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論證抗日戰爭打斷了中國的近代化
(14分)近代日本兩次大規模侵華戰爭,兩次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近代中國與日本,現代化的最初歷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為了適應新的外部條件,日本吸取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很快地進行了自身調整,比較快地進入社會經濟的轉型時期,並且學著西方列強的樣子,通過對外擴張,滿足了這種轉型所需的資本積累。通過甲午戰爭,日本不僅強佔了中國的台灣,還向中國索取了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後來又逼迫中國交出了收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白銀贖金。……中國被迫開始向西方列強大舉借債,而日本卻用這筆戰爭賠款建立了現代化的八幡制鐵廠和國民教育。
——榮維木《抗日戰爭與中國現代化的歷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華的8年間,日本佔領了中國城市總數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這些城市聚集著中國幾乎全部的現代化工業。這些工業,有的直接損毀於炮火之中,有的因戰爭而失去運轉的條件導致關閉,有的被迫內遷損毀於途中。在淪陷區,日軍不僅任意掠奪公私財產,還截留稅收,把持金融,並建立起依附於日本的以掠奪中國資源財富為目標的殖民地經濟體系。據1995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字,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直接財產損失是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是5000億美元。
——榮維木《抗日戰爭的歷史啟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滬會戰爆發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廠、重15000噸的設備,隨同2500多名技術工人,在彈火紛飛下從上海向西部轉移……1937年,後方僅有工廠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為571家,1941年達到1138家。……與此同時,中國現代大學的內遷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投奔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通過與工農大眾的結合,在參與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建、發展與鞏固的同時,也把現代文明的因素帶到了中國最偏遠、落後的傳統鄉村。
——陳勤《重估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原載於《中國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在其領導的各敵後抗日根據地身體力行地進行著民主政治的實踐,不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還創造性地發明了「豆選」等民主選舉的形式,讓目不識丁的農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權利的途徑。在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現代理念帶到最偏遠落後的傳統鄉村。這一時期是中共積累建政經驗最豐富的一個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實際上是建國後中共領導下的全國政權的一個雛形。
——楊聖清《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歷史經驗》
(1)根據材料一,分析日本國家現代化的起步和加速與中國有什麼關系?(4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4分)
(3)根據材料三、四,並結合所學,概括說明抗日戰爭為中國的現代化探索積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條件?(6分)
來源:學優網
⑵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近代化發展進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肯定是利的 極大刺激中國人從日本人身上 看出來後面更強大的百年科技前嘯-歐洲列強和中國的差距 並且在蠢蠢欲動的嘗試學習!
⑶ 從經濟角度說明甲午戰爭是如何干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
從經濟角度說明甲午戰爭是如何干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從經濟角度說明甲午戰爭是如何干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從經濟角度說明甲午戰爭是如何干擾「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
⑷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曾發生過兩次中斷,時間分別是
第一次,19世紀下半葉「洋務運動」,在日本伊藤博文一批人的沖擊下發生甲午之戰而受到重專挫屬;
第二次,在歐洲列強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備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無暇東顧,中國民族經濟得以在1926-1936十年崛起,隨後,在日本完全是惡意發動「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等一連串軍事挑釁及其後明目張膽的侵略,幾乎全部扼殺了中國民族經濟,將中國推入近代最危急、最深重的災難中
⑸ 日本會第三次打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嗎
在中日圍繞釣魚島爭端是否會引發兩國兵戎相見的猜測之際,中國思想界也開始討論,假如釣魚島戰爭打響,日本是否會第三次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例如,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員馬勇在《不要讓日本第三次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一文中指出,「假如中國因釣魚島進入戰爭狀態,中國即便贏得了戰爭,但第三次現代化進程必將就此打斷,中國社會內部目前所存在的問題,不僅不可能順勢解決,而且必定會無限期延誤」。 我認為,假如有中日一戰的話,無論中國是否輸贏,日本都不可能再次打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除非戰爭發展到核戰規模,並且是中國戰敗。作出這一判斷的最根本理由,是今日世界形勢和格局已經發生根本變化,中日兩國力量也已今非昔比。 盡管目前世界本質上還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國際秩序還由大國和強國主導,但人類畢竟接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和平始終是一股強大的世界潮流。所以,現在即使有戰爭,也不是以土地、人口和資源的直接佔有為形式。換言之,一國現代化的過程不大可能因戰爭而轉向,除非發生大規模核戰。 再從中日力量對比來看,雖然晚清以來的洋務運動引入了近代工業包括軍工,軍隊也有一定革新,但總的來說,中國傳統社會已進入晚期,現代化還剛剛萌芽,社會制度和治理機制還停留在過去。而在國民黨主政的「黃金十年」,雖然中國的近代工業有比較大的發展,現代化程度比甲午戰爭時有一定提高,但整個社會結構和治理機制與過去相比變化不大,何況,在這半個多世紀里,除日本侵華外,中國的外患一直不斷。所以,可以說,在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中國的總趨勢是走下坡路。 日本則恰恰相反,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前,它的國力是冉冉上升,走上坡路的,躋身於當時的世界強國之林。盡管日本的現代化也很不徹底,但無論從工業、經濟、社會組織結構、領導體制還是國民教育和民族精神面貌等各方面來看,日本都要好於中國,這樣,當兩個民族「相遇」之時,中國的敗亡似乎也就註定了。 然而,現在不一樣。雖然中國還在很多方面落後日本,內部也有非常嚴重的問題,但畢竟就經濟總量、綜合國力、軍事實力、民族精神等來說,中國已經接近甚至趕上日本。中國的國力和軍事技術,無疑比前兩次時期要強大得多。僅憑日本一國之力,要戰勝中國,嚴重點說,有些自不量力,除非中國自己犯很大錯誤。 我不清楚馬為何斷言中國即使打贏釣魚島戰爭,也會被日本打斷第三次現代化進程,其依據來自何方?如果只是因為參照歷史經驗,就得出這一結論,應該說很草率。 判斷日本是否會第三次打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需要我們對日本的前兩次侵華行為尤其是第二次侵華戰爭有一客觀評估。毋庸置疑,中國的現代化曾被日本打斷過兩次,但對「打斷」應該做這樣的理解,即日本打斷的是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與此同時,中國的現代化又以另一種形式開啟。與馬同為中國社會科院近代史的榮維木先生就認為,抗日戰爭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後發外生型」性質,卻使得新的「自發內生型」現代化進程在中國反日過程中悄然開啟,並從政治、經濟、國家主權等層面進行了論證。 正如榮所指出的,從政治層面看,抗戰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盡管這種民主十分有限,但卻是前所未有的。從經濟層面看,用現代化的視角來審視,戰時體制下的現代金融體制的建立,工業結構的調整,資源的調查與統籌開發,工業發展的布局調整等,都表現出了現代化因素。從國家主權層面看,中國在抗戰後廢除了與西方列強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而獨立的主權,是任何現代化國家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條件。除這些外,中國在抗戰時期積累起來的現代化因素,也表現在中國社會在戰爭期間發生的其他重大變遷如人民覺悟的提高,文化的傳播,婦女的解放,中外交往的加強等諸多方面。所有這些匯集在一起,最後成為了開啟中國新的現代化進程的動力。 那是不是中國戰敗,日本會中止中國的現代化?也很難。如前所述,日本侵華打斷的只是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而不是現代化本身,現代化作為一種歷史趨勢,是不可能被打斷或中止的。 因此,結論很簡單,無論中日發生戰爭與否,日本都不可能第三次打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它沒有這樣的力量,且環境也不允許,也沒必要。當然,我們需要對日本通過發動戰爭來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意圖,保持高度警惕,並進行揭露,但戰和與否,不取決於中國,而是日本。中國要敲打日本的右傾化,然沒必要因害怕被日本打斷現代化進程而「綏靖」日本。
⑹ 為什麼說太平天國運動打斷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為什麼說太平天國運動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產生
太平天國運動從根源來說還是農民運動、其根源還是反清政府而不是反封建、而當時中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而歷史當時主流是資產階級社會、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當時沒有起促進作用而還是建立封建王朝、
另一方面天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等人吸收了西方的先進文化用於中國的農民運動、並且運用了資產階級大機器生產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其運動的軍師洪仁玕 起草了《資政新篇》,在裡面提出了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構想。 所以和為促進近代化發展、
思想是近代化的開始
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之柱──孔孟之道,沉重打擊了清王朝,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哀嘆:「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創,一旦掃地盪盡」。這正是思想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其核心是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對中國進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帶有法制與民主色彩的國家,在經濟上,要通過建立、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以求富強,在外交上,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張萬國通商;楊秀清在致英使盧恩·包伯的信中堅決抵制鴉片的輸入,對不平等條約不予理睬。後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所提的方案,盡管有更深入的見解,更詳細的計劃,但是,都遠不如它的規模宏偉。特別重要的是,它是建築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礎之上提出來的,而資產階級改良派是在維持這個土地制度反對農民革命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有階級本質的差異。資政新篇是資生階級革命派出現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是當時最有積極意義的社會改革方案,它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發展進程中,將以第一個主張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而記入史冊。資政新篇建議學習西方的「制」和「技」,實在就是「民主與科學」。科學部分,洪秀全是全部採納並要實行的。但民主部分,卻有問題。洪秀全在金田起義前與馮雲山制定體現農民民主的軍師負責制,主為國家元首,臨朝不理政,國家政務由軍師負責。但洪秀全深受皇權主義的影響,他在天京事變殺了楊秀清後,要「主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把軍師權位攬歸己手,破壞了軍師負責制。洪秀全之所以敢於破壞軍師負責制,就因為太平天國不曾有也不懂得要制定一個憲法。資政新篇提出的「綱常倫紀,教養大典」的立國根本法,就是憲法。資政新篇提出的收集「民心公議」、監督省級官吏、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機構等等,這就近於議會制度。太平天國的軍師負責制,加上制定憲法,設立議會制度,在政體上就與資產階級國家的君主立憲制具有相同的作用。
二、遲滯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更是近代化的歷史。「屈辱」是中國註定要為近代化付出的必要代價;「探索」則是探求贏得民族獨立的道路,而實現近代化則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從這個角度觀察研究太平天國,就會發現它明顯遲滯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太平天國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首先,從國際國內的形勢看,到19世紀50-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以大機器生產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正物化成越來越多的商品,而商品在流動中實現剩餘價值的特性,推動著資產階級政府積極向外殖民擴張。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未人流的中國註定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未成斧質,便只能作砧板。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使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封建社會內不可能結果,資本主義積累不可能進行下去,它必然是要中斷的,一經農民起義的掃盪,萌芽就象是長在牛糞上的嫩芽一樣,隨著垃圾被清除掉。這種萌芽不會使中國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其根源在於東方社會的封閉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東方社會的這種封閉、保守和落後狀態的打破,要靠西方商品經濟的人侵」(陳海燕:《東方社會發展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其次,近代化問題首先要解決生產力的發展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習慣性「流產」,使先進生產力不可能靠黃土地自身孵化。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西方殖民者首先通過強暴的手段打開中國大門,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強植中國。它的發生發展,使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可見,半殖民地化伴隨著喪權辱國、腥風血雨,是歷史的沉淪;而半封建化則是形式上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社會已經逐步近代化,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諸因素不斷壯大,是歷史的進步。只有甲午戰爭以後,外國的人侵才成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的障礙。中國近代化要解決的問題才是民族獨立。再次,太平天國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沿海地區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農民、手工業者不斷破產,淪為勞動力。外國資本在通商口岸投資建廠,正與中國的勞動力結合,新的生產力代表——無產階級正在母腹中躁動這個歷史關頭。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了,勞動者沒有成為工廠的工人力變成了洪秀全拿槍的戰士;中國的一統江山被雙雄並峙的格局取代,全國統一的市場被分割,可以啟動近代化的「官僚資本」在炮火中灰飛煙滅。同時內亂給了外國侵略者更大的可乘之機,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痛失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加劇了社會的沉淪,十幾年戰爭和王朝的腐朽,使中國丟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時機。而同一時期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由封建國家變成近代化國家。只需30年左右,中國便成為其奴役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