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抗日兒童的故事
1、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
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
⑵ 抗日兒童英雄的故事 小孩的 簡介
1、王朴
王朴,也叫作王璞。王朴生於1929年,犧牲於1943年,河北省完縣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嶺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3歲。
王朴誕生在村裡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 侵佔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讓王朴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2、海娃
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
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
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
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就這樣,海娃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3、張嘎
在鬼子的一次突襲中,嘎子的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鬼子打死。八路軍偵察連連長鍾亮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絕,他決心報仇,毅然出發去尋找打鬼子的地區隊伍。
在路上,他誤把游擊隊排長羅金保當作漢奸,想繳他的槍而鬧出笑話。後來,人小鬼大的嘎子喬裝打扮成賣西瓜的小販,用木頭槍繳了胖墩翻譯的「真傢伙」。
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竟動了「嘎」氣,將槍藏到了老鴰窩里,因而受到批評關了禁閉。經過區隊長的教育,嘎子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在一次戰斗中,他受了傷在老鄉家裡修養。游擊隊攻打敵人崗樓時,他偷偷從老鄉家裡跑回參戰,不幸在進城偵察時被捕。
在敵人面前,嘎子剛強不屈,並在戰斗中逃了出來,他配合游擊隊拔掉崗樓,救出了鍾亮。勝利了,區隊長代表部隊表揚了嘎子,獎勵給他一支真正的手槍。嘎子高興極了,最終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嘎子的家鄉也解放了。
4、雨來
秋天,鬼子又開始掃盪。爸爸媽媽留下雨來一個人在家,雨來趴在炕上念識字課本,忽然聽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來把書塞在懷里就往外跑。他剛邁出門檻,就進來一個人。他抬頭一看,是交通員李大叔,隨後聽見鬼子嗚哩哇啦地叫。
李大叔忙把缸搬開,跑進洞里,小雨來趕緊把缸搬回原處。雨來剛到堂屋,鬼子就硬闖了進來。雨來為了掩護李大叔,他在敵人的引誘和嚴刑拷打下,堅強不屈,把敵人氣得暴跳如雷,嗷嗷地叫:「槍斃!槍斃!拉出去!」這時河邊響起幾聲槍響。
敵人走後,鄉親們來到河邊尋找雨來,雨來的朋友鐵頭等幾人都哭了,老人們含著淚,說:「有志不在年高。」鐵頭說:「我們沿著河沿往下找雨來的屍體吧!」
5、王二小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⑶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孩子們的故事》作文
二戰時期,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帶領下,團結一致,浴血奮戰,在付出巨大的代價之後,終於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戰爭勝利的當天,上萬名疲憊不堪,無精打採的德國戰俘排成長長的縱隊,在荷槍實彈,威風凜凜的蘇聯士兵的押解下走進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戰俘進城的消息後,人們幾乎傾城而出,紛紛湧上街頭。在寬闊的莫斯科大街兩旁,圍觀群眾人山人海,擠的風雨不透。在圍觀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蘇軍在戰勝入侵的德國法西斯的同時,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傷亡。這些老人,婦女和兒童就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當中許多人的親人,在這場異常殘酷的戰爭中被入侵的德國法西斯殺害了。
失去親人的痛苦把原本溫和,善良的人們激怒了,他們懷著滿腔的仇恨將牙齒咬得咯咯響,一雙雙充滿血絲與復仇火焰的眼睛齊刷刷的向俘虜走來的方向注視著。
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大批的軍隊和警察出動組成一堵牆,排在憤怒的人群前面。
戰俘出現了,近了,更近了。圍觀的人群開始騷動,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號,有人叫罵著讓殺人的兇手償命,接著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負責維持秩序的警察企圖阻止,馬上被洶涌人潮沖得七零八落,最後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組成人牆,好不容易才將人潮擋住。
此時,戰俘已經來到人群前面,他們個個衣衫襤褸,步伐蹣跚,每向前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他們有的頭上裹著綳帶,有的身帶重傷,有的失去手腳躺在擔架上不斷發出痛苦的呻吟。
面對激怒的人群,德國戰俘呆滯,木訥的目光中充滿了恐懼與驚慌。出於求生的本能,他們不住的後退。許多戰俘本來就身負重傷,疲憊不堪,在遭到如此驚嚇後癱軟在地。擔架上的重傷號被扔在地上,無力逃脫,拚命的哭號呼救。
這時,一位中年婦女在混亂中拚命擠過人牆,沖到一個受傷的戰俘跟前舉拳要打。
這是一個失去雙腿的重傷號,他頭上打著綳帶,破爛的軍裝上沾滿了血跡,臉上的稚氣表明他絕不會超過20歲。面對撲面打來的拳頭,他無力躲閃,瞪著驚恐的眼睛,發出絕望的哭泣。
驀地,中年婦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裡。她怔怔的看著年輕的戰俘,心頭一陣劇烈的刺痛,在這個年輕傷號稚氣的臉上,她分明看到了自己剛剛戰死的兒子的影子!
婦女猶豫了一下,嘆了口氣,那隻高舉的拳頭無力的垂了下來,婦女從懷里掏出一塊用紙包著的麵包,輕輕的遞到傷號的面前。年輕的傷號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驚恐的,帶著淚光的眼睛盯著麵包,不敢去接。直到婦女硬把麵包塞在他手中,他才如夢方醒,抓起麵包連裹在外面的紙都顧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來,看得出他一定幾天沒吃飯了,餓壞了。
看到傷號餓成這個樣子,婦女緩緩蹲下身子,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著傷號頭上的彈傷,失聲痛哭起來!
悲愴的哭聲撕心裂肺,騷動的人群一下子安靜了下來。人們驚呆了,一個個用驚異的目光注視著眼前的一切。空氣彷彿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條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們才醒悟過來。這時,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現了:那些老人,婦女,孩子,紛紛拿出麵包,火腿,香腸等各種食品,一起向受傷的戰俘擁去。
⑷ 抗日戰爭故事,寫小孩的
小兵張嗄
⑸ 關於抗日戰爭的小故事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區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
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3、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⑹ 抗日兒童團故事情節
《抗日兒童團》的故事情節:
1942年,在河北省行河縣河岔村有這樣一個兒童組織,小根生的爺爺是蘇維埃農協會長、爸爸是八路軍的團長、媽媽在軍醫院,從小根生就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立志要保家衛國、打日本鬼子,根生擔任村裡兒童團的團長,和妹妹珍珍、郭妮、麻雀、小榮等夥伴們一起在村口站崗放哨,
用他們自己的行動為鄉親和區小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天,根生從區小隊李叔叔和爺爺的對話里知道,一名在關東軍做卧底的女八路軍同志被日本鬼子追落鷹嘴潭懸崖,下落不明,便自告奮勇要進山去找那位女同志。
根生帶著小夥伴宏寶兩人進了鷹潭溝,同時日本鬼子小野中佐帶著一隊日本兵也進入了鷹潭溝。根生帶著宏寶終於搶在日本人之前找到了受傷昏迷的女共產黨南尼蘇,他們一邊躲避日本人的圍追堵截,一邊想辦法與武工隊的匯合,還要救治南尼蘇流血不止的傷。
同時,兒童團的其他成員們,也在協助武工隊阻止敵人的追捕,尋找根生和南尼蘇……為了掩護根生和南尼蘇,根生的爺爺、宏寶的外公、兒童團的夥伴們……一一倒在了敵人殘忍的槍口下。
《抗日兒童團》講述了一個熱血和感動交織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那個艱苦的年代全中國上到80老人下到10來歲孩童對祖國的熱愛、對家園的守護、對正義的擁護,向社會展示以片中主人公為代表的青少年面對生死面對侵略者的無畏無懼,
給予當代的兒童和青少年一番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洗禮。《抗日兒童團》講述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
(6)抗日戰爭孩子故事擴展閱讀:
抗日兒童團的創建背景
早在1938年6月26日,毛澤東同志為《邊區兒童》(半日刊)的題詞中教導道:「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
1942年「四?四」兒童節時,又為《解放日報》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朱德同志在為晉東南武鄉縣王家峪兒童團題詞中指出:「斗爭與學習缺一不可」。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也都分別為新安旅行團、孩子劇團的工作作出不少重要指示。
這些題詞和指示,對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黨在這個時期指導少年兒童工作的指針。
⑺ 抗日兒童故事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作家管樺寫的同名中篇小說,選入課文時有改動,講的是在那戰火連天、槍炮轟鳴的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少年雨來,聰明勇敢,游泳本領高強,為了掩護革命幹部,機智地同敵人作斗爭的故事。圍繞這一主題,課文分六個部分敘述。
第一部分講雨來的游泳本領高。雨來生活的蘆花村在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是抗日根據地。蘆花村旁有還鄉河,河裡有蘆葦,雨來每到夏天就到還鄉河游泳,所以練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領。
第二部分講雨來上夜校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他在夜校跟著老師輕聲念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第三部分講雨來掩護區交通員李大叔。在戰斗形勢異常緊張的關頭,生活在革命家庭中的雨來,在危急的情況下毫不慌張,勇敢地掩護了李大叔,並機智地把敵人引開。
第四部分講雨來和鬼子進行不屈的斗爭。雨來機智地回答敵人的盤問;拒絕了敵人的哄騙和利誘;在敵人威脅、毒打下也沒有屈服。
第五部分講蘆花村的人們誤以為雨來犧牲了。村裡人都說:「雨來是個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部分講雨來並沒有死。雨來能夠在敵人的槍口底下巧妙逃生,進一步表現雨來的機智勇敢。
本文的故事情節緊湊而又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將一位熱愛祖國、不畏強敵的少年英雄展現在讀者面前。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戰爭年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小英雄雨來勇敢機智的品質,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二是運用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本文篇幅較長,因此要訓練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了解內容。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難點是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這是雨來能夠掩護革命幹部,同日寇作斗爭的思想基礎,正是因為雨來對祖國深切的愛,才有了後面勇救交通員、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直朝後院跑去。
這一系列動作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雨來的機智勇敢。因為年齡小,面對雪亮的刺刀,敵人以為雨來害怕,不顧一切朝後院跑去,實際上,雨來是為了把敵人引開,保護交通員。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
這是一處細節描寫。鮮血滴在「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幾行字上,表明了雨來誓死保護交通員,和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與堅強意志;體現了中國人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祖國的決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卻含蓄深刻。這句話既寫了當時的場景,又將鮮血和愛國巧妙地聯系在一起,會使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無窮的回味。
④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氣、志向;年高:年紀大。有志氣不在於年紀大,指人貴在有志,不能憑年齡大小來衡量,只要有志氣,年輕也能做出優異成績。這是人們對雨來的贊揚,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深深感動、激勵著蘆花村的人們。
(2)對詞語的理解。
晉察冀邊區:晉,山西省簡稱,察,察哈爾省(1952年撤銷,分別並入河北、山西兩省)簡稱,冀,河北省簡稱。晉察冀邊區是我抗日根據地之一。
門檻:門框下部挨著地面的橫木(也有用石頭的)。
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勁推的樣子。
劫難:災難。
趔趄:身體歪斜,腳步不穩要摔倒的樣子。
雞冠花:一種草本植物,開的花形狀像雞冠,通常為紅色。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了解雨來為掩護革命幹部和日寇英勇斗爭的故事,學習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給課文的每個部分加小標題。
三、教學建議
1.這篇課文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前「連接語」的要求自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最後,組織學生講故事。
2.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品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可將這一問題的解決融入到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這一環節中,注意抓住一些關鍵句子,讓學生想,讓學生談。如「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一直朝後院跑去」一句,可讓學生想像:雨來此時心裡是怎麼想的,想像後討論: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3.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了解內容,這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學生閱讀每一部分時,教師提出閱讀時間要求,促使學生加快閱讀速度。對於每部分內容的把握,可採用加小標題的形式予以落實。對加小標題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學生基本上概括了本部分的內容,語句通順即可,不必強求一致。以下標題供參考:
①游泳本領高 ②上夜校念書
③掩護李大叔 ④勇斗鬼子
⑤寧死不屈 ⑥機智逃生
也可以選用課文中的語句作小標題。引用原句要加引號。如:
①「望著媽媽笑」 ②「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③「把缸挪回到原地」 ④「什麼也沒看見」
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來沒有死」
4.講故事,有利於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根據本組教學內容的特點,可組織一次「英雄故事會」,除講述課文中的英雄故事外,還可廣泛收集課文外的其他英雄故事,讓英雄的故事激勵孩子們奮發向上。
5.課後安排了「資料袋」,內容為「戰爭讓無數人失去了生命」。安排在這里有利於幫助學生認識戰爭,特別是為學生閱讀理解後面的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應組織學生閱讀、了解。
6.本課多音字較多,要注意讀准字音。如:「還」、「彈」、「扎」、「擰」,在本課分別讀「huán」、「dàn」、「zhā」、「nínɡ」。課文中有些詞語,現在已不常用,如「晉察冀邊區」、「掃盪」,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准,理解基本意思。還有些鬼子說的話,具有日語特點,如「這個,金的,也給你」,要注意幫助學生正確朗讀和理解。
四、相關鏈接
管樺 原名鮑化普,著名作家、詩人、畫家。河北省豐潤縣人。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1942年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曾任報社記者,在軍區政治部劇社工作,在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研究室任研究員。在冀東農村落戶期間,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是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曾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主席,北京老舍文藝基金會會長,北京老舍研究會會長,一級作家。是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專業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荊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來》,長篇小說《將軍河》及《管樺中短篇小說集》等。2002年8月17日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在河北唐山家鄉病逝,享年81歲。
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被選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來》,作家管樺說,雨來的形象絕不是作家憑空想像的。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裡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管樺本人在內。小說中的蘆花戲水,星夜攻讀,智護交通員的情節,葦叢雛鴨、五穀飄香的田園風光景物,鮮活的方言土語,無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場波起雲涌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燕趙大地的真實寫照。
1940年,管樺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但濃濃的鄉情,給他留下了無限的眷戀。他從小親身經歷目睹了年長他幾歲的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兒童,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望,捕捉敵情。從軍後,童年時代的情景,總是像演電影似的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就這樣,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雨來沒有死》。這成了管樺創作生涯的開端。
初稿寫成後,管樺首先請當時任魯迅文學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審閱。周立波被小說中主人公雨來的精神所吸引、感動,連連稱贊這篇小說寫得有骨頭有肉,非常值得一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勵並指點管樺繼續寫下去,要寫成一部真實反映冀東人民抗日斗爭的中篇或長篇小說。
《雨來沒有死》這篇處女作,194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全國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來竟會成為他的「保護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沖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斗管樺。當一群臉上還帶著稚氣、對管樺一無所知的學生,拿著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著《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怎麼好意思對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過的偶像的人動手呢?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
風雲過後,年逾古稀的管樺深知革命傳統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牽夢縈「雨來」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英雄精神了。管樺說:「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談何愛國?」為了使「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發揚,管樺打算在家鄉的還鄉河公園里建一座小英雄雨來紀念園,讓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學習英雄,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教育熏陶。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來紀念園」終於在還鄉河公園落成了。
管樺在小英雄雨來紀念碑上親筆寫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祖國家園與敵進行頑強的斗爭。在那個戰爭年代,像雨來那樣站崗放哨、手拿紅纓槍、挺起小胸脯、給八路軍送信、帶路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來紀念園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們經常光顧之處。在那裡,會使人勾起一段歷史的回憶,仰望雨來塑像,曾經讀著雨來的故事長大的人們和正在學著雨來的故事成長的孩子們,都常常會重溫《小英雄雨來》中那句不止激勵過一代人的名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
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 中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並以此為起點,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各族人民從此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斗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建立偽「滿洲國」。1932年製造上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山海關和熱河,並不斷挑釁。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蘆溝橋事變,並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面抗戰開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武裝進入淪陷區,開辟敵後根據地,積極進行對敵作戰,抗擊侵華日軍。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迅速粉碎了關東軍,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遞交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日軍的野蠻侵略激起了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的民族精神,經過8年浴血奮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取得了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抗日兒童團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下的許多抗日根據地都成立了抗日兒童團的組織。
抗日兒童團員們在青年救國會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斗爭,他們同抗日軍民一道,廣泛參加各種抗日活動,十分活躍。抗日兒童團的任務是:宣傳大家打日本;偵察敵情抓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尊敬抗戰官和兵;幫助軍屬來做事;學習生產不稍停。從東北的黑土地到晉西北的黃土高原,從蘇北地區到陝甘寧邊區,到處活躍著抗日兒童團員們的身影。
到1940年,陝甘寧邊區有7萬兒童團員,蘇北解放區有18萬少年隊和兒童團員,華北抗日根據地有60萬兒童團員,他們是當時抗日兒童團的主力。
其中,最為活躍和出色的是晉察冀邊區的兒童團,他們站崗放哨、捉漢奸、送情報,利用自己年紀小,不被注意的特點,深入敵後,出色地完成任務。在晉冀一帶,直到現在仍流傳著小英雄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引進八路軍包圍圈的故事。晉察冀邊區抗日兒童團還開展了「五不運動」:不給敵人帶路;不給敵人送信;不吃敵人的糖;不念敵人的書:不告訴敵人藏糧的地方。
⑻ 抗日戰爭時期的小故事100
1、抗日戰爭時期,在龍門村裡有一個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既勇敢又機靈,因而被選為兒童團的團長,協助八路軍更好的完成任務。一天,老村長交給海娃一封信,讓他盡快給八路軍送去,臨走時還不忘叮囑他:這封信非常重要,一定要安全送到啊!
海娃拍著胸脯說:放心吧,村長,我一定按時完成任務。說完就急忙把信揣好,趕著羊群上路了。可是走著走著海娃,發現前面有一大堆人馬浩浩盪盪的向這邊走來。不好,!這是敵人的掃盪隊伍。海娃心想:千萬不能讓信落到敵人的手裡。
眼看著敵人一步步的逼近了,海娃別提有多著急了。突然,他看到領頭的那隻大綿羊,靈機一動,有了好主意。海娃趕緊把信從懷中拿了出來,綁在了領頭的那隻綿羊的大尾巴下面。敵人走近了,看見了海娃惡狠狠的說:小孩你要干什麼去?海娃說:我要到對面山上放羊去。
敵人不相信,可是搜遍了海娃的全身卻什麼也沒找到,於是就把他放走了。海娃趕著羊群順利的把信送到了八路軍的手裡,完成的任務。
2、劉半農一直討厭日本人,甚至和日本人關系密切的人也很討厭。朋友周作人娶了一個日本妻子,當時,為了保護日本僑民,日本駐華機構經常在他們的住所懸掛日本膏葯旗。周作人的門階也不例外,有一次,劉半農去拜訪周家,走到門口就要離開。
回家後,他氣呼呼地說:「周作人又把日本的膏葯旗掛起來了,我一定要和他斷絕來往!」
3、1936年,日本想在成都設立領事館。8月23日,成都成千上萬的民眾包圍了日本大川飯店,並高呼:「打東洋鬼子!」這時,漢奸劉洵玉站在街上的窗前。大喊「打不得呀,打出國際問題來,哪個負責呀!」
群眾憤怒地喊道:「先打漢奸!」他們沖進大川飯店,漢奸劉訓煦逃進內室,被抓出來挨了一頓打。
4、抗日戰爭在上海爆發後,上海實業家胡厥文組織同行業的人在上海設立臨時工廠,日夜趕制手榴彈、地雷、穿甲彈等武器支援戰爭。因為日以繼夜,甚至沒有時間剃鬍子,胡厥文說:「蓄之以記國恥,等趕走了倭寇時再剃。」胡厥文沒有食言,他的鬍子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才剃光。
5、1937年,當四川軍隊從四川撤出時,人們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糕的軍隊」。它以糟糕的軍紀、糟糕的武器和糟糕的戰鬥力而聞名。然而,這支「最糟糕的軍隊」自1937年上海戰爭以來,幾乎是無役不從的,傷亡人數佔全國抗日戰爭軍隊的五分之一。
在抗日戰爭後期,對這支「最差的軍隊」的評價被譽為「川軍能打」和「無川不成軍」。
⑼ 抗日戰爭兒童團的故事
1937年8月底,八路軍從陝西韓城的靈芝東渡黃河到達山西。9月份,八路軍總部設在山西省五台縣南茹村之後,八路軍的身影就不時出現在各個村落,他們走訪慰問當地老百姓,關切詢問群眾的生活情況,藉以擴大我軍影響。
由於當時山西境內的情況比較復雜,多種勢力混合、交錯在一起,老百姓從心底里非常懼怕「扛槍桿子的人」。
一天,在五台縣的神頭村突然來了幾個頭戴斗笠、打著綁腿、扛著長槍的人。這幾個人與以往扛槍桿子的人似乎大不一樣,他們一見到老百姓就噓寒問暖,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
後來人們才弄清,這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到抗日前線打鬼子的。由於年少無知加上太淘氣,當時年僅14歲的楊建業還頑皮地奪過八路軍的槍支,拿著去玩耍。
次年,八路軍在神頭村成立了兒童團,楊建業擔任了兒童團的團長。說是兒童團,其實就是十七八個小毛孩,小的只有七八歲,大的也不過十四五歲。不過,楊建業可認真了,他紅纓槍一扛,每次都走在隊伍的最前頭,正式地「干起了革命」。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它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它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也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創建背景
早在1938年6月26日,毛澤東同志為《邊區兒童》(半日刊)的題詞中教導道:「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1942年「四?四」兒童節時,又為《解放日報》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朱德同志在為晉東南武鄉縣王家峪兒童團題詞中指出:「斗爭與學習缺一不可」。 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也都分別為新安旅行團、孩子劇團的工作作出不少重要指示。這些題詞和指示,對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黨在這個時期指導少年兒童工作的指針。
⑽ 抗日戰爭那時的兒童故事內容有哪些要故事內容。
王二小,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版時期,王二小的權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