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辨析:《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
正確。
1938年5月,毛澤東抄寫的《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他還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行人民戰爭。《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它指明了抗戰的前途,提出了正確的路線。抗戰後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篇著作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
2. 毛澤東在 論持久戰 中是如何論證抗日戰爭必將勝利的原因
毛澤東《論持久戰》認為抗日戰爭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的原因:
中國專共產黨及其屬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人民軍隊的存在
那時候還有正面戰場的國軍呢
第一反侵略是正義的進步的,又有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日本是小國,軍力財力都缺乏,經不起長期戰爭。而中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戰爭。日本侵略損害並且威脅其他國家,得不到同情和支持,而中國的反侵略能獲得廣泛同情和支持。
3.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是什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是將「反蔣抗日」改變為「逼蔣抗日」至「聯蔣抗日。
必須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不動搖。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之所以鮮明地提出抗日戰爭中國必勝的論斷,其中一個根本的依據就是當時的中國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
這支軍隊從南昌起步,歷經三灣改編,到古田定型,在排除黨內「左」的和右的錯誤干擾後已經自覺而堅定地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和制度。在這種制度的支撐下,這支軍隊始終如一地貫徹了黨的政治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在新形勢下,我軍要實現「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切實把黨領導軍隊的制度體系貫徹落實好,才能為履行好黨賦予的使命任務打下堅實的政治根基。
(3)論持久戰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論持久戰》內容簡介
著作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作者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
「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系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著作基本論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
《論持久戰》作品影響
《論持久戰》處處充滿了辯證法,充滿了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抗日戰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它清楚而又正確地回答了人們最關心又一時看不清楚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
不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中國國民黨將領也產生了不少的影響。據程師遠回憶,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
白崇禧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介石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恩來的同意,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訂本《解放》全文刊載《論持久戰》,也受到了全國各階層人士的關注。馮玉祥在武漢創辦三戶印刷社時,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書,並向後方蔣管區運送。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中國報導》上及時地用世界語節譯了《論持久戰》。受周恩來委託,宋慶齡找人把《論持久戰》翻譯成英語,在國際友人間和海外廣泛傳播。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毛澤東親自為英譯本寫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論持久戰
4.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將中國的抗日戰爭分為幾個階段有什麼根據么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提出來的嗎?你還是好好學習下吧,這個是蔣先提出來的,游擊戰是蔣的部下提出來的
5. 1938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認為抗日戰爭經過哪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敵進攻我防禦;
第二階段:敵戰略保守我准備反攻;
第三階段:我版之戰權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
《論持久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了對抗戰的各種錯誤認識。該著作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
(5)論持久戰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論持久戰》的創作背景:
《論持久戰》發表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10個月。全國軍民為了民族的生存進行了浴血奮戰,天天都在渴望著戰爭早日勝利。
然而,10個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繼陷落。戰爭的進程會如何發展?中國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怎樣看待抗戰以來一直流傳著的「亡國論」、「速勝論」?
對這些問題,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對堅持長期抗戰是不利的。毛澤東深感有必要對抗戰10個月的經驗做個總結性的解釋,特別是有著重研究持久戰的必要,以回答人們關心的一些問題,並對「亡國論」和「速勝論」進行批駁。
6.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關鍵的階段是
B、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堅持持久抗戰方針,中國將在這個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乃至最後取勝。
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的長期性將表現於在敵則進攻,相持,退卻;在我則防禦,相持,反攻,這樣三個階段之中……三個階段的主要特點,在於包含一個過渡的中間階段。
這就是說,第一、我之抗戰必須用盡一切努力去停止敵之進攻,假如敵之進攻不能在一定時間與一定地區停止下來,就無所謂性質不同的三個階段。
第二、相持階段出現了時,必須用盡一切努力去准備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條件,設若不然,就不能過渡到反攻階段里去,而只是永遠的相持,也無所謂三階段……」
(6)論持久戰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1938年,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發表《論持久戰》的著名著作,系統地闡述了中共關於持久戰的戰略思想。
書中指出,要進行主動的、靈活的、有計劃的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要實現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一套系統的以弱勝強的作戰方針,充滿了軍事辯證法的智慧。
持久戰的基礎在於廣大民眾。「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書中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
毛澤東還根據中日雙方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考察,預測出中國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
事實證明,這是富有洞察力的真知灼見。他對持久戰特別是戰略相持階段的種種特點的論述,對指導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預見的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是
抗日戰爭必將經過防禦、相持、反攻三個階段。
8. 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如何論述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屬於中國
在論復持久戰一文中,制主要從戰爭的性質以及雙方情況的對比進行論述,從而得出結論:最後勝利屬於中國。
日本方面: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這決定了中日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然而,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這就決定了日本戰爭必然失敗。此外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支持與同情。
中國方面: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中國的抗戰是進步的、正義的,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又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9. 毛澤東《論持久戰》認為抗日戰爭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的原因
從戰略上講,是A B。國際幫助咱們是看老蔣的面子。日本的戰爭雖然是非正義的,但戰爭是講實力的。最後的那個人民軍隊是指誰呢?
最討厭這樣的題,完全是政治宣傳。
10.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抗日戰爭歷史進程的闡述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他認為,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戰爭雙方存在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具體來說,日本是一個帝國主義強國,其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都強於中國,但它是一個小國,地小、人少、兵少、物少,加上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退步性和野蠻性,必然失道寡助,這是日本必敗的主要根據。中國雖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但它是一個大國,地廣、人多、物多,正處於歷史上進步的時代,加上戰爭的正義性,必然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支持。這是中國必勝的主要根據。所以,「亡國論」者和「速勝論」者都是錯誤的,他們的共同點是對戰爭認識的片面性。毛澤東與其他持久戰論者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他抓住了戰爭雙方的本質因素——進步還是退步、正義還是非正義,這就使持久戰理論具有了科學的基礎。
《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的基本進程。毛澤東根據中日雙方的特點、力量對比以及戰爭發展的基本趨勢,預測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他著重分析了相持階段到來的條件,指明了在犬牙交錯的戰爭態勢下敵我優劣形勢轉換的各種因素,論述了相持階段是持久抗戰轉到最後勝利的「樞紐」。這是毛澤東持久戰理論的要點。
《論持久戰》闡發了依靠政治動員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思想。毛澤東認為,抗日戰爭是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它的勝利離不開全國人民的總動員,離不開人民廣泛地支持和參與戰爭。毛澤東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人民戰爭」的觀點,是毛澤東持久戰理論的靈魂,他把實施持久戰放在了人民戰爭的基礎之上。他說,只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事實上,在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難之際,全民抗戰的政治動員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各階級階層、各種社會力量出現了團結一心、舉國抗敵的局面。抗日戰爭的勝利正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