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戰爭結束,戰敗後的日本有多慘
板垣征四郎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廣田弘毅這些人通通判絞刑,
谷壽夫也在南京雨花台判死刑,日本本身沒多慘,就是所有的戰俘很慘
B. 抗戰後日本是第幾個和中國建交的
1.建交時間為1972年9月29日 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日語:日本國政府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の共同聲明),簡稱中日聯合聲明(日語:日中共同聲明),又稱中日建交公報
C. 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軍隊是什麼時候撤出上海的
1945年11月,中國上海,日軍被限制在他們的軍營內不得外出,他們都將被遣返
據《上海地方誌》記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重慶國民政府派員來滬接管日偽上海市政府。
日軍長期駐扎在上海及江浙的第13軍,司令部設在五角場,下轄四個師團及一個獨立旅團,駐軍分散在蘇州、杭州、寧波等地。1945年「原屬關東軍的第6軍由軍團司令十川次郎中將率領,於2月19日抵上海,原駐福州的日第161師團,也在師團長高橋壽慶中將率領下,於同年三月間調防上海,劃歸日第13軍統轄,司令部設在市區內,成為警衛上海的主力部隊。它轄下的第101、102旅團就是「八一三」時打頭陣的部隊,以兇殘嗜殺出名。第102旅團有炮兵和戰車大隊。不久,日第13軍下屬原駐南京的第61師團也由田中勤中將率領抵達上海,並以它為主體組建上海警備隊,所屬步兵三個聯隊擔負蘇州河沿岸及以南的防守。
當年春天,日軍在硫磺島、沖繩島的「玉碎戰」遭到慘敗,日大本營對上海仍聲稱「要加強壓迫」。5月28日,原駐山西臨汾的華北日軍第69師團,也風塵僕僕趕到上海,他們在嘉定黃渡悄然下車,連夜移駐松江、金山一線。至此,日軍在上海市郊及外圍總兵力達到30萬人。5月至6月,岡村寧次兩次下達訓令:「大戰在即,勿容稍怠。」日本在鄉軍人會等團體也鼓噪「寧為玉碎」、「焦土抵抗」等口號,一時間,一場把「東方巴黎」化為焦土的巨大災難威脅著上海千百萬民眾。
據1946年1月5日在上海舉行的中美聯合遣送日俘日僑會議公告,中國戰區(不包括東北三省)等待遣返的日俘日僑共200.16萬餘人。加上後來沈陽日僑聯絡總處統計的東北待遣返日僑約110萬人,總數在310萬以上。
遣送日俘日僑的全部工作由中國政府負責,中國戰區美軍總部派少數人員協助。遣送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港口輸送和上船之前的檢查,由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擔任。第二階段:中國本土與台灣至日本之間的水運,由美軍第七艦隊擔任。第一階段的具體工作是:日俘日僑檢查登記、衛生檢查、緝查戰犯、監察日俘日僑攜帶錢款限額、行李重量,以及提供航程中的給養、港口調度、人員輸送等。由美海軍擔任的第二階段具體工作是:清掃水雷、調度船隻、負責中國陸軍與美國海軍之間的聯系。
日俘日僑登船時攜帶行李重量,原定為30公斤,後經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提議:以一人所能負起之重量為限,不準僱用他人搬運。這個提議得到中美雙方同意。中國各地區日俘日僑的遣送港口為:基隆、大高、老饒、青島、大沽、上海、廣州灣、海口、三亞、廈門、汕頭、海防等。
1945年11月17日,第一艘遣返船從塘沽港啟航。此後,散在中國戰區各地的日俘日僑開始陸續從各港口登船回國。
D. 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到底給中國賠了多少錢
有人說,生活是不斷需求的過程,而非享樂的過程;有人說,生活像果盤中盛著的收獲與失落;有人說,生活就像洋蔥會讓你落淚;還有人說,生活是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不同的人對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觀,對生活的感悟也不同。生活百態,每天都上演著各種精彩之事。為了幫助大家更了解生活中所發生的奇聞趣事,今天由小編和大家說說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到底給中國賠了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只要有不同見解或看法,都歡迎大家勇於留言評論。不一樣的想法,可以促進大家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所以希望大家都能積極踴躍發言,能互相探討問題,互相學習。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和探索,讓智慧得到升華,讓人生之路走得更暢順,更如意。希望大家都喜歡小編今天這個話題,多多關注小編,下次不見不散了!
E.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國內情況
二戰前,日本人的日子其實挺好過的。雖然日本沒有英美等歐美列強發達富裕,但在亞洲首屈一指,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國。當時的日本已經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日本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非常具有現代化的氣息,國內民眾也基本都能吃飽飯。
可以說在當時來講,日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安逸和富裕的,甚至讓人羨慕。但戰爭爆發後,這種情況徹底改變了。
1936年,由日本軍部支持的廣田弘毅正式上台組閣,標志著法西斯政權在日本正式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次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由於日軍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本陷入了中國戰爭的泥潭。
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底子也很薄,沒多久外匯儲備就用光了,財政也開始入不敷出。由於日本無法在國外借到錢,所以只能從國內百姓身上想辦法。為了支援前線,日本人開始節衣縮食,民眾紛紛把積蓄拿出來購買政府發行的公債。但沒多久,日本國民就已經沒有什麼積蓄,全都過的緊巴巴。
沒錢不可怕,節衣縮食還能對付一下。問題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是個無底洞。由於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所以日本政府財政和資源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為了維持戰爭,日本把國內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軍事上,並加大了對國內民眾的掠奪,連日本國民的口糧都被徵用了。
城裡人再也吃不上雪白的大米,即使條件好一些的也只能吃一些摻雜粗糧的糙米。而鄉下的農民們就更慘了,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基本上全部都要上交國家,自己只能吃粗糧和野菜。一到冬天來臨,很多沒吃沒喝的日本農民根本撐不過寒冷的冬季。所以,每年日本農村很多地方都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日本人不僅忍飢挨餓沒飯吃,他們的日用生活品也非常匱乏。由於執行配給制,日本國民手裡又沒有錢,所以他們只能分到數量很少、質量極差的生活品。大部分日本人分到的衣服是一種用木漿和樹皮混合著粉碎的廢舊棉布製作的粗製服裝。
這種服裝非常易碎,穿著也不舒服,但能夠分到一套衣服已經非常不容易,因為有的人連衣服都沒有。至於糖、油、肥皂等生活日用品,對於日本人來說完全屬於奢侈品。二戰後期,為了滿足戰艦的燃油需求,日本政府把老百姓炒菜做飯的豆油都給徵用了,老百姓做菜只能用水煮。
公園里的鐵柵欄、路邊的井蓋甚至家裡的收音機和門板也都被徵用了。實際上,日本政府征不徵用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大部分民眾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由於盟軍的轟炸,大量房屋被炸毀,很多人只能住又臟又臭的下水道,和老鼠住在一起。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更讓他們難以忍受的是,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除了為國家賣命什麼都不能做。即使不被拉到前線充當炮灰,也要在後方像機器人一樣進行超長時間和超長強度的乏味工作,忍受著折磨,為所謂的大日本帝國「聖戰」服務。
所以「滿洲」成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樂土,他們都夢寐以求的希望能到滿洲去,因為滿洲國被日本軍部宣傳的簡直就是世外桃源。實際上,真的如此嗎?答案自然不是,當時的滿洲並不比日本本土民眾生活的好多少。不過滿洲擁有他們渴望的和平。
畢竟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他們會生活的更好,也不會落到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地步。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參與了日本的對外侵略,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們都充當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凶,即使忍飢挨餓、遭到轟炸,也不值得人們同情。
抗日戰爭日本國內環境:
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國聯調查團調查南滿鐵路被炸情況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F. 抗日戰爭後為什麼有很多日本人的後代留在了中國
1945年日本是投降了,但日本人並沒有全部離開中國,有的是還在反抗,也有被中國軍人抓住沒有釋放。不得不說,日本鬼子還真的把中國當做自己家了,把自己一家老小都帶到了中國,尤其是日本的關東軍。但投降後他們也是明白了自己終究是一個侵略者,也是被趕回家。
雖然他們也有對故土的思念,但更多的還是對這個養育他們的中國的感恩,他們對自己的養父母也是非常負責,甘心贍養他們的一生,還有日本遺孤學古人,養父母逝世還守孝三年。現在網路上的鍵盤俠也是經常用「日本遺孤」來罵人,這不但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更是對中國的不敬。
G. 抗日戰爭勝利後,有沒有日本人就此留在中
此外還有一點要說:由於戰爭,尤其是美軍的空襲摧毀了日本近百個大中城市,造成資料缺失是無疑的。日本政府估計投降時有六百二十九萬的海外軍民是不完全的,因此認為有一百萬日本人留在中國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
H.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政府採取的政策是
日本對國民黨採取的是,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資料擴展: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內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容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網路—抗日戰爭
I. 抗日戰爭日本是怎麼滅亡的
日本在二戰失敗的原因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就非常清楚,由於國力的原因,不可能進行長期的消耗戰,尤其是遇到美國這樣的對手,因此日本打算迅速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奪得戰爭的主動權,然後通過談判贏得體面的和平從而結束戰爭。但是由於日本的國力的先天不足和軍隊的低下戰鬥力導致了日本的戰敗。下面就分別分析日本三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
日本陸軍:
日本陸軍二戰初期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確實打的很順利,這於它的對手實力太弱有關,中國軍隊雖然數量龐大,但是裝備陳舊,訓練不足,而且日軍還使用了毒氣,中國軍隊的防毒面具在淞滬抗戰後就基本損失殆盡,日軍通常都是在毒氣大量殺傷中國軍隊後再發起進攻的,但是由於怕對方報復,日軍在與美軍作戰時未使用毒氣。由於日本國力有限,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不過對手更弱,所以這個缺點並不明顯,但是與西方國家的軍隊差距太大,太平洋島嶼戰上顯示不出來優勢罷了。日本陸軍的戰略也有問題,日本陸軍本來數量就不多,還要四處征戰,除了中國之外還有菲律賓,緬甸,泰國,印尼,印度,作戰區域恐怕比納粹德國陸軍還大,而且每佔一處就要分兵留守,結果機動部隊越來越少,戰爭後期基本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陷入可怕的消耗戰被拖死。
其次日本軍隊的軍事教育體系看上去令人眼花繚亂:光陸軍就有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校、陸軍幼年學校、陸軍憲兵學校、航空士官學校、陸軍經理學校等不下十幾所,海軍也不比陸軍少。陸軍士官學校的起源是明治元年(1868年)在京都設立的兵學校,這個兵學校第二年遷到大阪,改名為大阪兵學寮,1871年又搬到了東京。1874年明治政府正式制定了《陸軍士官學校例》,在市谷台以兵學寮為基礎組建了陸軍士官學校。翌年2月首期學生入學,這個時候的學生後來被稱作舊×期。這時候採用的是法國式教育制度,學生被稱為士官生,來自軍隊。學制按兵科不同而大有區別,步兵和騎兵是兩年,炮兵、工兵一開始為三年,第二年改為四年,到1881年居然改到了五年。因此在晉升為少尉以後還在學校里,也被人稱為少尉學生。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缺少軍官和這一制度也不無聯系。
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在日本三軍中算是實力最強的,畢竟日本是個島國,海軍總是處於最高地位的。二戰初期,日本海軍訓練好,裝備也不差,初期偷襲美國珍珠港佔了大便宜。而且還有威力恐怖的93式氧氣魚雷,魚雷的戰斗部裝葯幾乎比其他國家的魚雷多了一倍,速度快射程遠,航跡不明顯,絕對是一種劃時代的武器,日軍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水雷戰隊」(魚雷戰隊)幻想用之與美國艦隊決戰,不過日軍打錯了如意算盤,太平洋海戰是艦載航空兵的天下,而不是短腳的魚雷。雖然珍珠港奇襲證明了艦載航空兵的威力,但是日軍並未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仍然很看重戰列艦,雖然國力不強,仍然建造了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此2艦均被美軍艦載航空兵擊沉),航母的建造並未提到第一重要的位置。與之相反,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開始狂造航母,美國決定集中力量按照埃塞克斯級航母的標准設計方案進行批量生產,凍結設計禁止更改,造船廠採用流水線作業。此外,在諸如鋼型和鋼板、艦上設備、機械以及武器各等方面也都實行了高度標准化。高射武器的生產幾乎全部集中在製造127毫米炮、「博福斯」40毫米炮和「厄利孔」20毫米炮。由此,該級航母的建造周期極大地縮短了,有幾艘只用了14-16個月便建成服役。二戰期間共有17艘埃塞克斯級航母服役,這也反映了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事實上1942年底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就已經等於德日意三國的總和了。因此日軍在太平洋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就已經失去了勝利的可能性。
日本空軍:
首先是缺乏戰術創新,日本軍方常常用天皇的神聖名義下達命令,而這些命令在戰術上的可行性幾乎沒人敢置疑,軍人只管刻板的執行命令,不管後果如何,在中國,新幾內亞,菲律賓等地,大量的日本飛行員被擊落其原因就是還在試圖遵守那些不適用的條令,但是航空兵最大的特點就是機動靈活,刻板的教條和命令無疑是捆住了飛行員的手腳,與之相反的是德國的委託式指揮,即上級指揮官只是指示攻擊目標,具體怎麼完成就是下級指揮官的事情,便於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作戰部署,所以二戰初期德國空軍才會取得輝煌的勝利。還有就是日軍飛機的性能及飛行員的培訓。日軍在戰爭初期靠的是精銳的飛行員和輕巧的高機動飛機,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日軍的飛行員和飛機損失巨大,戰爭初期日軍戰斗機的主力是零式戰斗機,這種飛機的特點是機身輕巧,翼載低,機動性能好,缺點是防護薄弱,這種飛機在技術好的飛行員手裡自然威力不俗,戰爭初期令美國的F4F感到招架不住,但是隨著美軍摸透了零式的弱點之後,研製出了F6F和F4U,P47,P51等飛機。雖然日本也研製了新型戰斗機,但是數量太少,零式仍是主力,自然就吃了大虧。而且美軍飛行員訓練良好,即使前線急需飛行員,至少也要進行一年的空戰培訓,日軍隨著精銳飛行員的損失,後續飛行員素質嚴重下降,同時受陷於有限的燃油供應,飛行員的訓練也是嚴重短缺。
其他原因:
日本國力不足: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其上資源缺乏,特別是石油。1944年10月25日,粟田健男海軍上將已在進入蒙特灣的適當位置,有可能擊潰麥克阿瑟將軍的防衛薄弱的進攻部隊,改變戰役的進程。但在僅距登陸海灘四十英里時,粟田突然掉轉船頭離去。戰後,一位日本海軍上將被問到為什麼要如此。他回答說:「因為燃料缺乏。」
日益耗盡的石油儲備也開始影響到各種戰略決策,導致日趨毀滅的後果。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的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燃料不足而未參戰。此外,為了節省油料,航空母艦不再迂迴而是直接駛近美軍。一位日本指揮官後來說:「採用較長的航線,將會耗用太多的燃料。」直接出擊是一種代價高昂的作戰方式,結果,在通稱為「馬里亞納火雞大射獵」的戰斗中,日軍損失飛機一百七十三架,而美軍只損失二十九架。由於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的勝利,美國人終於進入了日本防衛的內圈。在非常需要燃料的情況下,海軍不顧一切,發起一場異想天開的挖掘松樹根運動。在「兩百個松樹根能使飛機在空中飛行一小時」的口號指導下,本上各島全民開始挖掘松樹根。兒童被派到郊外去尋找樹根。松樹根經過十二小時加熱後,生產出一種原油代用品。與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對手美國相比,日本的國力簡直不值一提。
各軍種協同指揮不力:
比如1942年的瓜島爭奪戰,陸軍、海軍都存在著嚴重的本位主義,各行其是,絲毫談不上協同配合。陸軍在島上的總攻,未能與海軍協調行動;而海軍艦隊的出擊,也不與陸軍的進攻相配合,也就發揮不出陸海軍協同作戰的威力。比如在整個瓜島戰役過程中,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造成了各自為戰的場面。且由於海軍與空軍擁有兩套獨立的雷達系統,使美軍可以輕易的在兩軍的雷達間穿梭而不被發現。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所特有的,從短期看確實是好的,比如部隊作戰勇猛,不計傷亡浴血奮戰,但是從長期看是很有害的。因為部隊的指揮官(尤其是基層部隊的指揮官)以隨部下戰死為榮,如果吃了敗仗,有些指揮官甚至會切腹自殺以謝罪。長此以往將使部隊的指揮人員嚴重缺乏,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靠長期的實戰經驗得來的,這些經驗不是在軍校里所能學到的,是部隊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戰爭後期日本為了進行本土決戰進行了瘋狂擴軍,結果發現嚴重缺乏指揮人員,部隊戰鬥力直線下降,純屬烏合之眾。
對戰爭的認識:
日本對於世界中的日本和亞洲中的日本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為了對應當時變動的局勢,日本拘泥於小節卻迷失了大局。(日本企圖征服世界的《田中奏摺》是非常愚蠢的。原本日本是處於對俄國的恐怖感,希望滿洲和朝鮮能夠"親日",後來卻變了質。)特別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繫上,日本不肯放棄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最後陷入了崩潰的泥潭。輕視了中國、朝鮮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力量和勝利的可能性。最後日本在陷入以上的困境後,沒有選擇「從中國撤軍」,反而類似自暴自棄的開始了「對美作戰」。在民主自由主義國家體制與獨裁主義國家體制的對抗中,前者靈活的作戰能力、民眾作戰意識的持久性以及民意支持上都佔有優勢。此外,日美兩國在資源、食物等物質方面的差距也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忽略以上因素,從亞洲一直延長到南太平洋的戰線,使得第一線的士兵與指揮中心之間無法建立切實實時的聯系。另一方面,日本希望能排擠英美荷在亞洲支配勢力的戰爭,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還有所謂的正義性,但是對於中國等亞洲國家而言,日本無疑是在進行侵略活動,是無法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的。這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
縱觀日本的二戰歷程,雖然日本野心極大,但是它的軍隊所擔負的任務並不是日本的國力和軍隊可以承擔的,日本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它的失敗。
J. 抗日戰爭結束,日本投降後,日本有損失嗎
戰後美軍約45萬人佔領日本,日本全面成為美國的傀儡。1945年9月7日,成立了盟軍最高統帥版總司令部,以美權方為主體,除了設有參謀部外,還下設民政、民間情報、經濟科學、天然資源等9個局,全面控制了日本的內政。盡管成立了由11國組成的遠東委員會作為在盟軍最高統帥之上的決策機構,以及由4名代表組成的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作為咨詢機構,但實際上一切事務都由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和麥克阿瑟來定。所謂盟國對日本的共同佔領,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實際上是美國單獨佔領和管制。
政治上接受盟軍(主要是美國)的管理,作為戰敗國日本失去了主權,國家由主權天皇制轉為象徵天皇制,而日本政府成了美國的傀儡。日本失去了海外殖民地;
經濟上承受了戰爭帶來的巨大負擔,國內經濟已經崩潰,本土雖然沒有遭到地面進攻,但是重要城鎮被空襲毀滅,失去了210萬(死亡)以上的人口,多數是青壯年;
文化上軍國主義思想被切除,美國佔領期間實行了一系列以限制日本為主的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措施,對軍國主義造成巨大的打擊;
軍事上被解散軍隊,只允許以警察部隊的名義保留一定規模的武力。
對抵制日貨的行為暫且不作評價,但是南京有800萬以上的人口,要說沒有日貨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