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甚麼甲午戰爭中國會輸 軍事裝備遠遠超過日本呀 gdp也比他們多的多多多
確實,如果只看紙面上的裝備的話,是要強國日本海軍。而且國家的生產總值也遠專遠高過它。
但是屬問題在於,
一、體制,這里說的是國家體制和軍隊體制和動員機制都差得太遠,貪污腐敗自不用說,連平時日常的海軍訓練都是如此,歷史記載:當時北洋水師出操訓練是找不到自己的主官的,因為都在陸地上走關系,打算藉此機會高升。
二、素質,這里指的是整體軍事素質,剛剛提到了找不到主官的問題。還有就是在兵源上的,當時大都是沿海地區的人當水兵,地域排外性非常的強烈。平時訓練也是敷衍了事,做做樣子。而且,主要指揮人員就沒幾個是正經的水師出身,鄧世昌、丁汝昌等等都是後來在改任的水師提督等官職。即沒有專業的水師作戰經驗,又不是屬下的老鄉,很難指揮的動。如此一來,戰鬥打響時,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B. 甲午戰爭在中國的武器裝備十分精良的情況下都敗於日本,何況日本現在武器遠遠優於中國,怎麼打敗日本,中
精良?自從李鴻章北洋水師建立至甲午年間,海軍軍費全被老太婆拿走慶生,十餘年裡不添一炮一彈,和全民捐資買軍艦組建水師的日本怎麼比。
C. 甲午戰爭戰爭中雙方所使用的軍艦、武器以及大炮的名稱都誰知道
中方艦船的資料參見<北洋海軍艦船志>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25084334
日方艦船的資料參見<日本海回軍二等巡洋艦答全集>
http://wenku..com/view/f1c4e4d73186bceb19e8bb06.html
D.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真的敗在了武器裝備方面嗎
並不全是。
淮軍陸軍的裝備,其實還是不錯的,一部分步槍比日軍還先進。淮軍曾回裝備大量的連珠步答槍,可以連續射擊,但往往日軍一出現在視野中,還沒有進入射程,這些缺乏訓練,又意志薄弱的士兵,就開始射擊。等日軍真正逼近,槍膛已經打熱了,反而無法開槍。
包括當時淮軍裝備的一些機槍,也是如此。士兵缺乏訓練,意志薄弱,即使有裝備也不行。淮軍的戰力巔峰,是在太平天國後期。而到了甲午戰爭,十幾年沒有遭遇戰火,加上駐扎在繁華的北直隸,淮軍大部分的部隊都腐朽了,士兵怕死,將領貪財,結果被一舉擊敗。
並非單純是武器的原因。比如,甲午戰爭時運往前線的重要軍資,竟然有鴉片。士兵中很多人吸鴉片,這些人的戰鬥力,勇氣,可想而知。
不過在海軍方面,的確是裝備落後。當時的海軍技術發展很快,而北洋艦隊七年沒有增加新式軍艦,其實已經落後了。比如速射炮,比如航速。而海軍將領,應該說都是比較勇敢的。
E. 甲午戰爭,中日武器裝備差距到底有多大,你了解多少
武器裝備上沒啥差距
都是後膛槍鐵甲艦,清軍還略有優勢
差距在組織技術上
F. 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陸軍的武器裝備如何跟日軍相比有優勢嗎
甲午戰爭我們輸了,到底輸在哪?如今依然是眾說紛壇!今天我們就從武器裝備這個問題上,來說說清軍和日軍在海軍和陸軍兩個方面,到底誰更好一些?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只能欺負欺負農民,打打雜牌,和人家久經訓練的日軍比,高下立判,這個高下就是一生一死。裝備不比別人差,可是軍隊卻比別人差一大截。
甲午戰爭失敗,暴露出清朝軍隊質量迅速下滑的情況,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武器裝備問題,而是腐敗制度使然,晚清重文輕武的政策,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岌岌可危,出了風頭的湘軍等實力派馬上被朝廷要求解散,可見清朝不允許戰力強悍的新軍存在,而自己的嫡系八旗已經沒落,愈發演進成用文防武,說是滿朝文武,實則已經全成文官,甲午戰爭最後輸給日軍也無話可說,其實是輸給了自己!
G.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海軍和日本海軍哪個的裝備更先進
清朝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主力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
甲午戰爭前夕,英國的阿姆斯特朗(Armstrong)船廠向李鴻章推銷世界航速最快,達23節的四千噸巡洋艦。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支付訂金,後因軍費嚴重不足支付餘款,這艘艦最後被日本低價買下了,也就是後來的吉野號,其高航速鍋爐和新型速射炮在甲午一戰發揮極大戰力。
1894年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並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戰爭前夕,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英國觀察員看完北洋艦隊的操演後上書海軍部,也認為北洋艦隊的戰力不容小覷。
但是後期因為李鴻章解僱了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艦隊軍紀出現問題,「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斗竹牌也。」「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1888年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因為軍費被挪用去修建頤和園,所以北洋海軍只購入了3發炮,「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銹堆積,內則穢污狼藉,業已無可駛用。」至於領導丁汝昌「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劉步蟾則被人們稱為「實際上之提督者」。
日本
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嚴島號」。
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再從官員的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朝庭准戶部上奏對外停購槍炮彈葯兩年,後來修慈禧的頤和園使海軍經費未有再添。
戰前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174017人有參戰經驗,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超越北洋水師。日本對清廷改革後的實力仍有顧忌,對於北洋水師不敢輕敵,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清帝國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旗艦定遠
H. 列舉下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中外雙方步兵武器對比!
一樓不要誤導群眾好吧。國產腦殘連續劇看多了吧。洋務運動搞了三十年了,清軍還拿大刀長矛?你當李鴻章、張之洞是廢物啊。
清軍在甲午戰爭時期的主要步兵武器是奧地利曼麗夏、德國毛瑟以及國產快利槍。炮兵主要裝備英國阿姆斯特朗和德國克虜伯。而日軍只有春田式單發槍和國產的青銅炮。清軍在裝備上大大領先日軍。
庚子國變時清軍還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清軍的主力已基本上成為裝備近代槍炮和包括步、騎、炮、工、輜重等兵種在內的合成軍。裝備不比八國聯軍中的任何一支差。
美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挪威人ole herman johannes krag 和erik jørgensen研製,斯普林菲爾徳兵工廠生產的krag-jørgensen步槍,美軍是從1892年開始使用的,八國聯軍侵華美軍所使用的型號m-1898步槍、m-1889/99卡賓槍。(m-1892步槍、m-1892卡賓槍、m-1896步槍、m-1896教練步槍、m-1896卡賓槍、m-1898步槍、m-1898卡賓槍、m-1899卡賓槍和m-1899騎警卡賓槍)。
英國:
英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的lee-enfield步槍,英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的李式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李式步槍和李式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lee-metford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李式步槍、彈排裝填李式步槍、短李式步槍mki、短李式步槍mkii、短李式步槍mkiii/iii*、短李式步槍mkv (僅用於測試)、4號步槍mki、4號步槍mki*、5號步槍mki叢林步槍、4號步槍mkii和l2a)。
法國:
法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chatellerault兵工廠生產的lebel model 1886 rifle/fusil d'infanterie modéle 1886步槍,法軍是從1887年開始使用的model-1886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model-1886步槍。
德國:
徳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毛瑟兵工廠生產的毛瑟98步槍,徳軍是從1898年開始使用的毛瑟98步槍,八國聯軍侵華徳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毛瑟98步槍/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gew-88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
義大利:
意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杜林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意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八國聯軍侵華意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卡賓槍。(m-91步槍、m-91卡賓槍、m-91ts特種兵卡賓槍和m1938步槍)。
奧匈:
奧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斯太爾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直拉槍閂步槍,奧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馬林瑟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奧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95步槍/卡賓槍。
俄國:
俄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léon nagant研製的末欣-納干步槍。俄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末欣-納干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俄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末欣-納干91步槍/龍騎兵步槍。(m-1891步槍、m-1891龍騎兵步槍、m1891哥撒克步槍、m-1907卡賓槍、m-1891/30步槍、m-1938卡賓槍、m-1944卡賓槍和m-1891/59卡賓槍)。
日本:
日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arisaka兵工廠生產的30式步槍,日軍是從1897年開始使用30式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日軍所使用的型號是30式步槍/卡賓槍。
清軍的輕武器相比八國聯軍並不差.像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鍾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另外還裝備了37毫米口徑的2磅克虜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徑的20磅後裝炮等。這些火炮發射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等,可以分別摧毀城牆和炮台工事、擊殺密集進攻之敵、殺傷敵沖鋒散兵、擊穿敵艦鋼甲.
清軍沒有輸在裝備,輸在國體。
I. 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
甲午戰爭的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慶所部毅軍等部隊;後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隊。裝備情況大致如下: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松林、楊鼎勛、劉士奇、王永勝四軍萬餘人,已有洋槍萬余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4000枝。到次年底與捻軍作戰時,"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餘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桿"。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開花炮隊,裝備了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然而,此時淮軍裝備的尚是前膛槍炮。70年代以後,西方更為先進的後膛槍炮開始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均進入淮軍部隊。
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據日方記載清軍使用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 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到甲午戰爭前,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 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關於清政府購買武器的情況,從有關資料來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4年奏報,委託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小口徑五連珠快槍 3000枝,子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子彈250萬顆;格魯森快炮12尊,炮彈 1200顆。從瑞記洋行購克虜伯七生半車炮六尊,炮彈1200顆。奧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彈12000顆。兩江總督劉坤一至1894年9月,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萬顆。10月,又准備再購比利時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購買的武器更多,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後委託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開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購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子彈1000萬顆。10月,奏報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干三百二十餘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餘萬顆"。12月,又奏報委託許景澄代購毛瑟槍10000枝,子彈412萬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託楊儒(駐美公使)代購哈乞開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託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枝,小快炮若干門。以上均是大批量購買的,還有一些數目較少的,如吳大澄曾先購" 戰炮十尊,精槍數百桿",後又購奧地利小口徑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萬顆。還有的將領自己設法購買,以改善裝備,如吳宏洛即商之洋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桿,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1894年9月,由上海運往天津毛瑟槍1200枝。光緒二十一年初,李鴻章稱,"許景澄購來毛瑟槍一萬零八枝,業經全數分撥各軍應用"。南洋所購馬梯尼10400枝,馬槍1000枝,議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線馬梯尼5700枝;留於南洋者,撥給李占椿、萬本華、楊文彪、朱洪章等部各 1000枝,這些部隊也都是要開赴北方作戰的。此外,沿海各省庫存槍炮也大批解赴前線。南洋大臣劉坤一截止1894年10月,就前後協濟各省後膛洋槍 14000枝。廣東於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舊毛瑟槍各2000枝。到11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奏,已先後調撥各地洋槍16000枝,以後又續撥馬槍、步槍2600枝,子彈360萬顆。年底,還撥給吳大澄部鋼炮30尊。這些武器無疑對改善部隊裝備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隊程之偉部,由北洋撥給毛瑟槍和十三響洋槍各300枝,並擬再撥300枝。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後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萬難應敵",後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之洞派出北上參戰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本來裝備落後的湘軍,到戰爭後期裝備大為改善,如陳湜部已配備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此外,關於清軍的裝備,還有幾點應作具體分析:其一,某些將領對所部裝備不足的奏報,往往誇大其詞。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屢次奏稱部隊裝備不足,請造拾槍應用。事實上,他出省作戰時共帶馬步軍3000人,攜帶快槍3800餘枝,人手一槍尚有餘。1894年10月,署理黑龍江將軍增祺又撥給他步毛瑟槍 5000枝,馬毛瑟500枝,哈乞開斯槍200枝,來福槍300枝,共6000枝。到戰爭結束時,黑龍江共撥出格魯森快炮、過山鋼炮、開花銅炮各4尊,嘎爾薩炮2尊,龍炮1尊,子母炮7尊,常勝炮150尊,單響毛瑟槍5000枝,10響毛瑟2050枝,哈乞開斯991枝,馬毛瑟1933枝,來福槍300 枝,太來槍660枝,後膛馬槍250枝,抬槍80枝。其中有少數撥給了其他部隊,有些武器也比較落後,但大部分是進口槍械。依克唐阿所部後擴充至萬餘人,這么多槍炮,怎麼能說裝備不足?依克唐阿的奏報,無非是為了掩飾其作戰不力,另外也與其部隊在戰場上大量遺棄和損壞武器有關,關於這一點,還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地區即使裝備確實不足,槍械也落後,但並非毫無長處,即以山東為例,其陸軍確實裝備比較差,但沿海戰略要地如煙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裝備的火炮卻是比較先進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煙台有各種口徑的火炮27尊,均是後膛鋼炮,其中22尊是快炮。威海衛由於是水師提督衙門的駐地,各炮台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均屬上乘。據統計,該地25座炮台,共配備進口的各種口徑的平射炮、地陷炮、行營炮、曲射炮達167尊。由此可見,如果說威海衛之戰失敗的原因是裝備落後,恐怕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與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論,有的部隊的裝備還是相當精良的。如直隸練軍一律裝備洋槍洋炮,到90年代前後,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即使一些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雲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炮。
J. 甲午戰爭為何中國的炮彈是假的
其實是實心彈。這種內部填充砂土的炮彈就是實心彈,以打擊艦艇水線附近導致敵艦大量進水作為攻擊手段。
但誰能想到這種北洋海軍所用的以擊沉敵艦為目的實心彈,卻在黃海海戰中擊中了日本聯合艦隊「浪速」號後並未造成艦船損壞,日軍留存炮彈後還對外宣稱,此實心彈未造成日軍任何人員傷亡。
慢慢的流傳下來,導致世人誤以為是清朝貪官的貪婪和清政府的腐敗。
(10)甲午戰爭是中國人的武器擴展閱讀
一、甲午海戰:
指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發生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的一次海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後果,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戰爆發。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
二、甲午海戰中國慘敗原因: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打敗中國,除了有政治制度占優勢的原因外,日本的動員體制比中國先進得多,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北洋海軍沒有確立近代海軍先進的戰術思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縱使是堅船利炮,武器精良(如上:無人掌管,外則鐵銹堆積,內則污穢狼籍),但部隊沒有組織紀律性,散漫自由,各行其是,這樣的軍隊照樣沒有戰鬥力。日本人的斷言在4年後的甲午海戰中被完全證實。
日本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浪潮中處於末尾,但憑借其國民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在後來的戰爭中獲得勝利,還在競爭中取得了後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