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華僑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

華僑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

發布時間:2021-03-06 10:58:57

A.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如何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曱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曱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曱族解曱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曱國主曱義列曱強紛紛入侵中曱國,由於清政曱府腐曱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曱族恥辱。中曱國人曱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曱西曱斯強國。這是中曱華民曱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曱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曱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曱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曱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曱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曱西曱斯戰爭的勝利,中曱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曱西曱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曱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曱國列曱強強曱迫中曱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曱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曱國的特曱權;美、英兩國政曱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曱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曱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曱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曱灣、澎湖列島等中曱國領土,為國曱家的獨曱立、民曱族的解曱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曱華民曱族的空前覺曱醒,中曱華民曱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曱華民曱族面曱臨亡曱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曱華民曱族終於覺曱醒了。中曱國抗日戰爭是在中曱國共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曱族統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曱華各曱界各族人曱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曱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曱國人曱民,振奮了民曱族精神,增強了民曱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曱國近代歷曱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曱家的獨曱立、民曱族的解曱放奠定了基礎,中曱國人曱民的革曱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曱國革曱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曱國內部政曱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曱國革曱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曱國代替舊中曱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毛澤曱東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曱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正是在毛澤曱東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曱建半殖民地人曱民打敗帝曱國主曱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曱國的基礎。

B. 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版利做出權了重大貢獻。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最早同法西斯軍國主義開展斗爭,中國人民獨立的與法西斯軍國主義奮戰了十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牽制了日軍大部分主力部隊,緩解了蘇聯衛國戰爭和美英在太平洋和亞洲戰場的壓力,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拖住了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期間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三千五百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

C. 華僑在全民族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十年前這場偉大民族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是和廣大海外僑胞大力支持分不開的。他們既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 又為堅持和鞏固這個統一戰線作了許多的努力,有著重要的貢獻。

D.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

回答:20034218lll
級別:學者
2007年1月22日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必將永垂青史!

《人民日報》 (2005年08月15日 第九版)
《人民日報》的權威分析。

E. 華僑支援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地的華僑掀起了( )、( )、( )等運動

1、聲討不抵抗政策
2、無私捐款 支援前線
3、回國參戰 血灑疆場
4、維護國共合作 堅持團結抗戰
5、抵制日貨與「不合作運動」
6、宣傳看站 爭取國籍支援

F. 哪位華僑幫助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中國人僑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但是大規模出國還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那時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農村破產,百業凋零,許多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不得不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另一方面。西方殖民者為開發殖民地,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大量掠賣華工。據統計,從19世紀 50年代開始,每年平均約有10萬華工被販運到世界各地。截止1940年6月,海外華僑已達854萬多人.。

華僑僑居國外,舉目無親,生活艱難,他們非常想念家鄉,思念祖國,他們在一首歌里唱道:「在海外更了解到家鄉的可貴,在海外更感到弱者的悲傷」。

海外華僑具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 ,他們身居海外,寄人籬下,深切感受到祖國的興衰存亡,直接關繫到他們在海外的地位和權益。他們深知,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華僑將永遠無法擺脫被歧視、受凌辱的命運,華僑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他們盼望祖國強大昌盛。對壓迫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者,和造成祖國貧困落後的反動統治者十分憎恨。因此,華僑一貫積極支持祖國反對外國侵略的革命斗爭。特別是在抗日戰爭中,海外華僑組織抗日救亡團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堅決支持、積極參加祖國的抗日戰爭,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

一、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及救國宣傳運動

1、「九.一八」事變後的的抗日救國呼聲

1931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到翌年1月,整個東北近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萬同胞慘遭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和踐踏。

僑胞們在國難當頭的緊要時刻,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嚴厲譴責,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做法,憤怒聲討。

在馬來亞新加坡,陳嘉庚發起召開僑民大會,通過致電日內瓦國際聯盟和美國總統胡佛,要求「履行各種條約,維持世界和平」;號召「僑民鼓動志氣,激勵愛國」,抵制日貨,開展反日宣傳。在馬來亞檳榔嶼,華僑捐款購買戰斗飛機,准備供與日宣戰之用。越南中圻華僑組織反日後援會,表示願「為祖國對日交涉之後盾」。

在菲律賓首府馬尼拉,華僑商會代表10萬僑胞,拍電報給美國總統胡佛、國務卿史汀生、前菲島總督福白斯,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的真相,吁請他們「以伸公道而救世界」。11月,馬尼拉華僑召開國民救國大會,決定向菲律賓華僑籌集500萬披索,以資祖國抗日戰費。

在歐洲,比利時華僑召開代表大會,組織旅比華僑反日救國總會,並通電

G. 華僑華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大貢獻的摘要怎麼寫

華僑華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大貢獻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組織抗日救亡團體。抗日戰爭期間,廣大華人華僑發揚愛國的光榮傳統,在抗日救亡旗幟下,不分地域、黨派、幫派,達成了空前的團結,世界各地各種抗日團體最多的時候達到了3940多個,涌現出陳嘉庚、司徒美堂、鄺炳舜、蟻光炎、李清泉等一大批著名愛國僑領,也正是在這些愛國僑領和華僑抗日社團的組織影響下,千百萬華僑凝聚在一起,成為支援祖國抗戰的重要力量。
二、捐款捐物支持抗戰。抗日戰爭期間,海外僑胞以義捐、義演、義賣、僑匯、認購國債等多種方式為祖國抗戰捐款捐物籌措軍費,捐獻數量之巨大令我們震撼,對補充抗戰軍費、填補財政逆差、支撐戰時經濟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華僑捐款總計超過13億元,僑匯達到95億元以上,佔到當時中國軍費的43%,這是當時的國民政府統計的。當時海外華僑有800萬,其中400萬,也就是一半僑胞為抗戰捐款。
三、回國參軍殺敵。許多華僑放棄了海外的優越生活,毅然回國,捨生捨命殺敵。他們組成了華僑義勇工程隊、救護隊、戰時服務團、戰地記者團等參與救護並配合作戰。僅回國參軍參戰的美國廣東籍僑胞就有4萬多人,美國、加拿大、菲律賓等國航校大批飛行員回國參戰,僅美國一地就有300多人。中國當時殲擊機飛行員當中華僑佔到四分之三,成為中國空軍的作戰主力。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因為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切斷了中國對外水陸交通,只剩下臨時搶修的滇緬公路,雲南通往緬甸的這條公路是中國唯一一條連接國際的通道,當時急缺司機和運輸車輛,由陳嘉庚老先生領導的南僑總會招募了海外超過3900名華僑司機和修理工,簡稱南僑機工。他們以血肉之軀將45萬噸作戰物資運送到前線。大約1800多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
四、積極參與駐在國的反法西斯斗爭。海外僑胞在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組織抗日武裝,在美洲等地參軍、參戰,為反法西斯戰爭建立了功勛。1941年,南橋總會組建了千餘人的華僑義勇軍;「馬來亞人民抗日軍」1000多名華僑戰士獻出了生命;在歐洲、非洲等地,華僑參加保衛僑居地斗爭。就美國而言,當時在美國陸軍服役的就有1.3萬余名華僑,佔到當時旅美男性華僑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

H. 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

拯救了中華民族的危亡,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

I. 抗日戰爭時有哪些愛國華僑人物可不可以說說他們的事跡

轉一篇文章供參考
抗日戰爭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場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長期抗戰,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歷史貢獻,並與世界人民一道,終於將罪惡滔天的日本法西斯徹底打敗。海外千萬華僑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雄師勁旅。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對祖國抗戰的傑出貢獻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主要方面。

一、南僑總會支援抗戰 發動華僑捐款捐物

1937年「七七事變」,祖國掀起全面抗戰。南洋華僑紛紛成立各種不同名義、以支援祖國抗戰為目的的群眾組織,在新馬成立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委員會,推舉陳嘉庚為主席。南洋各地也相繼成立類似組織,舉當地僑領為負責人,積極發動華僑捐款捐物,多寄僑匯,抵制日貨,懲辦奸商,支援祖國抗戰。

隨著抗戰形勢進一步發展,南洋各地華僑團體認為必須成立一個聯合組織,以便統一領導,相互協作,並要求德高望重的陳嘉庚出面召集,以促其成。1938年10月,來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華僑籌販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會址設在新加坡,選陳嘉庚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賓)為副主席。大會通過一項庄嚴《宣言》,歷數近代以來日寇侵華種種罪行,揭露日寇不僅企圖吞並中國,還妄想征服世界。現在中華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號召南洋800萬華僑精誠團結,誓為祖國政府後盾,出錢出力,多寄匯款支援抗戰,則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實現了空前愛國大團結,標志著陳嘉庚是南洋華僑眾望所歸的領袖。在南僑總會領導下,南洋各地籌賑會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支援祖國抗戰各項實際行動高潮迭起,效果也極為明顯。

向華僑募捐、支援抗戰,是南僑總會的首要任務。總會通過各地分會,採取種種有效方式開展愛國募捐:有特別捐、常月捐、紀念日捐、貨物舟車助賑捐、游藝義賣捐、迎神拜香演劇捐等等。當時,華僑捐獻情形正如陳嘉庚生動、形象描繪的那樣:「對祖國戰區的籌賑工作,風起雲涌,海嘯山呼,熱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賈既不吝嗇,小販勞工也盡傾血汗。」陳嘉庚在所屬企業已經收盤情況下,自己仍帶頭認常月捐每月2000元,直到抗戰勝利。為了加強南僑總會領導,他索性住進怕和軒俱樂部(新加坡上層華僑活動中心之一),不分晝夜地領導抗日救亡工作,同時一再勉勵各地分會同仁:「不因環境險阻而驚心,不以籌募艱難而餒氣,領導華僑奮斗到底。」由於陳嘉庚領導有方,助手得力,華僑擁護,捐款所得數額甚巨。據南京政府財政部統計,華僑自1937年-1945年,8年中捐款共達13億多元(國幣),平均每年1.6億多萬元。其中南洋華僑捐獻比重最大。

以財力支援抗戰的另一項是僑匯,是華僑寄回祖國贍養親屬匯款,數額比捐款更大。僅從1937年至1943年通過銀行途徑的僑匯,據統計共達55億元(國幣),平均每年約8億元,數額巨大。其中南洋僑匯居多。1942年後,南洋各地相繼淪陷,僑匯和捐款中斷。歐美等地華僑繼續以僑匯和捐款為祖國抗戰做貢獻。

海外華僑在物力方面對祖國抗戰貢獻也甚為可觀。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統計,共捐獻飛機217架,坦克27輛,救護車1000輛,大米1萬包,以及大量葯品、雨衣、膠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總數達3000批以上,每月平均100批。以上物資多數亦為南洋華僑所捐獻。

抗戰後,海路被封鎖,支持祖國抗戰的大批海外戰略物資只能靠滇緬公路運輸。當時,國內機工及汽車奇缺,運輸十分困難。陳嘉庚受國內西南運輸公司委託,自1939年至1940年間,通過南僑總會從新馬等地招募「經驗豐富、技術精良、膽量亦大」的機工10批共3200人,並捐贈汽車310輛及其他物資。這些華僑機工,滿懷愛國熱情,離別南洋親友,回到祖國大西南,在異常崎嶇艱險的千里運輸線上,克服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運送各種國內急需的戰略物資,平均每天300噸以上,日積月累運量可觀。1940年,陳嘉庚回國,還不辭勞苦親自到滇緬公路沿線慰勞視察,盡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勉勵華僑機工繼續為祖國抗戰做貢獻,至今仍使人們難以忘懷。

二、反對和談主張抗戰 挺身而出聲討逆賊

抗戰期間,陳嘉庚領導華僑在經濟上對祖國做出巨大貢獻,在政治上對祖國抗戰的有力支持,更是驚天地、泣鬼神。華僑領袖陳嘉庚,政治敏銳,目光遠大,愛國心強烈,處處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敢言人之不敢言,敢為人之不敢為」,特別是在揭露汪精衛之流投降賣國方面幹得更加出色。

辛亥革命前後,汪精衛曾追隨孫中山,後任國民黨副總裁。陳嘉庚早年僑居南洋時曾與其相識,創辦廈大時,陳擬聘汪為首任校長,彼此私誼甚好。抗戰後,特別是南京失守後,陳嘉庚風聞汪主張對日和談,起初不信,認為汪身為「黨國要人」,怎會這樣無恥。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失守,外電報道汪已公開發表和平談話,才引起陳嘉庚警覺,認為這是堅持抗戰的最大危險。遂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直接電汪,詢外電所傳是否屬實。並說明日本占我大片領土,對日和平絕不可能。次日汪復電,大意說兩國戰爭終需和平,以中國積弱,非和平即亡國,所以和平為救亡圖存上策。為此,陳嘉庚再去二電,大意說我武力雖弱,但敵寡我,民氣旺盛,長期全面抗戰,僑匯外匯源源增加,敵人決不能亡我,英、美、蘇也決不會坐視。若與日寇言和,國內各省必起來反對,由此造成分裂。但汪來電仍堅持其和談反動立場,不思悔改。至此,陳嘉庚認為汪已不可救葯,便一面致電蔣介石:「汪先生謬談和平,公必被誤,萬乞實踐廬山宣言,貫徹焦土、全面:長期抗戰三大策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博最後勝利……若中途妥協,即等自殺。秦檜張昭無世不有,幸公明察。」。一面將與汪來往電文交南洋及重慶各報刊登,過後南洋報紙照登,重慶無動靜。當時(1938年10月28日),重慶參政會將開幕,陳嘉庚以華僑參政員身分提出經修改後的「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十一字電報提案,經大會多數通過生效。此舉給妥協投降派頭一棒,震動海內外。

同年12月,汪潛逃出境叛國投敵,激起國人及華僑公憤。陳嘉庚致電蔣介石,強烈要求:「宣布其罪,通緝歸案,以正國法,而定人心。」後來,陳嘉庚看到國民黨當局只開除汪精衛黨籍,而未通緝歸案和繩之以法,非常氣憤,遂再電蔣:「今前方將士浴血揮戈,後方民眾卧薪嘗膽……今獨容汪賊及其黨羽逍遙法外,實南洋八百萬僑胞所莫解。」此電實質上是嚴詞質問蔣介石:縱容包庇國賊者,又該當何罪?

汪精衛叛國投敵後,仍恬不知恥,暗中指使其黨羽到南洋以妖言惑眾,妄圖破壞抗戰大業。為了使海外僑胞進一步擦亮眼睛,善辨忠奸,加強團結,以利抗敵,陳嘉庚以南僑總會名義發出通告,詳列汪精衛賣國罪行,號召廣大僑胞辨奸討逆,繼續捐資救難、輸財救國,抗戰不達最後勝利,支援抗戰活動決不停止。各地華僑積極響應號召,討逆活動一浪高過一浪。新馬華僑普遍舉行「反汪宣傳周」,參加討逆人數達170萬人次。仰光僑胞籌款100萬元作為緝拿汪賊經費;歐美華僑與南洋華僑並肩戰斗,討汪活動遍及各大僑居城市,輿論界也在報紙上公開表示「誓與汪賊不共戴天」。

陳嘉庚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不顧個人私誼,不怕得罪執政的國民黨當局,在抗戰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向汪精衛之流開炮,並給予窮追猛打,有力地打擊了妥協投降派的囂張氣焰,進一步鼓舞了全國軍民鬥志,在政治上為祖國堅持抗戰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三、回國視察慰勞將士 敦促國共一致對外

1940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和親人安危異常掛念。陳嘉庚肩負華僑重託,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一則慰勞前方抗日將士,鼓勵他們繼續英勇殺敵,二則實地視察國內狀況,以便向僑胞通報並增強其愛國心,繼續以強大財力物力支援祖國抗戰。

陳嘉庚僑居新加坡幾十年,深知日寇所以敢於明目張膽侵略中國,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祖國太窮太弱。何況國內長期陷入內戰,焉能對外?為此,他想趁回國之機,實地了解國共紛爭和摩擦真相,敦促雙方以大局為重,大敵當前務必一致對外。

同年3月26日,陳嘉庚組織好慰勞團起程後,經仰光直飛重慶。在重慶機場歡迎茶會上,陳嘉庚激動地向重慶各界人士說,我離開祖國已經十八九年了,對於國內情形,很欠明悉。但是,我有一顆心,這顆心隨時隨地都惦念著祖國。這次我們回來,帶來的是一顆心,一顆赤裸裸而又熱誠的心。講話中他還把祖國比作華僑的父母,華僑援助祖國,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責任。華僑希望大家精誠團結,戰勝日寇。陳嘉庚一踏進國門,就向國人顯示出海外赤子的一片忠誠。

陳嘉庚在重慶期間,利用各種大小歡迎會、個別交談、參觀訪問等機會,表達海外華僑對祖國軍民慰問之情,視察國內實施抗戰狀況,勸說國共兩黨要團結抗戰,不要分裂,不要讓華僑失望。

例如,在國民黨要人白崇禧做東的招待會上,聽說白崇禧將出面調解國共糾紛,陳嘉庚感到欣慰。說在南洋風聞國共摩擦嚴重,以為是漢奸造謠,到這里之後才知道情勢確實危急。如不幸分裂,則無異自殺,心中憂慮無窮。今聞將軍有排解之策,深望極力斡旋,若得化險為夷,一致對外,實國家民族無窮之福也。

又如,在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舉行的茶話會上,我黨葉劍英、林伯渠、鄧穎超等人在座。陳嘉庚在會上也著重闡明國共兩黨要團結抗戰。他說,今日國共兩黨名義上雖不一樣,而為國家民族奮斗的心則一,可以說是兄弟黨、姐妹黨。萬望兩黨關系人,以救亡為前提,勿添油助火,國家幸甚,民族幸甚。若國共兩派意見日深,發生內戰,海外華僑必痛心失望。葉劍英對陳嘉庚的講話表示歡迎,並希望他到國民黨處亦作如此表示。接著,陳嘉庚還詢問了到延安的路線和交通,葉劍英一一作答。幾天後,毛澤東拍來電報,盛情邀請陳嘉庚訪問延安。

陳嘉庚在重慶考察一個多月,耳聞目睹,深感失望,更加強了他必須到延安去看個究竟的決心。隨後他路經成都,蔣介石設宴款待,飯後與陳交談。當問及陳到成都後欲往何處,陳答:「蘭州、西安,延安如有車可通也要去。」蔣一聽陳說要去延安,便情不自禁地破口大罵共產黨「無民族思想」,「口是心非、背義無信」。陳嘉庚感到事態確實嚴重,但仍耐心解釋說,余代表華僑回國考察,凡交通無阻地區,都要前往考察,以便回南洋後向華僑報告真實情況。蔣介石見勸阻無效,只好勉強說:「要去也可以,但不要受人欺騙。」

蔣介石耍盡兩面手法,當面說要去也可以,背後卻設置障礙。陳嘉庚一路上好不容易沖破重重阻撓,於5月31日到達延安,受到延安各界5000多人的熱情歡迎。在歡迎會上,陳嘉庚首先代表南洋千萬華僑向大家致意,並說,我早就希望訪問延安,今天實現這願望我感到很高興。他還說,南洋廣大僑胞出錢出力,全力支援祖國抗戰,……廣大華僑迫切希望國共兩黨堅持合作,堅持抗戰,實現這兩條是海內外同胞的共同願望。

陳嘉庚在延安期間,邊慰勞考察,邊與各界人士交談,還多次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促膝談心。當談及國共關系時,朱總司令列舉幾項對方違約的事實,如嚴重歧視八路軍,擅自停發抗日軍政費用及武器彈葯等,講得有據有理,給陳嘉庚留下深刻印象。

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晤,是陳嘉庚此行重要目的之一。兩位偉人從未見面,今日幸會,十分難得,互相間開誠布公,有啥說啥,其中心議題仍是團結抗戰大事。陳嘉庚懇切地說,一是希望堅持抗戰,把日寇趕出中國去;二是希望國共合作,兄弟問一切摩擦都等打敗了日寇再解決。毛澤東說,陳先生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共產黨是主張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我們現在的立場,從我們對蔣委員長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過去十多年,我們被他打得遍體鱗傷,還懸賞要我的首級。但我還是想請陳先生見到他的時候轉告他,我對他並無惡意,只要他堅持抗日,我便擁護他的領導。交談中,毛澤東還對陳嘉庚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贊賞。他說,我們大批中國人在海外,他們都是我們的同胞,要好好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大家團結起來,聯合起來救國。

陳嘉庚通過對重慶和延安兩地的深入考察對比,終於弄清了涉及抗戰前途與祖國命運的兩大關鍵問題:一是中國的希望究竟在哪裡,二是國共兩黨摩擦真相究竟何在。他認為,重慶虛浮乏實黑暗腐敗,國難當頭仍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行政機構不負責任,抗戰氣氛淡薄,營私舞弊嚴重……總之,「絕無一項令人稍感滿意」。到了延安,始知那裡別有天地,人民安居樂業,上下打成一片,軍民同仇敵愾,處處團結抗戰,令人「喜慰莫可言喻,如撥雲霧見青天」。此外,陳嘉庚一路上,特別是從西安到延安來往途中,「親見兩黨不洽者五次,皆由國民黨構造」。在西安阻止慰勞團赴朱德之宴,唆使洛川少數人投遞反共信函,宜君縣(蔣管區)發生搶劫卻嫁禍共產黨,陳立夫到西安寓所專講共產黨的「罪惡」,西安鐵路局何主任設宴咒罵共產黨。兩黨摩擦,其是非曲直,已有客觀依據,事實勝於雄辯。

陳嘉庚從西北歸來後,冒著已被國民黨當局視為眼中釘的風險,仍風塵僕僕到南方各省區慰勞視察,繼續為抗戰呼號,為民眾請命。並於同年12月底回到新加坡,受到當地華僑的盛大迎接。

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身份千里迢迢組團回國,歷時十個多月,行程數萬公里,走遍大江南北,歷盡千辛萬苦,慰問前方抗日將士和後方受難同胞,呼籲國共團結抗戰,不要分裂。同時又將回國見聞如實向華僑報告,鼓勵他們繼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出錢出力,多寄匯款支援祖國抗戰。陳嘉庚此行收獲甚豐,既明察了重慶和延安真相,又認清了蔣介石與毛澤東的為人。他胸中煩悶一掃而光,心情格外舒暢。他確信抗戰有了指望,中國有了希望。陳嘉庚此行為祖國持久抗戰做出了重大貢獻。

四、身處險境以筆當槍 歌頌華僑愛國貢獻

日本帝國主義野心勃勃,繼侵佔我大片領土之後,又於1941年12月8日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向東南亞大舉進犯。出於新加坡總督及當地華僑請求,陳嘉庚出任新加坡華僑抗敵後援會會長,領導新加坡華僑開展英勇的抗日斗爭,時間雖短,成效明顯。

1942年1月,馬來亞全境陷落,新加坡危急。陳嘉庚當機立斷,將華僑義捐等項銀行存款800多萬元,悉數匯回祖國,繼續支持對日抗戰。

由於英政府無意堅守,新加坡於2月中旬淪陷。在友人一再催促下,陳嘉庚於2月3日凌晨乘小船離開新加坡,就近避難於爪哇。不久,爪哇群島全部淪陷。在當地華僑及集美廈大校友掩護下,陳嘉庚歷經數月輾轉顛簸,於同年8月改名換姓隱居瑪琅。住地幾度轉移,仍身陷重圍。日寇對陳嘉庚早就恨之入骨,認定他是「南洋抗日之巨頭」。過去只是懾於華僑勢力及其崇高威望,難於下手。如今南洋均為所佔,日寇憲兵隊日夜出動搜捕,到處風聲鶴唳。

陳嘉庚處境確實危險。負責保護他的校友們雖千方百計細心照料,仍險象環生,難保萬無一失,心裡難免憂慮萬分。而陳嘉庚卻心胸坦然,若無其事。但他也理解校友們的心情,安慰他們說,人生自古誰無死,我這么一大把年紀了,死了也不算天壽。萬一我不幸被捕,敵人必強迫我做傀儡,有什麼了不得,你們千萬不要為我著急。為此,陳嘉庚身上一直暗藏著一小包「氰化鉀」,就是專為防備「萬一」。

陳嘉庚避難爪哇期間,雖身處逆境,卻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他生活簡朴,健身操照常。不吸煙,不飲酒,不喝咖啡,粗茶淡飯足矣。校友們掛念其年邁體弱,想給他加點營養,總被婉言謝絕。他說,現在是戰時,物力艱難,何苦浪費?前方抗日戰士,後方受難災民,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何忍獨享美食,與其吃了不安,不如不吃為好。陳嘉庚說的句句在理,校友們只好依他。

海外華僑支持祖國抗戰貢獻巨大。陳嘉庚早就想把這樁大事如實記下,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避難期間,漫長歲月,正是落筆時機。只可惜自己少年輟學,學歷較淺,一無參考資料,二又無處查詢,困難甚大。況且撰寫回憶錄,更是冒險。一旦暴露,大禍難免。但陳嘉庚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其他困難更不在話下。他神不知鬼不覺,居然在敵人眼皮底下,從1943年3月動筆至1944年6月,硬是一字一句堅持不懈地將一部30多萬言的長篇巨著《南僑回憶錄》拿下。

陳嘉庚在危難中堅持創作,目的是為紀念華僑參加抗敵。他認為:這次國難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未有,南洋千萬華僑,對祖國貢獻巨大,他們辛苦募捐,同仇敵愾,抵制敵貨,嚴懲奸商,不惜犧牲,數年如一日。自己作為南僑總會主席,情況最清楚,因此有責任將這段歷史和回國視察見聞寫出來,公之於眾,傳之後世,免得為後人遺忘或誤解。

日寇無條件投降後,陳嘉庚重返新加坡,對《南僑回憶錄》作了若干補輯,並於1946年初在新加坡首先發行。經一版再版,廣泛流傳於海內外,成為二次世界大戰後一部難得的暢銷書,並引起強烈反響。

《南僑回憶錄》風格獨特,氣勢磅礴,史料價值大,權威性高,是一部珍貴的宣傳愛國主義的教材。陳嘉庚身處危難,尤以筆當槍,歌頌華僑愛國貢獻,口誅筆伐日寇罪行,在異常險惡的環境中,又從精神文明方面對祖國抗戰做出特殊貢獻。

J. 試述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及其歷史啟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第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第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意義和啟示:

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地認識和平的珍貴。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世界和平。

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世界各國應該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為了和平,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人民將堅持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努力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華僑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