水平
的一個重要志。
(五)
中國軍民雖然抗戰最久,但時間長短尚不足以論證「中國主戰場說」。以歐洲戰場為例,英
、法對德作戰長達6年(1939年9月始),蘇聯不過4年(1941年6月始),但沒有人會認為英、法
的西線是歐洲的主戰場。
有些學者在討論中國戰場的牽製作用時指出,由於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支援了
蘇聯的衛國戰爭和美、英的太平洋戰爭。他們引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話:試想一下,如果沒
有中國的抗戰,會有多少日本兵沖向東南亞,又會有多少日本兵沖向中東,他們將會與德軍會
合。
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盟國間的支援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一些學者不
應該片面地單提我國抗戰對別國的幫助,而忽視別國對我國的貢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
華日軍有許多部隊南調,從而減輕了中國戰場的壓力。再以「關東軍」為例,盡管它始終部
署在中國土地上,但其戰略上的真正對手並非是中國的軍事力量(如東北抗日聯軍),而是蘇
聯的遠東部隊。「二戰」期間,蘇聯遠東軍一直對日本「關東軍」擁有軍事優勢,即使在19
41年12月德軍逼近莫斯科的時候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蘇聯一直在「冷戰」中遏制著關東軍
,使其有所忌憚,那麼「關東軍」主力一旦入關,必將形成攻佔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現實
威協,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最好的例證是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日軍「中國派遣軍」僅拼湊
了14萬人,便輕易地從河南洛陽打到了貴州獨山。
中國八年抗戰的損失確實在亞太各國中位居首位,人員傷亡3000萬,物資損失600多億美元,
是受日本軍閥戕害最重的國家。(對日作戰中,美軍傷亡32萬人,蘇軍傷亡僅3.2萬人)然而,
衡量一個戰場的地位主要還不在於它自身的損失,而是殲敵的成績。蘇德戰場的作用之所以
是第一位的,主要不是因為蘇聯在戰爭中犧牲了2000多萬人,更重要的是蘇軍殲滅了1000個
德國師,並且攻戰了柏林,在政治、軍事和法律上毀滅了希特勒德國。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盡管中國軍民堅持了8年抗戰,並有4年是在極為艱苦的環
境下單獨作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和人類正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從大戰的整
個進程和現代軍事學的自身規律來看,太平洋戰場無疑起到了摧毀日本軍國主義的決定性作
用,這是任何其它戰場難以企及的。
㈧ 二戰期間(37年到結束),日本一共有幾個師團,各師團各時期的將領,師團等級,活動范圍又是哪裡!
抗日戰爭中侵華日軍序列
「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系列
一、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
參謀長:岡部直三郎少將
司令部駐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總兵力約37萬人。
第一軍: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將,轄第六師團、第十四師團、第二十師團
第二軍:司令官 西尾壽造中將,轄第十師團、第十六師團、第一0八師團
方面軍直轄第五師團、第一0九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等
二、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
參謀長:飯詔守少將
司令官駐上海。
第三師團:師團長 藤田進中將
第十一師團:師團長 山室宗武中將
第九師團:師團長 吉住良輔中將
第一0一師團:師團長 伊東正喜中將
第十三師團:師團長 狄洲立兵中將
第十軍: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將,轄第六師團(由華北調來)、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師團
1937年11月12日日軍攻佔上海後,「上海派遣軍」改為「華中方面軍」;12月13日攻佔南京後,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關東軍」序列
司令官:植天謙吉大將
參謀長:東條英機中將
司令部駐長春。
第一師團:師團長 河村恭輔中將
第二師團:師團長 岡村寧次中將
第四師團:師團長 松井命中將
第十二師團:師團長 山天乙三中將
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等
四、「台灣軍」序列
五、侵華日軍艦隊序列
第二艦隊(1937年7月28日編成)
司令官 吉田善吾中將
「中國方面艦隊」(1937年10月20日編成)
司令官 長谷川清中將
第三艦隊 司令官 長谷川清中將兼
第四艦隊 司令官 豐田富武中將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侵華日軍序列
一、「中國派遣軍」序列(1945年8月)
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
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
華北方面軍
司令官:根本博中將
參謀長:高橋坦中將
第一軍:司令官 澄田賚四郎中將;轄第一一四師團、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第十四旅團
第十二軍:司令官 鷹森孝中將;轄第一一0師團、第一一五師團、騎兵第四旅團等
第四十三軍:司令官 細川忠康中將;轄第四十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一旅團等
方面軍直轄坦克第三師團,獨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團,獨立步兵第二旅團等
第六方面軍
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
參謀長:中山貞武少將
第十一軍: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將;轄第五十八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團
第二十軍: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將;轄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師團,獨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一三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團
第六軍: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將;轄第七十、一三三師團、獨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團
第十三軍: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將;轄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師團,獨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
第二十三軍兼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將;轄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團、獨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團
「中國派遣軍」直轄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師團,第十三飛行師團
以上「中國派遣軍」共105萬人。
二、第十方面軍(1944年9月,「台灣軍」改稱第十方面軍)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
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
第三十二軍:司令官 牛島滿中將;轄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師團,獨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團,第八飛行師團
以上第十方面軍共約12.8萬人。
三、「中國方面艦隊」序列(1945年8月)
長官:福天良三中將
參謀長:左近充尚正少將
第二遣華艦隊:長官 藤田類太郎中將
香港、廈門、上海、青島、長江等特別根據地隊
以上「中國方面艦隊」共約6.3萬人。
四、「關東軍」序列
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
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
第一方面軍
司令官:喜多誠一大將
參謀長:櫻井鐐三中將
第三軍:司令官 村上啟作中將;轄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師團,機動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團
第五軍:司令官 清水規部中將;轄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師團等
方面軍直轄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師團
第三方面軍
司令官:後宮諄大將
參謀長:大坪一馬少將
第三十軍:司令官 飯田祥二郎中將;轄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師團
第四十四軍:司令官 本鄉義夫中將;轄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師團,獨立坦克第九旅團
方面軍直轄一0八、一三六師團。獨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團,獨立坦克地一旅團
第四軍: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將;轄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師團,獨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團
第三十四軍:司令官 櫛淵鍹一中將;轄第五十九、一三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團等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句168個步兵師團。其中分布在中國戰場53個師團:華北地區5個,華中18個,華南3個,東北22個,台灣5個;占其師團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
㈨ 抗日戰爭時期,日住華北最高司令長官是哪位
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
參謀長:岡部直三郎少回將
司令部駐天答津,次年1月移北平,總兵力約37萬人。
第一軍: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將,轄第六師團、第十四師團、第二十師團
第二軍:司令官 西尾壽造中將,轄第十師團、第十六師團、第一0八師團
方面軍直轄第五師團、第一0九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