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北伐戰爭前中國的形勢圖

北伐戰爭前中國的形勢圖

發布時間:2021-03-06 01:09:02

『壹』 求資料!!!討論和說明北伐戰爭前後中國的社會,人文,經濟,政治等得改變,最好是正反兩面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組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領導國民革命軍於1926~1927年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進行的革命戰爭。這次戰爭連同1924~1925年統一廣東的戰爭,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戰爭的准備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反對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屢遭挫折和失敗。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隨後在廣州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見黃埔軍校)。中國共產黨選派了重要幹部到軍校從事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10月開始建立黃埔教導團,隨後擴大為新型的革命軍隊。為了推動工農群眾運動的發展,廣東革命政府先後頒布了農民協會章程和工會條例,迅速打開了工農革命運動的新局面,同時建立了工團軍和農民自衛軍。

廣東革命政府依靠黃埔學生軍和工農革命武裝,團結其他軍隊,於1924年10月平定商團叛亂。1925年2月舉行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6月消滅了滇桂軍閥楊希閔、劉宸寰的叛亂。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接著將所轄黃埔學生軍和駐廣東的粵、湘、滇、鄂等部隊統編為國民革命軍,共六個軍。10月舉行第二次東征,同時進行南征,先後消滅了陳炯明和鄧本殷的反革命軍隊,1926年1月,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同時廣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後宣布擁護廣州國民政府,使國民革命軍擁有八個軍約十萬人。1925年五卅運動之後,全國反帝愛國民主運動和工農革命運動日益高漲,廣東省港工人奮起響應,大力支持廣州國民政府,為北伐戰爭准備了條件。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通過出師北伐案。7月1日發表《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參見彩圖插頁第131頁)。國民革命軍的基本編組情況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總參謀長李濟深(留守廣州),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第一軍軍長何應欽,黨代表繆斌。第二軍軍長譚延,副軍長魯滌平,黨代表李富春。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黨代表廖乾吾。第五軍軍長李福林,黨代表李朗如。第六軍軍長程潛,黨代表林伯渠。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黨代表黃紹。第八軍軍長唐生智,黨代表劉文島。其中從事政治工作人員多數是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蘇聯政府派加倫將軍等為國民革命軍顧問。廣東等省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北伐軍;省港罷工工人組織了幾千人的運輸隊隨軍出征。

戰爭的勝利進軍北洋軍閥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擁有強大的實力,竊據了北京中央政權和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十多個省份。直系軍閥吳佩孚,擁兵二十萬,占據了河南、湖北、湖南三省,陝西的東部和直隸(今河北)保定一帶,控制著京漢鐵路。另一直系軍閥孫傳芳,擁兵二十萬,據有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五省。奉系軍閥張作霖,擁兵三十五萬,佔有東北各省和北京、天津等地,控制著津浦鐵路北段。其他各省還有許多地方軍閥。為了撲滅日益高漲的人民革命運動,吳佩孚、張作霖在1926年3、4月間已採取聯合步驟,計劃在北方消滅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在南方先進攻湖南,進而消滅廣東革命勢力。孫傳芳由於同吳佩孚、張作霖存在尖銳矛盾,表面上「保境安民」,實際上坐山觀虎鬥,以便從中漁利。

國民革命軍決定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殲滅吳佩孚軍,然後消滅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張作霖軍。9月17日,馮玉祥率部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參戰。北伐軍首先以主力向湖南進軍,兩湖戰場成了北伐戰爭的主要戰場。此前,1926年5月上旬,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的兩個旅已入湘協同第八軍唐生智部同吳佩孚作戰。5月下旬,廣州國民政府又派第四軍第十師(師長陳銘樞)、第十二師(師長張發奎)和葉挺獨立團入湘增援,打開北伐的前進道路。葉挺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部隊,共有兩千餘人,連以上幹部全部為共產黨員。獨立團是第四軍的開路先鋒,6月5日攻佔攸縣,取得了入湘作戰的首次大捷。7月初,擔任主攻任務的第四、七軍先後抵達攸縣地區,與第八軍匯合。然後分三路進攻長沙。在工農群眾支援下,北伐軍11日進入長沙。蔣介石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三路攻取湖北。 8月19日,中路軍發起總攻,先後攻佔平江、岳陽,切斷粵漢路。接著進入湖北境內作戰。25日開始攻打武長鐵路線上的軍事要隘汀泗橋、賀勝橋。汀泗橋是武漢南面的門戶,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北伐軍要攻佔武漢,必先攻佔此橋。吳佩孚把司令部設在賀勝橋,親自督戰,下令死守汀泗橋。8月26日,第四軍以六個團的兵力發起進攻,雙方爭奪激烈,汀泗橋四次易手,仍不能決定勝負,雙方傷亡慘重。27日晨,獨立團在當地農民引導下,從東面大山的小路迂迴到汀泗橋東北面敵人背後發起猛攻,敵因受前後夾擊,慌亂潰退,吳佩孚下令用大刀砍殺敗退官兵也不能穩住陣腳。當天北伐軍佔領汀泗橋。第四軍英勇善戰,獲得了「鐵軍」稱號。8月29日,北伐軍第四、七軍向賀勝橋發起總攻。30日下午葉挺獨立團首先突破吳軍防線,當日佔領賀勝橋。9月1日第四、七軍到達武昌城下。吳佩孚企圖憑借武昌城垣及長江天險負隅頑抗,守住武漢,等待河南吳軍和江西孫傳芳軍來援。他設司令部於漢口,命其第八師師長劉玉春為武昌防守司令,率兵死守武昌。北伐軍第四、七、八軍合圍武昌城,從3日起連續多次攻城,均未成功。5日獨立團官兵潛至城腳下,奮勇登梯,城上彈如雨下,第一營登梯官兵十餘人全部犧牲,表現了革命戰士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接著北伐軍調整部署,由第四軍擔任圍攻武昌的任務,第八軍進攻漢陽。在北伐軍猛烈進攻下,漢陽守軍劉佐龍部倒戈。漢口工人舉行罷工支援北伐。7日北伐軍佔領了漢陽、漢口,吳佩孚逃往鄭州。10月9日,在北伐軍嚴密包圍和策動下,武昌守軍吳俊卿部起義,接應北伐軍。10日,陳銘樞師、張發奎師、葉挺獨立團、第八軍第一師等聯合發起總進攻,負隅抵抗的守敵被迫投降。北伐軍此役共俘守敵司令以下官兵一萬二千餘人,繳獲大量戰利品。至此,吳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北伐軍取得了兩湖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武漢。1927年1月成立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聯席會議,代行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職權。3月召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抵制了蔣介石遷都南昌的主張,正式成立武漢國民政府,堅持了孫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促進了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

北伐軍在兩湖的勝利進軍,使孫傳芳感到威脅,便向北伐軍提出最後通牒,限令退回廣東,並分兩路襲擊北伐軍。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集中力量消滅孫傳芳。蔣介石也因唐生智的勢力在兩湖迅速發展,急於開辟江西戰場,奪取江西地盤,擴張自己的勢力。江西戰場,主要以三次攻打南昌為中心。9月中旬以前,第二、三軍分別奪取贛州、吉安、萍鄉、安源等地,第六軍佔領奉新等地。19日第三、六軍各一部冒險攻入南昌城,21日被迫退出。南昌撤退時,北伐軍損失慘重。10月上旬,蔣介石由武昌轉赴江西,親自指揮南昌會戰,北伐軍付出重大傷亡,被迫撤除南昌之圍。北伐軍在兩湖戰事勝利結束後,主力迅速轉入江西,准備第三次攻打南昌。這時孫傳芳後方極不穩定,一度准備同蔣介石和談,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顧問一致反對下,和談未能實現。11月初,北伐軍在加倫將軍參加指揮下對江西孫傳芳部各據點發動總攻。北伐軍先攻佔德安、馬回嶺,控制了南潯鐵路,使九江和南昌陷於孤立。孫傳芳見勢不妙,逃回南京。11月5日北伐軍攻克九江,同時包圍南昌。8日佔領南昌。至此,江西的北洋軍全線潰退。

江西戰事緊急時,福建周蔭人部企圖進攻廣東,擾亂北伐軍的後方。北伐軍出兵福建,孫傳芳無力顧及,敵人內部加劇分化,張毅等部歸附北伐軍。1926年12月間北伐軍佔領福建全省並乘勝追擊,向浙江挺進。這時北伐軍已發展到二十個軍,擁有兵力二十五萬人。

1927年1月,北伐軍決定分三路追殲敵軍。東路軍由何應欽、白崇禧率第一、三軍等六個縱隊向浙江進攻。中路軍由蔣介石任總指揮,以二、六、七軍為主力,自江西沿長江兩岸東進,其中李宗仁率第七軍等三個縱隊為江左軍,程潛率二、六軍等三個縱隊為江右軍。西路軍由唐生智率四、八軍等四個縱隊為主力,沿京漢鐵路對付來自河南之敵。三路總目標是奪取南京和上海。

東路軍於1月中旬由閩入浙,2月下旬佔領浙東,2月底佔領了杭州及浙江全省。然後,自嘉興向淞滬前進。3月21日白崇禧率東路軍右翼佔領松江,薛岳部抵達龍華。上海工人在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參加的中共中央特別委員會領導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22日取得勝利,解放上海。中路軍的江左軍和江右軍,於2月下旬同時東進。 3月6日江右軍佔領蕪湖。3月22日東路軍攻佔鎮江,截斷滬寧路。中路軍的江右軍和東路軍分別逼進南京。24日第六軍和第二軍攻佔南京,至此,長江下游全由北伐軍佔領。

戰爭的成就與夭折北伐軍從1926年6月出師,經過近十個月的征戰,佔領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全部或一部,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取得重大勝利。但在革命勝利形勢下,革命統一戰線內部所潛伏的危機終於爆發,造成北伐戰爭中途夭折。

在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同時,退守綏遠一帶的國民軍,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6年9月中旬在五原誓師。馮玉祥剛從蘇聯回國,與國民軍集體加入了國民黨,擔任了國民聯軍總司令。11月國民軍佔領甘肅、陝西兩省,在北方策應北伐軍的進軍。不久,又從潼關、紫荊關入豫作戰。劉伯堅、鄧小平等共產黨員,先後到國民軍中幫助進行軍事和政治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北伐軍的作戰。

北伐軍所到之處,都得到廣大工農群眾極大的歡迎和支援。1927年初,漢口、九江民眾進行了勇敢的斗爭,收回了兩地的英租界,取得了維護國家主權的重大勝利。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革命勢力迅速發展到長江、黃河流域,使北洋軍閥的統治趨於崩潰。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的迅猛發展,嚴重威脅著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民族資產階級也因懼怕工農運動而動搖起來。他們極力支持和縱容擁有軍事實力並蓄謀反共的蔣介石發動政變,建立反動統治。在中國共產黨內,由於陳獨秀的右傾麻痹,對國民黨右派採取妥協退讓政策,無力阻止局勢的逆轉。蔣介石集團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與周密部署,1927年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實行清黨反共,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相對峙,並與帝國主義協同對武漢實行經濟封鎖。汪精衛在4月初從法國回上海,隨即赴武漢。他把自己裝扮成「左」派領袖,取得了武漢國民黨中央和政府的大權。武漢政府為了打開局面,決定第二次北伐,任唐生智為總指揮。4月19日在武昌南湖誓師,21日沿京漢路向河南進發。這時馮玉祥也由陝西向開封進攻。5月下旬,北伐軍三個師在臨潁十里頭戰役中擊潰奉軍主力。北伐軍與馮部國民軍合作,佔領了鄭州、開封等地。但武漢政府面臨外交孤立,經濟困難,反共軍人夏斗寅、許克祥相繼叛亂。汪精衛6月19日到徐州與蔣介石達成「清黨反共」協議, 7月15日在武漢實行「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最後破裂,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夭折。

北伐戰爭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雖然中途夭折,但這次戰爭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開始了創建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的新時期。

『貳』 北伐戰爭開始後革命形勢是如何發展的

北伐戰爭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組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領導國民革命軍於~1927年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進行的革命戰爭。這次戰爭連同1924~1925年統一廣東的戰爭,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經過】

戰爭的准備。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反對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屢遭挫折和失敗。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隨後在廣州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中國共產黨選派了重要幹部到軍校從事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10月開始建立黃埔教導團,隨後擴大為新型的革命軍隊。為了推動工農群眾運動的發展,廣東革命政府先後頒布了農民協會章程和工會條例,迅速打開了工農革命運動的新局面,同時建立了工團軍和農民自衛軍。

廣東革命政府依靠黃埔學生軍和工農革命武裝,團結其他軍隊,於1924年10月平定商團叛亂。1925年2月舉行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6月消滅了滇桂軍閥楊希閔、劉宸寰的叛亂。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接著將所轄黃埔學生軍和駐廣東的粵、湘、滇、鄂等部隊統編為國民革命軍,共六個軍。10月舉行第二次東征,同時進行南征,先後消滅了陳炯明和鄧本殷的反革命軍隊,1926年1月,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同時廣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後宣布擁護廣州國民政府,使國民革命軍擁有八個軍約十萬人。1925年五卅運動之後,全國反帝愛國民主運動和工農革命運動日益高漲,廣東省港工人奮起響應,大力支持廣州國民政府,為北伐戰爭准備了條件。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通過出師北伐案。7月1日發表《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國民革命軍的基本編組情況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總參謀長李濟深(留守廣州),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第一軍軍長何應欽,黨代表繆斌。第二軍軍長譚延,副軍長魯滌平,黨代表李富春。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黨代表廖乾吾。第五軍軍長李福林,黨代表李朗如。第六軍軍長程潛,黨代表林伯渠。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黨代表黃紹。第八軍軍長唐生智,黨代表劉文島。其中從事政治工作人員多數是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蘇聯政府派加倫將軍等為國民革命軍顧問。廣東等省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北伐軍;省港罷工工人組織了幾千人的運輸隊隨軍出征。

戰爭的勝利進軍北洋軍閥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擁有強大的實力,竊據了北京中央政權和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十多個省份。直系軍閥吳佩孚,擁兵二十萬,占據了河南、湖北、湖南三省,陝西的東部和直隸(今河北)保定一帶,控制著京漢鐵路。另一直系軍閥孫傳芳,擁兵二十萬,據有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五省。奉系軍閥張作霖,擁兵三十五萬,佔有東北各省和北京、天津等地,控制著津浦鐵路北段。其他各省還有許多地方軍閥。為了撲滅日益高漲的人民革命運動,吳佩孚、張作霖在1926年3、4月間已採取聯合步驟,計劃在北方消滅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在南方先進攻湖南,進而消滅廣東革命勢力。孫傳芳由於同吳佩孚、張作霖存在尖銳矛盾,表面上「保境安民」,實際上坐山觀虎鬥,以便從中漁利。

國民革命軍決定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殲滅吳佩孚軍,然後消滅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張作霖軍。9月17日,馮玉祥率部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參戰。北伐軍首先以主力向湖南進軍,兩湖戰場成了北伐戰爭的主要戰場。此前,1926年5月上旬,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的兩個旅已入湘協同第八軍唐生智部同吳佩孚作戰。5月下旬,廣州國民政府又派第四軍第十師(師長陳銘樞)、第十二師(師長張發奎)和葉挺獨立團入湘增援,打開北伐的前進道路。葉挺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部隊,共有兩千餘人,連以上幹部全部為共產黨員。獨立團是第四軍的開路先鋒,6月5日攻佔攸縣,取得了入湘作戰的首次大捷。7月初,擔任主攻任務的第四、七軍先後抵達攸縣地區,與第八軍匯合。然後分三路進攻長沙。在工農群眾支援下,北伐軍11日進入長沙。蔣介石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三路攻取湖北。 8月19日,中路軍發起總攻,先後攻佔平江、岳陽,切斷粵漢路。接著進入湖北境內作戰。25日開始攻打武長鐵路線上的軍事要隘汀泗橋、賀勝橋。汀泗橋是武漢南面的門戶,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北伐軍要攻佔武漢,必先攻佔此橋。吳佩孚把司令部設在賀勝橋,親自督戰,下令死守汀泗橋。8月26日,第四軍以六個團的兵力發起進攻,雙方爭奪激烈,汀泗橋四次易手,仍不能決定勝負,雙方傷亡慘重。27日晨,獨立團在當地農民引導下,從東面大山的小路迂迴到汀泗橋東北面敵人背後發起猛攻,敵因受前後夾擊,慌亂潰退,吳佩孚下令用大刀砍殺敗退官兵也不能穩住陣腳。當天北伐軍佔領汀泗橋。第四軍英勇善戰,獲得了「鐵軍」稱號。8月29日,北伐軍第四、七軍向賀勝橋發起總攻。30日下午葉挺獨立團首先突破吳軍防線,當日佔領賀勝橋。9月1日第四、七軍到達武昌城下。吳佩孚企圖憑借武昌城垣及長江天險負隅頑抗,守住武漢,等待河南吳軍和江西孫傳芳軍來援。他設司令部於漢口,命其第八師師長劉玉春為武昌防守司令,率兵死守武昌。北伐軍第四、七、八軍合圍武昌城,從3日起連續多次攻城,均未成功。5日獨立團官兵潛至城腳下,奮勇登梯,城上彈如雨下,第一營登梯官兵十餘人全部犧牲,表現了革命戰士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接著北伐軍調整部署,由第四軍擔任圍攻武昌的任務,第八軍進攻漢陽。在北伐軍猛烈進攻下,漢陽守軍劉佐龍部倒戈。漢口工人舉行罷工支援北伐。7日北伐軍佔領了漢陽、漢口,吳佩孚逃往鄭州。10月9日,在北伐軍嚴密包圍和策動下,武昌守軍吳俊卿部起義,接應北伐軍。10日,陳銘樞師、張發奎師、葉挺獨立團、第八軍第一師等聯合發起總進攻,負隅抵抗的守敵被迫投降。北伐軍此役共俘守敵司令以下官兵一萬二千餘人,繳獲大量戰利品。至此,吳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北伐軍取得了兩湖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武漢。1927年1月成立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聯席會議,代行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職權。3月召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抵制了蔣介石遷都南昌的主張,正式成立武漢國民政府,堅持了孫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促進了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

北伐軍在兩湖的勝利進軍,使孫傳芳感到威脅,便向北伐軍提出最後通牒,限令退回廣東,並分兩路襲擊北伐軍。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集中力量消滅孫傳芳。蔣介石也因唐生智的勢力在兩湖迅速發展,急於開辟江西戰場,奪取江西地盤,擴張自己的勢力。江西戰場,主要以三次攻打南昌為中心。9月中旬以前,第二、三軍分別奪取贛州、吉安、萍鄉、安源等地,第六軍佔領奉新等地。19日第三、六軍各一部冒險攻入南昌城,21日被迫退出。南昌撤退時,北伐軍損失慘重。10月上旬,蔣介石由武昌轉赴江西,親自指揮南昌會戰,北伐軍付出重大傷亡,被迫撤除南昌之圍。北伐軍在兩湖戰事勝利結束後,主力迅速轉入江西,准備第三次攻打南昌。這時孫傳芳後方極不穩定,一度准備同蔣介石和談,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顧問一致反對下,和談未能實現。11月初,北伐軍在加倫將軍參加指揮下對江西孫傳芳部各據點發動總攻。北伐軍先攻佔德安、馬回嶺,控制了南潯鐵路,使九江和南昌陷於孤立。孫傳芳見勢不妙,逃回南京。11月5日北伐軍攻克九江,同時包圍南昌。8日佔領南昌。至此,江西的北洋軍全線潰退。

江西戰事緊急時,福建周蔭人部企圖進攻廣東,擾亂北伐軍的後方。北伐軍出兵福建,孫傳芳無力顧及,敵人內部加劇分化,張毅等部歸附北伐軍。1926年12月間北伐軍佔領福建全省並乘勝追擊,向浙江挺進。這時北伐軍已發展到二十個軍,擁有兵力二十五萬人。

1927年1月,北伐軍決定分三路追殲敵軍。東路軍由何應欽、白崇禧率第一、三軍等六個縱隊向浙江進攻。中路軍由蔣介石任總指揮,以二、六、七軍為主力,自江西沿長江兩岸東進,其中李宗仁率第七軍等三個縱隊為江左軍,程潛率二、六軍等三個縱隊為江右軍。西路軍由唐生智率四、八軍等四個縱隊為主力,沿京漢鐵路對付來自河南之敵。三路總目標是奪取南京和上海。

東路軍於1月中旬由閩入浙,2月下旬佔領浙東,2月底佔領了杭州及浙江全省。然後,自嘉興向淞滬前進。3月21日白崇禧率東路軍右翼佔領松江,薛岳部抵達龍華。上海工人在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參加的中共中央特別委員會領導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22日取得勝利,解放上海。中路軍的江左軍和江右軍,於2月下旬同時東進。 3月6日江右軍佔領蕪湖。3月22日東路軍攻佔鎮江,截斷滬寧路。中路軍的江右軍和東路軍分別逼進南京。24日第六軍和第二軍攻佔南京,至此,長江下游全由北伐軍佔領。

戰爭的成就與夭折北伐軍從1926年6月出師,經過近十個月的征戰,佔領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全部或一部,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取得重大勝利。但在革命勝利形勢下,革命統一戰線內部所潛伏的危機終於爆發,造成北伐戰爭中途夭折。

在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同時,退守綏遠一帶的國民軍,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6年9月中旬在五原誓師。馮玉祥剛從蘇聯回國,與國民軍集體加入了國民黨,擔任了國民聯軍總司令。11月國民軍佔領甘肅、陝西兩省,在北方策應北伐軍的進軍。不久,又從潼關、紫荊關入豫作戰。劉伯堅、鄧小平等共產黨員,先後到國民軍中幫助進行軍事和政治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北伐軍的作戰。

北伐軍所到之處,都得到廣大工農群眾極大的歡迎和支援。1927年初,漢口、九江民眾進行了勇敢的斗爭,收回了兩地的英租界,取得了維護國家主權的重大勝利。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革命勢力迅速發展到長江、黃河流域,使北洋軍閥的統治趨於崩潰。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的迅猛發展,嚴重威脅著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民族資產階級也因懼怕工農運動而動搖起來。他們極力支持和縱容擁有軍事實力並蓄謀反共的蔣介石發動政變,建立反動統治。在中國共產黨內,由於陳獨秀的右傾麻痹,對國民黨右派採取妥協退讓政策,無力阻止局勢的逆轉。蔣介石集團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與周密部署,1927年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實行清黨反共,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相對峙,並與帝國主義協同對武漢實行經濟封鎖。汪精衛在4月初從法國回上海,隨即赴武漢。他把自己裝扮成「左」派領袖,取得了武漢國民黨中央和政府的大權。武漢政府為了打開局面,決定第二次北伐,任唐生智為總指揮。4月19日在武昌南湖誓師,21日沿京漢路向河南進發。這時馮玉祥也由陝西向開封進攻。5月下旬,北伐軍三個師在臨潁十里頭戰役中擊潰奉軍主力。北伐軍與馮部國民軍合作,佔領了鄭州、開封等地。但武漢政府面臨外交孤立,經濟困難,反共軍人夏斗寅、許克祥相繼叛亂。汪精衛6月19日到徐州與蔣介石達成「清黨反共」協議, 7月15日在武漢實行「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最後破裂,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夭折。

北伐戰爭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雖然中途夭折,但這次戰爭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使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開始了創建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的新時期。

【失敗原因】

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

①由於當時帝國主義勢力和中國的封建軍閥、買辦、豪紳階級相勾結,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

②由於當時革命陣營內的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在帝國主義和地主買辦階級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頓時遭到極大的損失,敵強我弱的局面更加嚴重;

③由於中國共產黨處於幼年時期,對中國革命的規律懂得不多,特別是北伐後期,陳獨秀的右傾投降錯誤在中央領導機關佔了統治地位,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在反革命勢力向革命勢力發動突然進攻的時候,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導致了國民革命的失敗。

【經驗教訓】

①中國革命的發展,也有利於兩黨自身的發展。

②必須堅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

③必須充分發動和武裝工農,使革命獲得深厚的群眾基礎。

④在統一戰線中,共產黨人必須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實現對革命的領導權。

『叄』 求抗日戰爭前後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式狀況

抗日戰爭前的國內形勢: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但由於封建專制主義的長期束縛,特別是清朝政府的腐朽統治,逐漸落後於世界,19世紀後半期,遭受西方列強入侵,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憤於救國的中國人民發動了辛亥革命和共產黨的五四運動,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戰爭使中國有了新的希望。

抗日戰爭後的國內形勢:

國民黨在初期的對日戰爭中確實出現了不抵抗的命令,使得中國東三省的大片領土被日本人侵略,這一時期的紅軍正忙於就會國民黨的圍剿,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作出決議,揭露日本侵略,號召人民抵抗。

國內的愛國人士發動眾多的抵抗日本侵略戰爭,比較有名有東北抗聯,馬佔山的江橋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等等,民間學生在全國各地組織了大量的示威流行,以表抗日的態度。直到1937年全在抗日戰爭以後,中國才全面進入全性的不分種族,年齡、性別的抵抗侵略者的戰爭。

抗日戰爭前中國國內形式狀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社會處在激烈的動盪之中。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分別支持各派新老軍閥,控制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使中國繼續維系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處於連年內戰,國弱民窮,科技落後,生產停滯的局面。

另一方面,中國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標志,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隨著中國無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隨著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抗日戰爭後中國國內形式狀況:

1、財產損失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

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按1945年貨幣折算)。

2、空軍損失

抗戰八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543架,擊傷330架,出動轟炸、驅逐、偵察、運輸等飛機計18500架次,作戰達4027次。中國空軍損失各種飛機(包括訓練損失)2468架,6164人殉國(其中飛行人員661人)。

1941年8月組成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美國航空志願隊在中國、緬甸、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飛機和地面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敵機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力量十分薄弱,處於絕對劣勢;但在抗戰中後期,美國對華進行援助,中國空軍逐漸扭轉局勢。戰爭結束時,在華美軍總人數60369人,其中空軍34726人,[94]另一說,到1945年8月,美駐華14航空隊有飛機2500架,空軍官兵達17萬人。

3、海軍損失:

抗戰爆發時,中國海軍有各類艦艇74艘,主要為一些輕巡洋艦、炮艦和魚雷艇,艦船總噸位不足6萬噸,最大艦艇僅3000噸,大部分是百噸級小艇。而日本海軍的艦船噸位高達116萬噸,擁有航空母艦和萬噸級戰列艦。 中日海軍實力懸殊,無法在海上拒敵,只是退守海防。

1937年8月12日,為了建立江陰封鎖線,中國海軍在江陰鑿沉了40餘艘軍艦與商輪;10月25日,中國海軍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江陰被日本航母全數擊沉。同年底,第三艦隊的「鎮海」、「永翔」等12艘艦船也分別沉塞於青島和劉公島的水道上。中國艦隊幾乎全部覆滅。

據日本方面的資料來看,民國海軍在抗戰期間布設的水雷,重創了日本海軍,日軍損失60餘艘大中小型艦船。

(3)北伐戰爭前中國的形勢圖擴展閱讀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肆』 北伐戰爭結束中國時況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斗沖突。 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開始對抗國民政府,導致十年內戰。

『伍』 北伐戰爭前中國西部是哪些軍閥的地盤,今新疆,西藏等地

馬步來芳曾佔領甘肅大部,青海自一部,寧夏大部。你問的是中國西部新疆和西藏一帶是嗎?那就跟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沒有關系了,吳佩孚和孫傳芳都是直系軍閥,主要盤距在蘇、浙、閩、贛、皖一帶。而張作霖則是奉系軍閥掌管東三省的東北王。

『陸』 北伐戰爭示意圖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1%B1%B7%A5%D5%BD%D5%F9%D0%CE%CA%C6%CD%BC&z=0&fm=rs

北伐戰爭形勢回圖答

『柒』 北伐戰爭的最主戰在哪裡,在圖3-6及圖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戰爭非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戰場是湖南、湖北,作戰對象是吳佩孚。第二階段是從湖南湖北向東,順江而下,主要戰場是從江西到江蘇南部和浙江,主要作戰對象是孫傳芳。第三階段是從長江流域北上,作戰對象是張作霖。——基本常識歷史篇。

閱讀全文

與北伐戰爭前中國的形勢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