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具體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它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其中也有著很多成回功,五四愛國答運動使中國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這是由學生和工人階級領導的!當新民主主義誕生,兩黨合作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然國民黨與共產黨間的較量一直沒有停止!隨著抗日戰爭的到來,兩黨暫時聯合,領導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取得勝利!重慶談判失敗後,解放戰爭又開始了,而當1949年中國成立時,這場革命也就取得了勝利!要說領導者,繼可以說是革命黨人領導的,也可以說是由愛國人士共同領導的!但是共產黨的地位是最不容忽視的!
B. 作為當代的人們,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抗日戰爭應保持一種怎樣的態度去看待
提到抗日戰爭,當下,人們的生活可以算十分美好了。可你是否想過,內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容?這可是中國戰士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作為當代的我們,是如何看待抗日戰爭的呢?
C. 怎麼樣理解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
統一抄戰線出自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但國民黨始終擔心中共所領導人民的戰爭發展壯大,威脅其政權,典型心態就是1941年發生的皖南事變,且時刻想同化中共軍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從中共來說經歷了1926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最大的教訓就是黨沒有軍隊的領導權,所以在抗日期間,既要環顧大局,保證統一戰線共同抗日,同時也要時刻提防國民黨的惡劣本質,抓住黨的領導權,始之成為一支真正人民軍隊,你就順著這個意思拓展下去,估計差不多
D.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敵後騷擾起到牽制敵軍的作用。但國軍的作用和地位應該遠高於共產黨,畢竟國軍是正面作戰,損失慘重。
E. 怎樣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權的問題
集體裡面就沒有小山頭了嗎?真假。領導權永遠都是集中在少數幾個人手中的,尤其是亂世
F. 如何正確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由於農民階級的小農意識,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們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內、戊戌變法、辛容亥革命等舊民主主義革命都失敗了。只有最堅定的工人階級具有最強烈的革命性,因此共產黨必須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以對抗以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勢力代表的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
G. 抗日戰爭領導權的含義
抗日戰爭中的領導權問題,是一個長期有爭議的老問題。我們過去強調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台灣學術界則只承認國民黨的領導作用。對抗戰歷史中的這個重大原則性問題的不同認識,至今還影響著海峽兩岸的人們。在抗戰勝利65周年之際,我們應該冷靜地、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領導和推動全民族抗戰的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個領導中心。正是這兩個領導中心構成了兩大戰場的政治保障。
關於抗戰期間存在兩個領導中心的基本觀點如下: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企圖滅亡中國。中華民族面臨存亡絕續的問題。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各階級、各民族人民團結起來進行的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因此,抗日戰爭既是民族戰爭,也是人民戰爭,這是對抗日戰爭的基本定性。從民族戰爭的全局來看,中華民族內部各黨派、各政治團體和政治勢力,只有團結一致,共同抵禦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華民族才有出路。
說國民黨是領導中心,是因為當時國家權力掌握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手中。這個政府是民族戰爭所必需的、國際國內承認的統一政權,它指揮200萬軍隊,擔負著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抗日戰爭必須要有蔣介石、國民黨參加,才可能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推動全國抗戰的開展,才可能有全民族的抗戰。沒有蔣介石、國民黨的參加,單憑共產黨的力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難以獨立支撐全國抗戰大局的。抗戰後期,蔣介石與國民黨政權的國際聯系作用也不可忽視,他們代表中國與蘇聯、美國、英國等發生國際關系,談判廢除《辛丑條約》和治外法權,蔣介石作為中國首腦出席開羅會議,做出了從日本手中收回台灣等地的決定以及參與建立聯合國,這些成績離開了蔣介石和國民黨政權也是不行的。我們要尊重這些基本的歷史事實。
說共產黨發揮了領導作用,是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是因為它倡導、推動並始終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民族戰爭所必需的國內團結能夠維持下來,而且,共產黨還指揮八路軍、新四軍,動員敵後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擔負著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敵後戰場吸引了一半以上的日軍和大部分偽軍,大大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共產黨還團結各民主黨派,利用各種宣傳文化的形式,對全國人民進行了抗日戰爭的政治動員,形成了全國高漲的抗戰熱情,這種抗戰熱情又轉化成抗日戰爭的有形和無形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從這一點來說,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抗戰期間,蔣介石雖然沒有放棄反共,但也沒有放棄抗戰。八年抗戰,盡管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採取消極、片面的抗戰路線,對日妥協退讓,但畢竟沒有對日投降,總算把抗日的旗幟扛下來了。這與汪精衛之流有本質的區別。需要指出,共產黨推動蔣介石、國民黨參加抗戰,是提高了蔣介石、國民黨的歷史地位呢,還是貶低了蔣介石、國民黨的歷史地位呢?很明顯,蔣介石成為抗戰領袖,把蔣介石、國民黨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這也是由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決定的。但是抗戰勝利後,在美國的扶持下,蔣介石、國民黨一意孤行,肆意反共反人民,才從原有的歷史地位上跌落了下來。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從實事求是的觀點看,從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看,蔣介石在抗戰中盡管沒有放棄反共,但還是把八年抗戰堅持到底了。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同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存在和發展,是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這個基本條件,全民族抗戰是否能實現,是否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就要打一個大問號。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力量,是保證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所以,人民力量的存在和發展這個基本條件的極大重要性,更加應該得到客觀的、全面的理解。因此,抗日戰爭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國民黨、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爭取得來的。
如果不承認國民黨這個領導中心,只承認共產黨這個中心,抗戰時期中國打的許多敗仗,尤其是1944年豫湘桂大潰敗誰來負責?共產黨能夠負責嗎?全國政治的不民主、官吏的腐敗墮落,共產黨能負責嗎?
兩個領導中心的不同地位
國民黨、共產黨兩個領導中心,它們所處的地位不同,能夠起作用的方面不一樣,不是一個從屬一個,又都是不可缺少的。這兩個領導中心,不是一時一刻起作用的,都是全面的、全局的,是貫徹抗戰始終的。只承認一個中心,顯然是不行的。取消國民黨政權這個中心,失去國家政權的力量,全國抗戰難以推動,難以調動幾百萬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敵作戰,難以爭取國際援助;取消共產黨這個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形成不了,還是繼續「攘外必先安內」,內戰不止,如何形成全國抗戰的局面?取消這個中心,敵後戰場誰來領導,廣大敵後地區的人民群眾誰來組織和發動?
客觀地說,在抗日戰爭的整體大局中,國民黨、共產黨都起著領導作用。這個作用,都是全局性的。不承認其中任何一個中心所發揮的領導作用,都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都不是歷史主義的態度。承認國民黨的領導中心,並沒有削弱、更沒有否定共產黨的領導中心的全局性作用。雙方這種都是全局性的領導作用,是通過各自的領導能力來實現的,是在又統一、又矛盾的斗爭中來實現的。在抗日統一戰線內部又統一、又斗爭的過程中,國共力量的消長發生著變化,總的歷史趨勢是國民黨政權的力量由盛轉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由弱轉強,並且歷史性地改變了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國民黨這個領導中心的作用由大變小,共產黨這個領導中心的作用由小變大,這是對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作用的最終說明,也是為什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黨就垮得那麼快,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迅速成立,近代中國歷史開辟了新紀元的原因。
認識抗日戰爭歷史的重大原則問題,大致有五個:第一,日本侵略中國,妄圖滅亡中國;第二,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國民黨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三,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並存,起到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略配合作用;第四,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個領導中心並存,共同領導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第五,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與配合,這種支持與配合,又與中國國內的兩個戰場、兩個領導中心緊密相連。凡此五點,都是由抗日戰爭是民族戰爭和人民戰爭這樣的性質規定的。從學術的角度說,抗日戰爭中的兩個戰場和兩個領導中心,形成了抗日戰爭歷史的主線和基本線索。
研究抗戰史的學者應該明確這樣的歷史認識:抗日戰爭中存在著兩個領導中心,共產黨、國民黨共同領導了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樣的認識,對於抗日戰爭的歷史認識是一個升華,對於在台灣的國民黨人及受其影響的人民正確認識抗戰歷史,對國家統一會發生好的作用。
H.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領導權問題關繫到革命能否取得徹底勝利,革命必須也只能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共產黨來領導。
中國工人階級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它具有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沒有私人佔有的生產資料,富於組織紀律性等一般無產階級的共同優點。同時,中國工人階級還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優點。一是中國工人階級具有堅強的斗爭性和徹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國工人階級分布集中,有利於工人階級隊伍的組織和團結,有利於革命思想的傳播和形成強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國工人階級大部分出身於破產的農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使工人階級便於和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共同團結戰斗。中國工人階級的這些特點和優點,使它能夠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無產階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實現的。無產階級只有在其政黨的領導下,才能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實現對各革命階級的領導,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實現領導權的關鍵;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這是堅持領導權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證領導權的堅強支柱;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是實現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I. 簡述如何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領導權問題關繫到革命能否取得徹底勝利,革命必須也只能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共產黨來領導。
J. 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
一個政黨能否成為一個國家抵抗外來侵略的中堅力量,關鍵在於這個政黨是為了少數人還是為了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而戰斗,這是衡量一個政黨是中流砥柱的根本性標。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代表,且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著全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唯有代表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才是全民族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而國民黨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即少數人,而且是與絕大數人民利益完全對立的少數人利益的代表,其實行抗戰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其階級統治及一黨專政。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是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的代表,並始終為其根本利益而抗戰,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的根本性因素。
二.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關鍵因素:中國共產採取的正確的對日作戰方針
由於國共兩黨的階級屬性不同,代表的階層不同,國共兩黨的對日作戰方針的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其階級利益。全民族抗戰發動後,中國共產黨及時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路線和人民戰爭的路線,主張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國民黨也根據實事變化制定了相應的對日作戰方針,兩者對比可以看出:①從國共兩黨的對日作戰方針上,國民黨採取的片面的抗戰方針,在這裡面,既有抗日,又防共、反共的兩面政策;反觀中國共產黨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進程中,始終如一的堅持全民族抗戰的方針,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入民的路線政策,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的敵後戰場,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逐步使中國共產黨發展成為中堅力量。②基於兩黨採取的不同的對日作戰方針,兩黨在抗戰中的軍事力量也有相當大的變化。共產黨在堅持始終如一的全面抗戰的基礎上,獲得了廣泛的群眾支持,其軍事力量不斷壯大,影響力也不斷擴大;而國民黨採取的兩面性的政策上,在抗戰的不斷發展中,其投入到對日抗戰的軍事力量也大幅度減小,而將大部分的兵力存儲起來用於反共,剿共之用。 從以上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採取的正確的對日作戰方針,才是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關鍵性因素。
三.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客觀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條件,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全黨范圍內開展了整風運動以後,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確立了起來;1945年4月,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這些都是抗戰時期黨的建在思想方面的重大成就,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從而為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抗戰時期黨的政治發展方向是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前提條件
抗戰時期,結合時局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黨的政治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在統一戰線中,是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呢,還是資產階級領導無產階級?是國民黨吸引共產黨呢,還是共產黨吸引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強調,必須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既統一,又獨立。這實質上就是力爭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從而使中國共產黨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②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並且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以及「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些指導方針為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提供了前提條件。
五.抗戰時期戰場的轉變及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重要保證
毛澤東曾科學的預測了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而國共兩黨的作戰戰場的轉變則是其發展過程的具體體現之一。在防禦階段,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擔負了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敵後的游擊戰是輔助的。但是,從前文的《國共兩黨在抗站進程中的對比圖》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由於國共兩黨根據日作戰方針制訂了不同的軍事路線,在抗戰的進程中,盡管國民黨的軍事力量相對於共產黨來說要強大得多,可是卻逐步減少抗戰的兵力,這樣就無形的把對日作戰的領導權轉給了中國共產黨,使得本應為輔助作用的游擊戰爭的地位逐步上升;敵後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迫使敵人將戰略方針改為以保守佔領區為主,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相持階段,敵後游擊戰爭便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在1945年8月反攻階段到來前夕,人民軍隊已經發展到了120萬人、民兵220萬人,抗日根據地達到了19塊。敵後軍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因此,抗戰時期的戰場轉變表明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抗戰的中堅力量。
六.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直接體現:各民主黨派對兩黨的態度轉變及兩黨的社會認知度變化
抗日戰爭時期,中間黨派是除國共兩黨以外活躍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的第三支政治力量。在抗戰初期,各民主黨派過高的估計了國民黨當局抗戰的積極性和誠意、寄很大希望予國民黨。但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共產黨漸漸引起民主黨派的關注、理解和同情。在鮮明對比之下,民主黨派的政治傾向開始向共產黨一邊轉移。各民主黨派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最可信賴的朋友,才是最具力量的強大政治集團,才是各民族、各階層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只有與中共密切合作並在她的領導下,斗爭才能成功,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民主與自由。中國社會的各民主黨派的這一轉變,國際和國內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社會認知度的大為提高,是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直接體現。 對比中,可以看出,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採取的正確禎黨,它所控制的軍隊是當時中國最有軍事實力的軍隊。特別是抗戰之初,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國民黨軍隊的抗戰在當時是主要的,正面戰場對於打擊日本的進攻勢頭、遲滯日本的進攻速度、為實現持久抗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抗戰是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其它各愛國黨派、各族各界和全國人民的推動下實現的。它的抗戰態度的及時性、堅定性、徹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國共產黨和其它愛國黨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覺醒了的中華民族的大多數成員。當在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採取了抗戰的態度後,它的動員力、號召力又是其它任何黨派、團體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但在抗戰中發揮了不可代替的歷史作用。
由上觀之,中國共產黨是抗戰時期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