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北約成員國和中國戰爭

北約成員國和中國戰爭

發布時間:2021-03-06 07:12:56

A. 北約有哪些國家,一但發生戰爭。它們會不會一起參戰。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建立的軍事集團組織。簡稱北約,英文簡稱NATO。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個成員國,增加了土耳其、希臘、德國、西班牙。總部在布魯塞爾。組織機構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常設代表理事會、軍事委員會、國際秘書處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歷來由美國將領擔任。北約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合作,協調立場,加強集體防務,每年舉行各種聯合軍事演習。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重要軍事力量。

【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宗 旨】 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福利。

【成 員】 26個(2006年):比利時、冰島、丹麥、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

【主要負責人】 北大西洋理事會榮譽主席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現任秘書長喬治·羅伯遜(George Robertson,英國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現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圭多·文圖羅尼( Guido Venturoni,義大利人)將於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爾德·庫雅特(Harald Kujat,德國人)繼任。現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約瑟夫· 羅爾斯頓(Joseph Ralston,美國人),2000年5月3日就職。

【總 部】 比利時布魯塞爾。地址:NATO HQ,1110 Brussels,Belgium。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nato.int。

【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評論》(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雙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編輯出版。

【組織機構】 (1)北大西洋理事會(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稱北約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最高決策機構。由成員國外長組成,必要時國防部長、財長甚至政府首腦也可與會。每年兩次例會。在部長理事會休會期間,各成員國大使級常駐代表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2)防務計劃委員會(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參加北約防務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法國於1966年7月1日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1995年12月起參加國防部長會議和軍委會會議,但仍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西班牙於1982年加入北約,但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1997年12月2日,在北約秋季理事會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得到保證,宣布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冰島因無軍隊不參加上述委員會),每年開會兩次,負責審議北約防務政策和軍事計劃。1966年北約又設立專門負責核防務政策的核計劃小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參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約歐洲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非正式的北約"歐洲小組"。(3)國際秘書處(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負責北約會議的籌備。秘書長除領導秘書處外,也是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核防務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的主席。(5)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由參加軍事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總參謀長組成。每年約開會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並對下屬各主要戰區司令部實施領導。軍委會主席由軍委會成員推選,任期3年。其日常事務由各國總參謀長任命的常駐軍事代表組成軍事代表委員會負責辦理。軍委會下設國際軍事參謀部,負責實施軍委會的政策和計劃,此外還設有3個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計劃小組。(6)北大西洋議會(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這是北約19個成員國及17個聯系國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間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系,推動實現北大西洋公約的目標。議會每年召開兩次全會。

北約"和平夥伴國"目前有:羅馬尼亞(1994.1.26)(已加入北約)、立陶宛(1994.1.27)(已加入北約)、愛沙尼亞(1994.2.2)(已加入北約)、烏克蘭(1994.2.8)、斯洛伐克(1994.2.9)(已加入北約)、保加利亞(1994.2.14)(已加入北約)、拉脫維亞(1994.2.14)、阿爾巴尼亞(1994.2.23)、摩爾多瓦(1994.3.16)、喬治亞(1994.3.23)、斯洛維尼亞(1994.3.30)(已加入北約)、亞塞拜然(1994.5.4)、芬蘭(1994.5.9)、瑞典(1994.5.9)、土庫曼(1994.5.10)、哈薩克(1994.5.27)、吉爾吉斯斯坦(1994.6.2)、俄羅斯(1994.6.22)、烏茲別克(1994.7.13)、亞美尼亞(1994.10.5)、白俄羅斯(1995.1.11)、奧地利(1995.2.10)、馬其頓(1995.11.15)、瑞士(1996.12.11)、愛爾蘭(1999.12.1)、克羅埃西亞(2000.5.25)和塔吉克(2002.2.20)。馬爾他於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蘭、匈牙利、捷克分別於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該計劃,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約後退出該計劃。

【主要活動】進入90年代後,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北約迅速調整戰略,以「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通過北約東擴和推行「和平夥伴關系計劃」竭力向中東歐和前蘇地區拓展影響,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用「全方位應付危機戰略」取代「前沿防禦戰略」;大幅度精簡部隊,組建一支由7個軍組成的主力防禦部隊、一支7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和各成員國武裝力量組成的後備部隊,以構成北約新的三層次防禦體系。11月7~8日,北約在羅馬舉行首腦會議,通過了《北約新戰略概念》,對北約軍事戰略作出重大調整,放棄「前沿防禦戰略」,從過去主要對付蘇聯轉向「預防沖突和處理危機」;縮小部隊規模,提高其靈活、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調整「靈活反應戰略」,削減核武器,但仍將保持一定的核威懾力量。會議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邀請蘇、波、匈、捷、保、羅和新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參加將於12月舉行的首次特別外長會議,以確定雙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關系。12月9日,北約舉行16國外長會議,次日同原華約國家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以及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外長聯合舉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北合會」)第一次會議。北合會發表了《關於對話、夥伴關系和合作的聲明》,決定加強北約和原華約成員國的聯系機制,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外長會議,每兩個月舉行一次大使級會議。聲明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范圍,其中包括防務計劃、軍控、軍轉民、科技和環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和北合會外長會議相繼在雅典召開。北約部長理事會發表聲明,稱北約願向在波黑執行任務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空中保護。1994年1月10~11日,北約16國在布魯塞爾召開蘇聯解體後的第一次首腦會議,主要討論了北約在新形勢下的新戰略和內部調整,與俄羅斯、中東歐國家關系以及波黑沖突等問題。會議提出了《和平夥伴關系計劃》,並發表了《首腦會議聲明》。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會外長會上,俄羅斯外長科濟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並簽署了北約與俄的《雙邊軍事合作計劃》和《定期公開磋商制度框架文件》。科濟列夫還發表講話表示俄仍反對北約東擴,稱北約東擴「既不符合俄羅斯國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個歐洲的安全利益」,「北約作為唯一的軍事集團與建立統一的歐洲潮流背道而馳」。12月5日,北約部長理事會通過北約東擴的研究報告並批准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維爾·索拉納出任北約秘書長。法國外長德沙雷特在會議上宣布,法國決定加強同北約的關系,重新參加北約軍事委員會和國防部長會議,但並不意味著法國參加北約的軍事一體化組織。隨後,北約舉行1979年以來首次外長和國防部長聯席會議,正式批准向波黑派出由北約指揮的、6萬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以監督波黑和平協議執行。這是北約歷史上在非成員國領土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4個非北約成員國也參加了多國部隊。1996年6月3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在德國柏林舉行,決定建立一支多國多兵種聯合特遣部隊,同意西歐盟國在美國不派地面部隊參與的情況下,以西歐聯盟名義動用上述部隊,並可使用北約參謀、情報、通訊、運輸和後勤等設施,對外實施維和、人道援助等行動。這也是北約建立歐洲防務特性的主要內容。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總統就北約東擴、軍控和雙邊經貿合作在赫爾辛基舉行特別首腦會議。雙方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各持已見,但均表達一定的合作願望。俄不再堅持簽署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北約-俄羅斯雙邊關系文件,同意北約提出的,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具有「政治約束力」的國際協議。5月27日,北約16國領導人、北約秘書長索拉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巴黎正式簽署《北約與俄羅斯相互關系、合作與安全基礎文件》。文件申明,雙方均不把對方視作潛在敵人,努力增進彼此信任;加強在歐洲安全、維和、軍控、反恐怖、反走私等領域的全面合作;建立由北約秘書長、俄羅斯代表、北約成員國代表組成的俄羅斯-北約常設聯合理事會,每年至少舉行兩次外長和國防部長會議,每月舉行一次大使級會議,就雙邊安全問題進行磋商,但有關決定需在一致同意的情況下作出;北約表示「不打算、沒理由、無計劃」在新成員國領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向新成員國派駐作戰部隊,但不放棄在新成員國進行軍事演習和擁有最低限度軍事設施的權利。5月29~30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行,決定成立「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以取代北合會,強化和平夥伴關系計劃,還主張加強北約與地中海國家的聯系,並決定為地中海沿岸國埃及、以色列、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茅利塔尼亞六國培訓軍事人員。7月8~9日,北約成員國在馬德里舉行首腦會議,一致決定立即與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舉行入約談判,在1999年北約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准手續。會議通過的《北約東擴宣言》稱,北約絕不會把任何歐洲民主國家排除在外,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將是第二輪東擴的候選國。北約首腦會議還通過了北約-烏克蘭特殊夥伴關系憲章。會議期間,「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舉行首次首腦會議。12月2日,北約秋季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由於英國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問題上對西班牙作出讓步和希、土在愛琴海制空權問題上達成妥協,北約內部機構改革向前邁出重要的一步。會議決定將北約軍事指揮機構層次由四級減至三級,各類司令部由65個裁減至20個,並決定98年6月北約駐波黑維和部隊使命到期後,在波黑繼續保持一定規模的軍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要求得到滿足,決定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6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16國外長與波、匈、捷三國外長正式簽署波、匈、捷加入北約的議定書,並批准了12月2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就精簡軍事指揮系統、延長北約駐波黑部隊使命等達成的協議。

1998年5月28日~29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盧森堡舉行,主要討論了科索沃、印巴核試驗問題。北約16國還與28個夥伴國舉行了「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外長會議。6月14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表示,一旦解決科索沃問題的國際和平使命受挫,北約將動用軍事手段。10月13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分階段實施有限空中打擊的「可行動命令」。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稱,此含義是北約16國已將對南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權交給北約歐洲盟軍司令。12月1日,荷蘭議會上院批准北約東擴議定書。至此,自加拿大於1998年2月4日第一個批准該議定書後,北約16國立法機構均已履行接納波、匈、捷三國入約的法律手續。12月8~9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新戰略。美國強調面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國際恐怖活動、地區和種族沖突的威脅,北約新戰略除堅持集體防禦原則外,還應包括「捍衛共同利益」;北約對外軍事干預只要符合聯合國憲章,不一定非要安理會授權。法等西歐國家認為「共同利益」的解釋彈性太大,強調「區外」干預不能無限度,北約對外干預不應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德外長菲舍爾再次表示希北約逐步改變核威懾戰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加拿大、丹麥和挪威對德主張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堅決反對。與此同時,「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舉行外長會議,通過了1998年至2000年行動計劃。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外長許塞爾同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舉行了歐盟-北約首次會晤。

1999年3月12日,北約在美國密蘇里州舉行儀式,正式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國表示,加入北約是為了尋求安全保障,使自己實現「回歸歐洲」的目標。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對三國入約表示歡迎,並表示這不會是最後一批,因為北約東擴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進程。3月24日~6月10日,北約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南聯盟進行了大規模空襲。除美國、加拿大外,西歐13個盟國除希臘因自身利益不主張動武外全部參與。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挪威、葡葡牙10國直接參戰,冰島、盧森堡雖無空軍,但也通過出資或提供機場等形式予以支持,奧地利、瑞士、瑞典等傳統中立國也對北約行動表示支持。3月24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北約空襲南聯盟,指責這是公開的侵略行為,決定立即凍結同北約的關系,召回俄駐北約的軍事代表,暫停參與北約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 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對南聯盟實施軍事行動的北約部隊開放領空、陸路、水路的決定。22日,羅馬尼亞宣布向北約開放領空。4月23日~25日,北約19個成員國同「和平夥伴關系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北約成立50周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因抗議北約轟炸南聯盟拒絕出席會議。會議討論了科索沃局勢,通過和發表了《關於科索沃的聲明》、《華盛頓宣言》、《北約戰略概念》等文件。《北約戰略概念》的內容主要是:(一)關於北約的宗旨。強調北約在堅持「集體防禦」職能的同時,基於在「民主、人權、法治方面的共同價值觀」,將「為保證歐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奮斗」,致力於建立一個完整、自由、統一的歐洲。(二)關於風險和威脅。認為歐洲-大西洋地區內外的一些國家面臨著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種族和宗教對立、領土爭端、政策不當或失誤、侵犯人權以及國家瓦解等可能引發地區局勢動盪;該地區之外存在著「核、生、化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危險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三)關於聯合國的作用。承認聯合國安理會擔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首要義務,在維護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方面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會議期間,法國總統希拉克、德國總理施羅德等領導人表示,北約繞開聯合國對南聯盟採取的軍事行動是「特例」,不是「先例」,不能推而廣之。5月8日,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的襲擊。同日,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秦華孫表示,中國對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驚,強烈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反聯合國憲章轟炸我使館的野蠻行徑,並要求安理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此事。同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發表聲明稱,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使館「純屬意外」,北約將對這一「災難性的錯誤」進行調查。北約向死難者家屬及中國政府表達「深深的歉意」,但北約不會因此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除非南聯盟同意北約提出的停止轟炸的條件。5月9日,中國政府發表嚴正聲明,強烈抗議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指出北約的這一行徑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侵犯,也是對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的肆意踐踏,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必須對此承擔全部責任。6月9日,北約與南聯盟就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出簽署協議。10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在布魯塞爾宣布,由於南聯盟已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暫停對南轟炸。20日,索拉納發表聲明稱,由於南聯盟軍隊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約決定正式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12月2日,北約召開防務計劃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會議,並發表公報稱,北約的核力量將繼續為「保衛和平、預防強權和各種形式的戰爭」服務。會議呼籲俄羅斯批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並開始進行第三階段談判。12月15日,北約在布魯塞爾總部召開秋季外長理事會。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代替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出席了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歐洲安全與西歐防務特性、美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科索沃、車臣局勢等問題。北約對歐盟在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上作出的組建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決定表示歡迎,但強調歐盟聯合防務計劃不應與北約背道而馳,而應促進大西洋兩岸關系,要求歐盟對北約中的六個非歐盟成員國土耳其、挪威、冰島、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一視同仁。

2000年2月15~16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對俄羅斯進行工作訪問,雙方恢復了中斷近一年的聯系。5月3日,約瑟夫· 羅爾斯頓接替克拉克出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18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在訪問芬蘭時表示,歐盟與北約之間的關系應是坦率和透明的,歐盟建立與北約並行的結構無論從經濟上、軍事資源和計劃能力方面都是不明智的。羅同時表示,美考慮從科索沃撤軍將使北約組織受到削弱。18~19日,"北約在未來歐洲中的作用"會議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美、英、法及9個申請加入北約的國家外長和國防部長與會。9個申請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在2002年吸收它們入北約。5月24~25日,北約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相繼在義大利佛羅倫薩舉行。在北約外長理事會上,美通報了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設想,但未能消除歐洲盟國的疑慮。俄外長伊萬諾夫參加了中斷一年多的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會議,雙方重申致力於建立堅固、穩定和持久的合作關系,北約方面提出盡快在莫斯科設立北約聯絡處。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和平夥伴關系計劃"。6月5日,俄總統普京訪問義大利時提議,俄與歐盟和北約共建全歐非戰略性導彈防禦系統。7日起,北約和波羅的海地區的11個國家在波羅的海海域舉行為期10天的海上軍事演習。10日,美國防部長科恩在維爾紐斯與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三國國防部長就北約東擴和地區安全問題舉行會談時表示,北約東擴的步伐不會停止,俄羅斯對北約的決定沒有否決權。12月5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美國防部長科恩警告說,如果處理不好歐盟快速反應部隊與北約的關系,將會削弱美國與北約和北約與歐盟之間的關系,北約有可能變成"歷史遺跡"。 14日,美總統布希的外交顧問、負責北約東擴事務委員會主席布魯斯表示,北約將爭取使所有申請國在2010年前加入該組織。14~15日,北約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分別在布魯塞爾舉行。北約外長理事會主要討論了北約與歐盟兩個機構在防務領域的關系問題,強調歐洲防務不是建立一支歐洲軍隊,雙方將以華盛頓首腦會議確立的原則為基礎處理兩機構間的關系,並初步商定雙方的會晤機制。因土耳其的堅決抵制,會議未能就歐盟共享北約指揮系統問題達成一致。北約與俄就進一步恢復雙邊關系舉行了會談,並就北約在俄開設聯絡處一事達成一致。

2001年1月,北約與歐盟建立"常設磋商安排",規定雙方外長每年開會兩次,大使級會議每季度召開3次。2月20日,北約駐俄新聞處成立,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赴莫斯科出席儀式。5月28日至6月1日,北約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舉辦民事應急計劃和軍民兩用合作培訓班,哈和其它中亞鄰國均派員參加。5月29~30日,北約春季外長理事會、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北約-烏克蘭理事會、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分別在布達佩斯舉行。外長理事會主要涉及馬其頓危機、巴爾乾地區和平、北約與歐盟合作以及導彈防禦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北約各國重申了對東南歐安全與穩定的承諾。北約秘書長羅伯遜稱,北約曾為結束歐洲的分裂發揮了關鍵作用,現在正在為拉近歐洲大陸各國的距離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會議期間,北約與歐盟舉行第一次正式部長級會議,就加強合作和採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進行了磋商。6月7~8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內部的歐洲防務特性和導彈防禦等問題。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美擬研發導彈防禦系統向盟國作了進一步解釋,但未能完全消除盟國疑慮,各國決定就此繼續進行磋商。6月12日,北約軍事委員會與歐盟軍事委員會在北約總部舉行第一次會議,由北約軍委會主席文圖羅尼和歐盟軍委會主席哈格蘭德共同主持,雙方主要就發展安全合作交換了有關情況。6月13日,北約特別首腦會議在北約組織總部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下一輪東擴、馬其頓安全形勢以及北約軍事力量現代化等問題。北約秘書長羅伯遜重申將在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峰會上實現第二輪東擴。8月22日,北約應馬其頓總統要求,向馬派出3500人的部隊,執行名為"收獲行動"的維和使命,負責監督停火和收繳並摧毀阿族戰斗人員的武器。9月12日,北大西洋理事會就發生在美國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事件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國際恐怖主義,並表示准備啟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款對美國進行支援。隨後,北約又分別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發表聯合聲明,對9·11恐怖襲擊事件予以強烈譴責。9月27日,北約宣布,"收獲行動"已順利完成,應馬其頓總統要求,以德國部隊為主的北約"紅狐行動"即日實施,為期3個月,到期後視情可延期。10月2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宣布北約正式啟動《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款,支援美國對阿富汗反恐軍事行動。北約歐洲成員國於10月7日向美國本土派遣預警飛機並提供空中走廊,支持美反恐軍事行動。10月3日,俄總統普京首次訪問北約總部。11月21至23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就北約與俄發展新型夥伴關系一事赴俄活動,並向俄總統普京提交了關於雙方在反恐等領域進行深化合作的一攬子建議。12月6日、7日,北約秋季外長理事會在布魯塞爾召開,重點討論了北約與俄建設新型關系問題。同期召開的北約與俄常設聯合理事會發表聲明稱,雙方將在北約-俄羅斯雙邊關系基本文件基礎上,在2002年5月北約春季外長理事會之前建立一個包括磋商、合作、共同決策以及共同行動的新機制。該機制的性質和涵蓋范圍有待雙方在今後幾個月內通過談判確定。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表示,新機制將使俄成為北約的"全面夥伴",俄外長伊萬諾夫稱,此舉是雙方關系中一項"意義深遠的變化"。但美國務卿鮑威爾強調北約將在所有問題上保持其獨立決策和行動權,不會在任何問題上給予俄否決權。12月7日,北約宣布,應馬其頓總統要求,在馬其頓的"紅狐行動"將延長3個月,直至2002年3月26日。12月18日、1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在布魯塞爾召開,討論了反恐、加強北約應對新型危機的能力和發展北約與俄關系等問題。

至於會不會參戰。得看各個國家的元首是不是以利益出發了。1999年打南聯盟,很多北約國家都沒有參戰。他只是一個軍事組織。參戰不參戰卻絕於這個國家的元首和民意

B. 北約成員國包括哪幾個國家

北約成員國包括: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丹麥、挪威、冰島、匈牙利、希臘、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加拿大、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土耳其

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建立的軍事集團組織。

(2)北約成員國和中國戰爭擴展閱讀:

為了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1949年4月4日,美國與加拿大、英國、法 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等12國在 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各成員國每年都要舉行各種聯合軍事演習, 並且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合作,加強集體防務。

1955年5月14日,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民主德國、波蘭、 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國在華沙締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成立了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抗衡的軍事政治組織——華沙條約組織,簡稱 「華約」。

華約各成員國經常舉行軍事演習,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合作, 統一戰略方針。

1991年4月,華約軍事機構宣告解散,而北約至今仍是西方重要的軍事力量。

C. 北約有哪些國家,一但發生戰爭.它們會不會一起參戰

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版、葡萄牙權、義大利、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波蘭、捷克、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黑山共和國、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
對外各國可戰可不戰,派多少也由自己定。如果一個成員國被打,其他成員國全體參戰

D. 北約和華約有戰爭過嗎,華約又是怎樣解散的

(1)北約和華約之間沒有發生過戰爭,但雙方的軍事摩擦是有的。尤其是北約與蘇聯的軍事摩擦事件在冷戰期間並不罕見。只不過這些摩擦並沒有引發北約和華約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2)華約是怎麼解體的?
有人會說是因為蘇聯的解體,所以華約也自動的解體了。我們假設蘇聯沒有解體,那麼華約的結局又會如何?是不是還會解體?

首先,華約內部國家之間的關系是以蘇聯為首,其他國家受蘇聯的領導。不正常的是,蘇聯仗著自己的實力和地位,把其他國家當作其原材料(由於社會的發展,現在說的原材料也包括經過初級加工的材料)的供應地和傾銷地(蘇聯向其他華約國家兜售自己的工業品)。這是典型的剝削關系,也是殖民地關系的一個變種。而那些其他的華約國家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甘心一直被蘇聯剝削和控制。這種不平等的關系(長期積累),必然導致他們與蘇聯關系不斷惡化,並且使得華約走向最終的崩潰。

其次,那麼有人會問了,為什麼北約沒有崩潰?如果注意到北約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現,雖然北約是以美國為首,可是他們之間只有權力的斗爭,卻沒有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他們齊心協力的把剝削目標轉移到第三世界的國家(不幸的是,中國也是其中的一個,有些人還美其名曰「世界工廠」)。這樣的關系,只會引起他們之間對權力和贓物的爭奪,卻不會在內部引進致命的斗爭而引起解體的危險。

E. 中國與北約爆發戰爭 法 德 會參加嗎

你這個問題不成立,法 德 本身就是北約成員國

F. 北約有哪些國家組成中國是成員之一嗎

中國不是北約成員國,因為北約是在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峙狀態下,由美國主導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組織建立。中國屬於社會主義國家,是北約陣營的對立面,這是由雙方意識形態根本矛盾造成的。冷戰雖然結束,但意識形態的矛盾對立尚未完全根除。

北約成員介紹如下:

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建立的軍事集團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

  1. 美國,北約領頭羊,聯合國乃至世界說話分量最重的國家。

  2. 英國,美國最可靠盟友,歐盟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3. 法國,歐盟兩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4. 德國,曾經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經濟居歐洲頭把交椅。

  5. 義大利,一個軟綿綿的做什麼都不是很成功而又想在歐洲展露頭角的歐洲地區性大國。現代義大利人在血統上與古羅馬人有很深淵源。

  6. 荷蘭,北約歐盟最早的成員國之一。曾有著海上馬車之稱。與英國有特殊淵源。

  7. 比利時,從尼德蘭分出去的南荷蘭,主體民族是信仰天主教的荷蘭人和法國人。也是北約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北約象徵性總部。

  8. 盧森堡,世界最著名的大公國,國家小但是資歷卻很深。

  9. 西班牙,在英國之前曾經的世界第一殖民帝國。

  10. 葡萄牙,曾經是殖民帝國,也是最貧窮的西歐國家。在抗擊摩爾人之後與西班牙分道揚鑣自立門戶。

  11. 丹麥,北歐最富饒的王國之一,地理位置重要,正好遏制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能力。

  12. 挪威,最富個性的北歐王國,也非常富饒,三次否定加入歐盟,至今還是非歐盟國家,卻能夠享受歐盟國家同等待遇。地緣政治與俄羅斯北方艦隊接壤。

  13. 冰島,由於與挪威有著民族、宗教、文化的淵源,更像是挪威跟班,挪威不入歐盟他也不加入。地理位置重要,正好處於跨大西洋中心地位。

  14. 匈牙利,曾經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在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時期:曾經是華約成員國之一,同時也曾經是受原蘇聯控制的衛星國。80年代後,政體因東歐劇變而變換——幾年後加入了西方陣營。

  15. 希臘,悠久文明古國,也是西方陣營最早出現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也是東正教(希臘正教)中心。

  16. 捷克,奧匈帝國一部分,也是大摩拉維亞國的一部分,之後和斯洛伐克組成聯合國家。二戰中被納粹德國統治,1945年原蘇聯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也是華約成員國之一,原蘇聯的衛星國。劇變後成為北約接收最早三個前華約國家。

  17. 斯洛伐克,重要中歐國家,曾經與捷克組成了聯合國家,是大摩拉維亞一部分。地處山區經濟不如捷克發達。

  18. 斯洛維尼亞,中東歐國家最早一個脫貧致富國家(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第一個跨入發達國家行列)

  19. 立陶宛,歷史上立陶宛公國曾非常有名,之後不斷遭受外敵入侵,不過一個必然事件就是原蘇聯因為東方戰線的危機而於1940年出兵吞並立陶宛。獨立後立陶宛投入西方陣營,與俄羅斯有著亡國亡種的國仇家恨。

  20. 拉脫維亞,受條頓騎士團影響的波羅的海民族,1940年被原蘇聯出兵吞並,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21. 愛沙尼亞,宗教上與芬蘭有很深淵源,文化上與俄羅斯有很深淵源,1940年被原蘇聯出兵吞並,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22. 加拿大,跨大西洋重要國家之一,美國的鄰居。領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也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

  23. 克羅埃西亞,曾經並入南斯拉夫,之後重新獨立,因波黑戰爭、斯拉沃尼亞問題,加入北約及歐盟進度大大延緩。09年成為北約新成員國,13年成為歐盟新成員國,即是北約國家,也是歐盟國家。

  24. 羅馬尼亞,繼希臘之後成為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

  25. 保加利亞,也是繼希臘之後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曾經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也是巴爾干戰爭的最大失敗者。二戰後同樣成為華約成員國以及成為受原蘇聯控制的衛星國。至今保加利亞對馬其頓問題一直耿耿於懷。地處巴爾干玫瑰產區。境內有一特殊人群波馬克人(土耳其化的保加利亞人)。

  26. 阿爾巴尼亞,巴爾干諸國最後一個結束奧斯曼統治的國家,也是受土耳其影響最大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人大多轉宗伊斯蘭教。因此它也成為繼土耳其之後第二個伊斯蘭教主體的北約國家。

  27. 土耳其,地跨歐亞兩洲,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所向披靡,差點滅亡西方文化。第一個加入北約的伊斯蘭教國家。地理位置重要,起到遏制俄羅斯黑海艦隊作用,是美國在近東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土耳其軍隊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有五個分支超過一百萬的軍警人員的綜合實力。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不包括以色列)。

G. 北約成員國共有多少個國家

網路
北約來成員國名單:奧地利、比自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國(共15個)。
5月1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和塞普勒斯10國正式加入歐盟,這是歐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大,歐盟將由15國增至25國。
北約最初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12個國家。之後,希臘、土耳其於1952
年、聯邦德國於1955
年、西班牙於1982
年正式加入該組織。蘇聯解體後,北約向東歐擴展,於1996
年將捷克、匈牙利和波蘭吸收為成員,北約目前的正式成員是19個。

H. 北約成員國被攻打了,所有國家都會一起反抗嗎

按北約憲章第5條,一個成員國被攻擊,等同於對北約全部成員國攻擊。如果不一起專反應,那北約也屬就名存實亡了。本來是為了對付蘇聯進攻設立的,就是直到蘇聯解體也沒引用過第5條。第5條的首次引用是911事件,對美國的恐怖攻擊視同為對全體北約國家的攻擊,所以才有了後面的聯合行動。

I. 如果北約一個成員國襲擊一個國家那個國家反擊整個北約都要打那個國家嗎

也不抄是所有的北約成員國都襲會參加,如果美國為首,並以條約及道義相要挾,北約成員國基本上會參加,比如伊拉克戰爭。但是在其他戰爭中,也有北約成員國提出過異議,比如法國德國就地面部隊進伊拉克表示過反對。而不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成員國和別國開戰時,很少有國家響應,比如1982年的馬爾維納斯戰爭(馬島戰爭),英國是單獨對陣阿根廷,沒北約成員國幫忙。因此北約基本上是以美國為首,大家都不願得罪美國,同時也得區分戰爭的性質。兩國間領土主權爭執很少幫忙大打出手的。

J. 中國和北約的軍事實力比較

美國第抄1
法國第2
英國第3
德國第4
義大利第5
西班牙第6
荷蘭第7
土耳其第8
加拿大第9
波蘭第10
其它都是小國,不便排名
北約 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當前北約東擴的行動越來越囂張·~~ 其成員國也不再是北大西洋沿岸的國家 已經延伸到了中亞地區 其成員達到了26個之多! 嚴重威脅中國 俄羅斯的安全!~~~ 對比軍事力量 ~ 無論是常規軍力和核打擊力量方面·~~! 中國肯定是占弱勢的~! 在常規力量北約的強大是中國難望其項背的, 而在核打擊方面, 中國還擁有一定的砝碼, 現在的核裁軍計劃 同樣是在縮減中國的軍事優勢!!~ 沒有了核力量 但比常規軍力 中國是比不上北約的·~!!! 畢竟這是一個國家和一個組織的對比·!是不佔優勢的! 期待中國的上合組織能發揮更大力量·!!!

閱讀全文

與北約成員國和中國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