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戰中重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重慶是抗日戰爭抄時期國民政府襲的戰時首都(陪都),國民黨在這里領導全國抗戰。
2、重慶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遠東力量的組成部分。
3、重慶是中國抗戰大後方的經濟中心,依靠重慶這一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統籌一切抗日戰爭資源和力量。
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的大多數人從持久戰略出發,把西南地區作為抗戰的戰略後方和根據地,整個過程用心良苦,實踐證明完全正確。
(1)抗日戰爭中的重慶擴展閱讀: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戰時國都,發布宣言,昭告世界,雖然是臨時的,卻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
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一洗百年來的重重國恥,揚眉吐氣,中華民族戰起來了。在戰斗的過程中,作為戰時國都的重慶人民不惜一切支持抗戰,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軍隊雖然敗退至西南,但是中國政府並未再做任何退讓和妥協,對日政策始終保持強硬,民眾各界也積極開展各種救亡運動。最後日軍進攻中國西南的戰略計劃破產。
『貳』 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包括重慶嗎
當然包來括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源大五次會議通過決定,將原屬四川省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合並,正式設立重慶直轄市。直轄市是由中央直接管轄的市。重慶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的第四個直轄市,也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
『叄』 抗戰時期在重慶發生的重大事件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也是戰時的臨時首都。
周恩來抗戰時期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從事統戰工作。
重慶談判即雙十協定。
『肆』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打不到重慶
1、地理位置:重慶位於四川省,地勢險要,身處我國西部地區,身居內陸地區,受群山峻林包圍,難以進行攻佔,易守難攻。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部隊行進困難,且地形因素不利於大軍隊作戰。路面崎嶇陡峭,坦克等重型武器無法行進,也比較難以施展。重慶的水路也比較艱難,水情復雜。
日本在江湖作戰的戰艦較少,不利於水路方面的攻打。由於水陸兩方面都難以進攻,輕易進攻會導致日本軍隊損失慘重,即使打下來,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2、侵略目的: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爭奪資源,謀求經濟發展。重慶地區由於身居內陸,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較落後,資源也不豐富,因此對於重慶不那麼看重,而是把重點放在沿海地區,主要是我國東部經濟沿海地帶。
(4)抗日戰爭中的重慶擴展閱讀:
日軍曾計劃在1943年春季以後,發動一次大規模的「五號作戰」,進攻四川,佔領重慶、成都等地,只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該「作戰」計劃未能實施。
「五號作戰」方案是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統帥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產物,要發動這一作戰方案,除了要向中國關內大量增兵外,還需要投入數量龐大的物資,主要有船舶10萬噸、鋼鐵5萬噸、汽油5萬噸。以日本當時的國力而言,要發動這一作戰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因此,這一方案出台後,日本陸軍省、海軍、關東軍等方面都對此表示反對或持消極態度。
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把「五號作戰」的方案上奏天皇,天皇對這一方案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只是懷疑能否從南方抽調兵力加入中國戰場,在得到杉山元肯定的答復後,他批准了這一方案。
9月4日,杉山元正式向中國派遣軍司令部下達了「五號作戰」計劃,指示:「為謀求中國事變的迅速解決,預定實施『五號作戰』,目前在可能范圍內進行作戰准備。」
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接到命令後,開始從各方面為發動「五號作戰」做准備。他們設立了特務機關,專門收集四川的情報,並派特務潛入四川;組織作戰參謀乘飛機對進攻路線及四川省的地形進行空中偵察;編訓山嶽大隊,准備在進攻四川時擔任尖兵。
與此同時,各種作戰物資也源源不斷地從日本運往中國。一時間,中國上空戰雲密布。
然而,太平洋戰場形勢的急劇變化,使日軍統帥部精心策劃的「五號作戰」方案徹底成了泡影。
1942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慘敗,喪失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8月7日,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由此開始了長達6個月之久的瓜島爭奪戰。自此以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逐漸由攻勢轉為守勢。
為了阻止美軍的反攻,日軍不僅不能從太平洋戰場抽調兵力增援侵華日軍,反而要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到太平洋戰場作戰。這樣,日軍顯然已無足夠的兵力發動「五號作戰」。11月7日,陸軍部秘密與中國派遣軍司令官聯系,決定中止「五號作戰」。
『伍』 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
重慶是戰時國都,抗日戰爭以勝利而結束,早已經成為歷史。表述這段歷史,有的專兒女把屬重慶稱為戰時陪都,把抗日戰爭時期稱為陪都時期。這種說法,不僅與所稱呼的主體不符,還會引起一系列的邏輯混亂,不利於正確理解歷史,不利於正確對待歷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國發動全面侵略。中國人們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爆發。是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發表宣言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的國度(原國度南京於12月13日淪陷敵手),各國駐華大使、公館紛紛遷來重慶,以後抗日戰爭時期國際上習慣稱中國政府為重慶政府。當時重慶成為國民黨發號施令的中心,成為那段時期中國的象徵。
到了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定重慶為中國的陪都。陪都,是國都以外別建一個都城,政治地位僅次於國都。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戰時或者和平時,都有設立陪都的例子。其實,1939年5月5日重慶由普通市升格為特別師(直轄於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慶定為陪都的一個步驟。
『陸』 抗戰時期的重慶
重慶是戰時國都。
抗日戰爭以勝利而結束,早已經成為歷史。表述這段歷史,有的兒女把重慶稱為戰時陪都,把抗日戰爭時期稱為陪都時期。這種說法,不僅與所稱呼的主體不符,還會引起一系列的邏輯混亂,不利於正確理解歷史,不利於正確對待歷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國發動全面侵略。中國人們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爆發。是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發表宣言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的國度(原國度南京於12月13日淪陷敵手),各國駐華大使、公館紛紛遷來重慶,以後抗日戰爭時期國際上習慣稱中國政府為重慶政府。當時重慶成為國民黨發號施令的中心,成為那段時期中國的象徵。
到了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定重慶為中國的陪都。陪都,是國都以外別建一個都城,政治地位僅次於國都。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戰時或者和平時,都有設立陪都的例子。其實,1939年5月5日重慶由普通市升格為特別師(直轄於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慶定為陪都的一個步驟。
重慶已經是戰時國都了,為什麼還要定為陪都?那是給重慶一個永遠的地位。戰時國都都是暫時的,一旦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就要把國都遷回南京,重慶又成為一個普通的城市了。既然定為陪都,國都遷走,仍然是全國第二大政治大城市,國都起著中樞的作用,就並不要求陪都起什麼特定作用,也起不了什麼特定作用,正如《國民政府令》中指出的「恢閎建置。。。。。妥籌久遠之規模」就行了。
定重慶為陪都,不能不說與作為戰時國都無關。因為國都遷來重慶,3年來重慶作出了貢獻,定為陪都給予較高的地位。但定為陪都與作為戰時國都都是兩回事,混為一談,勢必引起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很不可取。
一、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戰時國都,發布宣言,昭告世界,雖然是臨時的,卻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事實明顯不過,偏要把當時的重慶成為戰時的陪都,真不知道從何說起!不承認重慶是抗戰時期國都,是貶低重慶的地位。
二、 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一洗百年來的重重國恥,列入世界四強,揚眉吐氣,中華民族戰起來了。在戰斗的過程中,作為戰時國都的重慶人民不惜一切,支持抗戰,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重慶僅僅是陪都能夠起這樣大的作用嗎?
三、 重慶既是國都又是陪都,合在一起,陪都是無法起作用的。有誰能列舉一、二件抗戰中重慶作為陪都起了作用?
四、 把重慶僅僅視為戰時陪都,國都又在那裡?沒有嗎?哪個國家沒有國都?還在南京嗎?那是日本人卵翼下的偽政權。在重慶嗎?為什麼視而不見呢?
五、 把抗戰時期稱為陪都時期,同樣造成思想認識上的混亂。抗戰八年在重慶發生的一切,都有關抗戰,有關戰時國都,而稱重慶為陪都,硬要將此時期稱為陪都時期,何等別扭!何況,把1937年7月7日到1940年9月5日也算進陪都時期,別人實在不信。
六、 抗戰時期陪都之於重慶幾乎只是一種名義,但在國民政府遷回南京之後,就開始真的實施「恢閎建置」「妥籌規模」了。一部《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集中了一批專家寫成,頗有氣魄,以後都有參考價值。實施得不多,「抗戰勝利紀功碑」修成了,人民政府成立後改為「人民解放紀念碑」基本上是原件。
總之,「抗戰陪都」、「陪都時期」,實在難以理解,始終不知何所據而雲然
『柒』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重慶的大事
重慶大轟炸
重慶大轟炸指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戰時中國首都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 據不完全統計,此段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轟炸超過200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死於轟炸者10,000以上,超過10,0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破壞。日本對重慶實施的空襲,是繼德國在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Guernica)平民實施轟炸之後,歷史上最先實行的戰略轟炸。其目的是希望透過製造大量平民殺傷,以瓦解對方抵抗的士氣。故此轟炸時不分前線及後方,亦不以軍事目標為主要對象,反而多以為居民區、繁華的商業區等為目標。之後二次大戰中德國對英國考文垂的空襲;英、美對德國的空襲,皆為同樣的手法。日本轟炸重慶時首次大量使用燃燒彈,用以燃燒市區的房屋。到了二次大戰的末期,美國亦以相同的手段對付日本,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燃燒轟炸。
經過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中國展開對日抗戰。11月,國軍在淞滬抗戰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機,國民政府在11月20日起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首都。
1938年初至1938年底,日本對重慶主要為試探性的轟炸。出動的架次較少,多數為陸軍航空隊。1938年10月日軍攻陷武漢後,日軍在日皇的命令下開始向重慶實施戰略轟炸,目的是希望震撼作為戰時首都的重慶,打擊中國政府抗戰的意志。同年12月底起,由陸軍對重慶開始實施戰略轟炸。1939年5月,改以海軍實行轟炸。5月3日及4日,日機從武漢起飛,連逐轟炸重慶市中心區,並且大量使用燃燒彈。重慶市中心大火兩日,商業街道被燒成廢虛,2000人以上死亡,十萬人以上無家可歸。外國使館亦受波及。此次轟炸稱五三、五四大轟炸。
1940年5月,日本大本營發動《101號作戰》,由陸、海軍同時對中國後方進行轟炸。陸軍主要以山西運城為基地,海軍主要基地為漢口。轟炸重慶的日機超過2,000架次。8月19日的轟炸尤為慘烈,日本海軍投入超過140架轟炸機,以零式戰機護航轟炸,重慶2000多戶民居被毀,稱八一九大轟炸。
1941年初,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先向中國集中力量進行空襲,發動名為《102號作戰》的大規模轟炸。在1月至8月,超過3,000架次飛機空襲重慶,當中包括夜間空襲。6月5日,從傍晚起至午夜連續對重慶實施多小時轟炸。重慶市內的一個主要防空洞部份通風口被炸塌引致洞內通風不足,洞內市民因呼吸困難擠往洞口,造成互相踐踏,估計數以千人死亡;稱為六五隧道慘案。
1941年中以後,日軍為准備在太平洋發動戰爭,陸、海軍航空隊主力從中國抽出。之後對重慶只有零星轟炸。到了1943年8月以後,日軍再無能力空襲重慶,重慶大轟炸告一段落。
『捌』 重慶在抗戰期間發生的事情
作為新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的重慶,在抗戰期間和解放前,卻具有「雙都」的身份,即「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
從1937年11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到1946年5月5日發布《還都令》(還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間,重慶一直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此外,在國府於1940年9月6日定重慶為「陪都」至解放軍於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慶的九年多期間,重慶也是中國的陪都。
抗戰前,中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是行政院直轄市,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直逼南京,形勢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國府主席林森率領大小官員撤離南京,並於三日後在武漢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遷都重慶,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
1940年9月6日,國府發布《國民政府令》,正式頒令「明定重慶為陪都」、「還都以後,重慶將永久成為中國之陪都」,既明確了重慶擔負「戰時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還都南京後,重慶作為陪都的地位也不會改變,即「永久陪都」。
「陪都」實為「戰時首都」
重慶市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著名歷史專家張鳳琦,日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重慶在中國八年抗戰時期的主體功能是「戰時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釋說:「戰時首都」的歷史長達八年多;國府「移駐」重慶,實質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遷移到重慶 。因此,八年抗戰時期,重慶是中國政治與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遠東指揮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國共(國民黨與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對於為何選擇重慶作為陪都,她說:「這與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重慶四周環山,長江和嘉陵江環繞,易守難攻。尤其是長江三峽,是一個天然屏障,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始終沒有攻入重慶。只有靠空襲。後來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大轟炸,造成幾十萬平民死傷。」
今天,如果你來到重慶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較場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日本大轟炸期間,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掙扎求生的慘烈景象。至今,老一輩的重慶人一提到重慶大轟炸就義憤填膺。許多受害者還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
談到重慶在抗戰期間的地位,張鳳琦表示,除了作為中國戰時首都,重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遠東指揮中心。當時,盟軍中國戰區司令部就在重慶,美軍顧問團也常駐重慶。1942年,同盟國宣布蔣介石為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擔任指揮中國、泰國、越南等地聯合部隊的指揮任務,由美國史迪威將軍擔任最高統帥參謀長。史迪威同時擔任中緬印戰區總司令。
了解中國抗戰歷史的人,都對宋氏三姐妹攜手慰勞軍隊傷員的一張歷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當時,重慶經歷日軍大轟炸,每天都有軍人和平民死於轟炸,當時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和宋美齡,捐棄前嫌,攜手抗日。這體現了中國人在面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共同抵抗外敵的決心和勇氣。
「鐵血西遷」
撐起工業「脊樑」
用張鳳琦的話說,就是重慶作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中心,國共兩黨直接溝通,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強有力的統一戰線,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慶對抗日戰爭的另外一個貢獻,是為前方戰場提供了急需的槍支彈葯。抗戰開始後,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區成百上千家工廠輾轉遷移到重慶,實現了中國近代工業史上規模空前、意義深遠的「鐵血西遷」,成為支撐中國抗戰的工業「脊樑」,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新工業區。
今天重慶許多大企業前身,都是當年南遷的企業。如當年的鋼鐵廠遷建委員會(今重慶鋼鐵集團公司)、第25廠(今嘉陵廠)、第1廠(今建設廠)、第24廠(今特殊鋼廠)、第21廠(今長安廠)、第20廠(今長江廠)等。
成為戰時文教中心
張鳳琦表示,伴隨著重慶作為當時中國政治中心的形成,重慶的文化與教育發展迅猛,空前繁榮,重慶也因此成為戰時中國的文教中心。
當時中國幾乎所有頂尖的藝術家都薈萃重慶,創作出一大批藝術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陳白塵的《大地回春》和陽翰笙的《天國春秋》等。
抗戰前,重慶只有重慶大學,陪都期間,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學府遷移重慶,使當地高等教育出現空前的繁榮,光大學數量就達到31所。中國頂尖的教授、學者雲集重慶。當時著名的中央大學、中央政法大學和復旦大學都遷移到重慶。
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將它的資料交給每個成員國保管備份。由於重慶是中國戰時首都,1947年成立的「國立羅斯福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聯合國指定的資料寄存館,一直未間斷過,使重慶圖書館為成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當時稱「北京圖書館」)外,迄今為止中國保藏聯合國資料最早的另一圖書館
『玖』 抗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攻佔重慶
日本沒有進攻重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首先,遠東蘇軍部隊一直保持了上百萬的龐大兵力,這樣日軍就有所顧忌不敢進入關內作戰。日本在作出決定之前,對四川和重慶等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各個方面都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研究出了山地作戰的一些要求。
想要在山地作戰,他們需要建立更多的工兵部隊,還要很多關於道路、鐵路建設部隊以及渡河的一些器材。同時還要增加各個獨立炮彈部隊的人數,還要給這些部隊配備一些便於攀崖的器材。
2、日軍制定了一個五號作戰計劃,日軍強調加快汽車行進的速度,也製作了關於四川一帶的汽車詳細路線圖。同時還組織許多工兵展開了舟橋架設的相關演習,步兵就進行重新編組,訓練士兵的攀爬能力並消滅了一些隱蔽的火力點,還開展了其他的很多演練。
但是想要徹底掌控西部地區,日本還需要新增23萬士兵加入作戰,同時還要生產大量的作戰使用到的器材。後來日本因為中途島戰爭、所羅門航空戰以及瓜島戰役被牽扯了大量兵力,所以不得不放棄五號計劃的實施。
3、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軍隊的主力並沒有被消耗很多,還是保持得非常完整。而反觀日本,他們一直都沒能建立起一支規模強大的作戰部隊,所以只對我國的主力部隊造不成任何的威脅。
(9)抗日戰爭中的重慶擴展閱讀:
石牌鎮保衛戰,阻止了日本佔領重慶的腳步。
石牌是個不足百戶的古鎮,在宜昌縣(今宜昌市夷陵區)境內,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右岸,距離宜昌城30多里,扼守長江天險,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日軍侵佔宜昌後,石牌便成為拱衛陪都重慶的第一道門戶,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道可以稱作「天險」的門戶。石牌一旦被攻陷,在日軍的水陸空配合下,重慶將無險可守,中國將無險可守。
中日雙方都看到了這里的重要性,中國海軍於1938年冬就在石牌設置了第一炮台,安裝大炮共10尊,配備漂雷隊、煙幕隊和100餘名官兵,用於封鎖長江。果然,1941年3月上旬,日軍以重兵從宜昌對岸進攻石牌正面的平善壩,並以另一路進攻石牌側翼之曹家畈。
兩路日軍當時都遭到我守軍的嚴重打擊,慘敗而歸。吸取教訓的日軍不敢貿然從正面奪取石牌要塞,於是,1943年5月,日軍採取大兵團迂迴石牌背後企圖攻而取之。
身在重慶的蔣介石自然對石牌要塞的安危極為關注,他不止一次地給六戰區陳誠、江防軍吳奇偉拍來電報,強調確保石牌要塞。5月22日,蔣介石又發來電令:「石牌要塞應指定一師死守。」如此重任即落在十八軍第十一師身上,師長胡璉,一位國軍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