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中中國殲敵人數
1、一筆糊塗賬,永來遠自也無法算清楚。
2、依前線參戰國軍的記錄,早就將日本人屠滅了。依鬼子的記錄,每個人都是不死金剛。
3、鬼子的靖國神社,半個多世紀了,人數還在應家屬的要求不斷增加。查閱鬼子當年基層部隊的作戰記錄經常有類似的記載「與支那軍浴血苦戰」,末了,傷亡記錄中卻往往是「輕傷2人」,「陣亡1人」……
4、美國學者根據日本戰中統計:在大陸擊斃日軍44萬余名
5、當年的總參謀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數字為48萬
6、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統計為55萬
7、抗戰歷史學家張忠義研究數據:45.5萬
8、社科院劉大年統計國民黨軍佔地記錄:超過100萬
9、日本《帝國陸軍史》作者伊藤正德記錄為:78萬9370人
10、日本讀賣新聞編撰的《中國慰靈》一書中,扣除東北陣亡的鬼子(鬼子將東北視為滿洲國,不屬於中國),在中國陣亡超過70萬。
㈡ 抗日戰爭中各大會戰分別損失多少人,殲敵多少人
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冬季攻勢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一場規模宏大的進攻性戰役,此役中國軍隊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與敵作戰1340次,其中主動出擊1050次,斃敵九萬多人,我軍傷亡七萬多人。在國民黨的抗日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對於這次戰役,大陸史學界很少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將領:蔣介石、張治中、陳誠、謝晉元(四行倉庫)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將領:閻錫山、林彪(平型關)、衛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台兒庄)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將領:薛岳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首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將領:陳誠、白崇禧(代)、薛岳(萬家嶺)、徐煥升(空軍東征)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廣州戰役:1938年10月
主要將領:余漢謀
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失陷。廣增之戰,雙方傷亡不少:日本防衛廳的《中國事變中國作戰史》載:日軍傷亡1923名。中國軍方記載: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
南昌會戰:1939年3月-4月
主要將領:羅卓英、上官雲相
南昌失守。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將領:薛岳、羅卓英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將領:白崇禧、杜聿明(昆侖關)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冬季攻勢: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將領:蔣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這次攻勢中,中國軍隊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餘人,與敵作戰1340次,其中主動出擊1050次,斃敵九萬多人,我軍傷亡七萬多人。冬季攻勢是中國軍隊繼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對外主動出擊,改寫中國百年來基本上只有「挨打」的歷史,日軍亦承認這次作戰中我國軍隊的英勇。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戰爭從被動挨打轉入主動進攻,一掃全國民眾之頹喪之氣,樹立起抗戰必勝之決心。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張自忠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將領:李宗仁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將領:羅卓英、王耀武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晉南會戰:1941年5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唐淮源(中條山)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中國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中國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將領:薛岳、王耀武
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將領:薛岳、李玉堂、方先覺
中國軍隊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第一次入緬作戰:1942年3月至8月
主要將領:衛立煌(未到任) 羅卓英(繼任)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第二次緬甸大反攻:1943年至1945年3月
主要將領: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主要將領:總指揮 史迪威 副總指揮 鄭洞國(遠征軍駐印軍)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共產黨方面: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將領:彭德懷、左權
中方損失約一萬七千人;斃傷日方兩萬余日本軍人、約五千偽軍;拔除據點2900多個,繳獲各種火炮50多門、各種槍5800多枝。
㈢ 抗日戰爭中,國共兩軍各殲滅多少日軍請給詳細准確數據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內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容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場大型會戰、大型戰斗1117
次、小型戰斗38931次。國民革命軍陸軍傷亡、失蹤約321萬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根據地民兵在內主要以在日本佔領區內游擊戰為主。據統計包括民兵活動在內一共發動了111,500餘次各種形式的攻擊。
㈣ 抗日戰爭中,國共兩軍各殲滅多少日軍
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其他部門,如防衛廳也有統計47萬的數字,還有日本獨立民間調查機構有70多萬的數字。(但以上數字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而對於期間國共各自殺傷日軍數量,無論中日都沒有一個比較嚴密的統計,國共的統計數字又都有誇大自己戰績的嫌疑(國共都主張自己至少擊斃日軍超過50萬人,但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麼日軍至少應該死亡100萬人,但根據日本方面數字,日軍在華被擊斃約44-70多萬人,因此無法證明國共主張的數字),因此很矛盾,眾說紛紜。
但如果要比較國共誰消滅日軍更多還是有線索的。因為我們可以相對准確掌握國共兩軍擊斃日軍將領數據,對這個數據各方還算比較一致,而這組數據根據常識基本與擊斃兵員數據應該成正比關系,因此由此比較也能較准確地得出後者的正確比率關系,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根據共軍自己的統計,日軍在包括從九一八事變至日本投降的14年抗戰中,被中國抗日軍民擊斃共104名將帥。其中元帥1名,大將4名,中將37名,少將62名。其中共軍的敵後游擊戰共擊斃日軍將領30餘名;由國軍在歷次會戰和空戰海戰中共擊斃日軍將領60餘名;剩下其餘數名被擊斃日軍將領是由並不隸屬國共兩軍的民眾自發抗日武裝力量獨立完成。由這組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比率關系,國共兩軍在14年抗戰期間擊斃日軍將領數量比是2:1。
如果僅僅算盧溝橋事變以來的八年抗戰期間的戰斗擊斃, 並且不包括病死,自殺,飛機失事,被蘇蒙軍,被中美聯合航空隊擊斃和抗日民眾擊斃的話,那麼被國民革命軍擊斃的日軍將領數量是45名,被共軍擊斃的日軍將領數量是5名,比率是9:1。具體名單網上有,在此不羅嗦了。
由此我想可以肯定一點就是抗戰期間共軍消滅日軍數量是絕對沒有國軍多的。
另外還有一點奇特現象。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八年極度困難時期是越打人數越多!(兵力增長速度之快真乃古今奇觀)
共軍兵力增長
1937年改編為國軍時:5.5萬
中略
1945年抗戰勝利:127萬(正規軍,不計入更大規模的民兵)
國軍兵力增長表
1937年底:210萬
中略
1945年底:430萬
也就是說八年抗戰中,共軍增23倍,而國軍只增加2倍多一點。從共軍對日作戰傷亡80多萬來計算,共軍傷亡率是63%(對比1945年兵力);國軍傷亡率是93%;也就是說國軍犧牲率比共軍多出30%。從這一點恐怕也能側面看出正面戰場相對敵後游擊戰場的激烈程度要高得多。
綜上所述,在抗日期間,國軍傷亡數量約是共軍的5倍,消滅日軍數量約是共軍的2-9倍(根據擊斃日軍將領數量比率推算),國軍犧牲率比共軍高出30%,可見抗戰期間國軍犧牲最大,貢獻也最大!
這個答案不知道算不算回答了問題,但根據上面的數據對比,抗戰期間,國軍消滅的日軍肯定應該是比共軍多的。
㈤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㈥ 抗日戰爭哪幾個戰役殲滅日軍最多
第一名的絕對是淞滬會戰,日本軍方也承認在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達到了3萬人左右。
第二名的是台兒庄戰役,殲滅日軍1萬人。
至於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僅殲滅不到1千日軍,遠不能和上述戰役相比。
㈦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共傷亡多少,殲滅日軍多少謝謝大蝦
日軍在「二戰」中的傷亡情況,因為統計方法的不同,傷亡數字也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相差10%以上。
根據各方面的資料,整理如下:
1、1946年,南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出版抗戰期間曾任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所著《八年抗戰之經過》,其中統計稱:八年抗戰,日本陸軍傷亡2418528人(其中死亡483708人)、後勤部隊傷亡340000人、空軍傷亡4280人。
2、蔣緯國綜合各家材料,總編有《抗日禦侮》一書。他在使用數據時相對謹慎,稱從1937年—1941年,這「四年之間,中國軍予日軍傷亡,共達616578人。」「自太平洋戰爭爆發,至日本投降,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區之傷亡,共202851人;海軍在中國戰區之傷亡,共39197人。」這樣計算下來,「八年之間,中國軍先後予日軍傷亡,高達859626人。」
3、對中國在抗日期間殲滅日軍的人數,大陸公布的數據如下:
在整個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多人。國民黨正面戰場斃傷日軍85.9萬餘人。(八年抗戰,共殲滅日軍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共產黨殲滅日軍日軍52.7萬多人 ,國民黨殲滅日軍85萬餘人。)
4、日本方面的說法,如下: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
5、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28931次。國民政府軍陸軍死亡、失蹤321萬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戰機2468架,海軍幾乎全滅。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
6、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海軍艦艇全部損失、損失戰機2468架。讓日軍陣亡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這一數字不包含同時期內未正式加入國軍的強拉的壯丁的傷亡數字,也不包括在後方編訓時的非正常傷亡數字。
7、國民政府數據是日軍陣亡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日本政府數據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人數相差4萬多。
㈧ 抗日戰爭國民黨殲敵多少
.共產黨報告的殺敵數:約52萬日軍,117萬偽軍。
八路軍:斃傷日軍401648人、俘虜5096人、投誠710人。總計:407454人。
斃傷偽軍312282人、俘虜402112人、反正136855人。總計:851249人。
新四軍:斃傷日軍117395人、俘虜1082人、投誠30人。總計:118507。
斃傷偽軍175201人、俘虜108687人、反正46025人。總計:329903人
2.國民黨軍報告的日軍傷亡人數:48萬。此數字由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
3.蘇聯文獻記載共軍殲滅日軍人數:15萬。
4.美國文獻記載共軍殲滅日軍人數:5萬。
5.日軍公布在華傷亡日軍人數:
40.6萬。
數字分析:
1.上述5組數字對比可以看出,日軍公布其傷亡人數於國軍公布人數較為接近,而且40萬的人數與靖國神社所謂「戰斗英雄」「烈士」人數一致。故,我們可認定日軍在華傷亡應為40萬-50萬人。而共軍報到自己單方面殺敵52萬,可視為無稽之談。
2.關於共軍殺敵的真是數量,應從第三組和第四組數字中分析得出。作為親共的蘇聯和親國的美國給出的數字,應該是共軍殺日軍數量的區間值。即共軍殲滅日軍數量,應少於蘇聯方面的15萬,而多於美國方面的5萬,即為5-15萬之間,遠遠少於其所宣傳的52萬之多。
分析論證:
接下來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論證數字分析,首先是從真正消滅日軍的大的戰役來看,其次是從國共的武裝力量上來分析,再次,從日軍大將的傷亡上來看。
1.真正的消滅日軍的戰爭是
淞滬會戰
武漢會戰
徐州會戰
長沙會戰
蘇寧會戰
陝甘寧大捷戰
以及 百團大戰
台兒庄會戰 等等
在真正戰役的戰爭中 才是解決主力死亡勝負的真正決戰
上面的這些共產黨打的就一個------百團大戰
㈨ 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分別殲滅多少日軍。
8年的
正面戰場
和8年的
敵後戰場
同樣面對血腥和殺戳。國共兩黨的信仰不同、軍隊戰略戰術不同、規模實力不同、群眾基礎不同,但都在為民族危亡浴血奮戰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到底哪一個戰場的作用更大一些呢?這似乎是回答本文命題的關鍵。先來看一組統計數字:據國共兩黨戰後公布,國共兩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作戰情況如下:國民黨正面戰場,在8年期間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軍隊傷亡321萬(其中陣亡131萬),殲滅日軍100餘萬;共產黨敵後戰場,大小作戰12萬余次,軍隊傷亡是60萬,殲滅日軍52.7萬,此外還殲滅118萬偽軍。除一九三二年
一二八淞滬抗戰
和一九三三年
長城抗戰
——
即
榆關
、熱河、長城
三大戰役
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間,
中華民國政府
軍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斗1117次,小型戰斗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駕。海軍艦艇損失殆盡。此外國民黨還犧牲了包括
張自忠
再在內的11名上將,34名中將,50名少將從上述數字來看,正面戰場的犧牲和戰果明顯地高於敵後戰場。但是,還有另外一種統計,即按兵力多少來算,敵後戰場平均每個兵員殲敵數字和平均傷亡率又高於正面戰場。僅以上述統計為依據,就可以得出兩種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卻認為,無論是哪種答案,源於這樣的依據都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在我看來,盡管如前述
戰爭規律
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劃分成了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但抗日戰爭面對的不是任何一個黨派的敵人,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而這個戰爭是中華民族爭取生存權利的整體戰爭。而從軍事方面來看,兩個戰場也是缺一不可。沒有
戰爭初期
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就沒有敵後戰場的開辟;反過來,沒有敵後戰場對敵人的牽制和消耗,正面戰場也難以長期堅持。因此我認為,上述統計數字,雖是尋求答案的客觀依據,卻不是問題的關鍵。既然兩個戰場缺一不可,那麼「抗戰勝利」,就不能單純地歸結為是「
蔣干
」的結果,同樣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是「
共工
」的結果。
㈩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打了哪些大殲滅戰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抄幾乎就沒有打過大規模的殲滅戰。一是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落後,二是軍隊的素質太差,三是將領的指揮才能和軍事素養也很低。幾乎是所有的大型會戰都是被日軍在打大殲滅戰。因此,才有了毛神所說的,和日軍作戰,要打持久戰,避免大規模的會戰,而是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