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民黨軍隊抗戰歷史
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間,中華@民@國@政@府軍發動大型會@@戰二十二次,重要戰斗1117次,小型戰斗二八九三一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0人,毀機2468駕。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其中壯烈犧牲在戰場上的國@民@革龘@命@軍將軍即達二百餘位。同志哥你有什麼話要說的?
我只能說史書是勝利者寫的,一個漠視英雄的民族必將失去他應有的尊嚴的。
-1937年8月凇滬會戰
-1937年9月太原會戰
-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
-1938年1月徐州會戰
-1938年5月蘭封會戰
-1938年6月武漢會戰
-1939年5月隨棗會戰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11月桂南會戰
-1940年5月棗宜會戰
-1941年1月豫南會戰
-1941年3月上高會戰
-1941年5月晉南會戰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年4月浙贛會戰
-1943年5月鄂西會戰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
-1944年4月豫中會戰
-1944年5月長衡會戰
-1944年8月桂柳會戰
-1945年4月湘西會戰
㈡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里有抗日烈士嗎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里有抗日烈士,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犧牲上百萬,每個人都是保家衛國的抗日烈士,而這些烈日新中國政府都予以承認,撫恤金也按新中國革命烈士撫恤金進行補助。
烈士的范圍包括:
(一)辛亥革命中因參加反對滿清統治而犧牲的烈士。
(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因參加東征和北伐戰爭而陣亡的烈士。
(三)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因參加國內革命戰爭和武裝起義而犧牲的烈士和工農紅軍官兵。
(四)一九三二年一月淞滬抗日戰役,一九三三年三月長城抗日戰役、一九三三年夏察北抗日戰役、一九三六年冬綏遠抗日戰役中犧牲的官兵和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日聯軍犧牲的官兵。
(五)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因參加抗日戰爭犧牲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部隊官兵。
(六)在人民解放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
(七)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來因參加各種革命斗爭被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殺害的烈士,因參加革命斗爭入獄病死者也包括在內。
(2)抗日戰爭國民黨軍隊擴展閱讀
民政部公布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包括但不限於):
孫銘武(1889—1932) 遼東血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
周建屏(1892—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
范 藎(1899—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4軍198師副師長;
范築先(1882—1938) 山東省第6區行政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洪麟閣(1902—1938)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兼第3路總指揮;
趙渭濱(189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參謀長;
趙錫章(190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軍70師215旅旅長;
理 琪(1908—1938)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主席;
薩師俊(1895—1938) 海軍第1艦隊中山艦艦長;
黃啟東(189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7軍23師參謀長。
㈢ 抗日時期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各叫什麼名字
國民黨正規軍叫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的軍隊北方的叫八路軍,南方的叫新四軍,也屬於國民革命軍的序列。
1、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前改為「中華民國國軍」,即為國家之軍隊,但實質上仍屬國民黨控制領導,1949年國共內戰失敗後退守台灣地區,由台灣地區行政當局直接控制,在大陸也稱為台軍 。
國軍早期的將領和軍官,是由設立在廣州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國黃埔軍校)培養和訓練的,國軍參加過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
2、八路軍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
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3、新四軍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迫於日軍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終於與中國共產黨達成關於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組成一個軍,於大江南北和閩浙兩省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協議。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南方8省13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
經由中共中央提名,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
(3)抗日戰爭國民黨軍隊擴展閱讀
國民革命軍創立過程: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廣州創立中國黃埔軍校。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也稱黨軍。由黃埔軍校學生組成的黃埔軍校軍為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為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建國粵軍」為第四軍,福軍為第五軍。初期國民革命軍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編湖南的「攻鄂軍」為第六軍,軍長程潛。3月,改編廣西軍隊為第七軍,軍長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參加革命,部隊改編為第八軍。7月誓師北伐,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為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介石任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軍軍長及黨代表分別為:(一軍)何應欽/繆斌;(二軍)譚延闓/李富春;(三軍)朱培德/朱克靖;(四軍)李濟深/廖乾五;(五軍)李福林/李朗如;(六軍)程潛/林伯渠;(七軍)李宗仁/黃紹竑;(八軍)唐生智/劉文島(1926年8月前)。北伐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進展,擴編為49個軍,19個獨立師。
㈣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投入多少兵力
抗戰期間,國軍消耗極大。七七事變前,國軍僅有現役士兵170萬人,而後來國軍損失超過450萬。國軍一邊徵募新兵,一面堅持抗戰,殊為不易。但因軍官腐敗、兵制混亂,導致軍中有很大空額,甚至最高統帥部也無法確知國軍的實際兵力。
國軍中「吃空額」的問題由來已久,抗戰爆發後呈愈演愈烈之勢。宋希濂回憶,1942年,遠征軍中「有許多空缺, 入緬時各級部隊長就已冒領了許多錢。及到戰爭失敗, 許多下級幹部和士兵都病死、餓死或被敵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當入緬軍喪師辱國, 舉國震動,士兵的親屬得到噩耗,悲痛萬分的時候,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須發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 他們就愈高興。」
1943年戴笠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也披露,駐在雲南的中央軍各師長,都自稱「現有戰鬥士兵八九千人」,但實際上「師士兵缺額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師現在騰北一帶游擊,實數僅約四千人,八十八師現任怒江西面防務,實數僅約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師現任怒江正面防務,其戰鬥士兵有五千人,尚較其他各師為多。」國軍一個師的滿員編制大約是1.1萬人。
戴笠上報的這種情況在國軍中當屬常見。1944年9月,桂柳會戰時,楊森率第二十七集團軍參戰。該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張發奎說,這三個軍「全是從湖南戰場潰敗下來的部隊,都嚴重缺額」。依據當時的統計,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張發奎還透露,「軍、師級單位上報長官部的兵力數字比實有數字少,因為他們害怕再被指派擔負艱難的任務。上報長官部的人數與上報中央不同,他們上報中央則是多報。」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謂「天下第一師」,同樣如此。黃埔軍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權,曾在胡宗南軍中服役。他回憶,「在第一師『吃空名』已是公開的秘密。以連的建制約130名士兵計算,連里大概要吃一成;營長要在各連掛5名空額,那麼各連的空額就在20人左右;師直屬部隊就更有問題。據說駐在西安近郊的一個師,全師僅有3000人。」如果陶萃權的說法屬實,那第一師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虛報士兵人數即有機會侵吞軍餉,所以軍中長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隊被中央縮編。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時,即利用一些人的這種心態,予以拉攏。1941年,「湯恩伯要吃掉一戰區六十八軍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殘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戰區,「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實只一師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淚縱橫」。由此,米文和就繼續能從中央領取一個軍的軍餉了。
國軍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都普遍存在「吃空額」的現象。至於具體的空額數量,因為沒有確實的資料,只能依據現有材料,大致估計一下。
從上面所舉事例來看,一個一萬多人的師,缺額三四千,乃至一半,幾乎是常事。蔣介石在1941年12月時也曾說,「我前方部隊兵額之空虛,已為全國盡知之缺點。各級層層蒙蔽,至有一師之中缺額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視為故常。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時不能作半師之用,及至事後申報戰役經過則又任意浮報,動稱一師死傷五六千人。」一個師有3000人空額,還是是情況比較好的,有的師甚至僅有2000多人。平均下來,國軍能參與戰斗的士兵人數,當只有名義上編制的一半。
陳誠在抗戰後期任軍政部長,他晚年回憶也可印證以上的推測。他說,「國軍預算員額為五百萬員名,而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據當局推斷,如經核實整編,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以此而論,半數以上的軍費開支都是不實不盡的。」
國軍中士兵空額眾多,一方面固然是緣於軍官腐敗,另一面其實也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之間,正通過創建新部隊或恢復舊部隊來達到某種競爭」。如齊錫生所說,抗戰開始後,「大量帶有『新』或『臨時』標志的師的出現,便可證明政府對部隊膨脹缺乏控制。這些部隊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出現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連這些部隊指揮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結果中央政府與地方指揮官都成了『數字幻覺』的犧牲品,創建的部隊遠遠超出了國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個軍的編制收納僅有一個師的米文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地方勢力的存在,在加劇國軍編制數量惡性增長的同時,也阻礙了中央政府對空額部隊的整編。這種狀況直至內戰爆發後,也沒能改變。以至後來周恩來在招降國民黨軍的演講中還需承諾,對投降部隊不裁兵,「按照原人數、原編制、原番號集中整訓」。
㈤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
37,38年,日本要徹底打垮gmd,於是死拼。後來,日本要跟美國較量,於是打為輔,勸降為主,主力調到東南亞去了。
㈥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有多少軍隊
1937年8月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利用平型關天險設伏,在月24日一舉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接著,第一二0師進入晉西北,取得雁門關大捷。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以無數次小的戰斗,對日軍進行襲擊。這樣的戰斗,天天進行,處處發生,使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其中,重大的戰役戰斗主要有:1939年7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晉東南打破日偽軍14萬人的「九路圍攻」,殲敵近萬人;1939年冬季晉察冀北嶽區反「掃盪」作戰中,雁宿崖、黃土嶺之役,共殲敵1500餘人並擊斃日軍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創抗戰以來在敵後戰場上擊斃日軍高級將領的先例;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105個團、40萬人的兵力,連續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共與敵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790人,俘日軍2811人,俘偽軍18407人,破壞鐵路470公里,破壞公路1500公里。
1941年起,敵後抗戰進入了極端困難的階段。抗日軍民面對日軍野蠻、殘酷的軍事「掃盪」、蠶食、清鄉,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英勇頑強的斗爭。其中冀中軍民的反「掃盪」斗爭,尤其艱苦卓絕。敵後抗日軍民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打得敵人人仰馬翻,魂飛魄散。蘇北新四軍82烈士血戰劉老莊,晉察冀狼牙山五壯士捨身跳懸崖,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戰歌。從1941年6月至1943年5月,八路軍、新四軍共進行反「掃盪」戰斗420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4萬人。
1943年開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變化,中國敵後解放區度過嚴重困難時期。到1945年4月,主力部隊發展到91萬人,民兵發展到220萬人,19個解放區共有面積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00萬。從5月起,八路軍、新四軍相繼發動對敵夏季攻勢,晉察冀軍民發動了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戰役,晉察魯豫軍民發動了東平、安陽戰役;山東軍民發動了臨沂等10個戰役;新四軍發動了宿南和睢寧戰役。這些戰役皆沉重打擊了日軍,為全面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態勢。
1945年8月上旬,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敵後各解放區軍民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了對日軍的全面大反攻。從8月11日到10月10日的兩個月中,共斃傷俘日偽軍23萬餘人,收復城市197座,收復國土31.52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餘萬
㈦ 抗戰時期國民黨有多少部隊
抗戰期間,國軍消耗極大。七七事變前,國軍僅有現役士兵170萬人,而後來國軍損失超過450萬。國軍一邊徵募新兵,一面堅持抗戰,殊為不易。但因軍官腐敗、兵制混亂,導致軍中有很大空額,甚至最高統帥部也無法確知國軍的實際兵力。
國軍中「吃空額」的問題由來已久,抗戰爆發後呈愈演愈烈之勢。宋希濂回憶,1942年,遠征軍中「有許多空缺, 入緬時各級部隊長就已冒領了許多錢。及到戰爭失敗, 許多下級幹部和士兵都病死、餓死或被敵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當入緬軍喪師辱國, 舉國震動,士兵的親屬得到噩耗,悲痛萬分的時候,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須發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 他們就愈高興。」
1943年戴笠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也披露,駐在雲南的中央軍各師長,都自稱「現有戰鬥士兵八九千人」,但實際上「師士兵缺額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師現在騰北一帶游擊,實數僅約四千人,八十八師現任怒江西面防務,實數僅約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師現任怒江正面防務,其戰鬥士兵有五千人,尚較其他各師為多。」國軍一個師的滿員編制大約是1.1萬人。
戴笠上報的這種情況在國軍中當屬常見。1944年9月,桂柳會戰時,楊森率第二十七集團軍參戰。該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張發奎說,這三個軍「全是從湖南戰場潰敗下來的部隊,都嚴重缺額」。依據當時的統計,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張發奎還透露,「軍、師級單位上報長官部的兵力數字比實有數字少,因為他們害怕再被指派擔負艱難的任務。上報長官部的人數與上報中央不同,他們上報中央則是多報。」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謂「天下第一師」,同樣如此。黃埔軍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權,曾在胡宗南軍中服役。他回憶,「在第一師『吃空名』已是公開的秘密。以連的建制約130名士兵計算,連里大概要吃一成;營長要在各連掛5名空額,那麼各連的空額就在20人左右;師直屬部隊就更有問題。據說駐在西安近郊的一個師,全師僅有3000人。」如果陶萃權的說法屬實,那第一師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虛報士兵人數即有機會侵吞軍餉,所以軍中長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隊被中央縮編。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時,即利用一些人的這種心態,予以拉攏。1941年,「湯恩伯要吃掉一戰區六十八軍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殘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戰區,「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實只一師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淚縱橫」。由此,米文和就繼續能從中央領取一個軍的軍餉了。
國軍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都普遍存在「吃空額」的現象。至於具體的空額數量,因為沒有確實的資料,只能依據現有材料,大致估計一下。
從上面所舉事例來看,一個一萬多人的師,缺額三四千,乃至一半,幾乎是常事。蔣介石在1941年12月時也曾說,「我前方部隊兵額之空虛,已為全國盡知之缺點。各級層層蒙蔽,至有一師之中缺額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視為故常。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時不能作半師之用,及至事後申報戰役經過則又任意浮報,動稱一師死傷五六千人。」一個師有3000人空額,還是是情況比較好的,有的師甚至僅有2000多人。平均下來,國軍能參與戰斗的士兵人數,當只有名義上編制的一半。
陳誠在抗戰後期任軍政部長,他晚年回憶也可印證以上的推測。他說,「國軍預算員額為五百萬員名,而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據當局推斷,如經核實整編,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以此而論,半數以上的軍費開支都是不實不盡的。」
國軍中士兵空額眾多,一方面固然是緣於軍官腐敗,另一面其實也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之間,正通過創建新部隊或恢復舊部隊來達到某種競爭」。如齊錫生所說,抗戰開始後,「大量帶有『新』或『臨時』標志的師的出現,便可證明政府對部隊膨脹缺乏控制。這些部隊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出現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連這些部隊指揮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結果中央政府與地方指揮官都成了『數字幻覺』的犧牲品,創建的部隊遠遠超出了國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個軍的編制收納僅有一個師的米文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㈧ 抗戰時期的國民黨軍隊怎麼樣
關於抗戰: 【根據國民政府國防部1947年10月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作戰消耗合計3,227,926人,其中陣亡1,328,501人(包括八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1.7萬名校尉),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因病消耗合計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殘廢191,644人,逃亡323,436人。兩項合計為4,165,458人。】 1、諾門坎戰役簽訂停戰協定時由日、「滿」、蘇、「蒙」「四國組成委員會」,勘定所謂「滿」、「蒙」邊界。當時國共雙方的態度是:前者考慮到蘇聯援助沒有進行直接譴責,但對日蘇條約侵犯中國主權提出強烈抗議;後者由於和蘇聯素來關系密切,在當時發表了理解和支持蘇聯的言論。p256 2、10月19日(皓日),蔣介石指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致電朱德、彭德懷、葉挺……指責八路軍、新四軍所屬部隊「一,不守戰區范圍自由行動;二,不遵編制數量自由擴充;三,不服從中央命令破壞行政系統;四,不打敵人專事並吞友軍。」同時將國民黨「中央提示案」以最後決定的形式通知,限令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全部移到黃河以北。這實際上就是要將新四軍以合法的名義擠出華中這塊人力資源充足、經濟條件富裕、水陸交通發達的地區,使新四軍在羽毛尚未完全豐滿之時,到黃河以北與敵之重兵作戰,以假日本人之手,大量消耗新四軍。p276 -------------------- 在八年抗戰中,雙方投入兵力超過十萬人的會戰就有廿二次,其中八61一三淞滬會戰雙方投入一百零七萬軍隊,是二次大戰中最大的會戰,規模與傷亡都甚於諾曼底、硫磺島之戰,還有台兒庄大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常德之戰、衡陽戰役、緬甸戰役……在八年抗戰中,國軍將官陣亡有二百零六名,包括集團軍總司令兩名(張自忠、李家鈺)、軍長八名(郝夢齡、吳克仁、馮安邦、陳安寶、唐譽源、武士敏、王甲本、王銘章)、副軍長兩名(佟齡閣、鄭作民)、師長廿名(饒國華、戴安瀾、孫明瑾、趙登禹、石作衡、李必蕃、彭士量、劉家麒、許國璋、鍾毅、方叔洪、朱世勤、寸性奇、王俊、闞維雍、劉桂五、王鳳山、洪行、呂公良)、副師長十三人、旅長十七人。以上殉國二百零六名國軍將領多數是黃埔畢業生。——孫元良(黃埔一期) 川將王銘章:「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愆了!」——在「私心大於公心,避戰圖謀自保」之軍閥遺毒禍及全國之時,以抗戰之志贖內戰之罪,無愧為民族之英雄。 原西北軍統帥馮玉祥對屬下勸言:我等是中國軍人。我們只要能抗日,不必軍隊一定要聽我的指揮。我們只要能救國,不必自己一定要身處高位……現在我們的軍隊是怎樣戰勝敵人,怎樣使國家轉危為安,怎樣使民眾出諸水火。至於僅僅惟名義權位計者,應該引以為恥。(張洪濤《國殤》p168 )
㈨ 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進行了哪些重要戰役
長城抗戰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1月至5月,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長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的作戰。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後,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系,擴大並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由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第6、第8師、混成第14、第33旅、騎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餘人及偽軍3萬多人,企圖攻佔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占冀東。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人民和國民黨內愛國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壓力下,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指揮,先後調集14個軍20餘萬人,企圖保衛熱河和依託長城阻止日軍進關。中國軍隊4月下旬收復灤東後,關東軍以此系中國軍隊「挑戰」為借口,武藤於5月3日下令入關作戰。此時,熱河日軍西進佔領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的多倫和沽源。7~10日,日軍第6師等部復攻佔灤東,並於12日由灤縣、遷安、兵河橋等地突破灤河守軍防線,向平津方向進擊。守軍第29、第32、第53、第67軍等部奉命節節後撤。13日,古北口日軍第8師佔領石匣鎮,19日佔領密雲。21~23日,第59軍在懷柔牛欄山抗擊由密雲向北平進逼的第8師,也未奏效。至23日,日軍先後佔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雲、懷柔等縣市。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雲向日軍求和,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雙方代表在塘沽簽訂了使中國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並把冀東置於日偽勢力范圍之內。長城抗戰歷時80多天,中方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軍就傷亡1.8萬餘人,日方公布死傷2400人。
熱河抗戰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2月至3月,中國軍隊在熱河省對侵華日軍的作戰。
淞滬抗戰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月至3月,中國軍隊在上海及其外圍地區抗擊日軍進攻戰役,又稱「一二八抗戰」。此戰,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700餘人,擊傷2300餘人,中方傷亡1.41萬人。
綏遠抗戰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1月至12月,中國軍隊在綏遠省東部抗擊日偽軍進攻的作戰。在其中的百靈廟之戰中殲滅偽蒙軍第7師大部(參見百靈廟之戰)。12月2日,擊潰日偽軍4000餘人對百靈廟的反撲,殲其700餘人,並於10日收復大廟(錫林木楞廟),小濱大佐等20餘名日本顧問被擊斃,先後爭取偽蒙軍4個旅反正;是中國軍隊自1933年長城抗戰以來取得的又一次勝利。
七·七事變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9軍一部在北平西南盧溝橋地區對日軍中國駐屯軍一部進攻的防禦戰斗。以此為標志,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
太原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此戰中,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致會戰失敗。
淞滬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上海地區對日軍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此戰歷時3個月,中國軍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安全;日軍裝備優良,採取正面強攻戰術,卻屢遭挫敗,後改從側後登陸,迂迴成功。日軍參戰兵力達9個師20餘萬,傷亡4萬多;中國軍隊有60餘萬兵力投入作戰,傷亡16萬餘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
南京戰役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2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江蘇省南京抵抗日軍進攻的戰役。此戰,中國軍隊以10萬之眾浴血奮戰,英勇地反擊了日本侵略軍。但日軍以8個師的兵力分兵進逼,使守軍處於三面被圍。背水一戰的不利地位,再加上軍事當局在組織指揮上採取消極防禦,使守軍處處設防被動挨打,最後決定突圍又未擬定周密計劃,致使大量部隊團於城內,慘遭日軍殺戮。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約5萬餘人
徐州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至5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動用8個師、5個旅約30萬人,中國參戰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歷時5個月,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在台兒庄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採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鉗制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戰贏得了時間。
武漢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武漢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防禦戰役。此戰,歷時兩個多月,是抗日戰爭初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由於處處設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破壞對方交通線,因此未能重創日軍。但中國軍隊英勇抗擊,也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日軍承認傷亡共2.1萬餘人,其中將校級軍官近700人),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廣州戰役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4戰區部隊在廣東省廣州灣地區與日軍第2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實現了切斷中國由華南接受外援的交通線,以及策應武漢作戰的目的。對中國來說,則不僅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補給線,而且影響了全國戰局。
南昌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3月至4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江西省南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的防禦戰役。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隨棗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等在湖北省隨縣、棗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中國軍隊在兵力上占較大優勢,能協同配合,但兵力使用欠靈活,曾一度處於被動局面,後經全軍將士浴血奮戰,恢復原態勢。此役斃傷日軍13000餘人,達到了牽制消耗日軍目的。中國軍隊傷亡2萬餘人。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中國軍隊共斃俘日軍2萬餘人,炸毀日軍飛機20餘架,粉碎了日軍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企圖。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棗宜會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晉南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1戰區部隊在山西省南部中條山地區對日軍第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准備,因此遭到慘敗,退出中條山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民國三十年)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等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其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上高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4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江西省上高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斃傷日軍1.5萬餘人。
桂南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1月至1940年2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廣西省南部地區對日軍的防禦戰役。在昆侖關戰役中,國民黨政府軍取得自武漢失守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8100餘人,中國軍隊陣亡27041餘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省新牆河至瀏陽河之間地區抗擊日軍第11軍進攻的防禦戰役。在此次會戰歷時20餘日,中國軍隊採用逐次抗擊,誘敵深入,堅守長沙核心陣地,合圍聚殲,動員敵後軍民破壞日軍補給線等戰法,取得長沙會戰勝利。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國際上的強烈反響。中國軍隊傷亡3.1萬餘人。日軍傷亡56944人,被俘139名。但據日方資料為6000餘人。
常德會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1月至1944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6戰區部隊在湖南西北部常德地區對日軍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次會戰,日軍死傷:25718人,斃傷和繳獲戰馬共1384,擊落敵機四十五架,擊毀敵汽車75輛,擊沉、擊傷敵舟艇122艘。
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17日至12月10日,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河南、湖南、廣西等地抗擊日軍進攻的作戰。此戰持續近8個月,國民黨軍損失兵力五六十萬人,丟棄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省的大部或一部,使20餘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喪敵手,6000餘萬同胞處於日軍鐵蹄蹂躪之下。在這次大潰敗中,中國人民生命財產所受的損失是無法統計的。河南損失88家工廠;湘桂粵3省的工廠佔大後方工廠的三分之一,全部落入敵手;湖南著名的鎢、銻等重要戰略物資,全被日軍攫奪;豫湘桂是重要農業地區,也被日軍掌握。日軍所到之處殘暴地燒殺搶掠,僅萍鄉一地,被殺害者1.9萬餘人,被虜者2萬餘人,婦女被侮辱者6000餘人,房屋被毀700餘間,農具被毀值4700餘萬元,米穀被劫5萬余擔,棉花被劫9500餘擔。戰爭中幾十萬難民顛沛流離,每天數百人死於疾病凍餓。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由於戰略指導失誤,戰役指揮失當,加之國民黨政府長期執行避戰、觀戰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國土被占,空軍基地、場站被毀。使部隊大部喪失抵抗信心和戰鬥力其軍事上的潰敗,也是其政治上腐敗的表現。日軍盡管達成作戰企圖,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由於分散了兵力,為中國軍隊反攻提供了條件。
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是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密支那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在抗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密支那地區對日軍第18師團等部的進攻戰。此役,中國駐印軍共擊斃日軍2000餘人,俘70餘人。強渡
怒江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抗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
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8月,在抗日戰爭的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第3方面軍在廣西省龍州、南丹、全州、陽朔地區對日軍第6方面軍進行的反攻作戰。此戰,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4000餘人、擊傷5000餘人。
湘西會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4、第3方面集團軍在湖南省西部對日軍第6方面軍所部進行的轉守為攻的戰役。此役,中國軍隊轉守為攻,斃、俘日軍2萬餘人。
㈩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究竟怎麼樣啊
抗日時國民黨的真正能殺日的軍隊國軍五大主力之首:74軍(整編74師)第74軍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王耀武第51師(轄周志道151旅、李天霞153旅)和俞濟時第58師(轄吳繼光174旅、邱維達172旅)合編而成,俞濟時任軍長,馮聖法繼任第58師師長。全軍共8個團,2.1萬人。其中第58師炮兵營有6門105毫米榴彈炮,在當時可是相當具有威力的重炮了,曾在淞滬會戰中大顯神威。俞濟時是黃埔1期畢業,浙江奉化人,蔣介石的外甥,是標準的嫡系,歷任蔣介石侍衛大隊排長、連長,侍衛大隊擴編為警衛團後任營長、團長,後任第6師31團團長、南京國民政府警衛司令兼警衛1旅旅長,警衛1旅擴編為第1師後任師長,後改任第58師師長,而74軍的骨幹就是58師。74軍成軍不久就參加了淞滬會戰,51師在羅店,58師在蘊藻濱,都是戰線的關鍵之所,浴血奮戰,尤其是51師無論在陣地防禦還是在撤退中,均表現非常出色,當時有名的《申報》和《大公報》都曾報道過51師的英勇作戰。74軍從淞滬戰場撤出後,還來不及補充休整就投入南京保衛戰,在湖熟鎮、湯山鎮、熟化鎮等地與日軍展開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南京淪陷後51師奉命突圍,全師撤至浦口僅有4000人。74軍經過補充先後參加徐州、蘭封會戰,在蘭封會戰中74軍重創日軍第2師團。1938年7月德安戰役(又稱萬家嶺戰役)爆支援下的多次猛攻,但是58師也付出巨大代價,全師經過兩天激戰,僅存500人!眼看陣地難保,58師師長馮聖法連連向軍長俞濟時求援,此時俞濟時手裡也沒有預備隊,他只留下了一個班警衛軍部,將軍警衛營投入戰斗,這才確保了陣地,粉碎了日軍突圍的企圖。10月7日,國軍調整兵力,發起全線總攻。74軍作為主攻部隊奉命攻擊日軍在萬家嶺地區的核心陣地張古山,第51師多次猛攻均未得手,後305團團長張靈甫獻計從山後偷襲,並親率突擊隊從山後偏僻小道襲占張古山。74軍攻佔張古山,為突破日軍106師團防線立下頭功。10月9日,薛岳令各部組織敢死隊作最後決死攻擊,經過激戰國軍攻佔萬家嶺、雷鳴鼓兩處要地,當晚國軍第4軍的突擊部隊一度曾進至106師團指揮部僅百米處,淞浦組織師團指揮部所有人員准備迎戰,連自己都拿起了槍。由於第4軍沒有確切情報,又是夜間,才沒有發現日軍,使淞浦得以僥幸逃脫。此役國軍一舉收復九江以南失地,日軍第106師團幾乎被全殲,死傷逾萬,連師團長淞浦中將都險些被俘,戰果之輝煌足以與平型關和台兒庄媲美。萬家嶺之戰既無平型關八路軍奇襲之利,又無昆侖關國軍火力之優,全靠將士浴血苦戰,戰役中74軍守得住攻得上,居功至偉。戰役開始前,蔣介石曾兩次電令將74軍調至後方休整,都被薛岳拒絕,而74軍的表現確實沒讓薛岳失望。戰後著名作家田漢和任光曾以此戰和張靈甫為原型編寫了話劇和74軍軍歌。軍歌歌詞如下: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占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1939年6月俞濟時升任第10集團軍副司令兼86軍軍長,51師師長王耀武升任軍長,74軍下轄51師(李天霞)、57師(余程萬)和58師(廖齡奇)。王耀武,1903年出生,原字佐才後改字佐民,山東泰安人,黃埔3期,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在第四次圍剿戰中率部孤軍死守宜黃24天,受到蔣介石的接見,並升任第1補充旅旅長,1934年11月率部與紅軍北上先遣隊激戰,將其主力擊潰,紅19師師長尋淮洲陣亡,紅2師師長胡天陶被俘。後任51師師長,在淞滬戰役中因指揮果敢得當而深受好評。1941年3月,74軍參加上高會戰,上高位於江西錦江上游,俯瞰贛東平原。日軍佔領上高,既可相機拊長沙之背,又可得到進攻贛南的前進基地。日軍採取分進合擊戰術,兵分三路,企圖合圍國軍主力於高安、上高地區。但南北兩路進攻均被擊退,中路日軍孤軍深入,又遭到74軍堅強抵抗,3月22日日軍集中萬余兵力在數十架飛機掩護下猛攻74軍雲頭山、白茅山陣地,74軍與日軍反復爭奪,先後7次與日軍白刃肉搏,為友軍贏得了集結的寶貴時間。因此中路日軍不得不於3月24日黃昏在北路第215聯隊掩護下開始突圍,但25日夜又被國軍將突圍與增援之敵再次包圍,終將其大部殲滅。在全線出擊中74軍又作為先鋒,乘勝追擊,收復官橋,擊斃日軍日軍第34師團長岩永少將。整個上高會戰,日軍第33師團遭到重創,第34師團及獨立第20混成旅團傷亡更是高達70%以上,共斃傷日軍1.5萬,被何應欽譽為 「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此役74軍被第19集團軍司令羅卓英評價為「戰鬥力量堅強」! 74軍在戰役中「拚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戰功顯赫,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