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區別國民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時期的起止時間是什麼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1945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開始。
解放戰爭時期應回該是1946-1949年6月吧,國民黨進攻中原解答放區,全國性的內戰從此開始啊,1945年時抗日戰爭都還沒有結束呢
⑵ 抗日戰爭從1931年到1945年概述這十四年的相關歷史事實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
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2)抗日戰爭時期1931至1946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3)
⑶ 列舉抗日戰爭時期(廣義上的,包含1931-1945)
抗日戰爭來(1937年7月——1945年8月15日)自
防禦階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武漢會戰、中條山戰役;
相持階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百團大戰、棗宜會戰
反攻階段(1944年1月——1945年8月15日):豫湘桂會戰、滇西反攻。
解放戰爭(1945年9月——1955年2月)
局部沖突(1945年9月—1946年6月):上黨戰役、平漢戰役、平綏戰役、津浦戰役、山海關戰役
全面沖突(1946年6月——1955年2月):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1946年6月—1947年6月):孟良崮戰役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挺進大別山、豫東戰役、宜瓦戰役
第三階段——戰略決戰(1948年9月—1949年12月):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
第四階段——戰略追殲(1949年12月—1955年2月):攻打登步島與金門島。
⑷ 新民主主義革命四個時期及起止時間
1、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年),開始於國民黨一大,結束於蔣介石發動的政變;
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
2、土地革命時期,也叫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開始於南昌起義,結束於日本全面侵華。
土地革命時期也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937年)。中共領導下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抗日民族土地革命時期統一戰線形成為其結束的標志。
3、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開始於日本全面侵華,結束於日本投降。
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是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從1931年開始,日本通過發動九一八事變,進而通過一系列局部事變不斷蠶食中國領土。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戰爭終於全面爆發。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與美國、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中國戰場成為太平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4、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開始於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結束於南京解放。
從1840年到1949年統稱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近代民主革命)。其中,1840-1919年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間所有的革命都是由小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領導的。1919-1949年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間的革命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可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區別的最根本標志是領導階級是誰,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
(4)抗日戰爭時期1931至1946擴展閱讀: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的結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標志著新民主主義勝利的事件是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覆滅。
(高中人教版課本《歷史二》相關課時有明確說明)
新民主主義革命完全勝利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注意是「完全勝利」)
南京國民政府覆滅之時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此時可以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
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而1949年建國初期,當時只是完成了反帝和一部分反封的任務,因為當時中國尚有未解放地區,並且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並沒有完全廢除。
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時間應該是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時。當時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完成,開始邁進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中沒有把這兩個概念詳細區分,一般考試時遇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答「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即可。
⑸ 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如何劃分的
紅軍時期也就是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
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軍打出「工農紅軍」的旗幟。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布了《中央通告第51號——軍事工作大綱》,其中明確指示:「可正式命名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不久,中央正式通知毛澤東和朱德:「關於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根據中央指示信的精神,毛澤東和朱德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正式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隨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相繼奉命改稱「紅軍」了。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捍衛自由獨立的正義戰爭,是鏟除法西斯、保衛世界和平、拯救人類文明的殊死較量。在這場中國近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和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民族覺醒,迸發出空前的團結抗敵巨大能量,展現出氣貫長虹的抗戰精神,終結了百年來列強侵華的歷史。抗日戰爭不但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而且是中華民族由災難深重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經歷了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局部抗戰從1931年9月18日持續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國抗戰的開端,也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全國抗戰從1937年7月7日開始,到1945年9月3日結束,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開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殲滅日軍150多萬人,受降日軍128萬人。中國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人員傷亡達3500萬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超過5000億美元。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4國政府,表示接受促令其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第二天,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向公眾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此形勢下,蔣介石一面依靠美國的援助,積極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准備內戰;一面又作出「和平」姿態,於8月14日、20日、23日,連續三次致電延安,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定大計」。同時,斯大林也致電中共中央,說中國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要毛澤東親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尋求維持國內和平的協議;並說,如果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
1945年9月14日至15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研究東北的形勢和對東北的方針。出席會議的有在延安的政治局委員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陳雲、彭真、張聞天、彭德懷等。會議由當時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的劉少奇主持。
9月19日,中共中央給各中央局發出了《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指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斗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果斷地修正了「向南發展」的戰略計劃,確定了調整黨和軍隊力量部署、爭取東北、控制熱察的最初決心,為完整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奠定了基礎。
戰爭第一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12萬。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歷史時期,即過渡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一、新中國的誕生,人民民主政權在全國范圍的建立和鞏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領導和組織這場革命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范圍執政的黨,擔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政權的重任,黨的各級組織和人民軍隊,在建立新國家的工作中表現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政府有效地開展工作,將全國人民迅速地組織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其他各種組織里。全國各族人民革命熱情高漲,廣大工農勞動群眾以翻身作主人的嶄新面貌,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恢復生產。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歡欣鼓舞,踴躍參加革命工作。許多身處海外卓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如李四光、華羅庚、老舍等輾轉返回祖國參加建設。中華大地上呈現出萬象更新的局面。
二、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的全面展開,國民經濟的恢復。在抗美援朝戰爭進行的同時,黨按照《共同綱領》的規定,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領導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其他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勝利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這一切為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三、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有計劃經濟建設的開始。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自創立時起就確定的奮斗目標。但是,基於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黨確定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分兩步走,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轉入社會主義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黨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以新民主主義作為自己的第一步綱領,用以規定當前革命的性質和通過這個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國的性質。在新中國建立之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沒有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寫進去。當時黨中央認為:先經過一段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再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後視情況而定。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後,黨中央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在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在全國人民中得到廣泛的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斗的新的綱領。
「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於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摺合黃金7億多兩。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於工業,其中又把88.8%用於重工業建設。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中蘇雙方談判確定蘇聯幫助中國興建156個項目,這是「一五」計劃工業建設的中心。但是,黨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為主,凡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財政中來自國外的貸款,只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這些貸款,從1955年開始,就以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分年償還。1956年,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方針。這些對於後來在國際關系劇烈變化中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具有深遠的意義。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基本建設各條戰線喜報頻傳。在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的艱苦奮斗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步伐在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
資料來源——
人民網: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223928/223931/14927453.html
求是網(中共中央機關):
http://www.qstheory.cn/kan/qs/2015-08/15/c_1116261357.htm
中國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10/15/content_26792884.htm
⑹ 從1931年到1945年,真實的抗日戰爭大事記有哪些
1、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
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5、南京大屠殺
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准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殺期間,《紐約時報》、《中央日報》、《新華日報》等中外媒體,均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大量的揭露。
戰後,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餘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15萬餘人,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
⑺ 請問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哪個更早
抗日戰爭比第三次國內抄革命戰爭早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年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
中共創建:1921年7月(1921年7月2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41年黨中央決定以7月1日為建黨紀念日。
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年——1927年。中共領導下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戰爭時期。這一戰爭以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為基礎,至1927年4月21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而告終。
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937年。中共領導下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為其結束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945年。中國人民在中共領導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為結束標志。
解放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年——1949年。中共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戰爭,以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結束標志。
⑻ 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英雄的故事
1、劉胡蘭
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反動村長石佩懷處死。閻錫山匪軍決定實施報復行動,大舉進襲文水一帶。為保存實力,中共八地委決定平川地區大部份幹部轉移上山。她以自己年紀小、熟悉環境為由,主動要求留下來,黨組織同意了她的請求。
十二團三營連長王本固負傷,她將王本固隱蔽在一戶軍屬家,用自己平時節省的錢給他買葯治傷,並精心護理直至痊癒返隊。12月,敵人頻繁出擊雲周西村,並捕走地下工作人員石三槐等,形勢日險。家人勸其撤退但她仍堅持等上級通知。
1947年1月11日夜,上級通知她轉移。次日拂曉,國民黨卻突然包圍了雲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強令全村群眾到觀音廟集中。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國民黨當場又抓捕了石世輝、陳樹榮、劉樹山、張年成等,並脅迫她出場坦白。審訊中,國民黨千方百計,軟硬兼施,想誘使其供出同黨,並相許給她土地。劉胡蘭百般不從,從容就義。
2、抗日英雄王二小王小二是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稍微過一點啊,原諒了!
3、狼牙山五壯士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華日本軍隊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盪。9月25日,日偽軍約3 500餘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
第7連奉命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第6班馬寶玉等5名戰士擔負後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第6班5名戰士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勇還擊,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餘人。
次日,為了不讓日偽軍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斗到日落。
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4、趙一曼寧死不屈
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趙一曼為掩護部隊腿部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審訊。
在獄中,日本人動用酷刑,她沒有吐露任何信息。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
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保衛民族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貞不屈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情況。
5、八女投江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
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雲(鄭志民)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卧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
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沖出去的同志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八名女戰士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冷雲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共產黨員、抗聯戰士,寧死也不做俘虜!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她們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
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集體投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⑼ "中共創建、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具體指什麼
1、中共創建:
1921年7月23日創建。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庄嚴誕生。
2、大革命時期:
即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24年5月—1927年4月。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
3、土地革命時期:
也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為其結束的標志。
4、抗日戰爭時期: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5、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6月至1955年2月,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中共領導的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55年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
⑽ 1919年至1949年分為4個時期都是從那年到那年叫什麼時期
2、1919年-1927年:北伐戰爭時期
3、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
4、1937年-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
5、1945年-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10)抗日戰爭時期1931至1946擴展閱讀
1、第一階段(1919~1927)
這一階段被稱為「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為國民革命時期,其中1926~1927年為北伐戰爭時期。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並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此後,中國共產黨不斷發起工人暴動,反抗北洋政府統治。1924年國民黨「一大」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
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中共內部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接連出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2、第二階段(1927~1937)
這一階段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粉碎國民黨數次「圍剿」。
1933年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開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寧,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在此期間,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並虎視眈眈、不斷向南推進。中共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最終導致國土淪喪。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第三階段(1937~1945)
這一階段被稱為「抗日戰爭」 時期。
1931年9月18日,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4、第四階段(1945~1949)
這一階段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於和平建國問題的協定(即「《雙十協定》」)。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戰爭最終獲得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除台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陸領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門分別於1997、1999年回歸祖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