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鴉片戰爭前對中國和西方的認識

鴉片戰爭前對中國和西方的認識

發布時間:2021-03-06 08:54:23

Ⅰ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世界的情況

一總體上:

在18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裡,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並更加閉關鎖國.在中國固步自封的同時,西方國家則以英國產業革命為標志開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工業上的空前發展,使英國有了更多的對外擴張要求.中國和西方國家君主間觀念的巨大差異在此顯現出來.乾隆皇帝固守朝貢體制,不能知己知彼,有理有節,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視而不見,仍陶醉與「天朝上國」的虛幻迷夢中,恰恰是葬送了中國向前發展的機遇。

二,經濟上:

在那時,中國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學習模仿的.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已經養成了下午兩三點喝茶的習慣.他們模仿中國人品茶的方式,花錢買了很多瓷器、茶和絲綢.但當時的中國人還沒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貿易聯系在一起,只是有時的貢賜關系.無論日本還是俄國、英國,都需要向中國進貢.雖然歷來輕商,但當時的中國已是世界貿易市場里最大的經濟體,生產出大量消費品。

三,科技上:

中國在那時雖然在文化科技方面並不落後於歐洲,但是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如歐洲,在18世紀中後期的中國,不僅自己的科技沒有得到太大的發展,還固步自封,閉關鎖國,不願接受外來的科技影響.這樣一來,差距自然形成了.當歐洲已坐上了蒸汽機車時,中國還在馬車上搖擺顛簸。

總結:那個時候中國基本上處於逐漸腐敗落後階段,而世界上正處於迅速發展和軍事壯大階段,中國於世界的差距一個正向一個反向快速拉開。

Ⅱ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文化之間的差異: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在藝術交流的地位,鴉片戰爭前,中國與外國的交流是被動的,中國一直保持著一種泱泱大國的自豪心態,中國在國力上的強大使中國一直處於一個主動地位。

西方的古典主義,現實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包括西方的透視法,光影立體感,所有能學的,好似在幾十年間全部學會。

中國的畫家迅速接受西方的寫實主義基礎的訓練,講究眼見得真實,這時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光影的出現,造型意識上的改變,思想觀念的轉化,都使人物畫與古代人物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2)鴉片戰爭前對中國和西方的認識擴展閱讀: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為普遍現象。

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繫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Ⅲ 中國發生鴉片戰爭之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探索和考察有哪些

1、派遣傳教士傳教,並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明朝後期義大利傳教士專利瑪竇就是典型屬人物。此後還有傳教士白朗寧、湯若望等,他們把西方近代一些科技介紹到我國,同時把我國各方面情況介紹到西方國家。
2、派遣使團來華訪問。例如清乾隆時期,英國派遣瑪噶爾尼率團來華,因為朝拜禮節方面弄得乾隆帝很不愉快。
3、商業往來。例如英國對華輸入呢絨等商品,運回絲綢、瓷器、茶葉等等。

Ⅳ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西方國家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試分析其原因。

  1. 總的來講,此時的中國處於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末期.而西方國家由於國家社會體制的變革以及工業革命的完成,綜合國力呈現上升趨.
    雖然資本主義萌芽早在明朝後期就已經出現,但由於由來已久的重農抑商政策,以及相關哲學文化的不及時發展,中國失去了良好的社會轉型機會.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已經逐漸完成了由封建社會轉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並且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個期間,隨著清政府統治的日益穩固,君主們漸漸不像先人一樣居安思危,社會趨向於穩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時期的中國沒有出現十分偉大的科學家,軍火技術也一直沿用康熙時候的設備,防禦力十分薄弱.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大大地得益於工業革命,這次史無前例的大革命推翻了從前的生產模式,使得各項工業欣欣向榮,為國家的擴張積累了一定的原材料.


    2. 當然不僅僅是所謂的「禮儀之爭」.我覺得本質上就是「利益之爭」.

    中方自古以來就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此點可由數百年前宋朝便有「少生孩子多種樹」之言證實),經濟發展由於重農抑商政策的一貫推崇而倍受限制.簡單就越難被打破這種持久的穩定,因此,乾隆拒絕外國使臣進駐中國,不應該僅僅理解為對國家資源的盲目自信,同時,這也應該是他對鞏固自己統治的一種手段.試想一下,如果乾隆很熱情的接受了國外使臣,開放了港口,那麼中國廣大群眾的到的就不僅僅是先進的科學文化,更是聞名的《資本論》.那時,封建王朝的解體必定指日可待.至於英國,得到此種結果也算必然,因為本著主客原則,中國向來有不殺使臣的道理,況且人家又不是空手而來.但從其出訪目的來看,不言而喻,英國已從最開始的懷有忐忑的自信,變成了躊躇滿志.盡管碰了釘子,英國還是很開心的了解到了中國的落後,無知與盲目自信,這次旅行充滿了發現.不過不足的是,英國沒有順水推舟的以出訪形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們只好用武力這種較為昂貴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殖民地.

Ⅳ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落伍和西方的崛起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

不要閉關自守,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Ⅵ bau鴉片戰爭前中國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是什麼

清政府,鴉片戰爭之前,一直是維持著閉關鎖國政策,所以對世界根本不認知,也不了解,所以後期,才導致外敵入侵,中國才落後世界大潮,

Ⅶ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眼中的外國和外國眼中的中國

1840年之前,中國眼中的外國,
當時的中國人,除了小部分非常聰明的人外,大部分人都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比別人高一等級的。像林則徐給英國女皇寫的信中,就是這樣寫的:你們國家的人,到我們國家來販鴉片,做為天朝上國的我們,希望你能夠管管你的人民,把他們流放到什麼地方,以顯皇威。等等。完全不是外交上平等的語氣。包括英國當時,要不要對中國開戰的兩派在爭論的時候,主戰派有一個主要的論點,就是要給中國點教訓,別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爺爺,咱們英國是孫子。(大概是這個意思。這個人叫 查理.義律 可以查一查。)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當時世界上英國最強大,以英國為主,英國覺得中國是一個相對強大的國家,不敢輕易對中國開戰。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統治印度200年,也沒有打中國的注意的原因了。而且,一開始,他們也不敢對中國開戰。他們小心翼翼的與中國官方簽定貿易協議,並按協議執行。結果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中國人並不是這樣的,往往破壞協議的是中國人。
當時很是受廣州十三行的欺負。

鴉片戰爭之後,全世界的人才突然發現中國,別看他這么大,原來這么虛弱啊。大家都來欺負了。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八國聯軍了。然後就是小日本也來欺負一下。就是甲午海戰了。

Ⅷ 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對比

鴉片戰爭前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對比情況有:

1、政治上

中國實行君主專制,是清王朝統治下的一個獨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西方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普遍確立,紛紛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2、經濟上

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廣大農民在封建地租、賦稅、徭役和高利貸的重重盤剝下,陷於貧困破產和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

西方世界新航路開辟後對殖民地掠奪和商貿方面,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並通過工業革命,使經濟迅速發展。

3、對外交流上

中國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政策,杜絕與外部世界的交流。

西方世界廣泛對世界進行了殖民侵略,掠奪了落後國家大量的財富用於本國的經濟發展。

4、軍事上

中國由於生產力的落後,階級矛盾嚴重,導致國庫空虛,軍備廢弛,八旗、綠營的武器裝備仍以大刀、長矛之類作為常規武器,其中吃空餉的比比皆是,國力日漸衰退。

西方世界由於工業革命浪潮的推動,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國的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更多高級新式的裝備開始使用,征服世界。

5、科技水平上

中國早期發達,宋元之後科技水平開始逐漸衰落,且主要集中在文學研究領域,對於科學技術的重視不夠。

西方早期不發達,很多技術都從東方引進(比如說四大發明),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遠超過中國。

(8)鴉片戰爭前對中國和西方的認識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即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參考資料: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Ⅸ 1.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西方國家呈現什麼樣

題目: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西方國家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解答:
18世紀是中國由興盛到敗落的世紀,自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期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的封建社會前後延續了兩千多年.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鼎盛時期,但也同時走向了封建社會的末世.
1.總體上:
在18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裡,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並更加閉關鎖國.在中國固步自封的同時,西方國家則以英國產業革命為標志開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工業上的空前發展,使英國有了更多的對外擴張要求.中國和西方國家君主間觀念的巨大差異在此顯現出來.乾隆皇帝固守朝貢體制,不能知己知彼,有理有節,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視而不見,仍陶醉與「天朝上國」的虛幻迷夢中,恰恰是葬送了中國向前發展的機遇
2.經濟上:
在那時,中國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學習模仿的.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已經養成了下午兩三點喝茶的習慣.他們模仿中國人品茶的方式,花錢買了很多瓷器、茶和絲綢.但當時的中國人還沒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貿易聯系在一起,只是有時的貢賜關系.無論日本還是俄國、英國,都需要向中國進貢.雖然歷來輕商,但當時的中國已是世界貿易市場里最大的經濟體,生產出大量消費品,如:絲綢、陶瓷、茶葉等,這些物產大量出口,中國常常處於出超地位.雖然這些出口的產品種類單一,但處於壟斷地位.使得歐洲長期以來對中國有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產豐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良好印象.
而18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卻正悄悄地進行著工業革命,蒸汽機和機械的發明,經整個歐洲帶上了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道路.現代工廠制度首現在紡織工業,出現然後擴展到其他工業部門,股份公司得到發展,從商業資本主義到工業資本主義的過度基本完成.伴隨工業革命的是歐洲農業革命,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工業革命推動了運輸革命,運輸效率大大提高,既滿足了工業革命的需要,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3.科技上:
中國在那時雖然在文化科技方面並不落後於歐洲,但是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如歐洲,在18世紀中後期的中國,不僅自己的科技沒有得到太大的發展,還固步自封,閉關鎖國,不願接受外來的科技影響.這樣一來,差距自然形成了.當歐洲已坐上了蒸汽機車時,中國還在馬車上搖擺顛簸.
2.馬戛爾尼率團使華失敗是否僅僅是中英間的「禮儀之爭」?
答:「禮儀之爭」只是一個表象.更深層次的是兩國文化與經濟上的不同.
1.禮儀之爭:
外交禮儀之爭,的確是使團到來後雙方即發生爭執的主要問題.
英使的執著態度,使乾隆皇帝十分不悅.在上諭中有「似此妄自驕矜,朕意甚為不悅,已令減其供給.所有格外賞賜,此間不復頒給.又說「朕與外夷入覲,如果誠心恭順,必加以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待之理,以示體制,此駕御外蕃之道宜然.」這的確是外交失敗的直接因素.
但另一方面,我們應當肯定,乾隆拒絕馬戈爾尼提出的「給地」、減稅、多口通商的無理要求,維護了國家主權.但是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在其諭旨中所流露出的那種陶醉於天朝上國的自我滿足,進而妄自尊大,處處以天朝體制為處理對外關系行為准則的態度,置於當時世界潮流來看,是多麼的落伍而迂腐.
2.目的的差異:
馬戛爾尼使團來訪時,郭世勛和盛住上奏朝廷,說英國國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萬壽,未及叩祝,今遣使臣馬戈爾尼進貢,由天津赴京.」乾隆皇帝聞之大喜,降旨海疆各督撫,如遇到英國貢船進口,「即委員照料護送進京」.(《清高宗實錄》)
但英國的本意是來華進行外交談判,而大清則一如既往以為是外夷遠道來貢,這種誤解首先是英方借祝壽為名造成,而清朝皇帝則以為「該貢使航海遠來,初次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處頻年入貢者可比」.所以,從一開始雙方的認識就不在一個基點上.基於此,英國以西方當時慣行的外交先例一到中國就無異於觸礁了.
法國學者阿蘭•佩雷菲特在他的著作《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認為「兩個傲慢者互相頂撞,雙方都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把對方推倒野蠻人的邊緣」.又說:「中國拒絕對世界開放,而英國人則不管別人願意與否,想讓世界對所有的交流開放.」雖然,滿清王朝對於英國明顯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開放」要求理應拒絕,但問題在於它拒絕的方式是僵化的固守朝貢體制.這註定這次中英外交交往必然以失敗而告終.不僅僅是禮儀和文化的沖突,更是清朝政府對外政策的失誤.清朝僵化的外交思想和模式與西方近代外交格格不入,孤立與世界潮流之外的海外政策,其閉關自守的性質在此暴露無遺.
(誨人不倦啊)

Ⅹ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落伍與西方的崛起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

  1. 實踐證明走中國封建主義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條。資本主義道路是一條新路,在西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中國並不適用前途,西方的差距是建立在文化傳統,經濟體制,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還需要我們認真做出思考。

  2.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落伍是難以抵禦外敵入侵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會 有一個發展進步繁榮富裕的國家。

  3. 分析問題不僅要看到問題的表面,還要看到問題的實質,這樣才能更好的找出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

    擴展內容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向清政府走私鴉片,引發鴉片戰爭,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英國方面經常稱第一次鴉片戰爭為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是斷斷續續進行,其間的一系列戰斗和軍事行動相互之間並無關聯。

    「閉關鎖國」後的滿清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1838年,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奔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盡數銷毀。打擊了英國鴉片走私販的囂張氣焰,同時影響到了英國的利益。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雖然這場戰爭只是鴉片戰爭的一部分,但有時也經常把它稱作鴉片戰爭。

閱讀全文

與鴉片戰爭前對中國和西方的認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