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後戰線的擴大

抗日戰爭後戰線的擴大

發布時間:2021-03-06 17:43:20

⑴ 七七事變爆發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如何正式形成,標志,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是: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作用和歷史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陝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於同年8月和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在8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十二萬五千餘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佔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⑵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重大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大意義:

⑶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的最主要成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陝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於同年8月和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在8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十二萬五千餘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佔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僅僅截取了意義的一段,原文可自行查看

⑷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的勢力為什麼得以大幅擴張

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一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的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完全勝利。最主要的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倡導、推動、組織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高揚全民族抗戰的偉大旗幟.深入敵後。廣泛發動群眾,在爭取抗戰勝利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一、積極倡導、推動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和組織者。九一八事變後的六年中,經歷了曲折復雜的斗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堅持,是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工作的重大成果。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大法寶。(一)共產黨最早倡導,積極推動和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自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就高舉起抗日救國的旗幟.倡議建立全民族的反日統一戰線,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領導全國抗日斗爭的重擔,經過十分曲折艱難的道路,推動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一步步地向前發展。「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多次發表宣言、決議,號召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後,共產黨即發動上海市各階層人民,積極援助國民黨十九路軍,抵抗日本侵略軍對上海的進攻。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同胞和國民黨愛國將士,同共產黨和工農紅軍一起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路線。此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同全國各黨各派各軍各界商談聯合抗日事宜,1935年末至1936年春,共產黨領導了北平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強烈要求,推動全國抗日斗爭走向高潮。1936年,中共中央和工農紅軍,同張學良將軍率領的東北軍和楊虎城將軍率領的十七路軍,簽署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協定,並和平地解決了「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了「剿共」戰爭。接著,國共兩黨即正式開始合作抗日的談判。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國策和四項保證。為抗日救國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方針,並且對國民黨做了重大讓步。盧溝橋事變後,特別是日本大舉進攻上海後.蔣介石迫於全國壓力。發表了「自衛宣言」。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提出了一文,進一步系統闡述了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第一,分析了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指出這四個基本特點決定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第二,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指出相持階段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這個階段我們的作戰形式主要是游擊戰,輔之以運動戰。第三,系統地闡述了一套具體的戰略戰術方針,這就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等等。第四,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指出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是爭取抗戰勝利的最基本的條件。三、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戰場在極其艱險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英勇卓絕的斗爭,抗擊著侵華的大部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為全國抗戰的偉大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一)深入敵後努力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抗戰爆發時,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先後開赴華北、華中前線之後。在戰區和敵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下,打了許多勝仗,從日軍手中收復了國民黨所喪失的廣大國土,開辟了敵後解放區戰場。到1938年12月,敵後解放區軍民共殲滅日偽軍5萬多人,牽制日軍40多萬人,抗日根據地已遍於華北、華中和華南九省,總面積約200餘平方公里,人口達6000餘萬。共產黨員從抗戰開始時的4萬人,發展到50餘萬人,八路軍、新四軍正規部隊已增至近20萬人。敵後解放區戰場的開辟,有力地支援和配合正面戰場友軍的作戰,拖住了日軍的後腿,穩定了全國的戰局;廣泛開展人民抗日游擊戰爭,把敵人的後方變成了前線,粉碎了日本的「速決戰略」,使抗日戰爭成為持久的戰爭。(二)愈戰愈強的敵後戰場逐漸成為中國抗戰的主要戰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了對華政策,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迫使蔣介石政府投降。日軍逐漸將侵華的主要兵力,從正面戰場轉移到敵後戰場,妄圖迅速消滅八路軍、新四軍,摧毀敵後抗日根據地,國民黨頑固派便逐漸把斗爭矛頭,由抗日轉向反共反人民,基本上停止了正面戰場的作戰行動,使正面戰場呈現每況愈下的局面,與此同時,從思想上、政治上和軍事上加緊向共產黨進攻,殘酷鎮壓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派遣數十萬反共軍積極配合日偽軍包圍、封鎖人民解放區、妄圖以此逐漸消滅或削弱人民革命力量,鞏固其反動統治。在敵、偽、頑突擊的嚴重形勢下,共產黨正確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奮戰,克服困難,渡過了難關,中國人民革命力量不但未被敵、頑消滅或削弱,而是更加強大和鞏固了。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軍民。不僅堅持和保衛了敵後原有的抗日革命陣地,而且擴大和發展了新的陣地。敵後戰場愈戰愈強,成為中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同敵作戰12.5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共計171.4萬餘人,其中日軍52.7萬餘人,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軍隊傷亡指戰員印余萬人,收復了大片國土,創建了近1億人口的十九塊解放區。(三)總攬全局,科學判斷形勢,及時發動全面反攻。在抗日爭後期,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德、意法西斯已遭到慘敗,本帝國主義也已處於衰敗過程中。在中國戰場上,敵後解放軍民已對日本侵略者了全面的進攻,消滅了大批敵偽,收復了大片國土,華北、華中和華南各抗日根據地逐漸連成一片,正加緊准備迎接全國對日大反攻的到來。(四)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加強根據地建設。抗日根據地是全面貫徹和實現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堅強陣地。為克服敵後抗戰的嚴重困難,黨採取多種有力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強抗日根據地建設。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根據地建設的楷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頒布<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全面地體現了黨的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四、堅持人民戰爭的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日本侵略者深入國土的嚴重關頭,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共產黨由於始終站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列,密切聯系群眾,這就使中國廣大人民從實踐中逐步認識了共產黨,並決心跟著共產黨走。而共產黨一旦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它就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勝利地走向自己確定的目標。

⑸ 抗戰統一戰線給革命帶來影響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是我們黨克敵制勝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時期,統一戰線理論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目前,研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對於我們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始終抓住時代主題,緊緊圍繞歷史任務,發揮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法寶作用;發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三三制」政權的民主精神,堅持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推進政治體制的創新;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領導人民全面奔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不斷擴大統一戰線的社會基礎;弘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三大法寶之一。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時指出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法寶」 1在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利用這個法寶,創造性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全民族抗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實現了民族的解放和獨立。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實踐證明,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抵禦外來侵略的一個重要法寶。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三大歷史任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宏偉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必須有一個能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把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實現現代化、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總目標上來的最廣泛的中華民族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堅持和建立更廣泛的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三三制」政權,為的是發揮各階層愛國人士參加到抗日隊伍中來,形成各民族的大團結,一致對外。用「三三制」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其主要經驗是:第一,中國共產黨在「三三制」政權中,對黨外人士要尊重、信任,要使他們在工作中有職有權,不能把他們當擺設,當客人,有其名而無其實,這樣就會削弱民主政權功能,也會影響執政黨的威信。第二,對黨外人士既要團結又要適當的批評幫助,而在關繫到黨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分歧應當開展必要的引導和批評,不能無原則的遷就而喪失原則。第三,在「三三制」政權的組織中,對黨外人士不能與對共產黨員一樣要求,在某些問題上可以作適當的讓步,而且在生活方面盡可能給以適當的照顧也是應當的。這些經驗直到現在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鄧小平指出:「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已經成為各自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和人民團體。」 這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性質與作用的正確分析和充分肯定。
統一戰線工作的主題,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我們黨正是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千百萬群眾進行全民族的抗戰,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成三大歷史任務,同樣需要搞好大團結、大聯合。我們不僅要加強多黨合作和政治同盟者的協商制度,而且要隨著形勢的變化,擴大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正確處理新產生的社會各階層的關系。鄧小平說:「我們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時期同我們黨共同奮斗,在社會主義時期同我們黨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在今後的建設中,我們黨還要同所有的愛國民主人士長期合作。」8 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廣泛的階級基礎和進一步推進和諧相處的階級關系。統一戰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決維護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也是國共兩黨在共合作時期「破」 而不「裂」 的精神紐帶。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後,國民黨對日本的侵略由不抵抗轉為抵抗,對共產黨由剿滅轉為聯合。共產黨也由逼蔣抗日改為聯蔣抗日,國內政策也做了一定的調整。國共兩黨也有了比較密切的軍事合作與政治合作。抗戰開始後,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國民黨軍對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平津、松滬、忻口、徐州和武漢等戰役,其中台兒庄戰役取得重大勝利。

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什麼促使了國共統一戰線的確立

1937年7月30日,北平抄、天津相繼陷落。襲在日軍的進逼下,蔣介石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到南京共商國防問題。8月4日,毛澤東和張聞天又電請朱、周、葉到南京後代表中共提出對整個國防問題的建議,指出:「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性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禦。

這時日本軍隊的大舉進攻上海,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心臟地區和英、美等國的在華利益,使蔣介石感到不得不進行全國性的抵抗,否則自身的統治也難以保持,於是,在國共談判中表現出較多的合作願望。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來等同國民黨經過反復談判,終於達成協議:朱德、彭德懷為八路軍正、副總指揮;主力紅軍充任戰略游擊隊,執行側面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日軍大部並消滅一部的作戰任務。

⑺ 抗日戰爭中後期,解放區的面積擴大,日佔區面積縮小。主要原因是日軍的戰略轉移還是解放區游擊戰術的效果

戰線太長,中國縱抄深襲太深,在華日軍已無能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而敵後又時刻遭受八路的襲擾。無法快速的將佔領區資源收集起來供自己補血,無法補血就意味著收縮兵力,縮減控制范圍,這樣中國戰場就成了惡性循環的死結。所以日戰區逐漸被根據地擠壓是正常的。
至於說關東軍的庫存武器,其實並沒有想像的數量那麼大,解放軍三大戰役初期確實靠接管了部分日軍武器,但後期例如渡江時期主力基本都是美械了…………
日軍戰略重點轉移確實是有的,因為在中國的佔領區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補血,所以開辟新的戰場最終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從根上說,得益於八路和國軍戰士的敵後游擊也沒什麼問題

⑻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影響

中國抗日抄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兩襲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團結抗日的全民族統一戰線。從此,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戰爭,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入了一個全民族抗戰的嶄新階段。

為了謀求國共第二次合作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從1937年2月到9月,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同國民黨代表蔣介石等先後舉行了五次談判。到8月18日,國共雙方就陝甘寧邊區人事、紅軍改編和設立總指揮部以及在若干城市設辦事處、出版《新華日報》等問題,達成協議。

8月2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任命朱德、彭德懷分別為正副總指揮。9月中旬,國共兩黨代表在南京又舉行一輪會談。雙方就發表《合作宣言》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並簽了字。9月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指出團結禦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中國共產黨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的發表,宣告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⑼ 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共產黨為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線和基本策略。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要獨霸中國,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從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各黨派拋棄過去的成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久,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形成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窯堡舉行會議,通過《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正式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會後,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論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路線和策略,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
1936年5月,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聲明願意與一切進攻紅軍的武裝部隊停戰議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書中國國民黨,提議國共兩黨結成抗日統一戰線。9月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向全黨發出《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主動調整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改變過去「抗日反蔣」的口號,確定「逼蔣抗日」的總方針。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與當時在西北進攻紅軍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實現了停戰,並結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關系。同年12月12日爆發了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迫使國民黨政府停止了內戰,從此初步形成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項國策和四項保證。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經過激烈斗爭,通過了實際上接受中國共產黨關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決議案。「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推動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的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承認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佔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後戰線的擴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