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戰爭時期,南洋華僑的領袖是誰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版家、慈善家、社會活動權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今廈門市集美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㈡ 華人華僑與抗日戰爭人物故事
三千南洋華僑機工血肉築起抗戰生死運輸線
文雋永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封鎖沿海,廣州失守,滯留在香港的2萬多噸軍火須轉從滇緬公路運入,國民政府在昆明、新加坡和緬甸仰光設立辦事處,負責把軍火物資從香港經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後從滇緬公路運入昆明。
有一支來自海外的特殊隊伍,主動擔任起祖國大西南川黔滇緬印抗戰運輸任務,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就是由3000多名來自南洋僑胞組成的「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這是華僑史上一次人員最為集中、組織最為有序、經歷最為悲壯、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行動,他們作出的貢獻,將永留青史,世代留芳。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戰勝利66周年之際,2011年4月,記者策劃獨走渝黔滇緬抗戰之路,沿著當年抗戰足跡,追尋烽火歲月,緬懷革命將士。
陳嘉庚和南洋華僑機工
抗戰中的滇緬公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里,這條剛建好的公路翻越高黎貢山崇山峻嶺,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急流險灘,地勢極為險惡,行車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難有生還機會,加上不少地段瘴氣肆虐,敵機瘋狂濫炸,人們在此行車要闖四道難關:路段險情關;雨水泥濘關;瘴癘威脅關;日機轟炸關,如此惡劣的行車條件,沒有熟練技術的駕駛員是無法勝任的。
當時,國內缺此人才,國民政府即向南僑總會呼籲,招募熟練的汽車駕駛員及修車機工回國服務抗日。當時擔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接函後,與諸位僑領立即開會,1939年2月7日,以「南僑籌賑總會」名義發出《徵募汽車修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本總會頃接祖國電委徵募汽車之修理人員及司機人員回國服務,凡吾僑具此技能之一,志願回國以盡其國民天職者,可向各地華僑籌賑會或分支各會接洽。」南僑總會有關領導侯西反、黃奕欣、劉牡丹、王鐵漢等人穿街過巷走鄉村,發表演說動員鼓勵應募。
第一批應招新加坡32名、馬來西亞48名,2月18日農歷大年除夕,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在怡和軒俱樂部舉行歡送會,華僑機工奔赴祖國抗日戰爭最前線。
據統計,從1939年2月至9月,由南僑總會組織回國的華僑機工共計3192人,這些華僑機工來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師、教師、經理、店員、醫生、工人、黨派領袖等,有富家子弟,也有失業者,他們滿懷愛國激情,發出「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的誓言,回國投身抗日衛國戰爭。
南僑機工駕駛員雖然大多是技術熟練,但還是有不少人葬身於黔滇緬深谷之中。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繼失守,滇緬公路成為運輸軍用物資入境的惟一通道。日本侵略者為切斷這條中國對外惟一的交通大動脈,派出大量飛機對滇緬公路特別是怒江惠通橋和瀾滄功果橋進行狂轟濫炸,有數百名驍勇頑強的南僑機工被日機炸死。就在這樣險惡的條件下,南僑機工夜以繼日,出生入死地進行抗戰運輸。
南僑機工運輸隊每月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達1萬噸。從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華僑機工們運送了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他們搶運了45萬噸軍火物資入境,並在西南運輸戰線上搶修了上千輛的軍、民用車輛。
南僑機工回國參戰,為抗日戰爭作出巨大的貢獻,當年3000多名南僑機工參加抗戰勝利後,倖存2000餘名,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餘人留居國內,1000餘人為祖國的抗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中華民族的無名英雄,海內外炎黃子孫永遠沒有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1989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在滇緬公路的起點---昆明建立一座雄偉庄嚴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2005年9月,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又一座「南洋華僑機工紀念碑」在中緬邊境線雲南畹町落成。
㈢ 交通部南洋大學的抗日戰爭
1897年頒布《南洋公學章程》,何嗣焜(梅生)先生任公學總理,延請美國傳教士、波士頓大學畢業生福開森(John CFerguson)博士任公學監院。南洋公學創辦伊始,既缺乏能夠接受新式中高等教育的現成生源,又缺少可從事新式教育的現成師資,故不得不先從舉辦師范教育與小學教育入手,組建四院:師范院、外院(即附屬小學)、中院(相當於中學)、上院(相當於大學)。外院、中院、上院各習四年,三級銜接,依次遞升。課程分為「中課」、「西課」兩部分。畢業生擇學習優異者,資送出洋就學於各國大學。《清史稿·學校》贊譽:「中國教育有系統之組織,此其見端焉。」
1901年,鑒於國家急需經濟人才,設經濟特科。
1903年,添設高等商務科。
1904年改隸商部。
1905年,學校易名為商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06年,學校設商務專科與鐵路專科,復改隸郵傳部,易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08年設國文科與電機專科。
1909年設航海科,學校逐漸轉為以發展理工科為重點。
1910年設西文科。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生組織義勇軍,積極響應上海起義。
1912年,學校歸交通部直轄,改名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改鐵路專科為土木專科、電機專科為電氣機械專科,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本科。
1916年,添設四年制鐵路管理科,學校初具大學規模。
1919年「五四」運動中,進步師生高舉「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大旗,走在遊行示威隊伍的前列。
1921年,學校與唐山工專、北京郵電學院等合並,成立交通大學。交通部任命葉恭綽(譽虎)先生為校長,任命張鑄(劍心)先生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主任、凌鴻勛(竹銘)先生為副主任。定4月8日「為交通大學成立紀念日」。
1922年,三校又分立,上海學校改稱交通部南洋大學。
1925年,本科畢業生第一次授予學士學位。
1926年,創辦工業研究所。
1927年,上海學校改校名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鐵道管理科改稱交通管理科。本科第一次招收女學生,設置專職女生指導員一人。
1928年,將原來的三個專科,分別擴充為機械工程學院、電機工程學院與交通管理學院。同年11月,上海學校改隸鐵道部,以滬校(上海本部)為總校,唐、平二校為分校,易名鐵道部交通大學。
1929年改交通管理學院為鐵道管理學院,重建土木工程學院。
1930年,成立科學學院,下設數、理、化三系。原工業研究所擴建並更名為交通大學研究所,下設材料、機械、電機、物理、化學、社會經濟、交通、實業經濟、統計、管理、編譯等組。
1931年,鐵道管理學院改稱管理學院。自此,五院一所,齊頭並進,優勢互補,繼承和弘揚了「求實學」、「務實業」的優良學風,使學校逐漸成為當時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
抗戰至解放時期
1937年,學校劃歸教育部管轄,改名國立交通大學。將原電機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降格為三個系;原科學院改為理學院;管理學院則停辦。同年11月日軍佔領上海,徐家匯校舍為日寇強占,我校遷入法租界,借震旦大學與中華學藝社部分房屋,繼續辦學。
1940年,教育部批准設立交通大學重慶分校(渝校)。暫借重慶小龍坎無線電製造廠部分房屋辦學,同時在九龍坡建立校舍,建電機與機械二系。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佔領上海租界,不久交大滬校被汪偽政權強行接管,在法國租界堅持辦學的大部分師生紛紛內遷渝校。
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為國立交通大學本部,設土木、電機、機械、航空、管理五系,建成九龍坡校舍。
1943年,增設造船、運輸管理、財務管理、工業管理四系及輪船、駕駛兩專科,籌建工科(電信)研究所。
1944年,工科研究所首次招收研究生10名。
1945年,渝校在校學生已達1340人,增設電信管理系與電信專科,而輪機與航海兩個專修科改為系(四年制)。抗日戰爭勝利後,渝校師生開始分期分批遷返上海。
1946年5月復員工作順利完成,渝校1240餘名學生回到上海,滬校800餘名學生亦全部集中,共同匯合於徐家匯交大校園,恢復校名為國立交通大學,重建工學院(下設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航空工程系、造船工程系、工業管理系、電信專修科、輪機專修科、航海專修科以及化學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紡織工程系)、理學院(下設數、理、化三系)、管理學院(下設運輸管理系、財務管理系、電信管理系、航業管理系)三院體制。
㈣ 民國時期所說的南洋是指哪
民國時期來所說的南洋是源指東南亞。
南洋是明、清、民國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
㈤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過長沙沒有
佔領過。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省淪陷區介紹:
湖南省(68.4%淪陷),全省共轄75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20477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
這26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縣、靖縣、綏寧縣、會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
全省淪陷面積為14006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8.4%。湖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湘縣(1938年11月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資興縣(1945年6月27日淪陷)。
抗日戰爭時期長沙發生的重要會戰(長沙會戰)介紹: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三次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三次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㈥ 昆明西山「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有何來歷
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園內,碑身高9米,碑回座高3米,建於1989年;另有南洋華僑答機工抗日事跡陳列室;在抗日戰爭中,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華僑青年機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回國支援抗戰,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維護車輛,有力地支援了抗戰,1000餘名僑胞為了祖國的抗戰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碑文如下:三千餘南洋機工,以自己的生命、鮮血和汗水,在華僑愛國史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也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㈦ 二戰時新加坡是怎樣被日本佔領的
(新加坡)抗日戰爭,是指在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新加坡而導致的新加坡人民抵抗日本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1年底,日本攻佔馬來亞後,開始准備入侵新加坡。新加坡當時和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一樣,也是英國的殖民地,駐有英國軍隊,不過新加坡當地居民以華人華僑為主。面對日本的即將入侵,新加坡華人積極開展准備活動。一些華人組織的「華僑抗日義勇軍」成立後,正式成員人數達到數千,包括黨員、工人、學生在內的新加坡各地人民。12月30日,新加坡華僑的各派人士成立了「新加坡華僑抗敵後援會」,對「華僑抗日義勇軍」的抗日行動進行資助。1942年2月1日,日本開始進攻新加坡。英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珀西瓦爾隨後宣布新加坡攻防戰開始,並決定防守前線,駐新加坡的英軍開始與日軍交戰。與此同時,2月8日,千餘名「華僑抗日義勇軍」隊員,在「保衛星洲」的口號下,由馬來亞共產黨黨員林江石率領開往前線協助英軍作戰。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例如裕廊前線、巴絲班讓沿海防線、武吉智馬沿海海岸等地,義勇軍都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激戰,曾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而義勇軍隊員也有很大傷亡。但英國由於以保衛遭受法西斯同盟德國侵略的本土為主,除1月下旬曾有少量從馬來亞退守的援軍抵達新加坡外,並沒有向駐新加坡的英軍提供其它任何實質上的軍事援助,造成防守新加坡的力量勢單力孤。再加上由於訓練和裝備等問題,新加坡英軍節節敗退。在多次敗於日軍後,英軍總司令部決定投降。由於此時「華僑抗日義勇軍」仍在繼續抗日,英軍總司令部在投降後於2月13日下令解散「華僑抗日義勇軍」。2月15日,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珀西瓦爾中將親自簽署投降書,正式將新加坡的主權交給日本,英軍則退出新加坡。新加坡被日本佔領後,由於新加坡保衛戰中「華僑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日,再加上此前新加坡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例如新加坡的南洋機工曾在中國接受軍事訓練,然後派往滇緬路服役,與中國國內機工共同抗日等),日軍對新加坡抗日的華人進行了許多報復和整肅,尤其是殺害了許多義勇軍隊員。新加坡人民的這場轟轟烈烈的保衛戰在日本的猛烈攻擊下最終失敗了,一共堅持了八天。不過,隨後一些義勇軍成員開始了游擊戰術,將抗日行動一直持續了下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抗日力量也對新加坡的抗日力量進行過大量援助。日本投降後,新加坡各地展開了慶祝抗日勝利的活動。
㈧ 求一本主角打完抗戰去南洋建立南華共和國的小說
小說名字叫鐵骨,主角安毅,寫的很熱血,發展很清晰,是一本很不錯的抗戰小說
㈨ 抗戰危難時刻,南洋華僑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1945年結束的抗日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外敵侵略、爭取國家主權的民族自救運動,也是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作出重大貢獻與犧牲恢宏壯舉。在這場舉世矚目的戰爭中,海外有一股勢力以空前規模團結了起來,開展了波瀾壯闊救亡運動,為祖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建立了卓著功勛,他們就是南洋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