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浙東抗日戰爭有哪些根據地

浙東抗日戰爭有哪些根據地

發布時間:2021-03-07 03:20:36

㈠ 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大約參觀多久

不收哦。
景點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四明山是全國19塊根據地之一,為中國革命立專下了不朽的功勛屬。曾有無數革命志士在這里拋頭顱灑鮮血,留下了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政治部舊址、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浙東行政公署、浙東抗日軍政幹校舊址等眾多紅色革命遺跡,創造了中國帶領人民抗日救國、拯救民族危難的光輝歷史。由中共中央宣傳部《黨建》雜志、中國紅色旅遊網共同主辦2005年度「中國紅色旅遊十大景區」評選活動中,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被評為「中國紅色旅遊十大景區」之一。2006年5月25日,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被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㈡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共建立的幾個抗日根據地

一共有21個。下面是詳細的介紹: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人。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
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和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

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

華南抗日根據地:包括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後,原在東江一帶的紅軍游擊隊,在曾生等領導下,組成抗日游擊隊,建立東江根據地。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原在當地的紅軍游擊隊和海南島人民,在馮白駒等領導下,建立瓊崖根據地。兩地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粉碎敵人多次「掃盪」,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由楊靖宇領導。「盧溝橋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他們以打擊敵人後方和援助關內抗日為中心任務,破壞交通,使日本侵略軍疲於奔命。後來,日軍主力回師敵後,東北抗戰轉入極端困難時期。東北抗日聯軍被迫出沒在大森林中。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和裝備優勢的日軍堅持斗爭,直到獲得最後勝利。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區,東臨黃海,南至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1941年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新四軍發展華中敵後游擊戰爭作了具體部署,要求新四軍「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准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

皖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斗,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河南抗日根據地:開辟河南新區,是抗日戰爭後期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經過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開辟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系,對於堅持全國抗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有著重要的意義。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辟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人。

湘鄂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後,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鄂南抗日游擊區。1942年,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長江,建立了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後因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鄂南根據地,部隊除留一部堅持當地游擊戰爭外,主力部隊撤退鄂中,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在極端困難中堅持了抗日陣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初,長期戰斗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馬白山分任正副大隊長,下轄三個中隊,隊員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軍數千人在海口一線登陸,國民黨軍撤退,海口、榆林淪陷。是日,獨立隊派一中隊在敵東進必經之地潭口設伏,戰斗從早晨持續到黃昏。潭口阻擊戰,揭開了瓊崖抗戰的序幕。

㈢ 六大抗日根據地都是什麼

抗日根據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建立的反抗日本佔領軍的統治而建立的根據地。
中國各抗日根據地為:陝甘寧、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華中、華南、蘇北、蘇中、蘇浙皖、淮北、淮南、皖江、浙東、河南、鄂豫皖、湘鄂、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
其中的六大抗日根據地為:
1、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2、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人。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3、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
4、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5、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6、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和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

㈣ 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都是哪些

你好嚴格來說是16塊根據地陝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蘇浙、浙東回、蘇中、蘇北、淮答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贛、東江、瓊崖。
我黨1945年抗戰勝利對外說的是19塊解放區,這個和根據地不是一個概念,比如粟裕將軍抗戰時新四軍渡江進入蘇南和浙西兩個解放區其實可以算一塊根據地。

㈤ 抗日戰爭根據地和解放戰爭的根據地有哪些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口。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口。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和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
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
華南抗日根據地:包括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後,原在東江一帶的紅軍游擊隊,在曾生等領導下,組成抗日游擊隊,建立東江根據地。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原在當地的紅軍游擊隊和海南島人民,在馮白駒等領導下,建立瓊崖根據地。兩地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粉碎敵人多次「掃盪」,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由楊靖宇領導。「盧溝橋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他們以打擊敵人後方和援助關內抗日為中心任務,破壞交通,使日本侵略軍疲於奔命。後來,日軍主力回師敵後,東北抗戰轉入極端困難時期。東北抗日聯軍被迫出沒在大森林中。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和裝備優勢的日軍堅持斗爭,直到獲得最後勝利。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區,東臨黃海,南至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1941年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新四軍發展華中敵後游擊戰爭作了具體部署,要求新四軍「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准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
皖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斗,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河南抗日根據地:開辟河南新區,是抗日戰爭後期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經過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開辟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系,對於堅持全國抗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有著重要的意義。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辟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
湘鄂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後,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鄂南抗日游擊區。1942年,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長江,建立了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後因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鄂南根據地,部隊除留一部堅持當地游擊戰爭外,主力部隊撤退鄂中,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在極端困難中堅持了抗日陣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初,長期戰斗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馬白山分任正副大隊長,下轄三個中隊,隊員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軍數千人在海口一線登陸,國民黨軍撤退,海口、榆林淪陷。是日,獨立隊派一中隊在敵東進必經之地潭口設伏,戰斗從早晨持續到黃昏。潭口阻擊戰,揭開了瓊崖抗戰的序幕。
解放戰爭:
晉冀魯豫、
大別山、
晉察冀、
豫皖蘇、
陝甘寧、
山東

㈥ 抗日根據地有哪些

有以下這些: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口。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口。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和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
華中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辟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辟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餘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
華南抗日根據地:包括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後,原在東江一帶的紅軍游擊隊,在曾生等領導下,組成抗日游擊隊,建立東江根據地。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原在當地的紅軍游擊隊和海南島人民,在馮白駒等領導下,建立瓊崖根據地。兩地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粉碎敵人多次「掃盪」,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由楊靖宇領導。「盧溝橋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他們以打擊敵人後方和援助關內抗日為中心任務,破壞交通,使日本侵略軍疲於奔命。後來,日軍主力回師敵後,東北抗戰轉入極端困難時期。東北抗日聯軍被迫出沒在大森林中。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和裝備優勢的日軍堅持斗爭,直到獲得最後勝利。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區,東臨黃海,南至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皖南事變前統稱蘇北。1941年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新四軍發展華中敵後游擊戰爭作了具體部署,要求新四軍「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斗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准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
皖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斗,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溪、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河南抗日根據地:開辟河南新區,是抗日戰爭後期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經過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開辟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系,對於堅持全國抗戰,控制中原戰略要地,有著重要的意義。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辟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陽,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
湘鄂抗日根據地: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後,中共鄂南特委成立,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地方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鄂南抗日游擊區。1942年,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長江,建立了以大幕山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後因國民黨頑固派大舉進攻鄂南根據地,部隊除留一部堅持當地游擊戰爭外,主力部隊撤退鄂中,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在極端困難中堅持了抗日陣地。
東江抗日根據地:地處珠江江口、廣(州)九(龍)鐵路兩側,包括東莞、惠陽、寶安、增城、博羅等縣。這裡面向大海,背靠廣州,是日軍進攻廣州、侵犯華南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瓊崖抗日根據地:1938年12月初,長期戰斗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馬白山分任正副大隊長,下轄三個中隊,隊員300多人。1939年2月10日,日軍數千人在海口一線登陸,國民黨軍撤退,海口、榆林淪陷。是日,獨立隊派一中隊在敵東進必經之地潭口設伏,戰斗從早晨持續到黃昏。潭口阻擊戰,揭開了瓊崖抗戰的序幕。

㈦ 浙江哪些地方是抗日戰爭的地方

浙江幾乎全省都是抗日戰爭的地方,比如,杭州因抗戰而把剛建成沒幾個月的錢塘江大橋由設計者茅以升老先生親手給炸了;金華,到處有日本鬼子搞細菌戰的遺害者;日本鬼子的血債數也數不清呀……

㈧ 抗日戰爭時期,浙東抗日根據地為全國幾個解放區之一

19個
至1945年3月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解放區共有19個,即:陝甘寧邊區、版晉察冀邊區、冀權熱遼邊區、晉綏邊區、晉冀豫邊區、冀魯豫邊區、山東解放區、蘇北解放區、蘇中解放區、蘇浙皖解放區、淮北解放區、准南解放區、皖中解放區、浙東解放區、鄂豫皖解放區、廣東解放區、瓊崖解放區、河南解放區、湘贛解放區,面積共計約956960萬平公里,人口約9550萬人

㈨ 六大抗日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指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建立的反抗日本佔領軍的統治而建立的根據地。
中國各抗日根據地為:陝甘寧、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華中、華南、蘇北、蘇中、蘇浙皖、淮北、淮南、皖江、浙東、河南、鄂豫皖、湘鄂、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
其中的六大抗日根據地為:
1、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2、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人。在聶榮臻率領下,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與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3、晉綏抗日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由賀龍、關向應領導創建,後又與當地武裝相結合,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據地軍民和日偽軍作戰10100多次,斃傷日偽軍10萬餘人。
4、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太行山為依託,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5、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6、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掃盪」,和日偽軍作戰1.9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

㈩ 抗日戰爭前的浙江有沒有紅軍的根據地,在什麼地方。

有,在浙江南部,稱紅軍挺進師。

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
70年前,中版華民族處於權存亡之際,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紅軍挺進師轉戰浙南,浴血奮戰,匯合當地革命力量,開辟了浙南遊擊根據地。其地域大致包括現在的溫州全市和麗水、台州的部分地區以及毗鄰的福建省的福鼎縣。
紅軍挺進師,這支英勇的部隊,以數千之眾牽制了國民黨十萬大軍,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紅軍的長征;
紅軍挺進師,這支頑強的部隊,馳騁於浙南山區,為創建和保存這個戰略支點,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紅軍挺進師,這支靈活的部隊,國難當頭,戰略轉變,與國民黨當局達成和平協議,奔赴抗日前線……

閱讀全文

與浙東抗日戰爭有哪些根據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