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從戰爭時期中國國旗全圖

從戰爭時期中國國旗全圖

發布時間:2021-03-06 11:19:56

『壹』 中國國旗建國以來降下了多少次分別因為什麼事件

我國1976年曾經在不到一年內先後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專員長朱德,中共中央主屬席兼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而三次降半旗致哀,最近一次是1997年為鄧小平同志致哀.
1999年5月12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降半旗,向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聯盟使館暴行中犧牲的3名中國新聞工作者誌哀。
為沉痛悼念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中犧牲的邵雲環、許杏虎、朱穎同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國務院決定:1999年5月12日,北京天安門、新華門、人民大會堂、外交部所在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在地,新華社澳門分社所在地下半旗誌哀。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設立弔唁簿。5月19日14時28分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鍾,屆時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貳』 求下面這張中國國旗的圖片高清圖!

望採納

『叄』 中國國旗照片一張找出來

中國國旗抄的圖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瑞安。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

在2992幅 (一說為3012幅 )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3)從戰爭時期中國國旗全圖擴展閱讀:

歷史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起。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在倒數第三條當中均保留這個規定。

為了更好的維護國旗尊嚴和提高全民國旗意識,199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發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實行。

為維護國旗的尊嚴,國家發布《國旗》和《國旗顏色標准樣品》兩項國家標准,規定了國旗的形狀、顏色、圖案、製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術要求,並宣布於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肆』 中國國旗圖片

國國抄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襲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星呈黃色,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五顆五角星互相聯綴、疏密相間,象徵中國人民大團結。每顆小星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中心點,表示人民對黨的向心之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伍』 中國國旗的歷史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專起。
毛主席在開屬國大典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均保留這個規定。
199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發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實行。
為維護國旗的尊嚴,國家發布《國旗》和《國旗顏色標准樣品》兩項國家標准,規定了國旗的形狀、顏色、圖案、製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術要求,並宣布於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陸』 有關中國國旗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版四顆權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1、4顆黃星對齊,2、3顆黃星對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即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在2992幅(一說為3012幅 )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柒』 求一張高清的中國國旗的圖片

^

你好,我是元子寶唄,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版有效^權_^鏈接:

提取碼:njm8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捌』 中國歷代國旗是什麼樣子的

黃龍旗 中國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現的。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庄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後,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後選定,最後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黃龍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推翻後由五色旗取代。 而在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勛復辟」事件。張勛、康有為等迎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勛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結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勛遁入荷蘭使館,愛新覺羅·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又被廢除。 五色旗 五色旗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倡導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五色旗原為清朝海軍一二品的官旗,革命黨革命時期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認同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被訂為海軍旗。 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作為國旗,含「五族共和」之義。同時通過的還有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13年,青天白日滿地紅被訂為海軍旗。除了上述三種使用上較普遍的旗幟外,其他地區亦使用其他的旗幟。此時五色旗亦被用作海軍艦艏旗。 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 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說五色旗是根據清朝的五色官旗改變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學說代表五方的顏色。 五色旗由於產生於革命時期,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為這樣,它又被當時各軍閥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為籠絡人心的工具。 最後其中國國旗的地位於1928年12月17日,國民黨北伐成功後,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1935年後的各種政權不再採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權外)。 在民國政府廢除五色旗後,五色旗變成了抗日戰爭時期親日政府的代表旗幟,滿洲國旗(見後文)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設計外,其他像"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前身)或南京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等政權都採用五色旗為基本元素。 2004年7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台灣作家柏楊提出修改國旗,恢復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中華民國(南京-重慶-南京-台北)國旗 根據孫中山的提議,該旗幟底面為紅色,而由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則被置於紅旗的左上角;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中華民國的新國旗後,該旗幟於北伐征戰結束後被頒行全國。《中華民國憲法》於第一章總綱第6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今日此旗幟正式使用范圍主要以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地區、其邦交國,和未受政治干預的國際場合中為主,於外交使節訪問或遇特殊慶典時,亦可於部分道路見成排列隊的國旗飄揚。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採用藍、白、紅三色,其中: 「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象徵自由,也代表民族主義。 「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指示人們要有光明潔白、毫無污點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白色象徵平等,也代表民權主義。 「紅地」象徵革命黨的熱血,指示人們要有犧牲奉獻、勇敢奮斗的精神;紅色象徵博愛,也代表民生主義。 1906年,時值同盟會創立之次年冬季,孫中山在會議中提議將青天白日旗定為中華民國國旗;但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與日本國旗類似,且色彩過於單調。於是孫中山有了加入紅色的構想。當時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一說為「陳淑宗」)依此構想縫制了四種國旗草案(見下表)。由於當中草案三的旗幟在同盟會於廣東的歷次起義中被普遍採用,故在1925年其屬下各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時,特選該旗幟作為軍旗。 中國國民黨革命時期國旗 青天白日旗 1893年秋,革命黨人陸皓東居住於尢烈的聽濤閣,設計了「青天白日旗」。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舉行興中會的首次幹部會議,通過了以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此後多次起義皆以此旗為標幟號召。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後,以青天白日旗為黨旗。國民政府北伐成功統一全中國後,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艦艏旗(艦艏是軍艦的船頭)。 現在:五星紅旗。。。。清以前沒有國旗只有帥旗就是主帥的姓。

『玖』 中國國旗、黨旗的尺寸,以及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附註:
國旗製法說明,其中第三條:
(三)國旗之通用尺度定為如下五種,各界酌情選用:
甲、長288公分,高192公分。
乙、長240公分,高160公分。
丙、長192公分,高128公分。
丁、長144公分,高96公分。
戊、長96公分,高64公分。
中國自有國旗以來,三個被國際廣泛承認的政權分別為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這三個政權分別使用過四種旗幟,分別為黃龍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和五星紅旗。但是,由於近代中國局勢動亂,在當時的領土上亦有大量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區域自立旗幟,如滿洲國等。
中國古代旗幟

古代的中國雖有多種多樣的旗幟,但一般都是戰爭時用的軍隊旌旗或是皇室用的御旗。這些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最常見的軍隊旌旗上會繪有鑲邊與軍隊將領的姓氏,勢力旗幟則以各樣顏色或圖騰作為代表。清朝皇室用的御旗旗色採用王朝正朔顏色:金德用白色,木德用青色,水德用黑色,火德用紅色,土德用土黃色,上面通常繪有一些圖騰,如:日、月、星、山、澤、龍、鳳、麒麟、貔貅、虎、豹、八卦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清朝以外,歷代旗幟正色從未採用過明黃色,明黃色通常作為皇帝陪葬冥器專用顏色,歷代帝王只在死後畫像上才會著明黃色龍袍,用明黃色器物。而隋唐時期象徵中央以及皇帝的正色則是近似太陽顏色的赭黃色,與明黃色相差甚遠

黃龍旗中國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現的。

1840年****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庄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後,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後選定,最後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黃龍旗(大清帝國,北京,1890-1912)

黃龍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推翻後由五色旗取代。

而在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勛復辟」事件。張勛、康有為等迎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勛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結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勛遁入荷蘭使館,愛新覺羅·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又被廢除。

黃龍旗從三角形到長方形的轉變
三角黃龍旗(大清帝國,北京,1862-1890)

三角黃龍旗由於軍艦必須懸有政府的旗號以供辨識。清廷於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黃龍旗」做為官船的旗號(註: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清朝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到了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為和國際接軌,李鴻章經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師軍旗的質地、章色,並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
國民政府時期的旗幟

國民政府時期所制定之國旗。此時期內包含了各種勢力所創制的國旗,但因抗日時期由侵華日軍扶植的政權多與國民政府名稱相似且多不被承認,故予以區隔。

五色旗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作為國旗,含「五族共和」之義。同時通過的還有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13年(民國二年),青天白日滿地紅被訂為海軍旗。除了上述三種使用上較普遍的旗幟外,其他地區亦使用其他的旗幟。此時五色旗亦被用作海軍艦艏旗。

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另有一說五色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中華民國,南京-重慶-南京-台北,1929-至今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採用藍、白、紅三色。

「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象徵自由,也代表民族主義。

「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指示人們要有光明潔白、毫無污點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白色象徵平等,也代表民權主義。

「紅地」象徵革命黨的熱血,指示人們要有犧牲奉獻、勇敢奮斗的精神;紅色象徵博愛,也代表民生主義。
鐵血十八星旗

黨旗有5種通用規格:長288厘米,寬192厘米;長240厘米,寬160厘米;長192厘米,寬128厘米;長144厘米,寬96厘米;長96厘米,寬64厘米。
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寓意十分深刻。黨旗旗面為紅色,旗面左上角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黨徽底色也為紅色。早期,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的紅色是代表革命,黃色象徵光明;而鐮刀、錘子為工農的勞動工具,象徵著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自1996年起,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的含義有了更加完備的解釋:紅色象徵革命,黃色的錘子、鐮刀代表工人和農民的勞動工具,象徵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自從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黨旗曾在各個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樣式出現過。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時,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黨的旗幟自然要與列寧創建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旗幟完全一致,即蘇維埃的旗幟。當時,黨旗由各級黨組織模仿聯共(布)黨旗的式樣自己製作,具體規格式樣不盡相同。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於形勢發展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暫時放下了紅旗,一直打著代表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即使在八一南昌起義中仍是如此。

在著名的「八七會議」上,關於要不要繼續舉國民黨旗,共產黨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拋棄國民黨旗幟的意見,但支持者甚少。會議最後雖然確定了發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但大多數人依然主張用國民黨的旗幟。

後來,出於對革命形勢的清醒認識,毛澤東一直堅持自己的主張,並在多次會議上反復提出「拋棄國民黨旗幟」的意見。在給黨中央的信中,毛澤東寫道:「國民黨的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他強調:「在工農兵蘇維埃時候,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立刻堅決地樹立紅旗。」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這是毛澤東1927年在《西江月?秋收起義》中描述的情景。事實上,中國共產黨亮出的第一面旗幟就出現在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中,設計者是何長工等人。當時的旗幟用一大塊鮮艷的紅布製作,中間鑲著一個黃色的五角星,在五星的中心位置,有象徵工農的鐮刀和斧頭,在白色旗褲上,寫著「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國民黨右翼反革命真面目的徹底暴露,迫使中國共產黨必須豎起自己的大旗。1927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臨時政治局會議,明確宣布放棄國民黨的旗幟,正式提出了建立蘇維埃的口號。同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廣東省委聯席會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通告14號――最近工作綱領》,明確指出:「要堅決勇敢地樹立工農革命的大旗,……建立工農政權。」「一律廢除青天白日旗,改使紅旗,以斧鐮為標志與國際旗同。」這是黨的領導機關第一次做出的關於黨的旗幟的正式決定,在以後的革命歷程中,旗幟上的斧頭被改為更能代表工人階級的錘頭。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中國革命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火如荼。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相信各黨完全可以獨立解決各自的問題。同年5月26日,中國共產黨作出決定,完全同意解散共產國際組織。此時,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全面獨立地著手解決自己的問題,做出了包括黨旗樣式在內的一系列決議。同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楊家嶺窯洞里召開政治局會議,會上第一次正式確定了黨旗的樣式:保留象徵工農聯盟的鐵錘鐮刀,去掉旗幟上的五角星。決定:「中共黨旗樣式,長闊為三與二之比,左上角為黃色錘頭鐮刀,無五角星,旗底色為紅色」。會議委託中共中央辦公廳製作一批標准黨旗,分發給各主要機關使用。這樣,中國共產黨製作的第一批規范的黨旗就在陝西延安誕生了。

當時製作的標准黨旗為橫120厘米,豎80厘米,左上角的中間(全旗四分之一處)為黃色鐮刀、錘子,其直徑為30厘米。旗褲為白色,寬6.5厘米。旗褲不包括在整個旗的尺度之內。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禮堂隆重召開。當代表們心潮澎湃地邁進會場時,庄嚴肅穆的場面令他們為之一振;主席台上方第一次懸掛起的新制的標准黨旗令他們激動不已。因為,這是第一次在黨代會上懸掛正式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它結束了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六大」沒有正式黨旗的歷史。大會主席台背景正中,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畫像下方綴有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鐵錘鐮刀,稻穗和麥穗圍繞著它。畫像的兩邊,分別插著數面鮮紅的、綴有鐵錘鐮刀的中國共產黨黨旗。

1949年4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在會場的主席台中央,十分醒目地掛著兩面黨旗,旗上莊重地寫著「中國共產黨」五個大字。據當時負責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的楊尚昆後來回憶: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之前,中央有關同志曾經討論,設計一面黨旗,用紅底襯金黃色鐮刀錘頭,加上「中國共產黨」字樣。會議便按照這種標准進行布置。會議期間,大家又提到共產國際的旗幟和鐮刀錘頭,認為我們加上「中國共產黨」這不太好。這樣,以後的黨旗又去掉了這幾個字。

不久,正當中國共產黨即將取得解放戰爭全面勝利的時候,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發布了《關於入黨儀式所用黨旗尺寸的規定》,其中對黨旗的製作定下了規范:「暫規定寬八十厘米,橫一百二十厘米之紅旗,左上角的中間為黃色鐮刀、錘頭,其直徑為三十厘米。黨旗旗桿左套為白色,寬為六點五厘米,亦即旗面橫長十八分之一強。旗桿樣式與矛頭與軍旗製法相同。」 同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函復軍委總政治部「同意在黨旗未統一規定前按暫行規定之樣式試用」。

1951年6月17日,中央曾對華東局關於黨旗式樣的請示予以批復:「在黨中央未正式規定出黨旗的統一式樣以前,在黨的三十周年紀念時,各地可按舊例,一律採用紅旗加鐮刀錘頭,不必在旗上加中國共產黨等字。」

直至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進一步正式定下黨旗規范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時值同盟會創立之次年冬季,孫中山在會議中提議將青天白日旗定為中華民國國旗;但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與日本國旗類似,且色彩過於單調。於是孫中山有了加入紅色的構想。當時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一說淑宗)依此構想縫制了四種國旗,分別為下列的草案一至草案四。其中草案三的旗幟於同盟會廣東歷次起義中普遍採用,故1925年(民國十四年)改編所屬各軍為國民革命軍時,特選該旗為軍旗。

『拾』 有關中國國旗

國旗為代表主權國家的旗幟,是西方主權國家出現後的產物。16世紀前,尚不存在「民族國家專」或屬「主權」的概念,所以沒有象徵民族主權國家的國旗。中國封建時代一般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北山》),歷代皇朝既沒有也不需要國旗。
中國與西方列強密切接觸是在19世紀晚清代時期,因發現在外交場合無旗幟代表中國,在窘迫的情況下,清朝政府才開始頒布正式的、現代意義的國旗。
中國歷史上,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一共使用過三種國旗,分別為黃龍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外,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局勢動亂,一些割據或傀儡政權,也稱本身是「中央政府」,亦設有各自的「國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規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閱讀全文

與從戰爭時期中國國旗全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