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越打越小
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越打越小的原因有:
先秦時代所說的幾十萬人的大會戰,實際上只版是數萬軍權隊規模的戰役。
這幾十萬人的主體是大量從事後勤運輸和保障的民夫。
先秦時代的軍隊和古代世界任何國家的軍隊一樣,在規模數量級上沒有特殊之處。
長平之戰的確是屠殺俘虜最多的戰役,也是傾國之戰,但不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戰役。
先秦誇大出兵數量是為了對敵人實施心理戰,但到了明清就不再奏效了。
數據是混合物,統計口徑在歷代都不是統一的,我們分辨清楚就可以了。
2. 人類歷史和中國歷史上究竟發生了多少次戰爭
中國 歷史上有文字記 載的 戰爭有 多少?
中國軍事史》所集《歷代戰爭年表》,起自公元前26 世紀傳說中的神農時代,止於公元1911年清王朝的滅亡。據《年表》統計,在大約4500年的漫長歲月中,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戰爭共3791次。
其中,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公元前26世紀至前22世紀) 5次; 夏、商、西周時代(公元前22 世紀至前770年) 38次; 春秋時代(公元前769 年至前476年) 384 次: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 年至前221年)230次
秦代(公元前220年至前207 年) 9次; 西漢時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 124次; 東漢時代(公元25-220年) 278 次; 三國時代(公元220-265年) 71次; 西晉時代(公元265-316年) 84次; 東晉時代(公元317-420年) 272次; 南北朝時代(公元421-50年) 178次; 隋代(公元581-617年) 88次; 唐代(公元618~906年) 192次; 五代十國時代(公元907-959年) 73次; 北宋、遼、金、西夏時代(公元960-1127年) 256次;
南宋、金、蒙時代(公元1127~1279年) 295次; 元代(公元1280-1368年) 208次; 明代(公元1368~1643 年) 579次;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427次。上述戰爭中,絕大部分是奴隸主之間和封建王朝之間的戰爭,也有不少是奴隸反抗奴隸主,農民及其他階層的人反抗封建王朝的起義,還有一部分是反對外族人侵的戰爭。
自明、清以來,我國軍民反對日本倭寇的進犯及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840 年英國發動的人侵中國的「鴉片戰爭」,1857 年英法聯軍進攻中國的戰爭,1884年法軍進犯中國的戰爭,1894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台攻中國的戰爭,使中華民族飽受了帝國主義的欺凌和壓榨。中國軍民在這些戰爭中失敗了,同時也在痛苦中接受了教訓,從此不斷開拓了反對外國侵略和壓迫的民族解放戰爭,直到把所有的侵略者最終趕出了自己的神聖國。
人類歷史上究竟發生過多少次 戰 爭?
迄今為止,全世界究竟發生過多少次戰爭?由於古代文獻沒有準確的記載,有些戰爭在文字出現以前就發生過了,所以誰也提不出准確的答案。下面介紹的數字,是幾個現代國家根據自己的標准和統計方法計算出來的。據挪威史學家統計,到1982年,在有文字記載的5560年中,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平均每年2.6 次。
瑞士計算中心曾經用電子計算機進行過85 萬次運轉計算。計算結果認為,從公元前3200年到現在,在大約5000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共發生過14513 次戰爭,奪去了36.4 億人的生命。在這期間,「無戰爭年」累計只有292年。據美國人士統計,從公元前1496~公元1861年,在這3357 年中,世界上共發生過3130 次戰爭。
法國史學家統計,在1740~ 1974 年的234 年間,世界上共發生過366 次戰爭,平均每年1.6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情況怎樣呢?據聯合國統計,從1946~ 1985 年,世界上共發生過140 次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奪去了2100 萬人的生命。其中規模較大的戰爭,美國統計為60次,法國統計為70次。我國有的材料統計,從1945- 1987 年,世界上共發生過182 次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
3. 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是什麼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
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和次數擴展閱讀:
雙方統帥: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
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後和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
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
2、趙括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
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
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3、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長平之戰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
後為趙括所取代,致使長平之戰慘敗。九年後,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為相國,封為信平君。
趙悼襄王即位後,鬱郁不得志,先後出奔魏國大梁,老死於楚地,入葬於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郝圩村)
唐德宗時,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平之戰
4. 在古代歷史中有哪幾次規模大的戰爭呢
在古代歷史中有哪幾次規模大的戰爭?
冷兵器時代的中國,絕對是世界歷史上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很多規模較大的戰役,與其他地區的戰爭不同,古代中國的戰爭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動員能力非常強,往往一次戰爭就能動員幾十萬人,這也是由於華夏文明發展較為先進,國內生產力比較高,人口自然就多了起來。人口是衡量一個國家戰爭的關鍵因素,沒有火器的時候,戰爭基本上就是拼人,一次戰爭幾十萬人參加,這就非常恐怖了。第二個特點是戰爭較為先進,古代中國的軍備發展非常快,在戰爭中雙方使用的武器,以及戰術理念都很先進。
所以也有很多兵法著於世,著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司馬法》、《太白陰經》、《虎鈐經》、《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等。
這些兵法戰術呢也廣泛的應用到了很多戰爭當中。
著名的長平之戰。
▲白起-影視劇照
巨鹿之戰
在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5.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次戰爭
第一,二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恥辱的戰爭,戰爭歷時九個月,清朝損失兵力高達六萬人,被俘3000多人,丟失了朝鮮這個重要的戰略盟友,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使得倭寇勢力滲透入遼東一帶。 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後日本制定了以佔領中國為目的的戰爭國策,並做了長期的准備,終於發動了1937——1945年長達八年的侵華戰爭。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中日兩國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關系,並導致了兩國從此兵連禍結,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今天關於甲午戰爭的主要評論,把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歸結到滿清制度的腐敗和與日本裝備的差距上,似乎在開戰以前滿清的失敗就已經成為了必然。 中央電視台十年前拍攝的電視劇《北洋水師》,更將這一觀點深入人心。然而,偶然間,當我知曉了先於此戰300年前發生明朝抗倭援朝的真實情況後,我這一想法開始有了轉變,兩次戰爭發生在同一個地點,面對的是同一個對手日本,戰爭性質同樣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然而比較滿清甲午中日戰爭的完敗,明朝卻成功的將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使日本之後200年中乖乖的蜷縮在自己的國土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同的結局發人深思,對比兩場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戰爭過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滿清的失敗並不是必然的,我們完全有能力贏得那場戰爭。是滿清統治者和官員的失誤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使我們最終輸掉了戰爭。 1、從敵人(日本)方面比較 1592年日本侵朝軍隊的軍力與1893年日本軍隊的軍力相比,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然而其軍事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卻是大相徑庭的。 1592年時期的日本剛剛完成了國內的統一。豐臣秀吉一直很注重軍國主義教育,從執掌大權開始,就將滅亡明朝定為國策,並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三年之內滅亡朝鮮,第二步,五年之內滅亡明朝,遷都北京,第三步,進軍安南等國,滅亡印度芝那,稱霸世界。今天很多學者都嘲笑此計劃的瘋狂弱智。 但從當時的日本軍力看,他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有一定理由的。國家完成統一,其政權蒸蒸日上,日本軍隊其軍隊總數有三十萬人,且長年參加日本內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戰鬥力空前強大,可謂是虎狼之師。從陸軍看,日本陸軍裝備齊全,特別是出於贏得內戰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視火器發展,長年從葡萄牙等殖民者處購買火器,其火器的先進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過了明朝。 根據日本史料記載,侵朝戰爭前日本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六萬人,占軍隊總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豐臣秀吉軍國主義思想的鼓動下,士氣空前高昂。同時,日本的騎兵部隊也相當強大,部隊裝備重甲,防禦能力強大。其軍官也都是日本內戰的餘生,作戰經驗相當豐富,從海軍上看,日本擁有各種類型的戰船多達一千艘,其炮艦仿製葡萄牙戰船,載炮多,火力強大,沖擊力迅速。 從當時的世界看,日本這樣的軍事實力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當時的歐洲還是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雖然可以在東南亞地區耀武揚威,但其舉國兵力也不過四五萬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雄踞中東,可其全國軍力也就20萬人左右,君士坦叮堡戰役土耳其五十萬大軍多數是各國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 到了16世紀土耳其勢力衰落,其軍力也大為削減,遠難與同時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時期英國與西班牙進行的「無敵艦隊」與「英帝國艦隊」的大海戰,兩國動用船隻的總數還不及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時動用的船隻數量多。阻止土耳其西進的由基督教國家聯合艦隊與土耳其皇家艦隊進行的勒頒多海戰,規模和火力也遠小於中日露粱海戰。因此,說當時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何況,明朝參戰前,日本已佔領了朝鮮北部大多數戰略要地,地利優勢明顯。明朝若要進攻日本,就必須要進行慘烈的攻堅戰,而這一點,恰恰是日本優勢火器的長處。日本侵朝戰爭開始前,明朝軍隊的最高統帥兵部尚書石星卻力主議和,其擔憂的正是日本軍隊強大的戰鬥力。 而甲午戰爭中的日本卻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軍事實力已大大增強,但與同時代的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日本首相伊騰博文給天皇的報告看,甲午戰爭前日本可動用的軍力海陸相加不過八萬多人。
6. 中國歷史上和其他國家有幾次大規模的戰爭
戰國時代的燕,伐高句麗,是比較早的了「隋煬帝王伐高麗
唐太宗時期介入朝專鮮半島屬內戰,也與當時日本干涉軍交過戰.
南宋曾與蒙古(今蒙古的前身)交過戰.
朱元璋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
明朝與當時越南的沖突
明朝抗倭戰爭,明末萬曆年間抗日援朝戰爭.
明朝與葡萄牙人的海上沖突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
康熙與沙俄的邊界戰爭
清朝與緬甸的邊界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
甲午戰爭
與八國聯軍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只象徵性的派了勞工)
北洋軍出兵協助干涉蘇俄革命
29年中蘇中東路事件沖突
918,1.28與日本的沖突
抗日戰爭
朝鮮戰爭
中蘇邊界沖突
對印還擊作戰
西沙群島海戰(與美國扶植的南越政府)
對越南還擊作戰與邊界沖突 」
我這里再補充一下。
戰國後,還有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戰爭(發生在安史之亂前,唐帝國敗的很慘)。漢和西域小國也有沖突。 希望對你有幫助
7. 中西方歷史上的古代戰爭規模有什麼差異
中西方歷史上的古代戰爭規模差異挺大的:
一、戰爭規模不同:
1、亞里山大的遠征軍才3.5萬人。西方人打仗的時軍隊規模很小;諸侯間的交戰一般就幾百上千人的規模,騎士間的交戰往往通過個人間的決斗來解決。
2、中國軍隊遠遠超過歐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推翻紂王,雙方兵力分別達8萬和17[或70萬]。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兵20萬入侵楚國失敗而歸;公元前224年,秦王又派兵60萬入侵楚國,第二年終於滅楚國。在這里可看到人多勢眾的作用。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
二、戰爭目的不同:
1、騎士在戰場上的爭斗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更多以商業利益為目的。殺死對手,就無法做生意了,就損害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所以,盡量少殺是西方戰爭的特點。
在廷切布雷(1106年)之役,英王亨利一世的300名貴族打敗了亨利一世之兄的所有諾曼底騎士,400個騎士被捕,但亨利的騎士卻沒有一個陣亡。維泰利描述 (1119年)之戰,報告說:「900個武士中,只有3個被殺死」。布汶之役是中古流血最多,最富決定性的一場戰役,1500個騎士中,只有170個喪生。
這主要是騎士間的默契與規約均要求善待俘虜及索取合理的贖金額。通常俘虜以信譽保證於一定日期繳給贖金後即被釋回,很少有騎士會破壞這種誓約。有史載英法戰爭時在克里西及普瓦泰被俘的法國騎士,與英國之俘擄者自由而舒適的生活在一起,並與他們的主人分享餐宴及運動,直到被贖回為止。這種以金錢贖俘的方式,甚至連國王也如此。
2、中國的戰爭的目的不是商業利益,而是佔領土地,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斬草除根、趕盡殺絕,殺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權。
《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但該書所載的王莽關於誅殺這些人的詔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是要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桿,寫上「反虜逆賊鯨鯢」。可見「坑」或京觀、武軍實際是一回事,都是指將屍體堆積封土。
三、戰爭動員程度不同:
1、中世紀歐洲無常備軍,打仗是臨時召集軍隊,打仗的主要是中上層的貴族騎士,平民一般不參加軍隊。
2、中國軍隊特別多。由於中國人吃糧食、糧食的保存期比較長,不容易腐化,能養很多的軍隊。軍隊規模大,打起仗來必然死得人多。加上用人海戰術圍城,糧食很快消耗完,經常發生大規模人吃人的現象。打仗時,很多中國人躲到城裡,結果還是被相互吃掉了,留在鄉里的人被攻城軍吃了,躲到深山老林好些,可見「苛政猛於虎」。
四、戰爭文化不同:
西方以保全自己為中心;
中國以戰死為榮耀。
五、在戰術上面:
西方國家顯得極為呆板,遵守教條;中國則喜歡兵不厭詐,相對開放,多樣化。
具體的差異大概就是這幾條了。
8.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的大規模的戰爭是
在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應該是國共內戰的三大戰役即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9. 中國古代戰爭的真實規模是多少
國內戰爭應該是淝水之戰,前秦出動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郎三萬專,共90萬,不過屬目前無法考證這些人馬到了前線有中國。晉軍是八萬。 國外戰爭應該是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麗,出動兵力113萬。高麗軍隊不清楚人數
10. 中國古代戰爭規模究竟有多大
1、中國古代受制於運輸條件,雙方各10萬人的級別的戰役(僅包括戰兵)回,已經是戰答略決戰了。
當然,如果游牧民族進攻我方不在其列,他們可以就食於我方。
2、例如明末數次戰略決戰、李世民圍困王世充等。
3、古代中國戰略決戰不在其列,例如長平之戰,估計他們算的時候把運糧的也一起算進去了。古代運糧士兵與戰兵來說一般是1個戰兵需要3個運輸兵。如果有戰馬,一個戰馬相當於10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