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有多少軍隊
1937年8月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利用平型關天險設伏,在月24日一舉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接著,第一二0師進入晉西北,取得雁門關大捷。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以無數次小的戰斗,對日軍進行襲擊。這樣的戰斗,天天進行,處處發生,使日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這其中,重大的戰役戰斗主要有:1939年7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在晉東南打破日偽軍14萬人的「九路圍攻」,殲敵近萬人;1939年冬季晉察冀北嶽區反「掃盪」作戰中,雁宿崖、黃土嶺之役,共殲敵1500餘人並擊斃日軍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創抗戰以來在敵後戰場上擊斃日軍高級將領的先例;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105個團、40萬人的兵力,連續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共與敵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790人,俘日軍2811人,俘偽軍18407人,破壞鐵路470公里,破壞公路1500公里。
1941年起,敵後抗戰進入了極端困難的階段。抗日軍民面對日軍野蠻、殘酷的軍事「掃盪」、蠶食、清鄉,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英勇頑強的斗爭。其中冀中軍民的反「掃盪」斗爭,尤其艱苦卓絕。敵後抗日軍民運用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打得敵人人仰馬翻,魂飛魄散。蘇北新四軍82烈士血戰劉老莊,晉察冀狼牙山五壯士捨身跳懸崖,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戰歌。從1941年6月至1943年5月,八路軍、新四軍共進行反「掃盪」戰斗420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34萬人。
1943年開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變化,中國敵後解放區度過嚴重困難時期。到1945年4月,主力部隊發展到91萬人,民兵發展到220萬人,19個解放區共有面積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00萬。從5月起,八路軍、新四軍相繼發動對敵夏季攻勢,晉察冀軍民發動了察南、雁北、子牙河、大清河戰役,晉察魯豫軍民發動了東平、安陽戰役;山東軍民發動了臨沂等10個戰役;新四軍發動了宿南和睢寧戰役。這些戰役皆沉重打擊了日軍,為全面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態勢。
1945年8月上旬,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敵後各解放區軍民以排山倒海之勢,發起了對日軍的全面大反攻。從8月11日到10月10日的兩個月中,共斃傷俘日偽軍23萬餘人,收復城市197座,收復國土31.52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00餘萬
2.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分為哪幾個軍
軍建制就復太多了 大致分為制九個戰區吧 一戰區程潛平漢線 二戰區閻錫山晉綏軍 三戰區馮玉祥淞滬地區四戰區南部沿海 五戰區李宗仁華東區域 六戰區華中區域 七戰區我忘啦…八戰區馬家軍 九戰區薛岳湖南一帶 還有遠征軍
3. 抗戰時期國民黨有多少部隊
抗戰期間,國軍消耗極大。七七事變前,國軍僅有現役士兵170萬人,而後來國軍損失超過450萬。國軍一邊徵募新兵,一面堅持抗戰,殊為不易。但因軍官腐敗、兵制混亂,導致軍中有很大空額,甚至最高統帥部也無法確知國軍的實際兵力。
國軍中「吃空額」的問題由來已久,抗戰爆發後呈愈演愈烈之勢。宋希濂回憶,1942年,遠征軍中「有許多空缺, 入緬時各級部隊長就已冒領了許多錢。及到戰爭失敗, 許多下級幹部和士兵都病死、餓死或被敵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當入緬軍喪師辱國, 舉國震動,士兵的親屬得到噩耗,悲痛萬分的時候,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須發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 他們就愈高興。」
1943年戴笠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也披露,駐在雲南的中央軍各師長,都自稱「現有戰鬥士兵八九千人」,但實際上「師士兵缺額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師現在騰北一帶游擊,實數僅約四千人,八十八師現任怒江西面防務,實數僅約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師現任怒江正面防務,其戰鬥士兵有五千人,尚較其他各師為多。」國軍一個師的滿員編制大約是1.1萬人。
戴笠上報的這種情況在國軍中當屬常見。1944年9月,桂柳會戰時,楊森率第二十七集團軍參戰。該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張發奎說,這三個軍「全是從湖南戰場潰敗下來的部隊,都嚴重缺額」。依據當時的統計,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張發奎還透露,「軍、師級單位上報長官部的兵力數字比實有數字少,因為他們害怕再被指派擔負艱難的任務。上報長官部的人數與上報中央不同,他們上報中央則是多報。」
即使是胡宗南手下的所謂「天下第一師」,同樣如此。黃埔軍校第十七期的陶萃權,曾在胡宗南軍中服役。他回憶,「在第一師『吃空名』已是公開的秘密。以連的建制約130名士兵計算,連里大概要吃一成;營長要在各連掛5名空額,那麼各連的空額就在20人左右;師直屬部隊就更有問題。據說駐在西安近郊的一個師,全師僅有3000人。」如果陶萃權的說法屬實,那第一師至少也有1/6的士兵不存在。
虛報士兵人數即有機會侵吞軍餉,所以軍中長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部隊被中央縮編。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時,即利用一些人的這種心態,予以拉攏。1941年,「湯恩伯要吃掉一戰區六十八軍米文和部(石友三的殘部)」,迫使米文和投靠第五戰區,「李宗仁仍保留他的原建制(實只一師兵力),使米文和感激得老淚縱橫」。由此,米文和就繼續能從中央領取一個軍的軍餉了。
國軍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都普遍存在「吃空額」的現象。至於具體的空額數量,因為沒有確實的資料,只能依據現有材料,大致估計一下。
從上面所舉事例來看,一個一萬多人的師,缺額三四千,乃至一半,幾乎是常事。蔣介石在1941年12月時也曾說,「我前方部隊兵額之空虛,已為全國盡知之缺點。各級層層蒙蔽,至有一師之中缺額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視為故常。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時不能作半師之用,及至事後申報戰役經過則又任意浮報,動稱一師死傷五六千人。」一個師有3000人空額,還是是情況比較好的,有的師甚至僅有2000多人。平均下來,國軍能參與戰斗的士兵人數,當只有名義上編制的一半。
陳誠在抗戰後期任軍政部長,他晚年回憶也可印證以上的推測。他說,「國軍預算員額為五百萬員名,而實際上吃軍糧者達七百二十萬人。據當局推斷,如經核實整編,能有三百萬可戰部隊就很不錯。以此而論,半數以上的軍費開支都是不實不盡的。」
國軍中士兵空額眾多,一方面固然是緣於軍官腐敗,另一面其實也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之間,正通過創建新部隊或恢復舊部隊來達到某種競爭」。如齊錫生所說,抗戰開始後,「大量帶有『新』或『臨時』標志的師的出現,便可證明政府對部隊膨脹缺乏控制。這些部隊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地出現和消失,中央政府常常連這些部隊指揮官的名字都不知道。結果中央政府與地方指揮官都成了『數字幻覺』的犧牲品,創建的部隊遠遠超出了國家物力的限度。」李宗仁以一個軍的編制收納僅有一個師的米文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 抗日戰爭開始和結束時國軍和共軍的人數分別是多少
抗戰開始,國軍350W,共軍4.5W,二戰結束,國軍430W,共軍142W。
5.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分為哪幾個軍(中央軍除外)
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初期使用的一種作戰指揮層次,介於集團軍和軍之間,相當於路軍,它部分代替了軍的職能。啟用於1937年9月,至1939年初除暫保留了劉文輝之第5軍團外,其餘全部取消(第5軍團不久後也取消了)。必須一提的是,在第二次北伐時,國民黨中央軍系統的部隊曾使用過軍團這一形式,但其編制比較大,相當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集團軍。軍團的最高指揮官稱軍團長。 (www.axfy.cn)
集團軍:國民黨軍在北伐時曾使用過集團軍的形式,但那時的集團軍與抗日戰爭時期的集團軍不同。北伐時的集團軍是按當時的大派系劃分的,共編了四個集團軍,其中第1是中央軍(蔣)系,第2是西北軍(馮)系,第3是晉閻軍(閻)系,第4是桂(李)系軍。抗日戰爭的集團軍是介於戰區和軍之間的戰役兵團指揮機構,一般是轄2個軍(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至3個軍(顧祝同的第5集團軍),也有的轄1個軍(蔣鼎文的第4集團軍),或4個軍(宋哲元的第1集團軍),還有的是轄幾個師(如中共的第18集團軍轄3個師),集團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作戰的基本單位。集團軍的最高指揮官稱總司令。八路軍後來的正式番號為第18集團軍。 (www.axfy.cn)
說到抗日戰爭,要提一下戰區, (www.axfy.cn)
戰區:國民黨的戰區是為了協調作戰區域和作戰方向國民黨軍的作戰行動而成立的。戰區的最高指揮官稱司令長官。司令長官可代表最高統帥部對該戰區內所有抗日軍隊實施統一指揮。國民黨軍的戰區級格是最高的了,相當於解放軍的幾野幾野吧。朱德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是閻錫山)。 (www.axfy.cn)
到解放戰爭時,國民黨的指揮形式又有了變動,具體如下。 (www.axfy.cn)
逐步取消了戰區和集團軍,新建了五大行營和綏靖公署(相當於戰區)和綏靖區(相當於集團軍)。行營的最高長官稱主任。綏靖公署的最高指揮官也稱主任。而綏靖區的最高指揮官稱為司令官。 (www.axfy.cn)
整編軍:1946年初,國民黨軍統帥部根據蔣介石的指示,擬定了1946年度國軍陸軍整編計劃,准備將其109個軍339個師分兩個階段進行統一整編,其中第一階段安排整編84個軍225個師又2個旅,第一階段准備分三批整編完畢。國民黨的軍整編後稱為整編師,師改稱整編旅。所以我告訴大家,在解放戰爭時期提到國民黨軍隊時,如果加上整編二字了,那就不是原有的級別了。如整編軍就相當於原來的集團軍,而整編師相當於軍(如著名的整編74師就是74軍),整編旅或旅相當於原來的師。國民黨的整編在外觀上看,我理解有三個特點(請大家指點)。一個是沒有全部整編,番號非常雜亂。所以我們區分是哪一個級別的,一定要看是不是帶整編二字;第二個特點是整編前後的番號不統一,如第1軍整編後稱整編第1師,第2軍整編後稱整編第9師。我列幾個軍整編軍前後的番號讓大家參考(前邊是軍番號,後邊是整編師番號)。 (www.axfy.cn)
3——6、4——4、5——5、10——3、11——18、14——10、18——11、52——2、91——23、92——28等等。但是大多數番號前後一致,如整編74師就是74軍。第三個特點就是實行時間不一致,有的改了一段,有的堅持時間較長,甚至有的整編師自已就改稱軍了。 (www.axfy.cn)
整編軍我就不多說了(相當於集團軍)整編旅就是原來的師。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分析形勢時,常提到多少旅,然後加括弧是師,這里的旅就是師,而提到的師加括弧是軍,這里的師是整編師,也就是軍。 (www.axfy.cn)
為適應大兵團機動作戰的需求,國民黨軍在進入解放戰爭的第二年,相繼組建了兵團。這個兵團相當於集團軍或整編軍,但後來兵團的實力要大於前兩者。如杜聿明後來是邱清泉的第2兵團,下轄第5、第12、第70、第74、第100軍和新編第21旅、獨立騎兵旅等。廖耀湘的第9兵團和黃維的第12兵團都是挺大的。兵團的最高指揮官稱司令官 (www.axfy.cn)
最後一個要提的就是某某「剿匪」總司令部,國民黨用的時候對剿匪二字是不加引號的,實際是對人民解放軍的污衊,稱人民解放軍為匪,我們在用的時候要加上引號。這個「剿匪」總司令部相當於戰區了,最高指揮官稱總司令,指揮多少個兵團,沒有定數。後來看「剿匪」不利,逐漸就不這樣稱呼了,改稱長官公署了,最高指揮官就稱長官。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由衷感謝! 其他回答共 1 條 國民黨軍現行編制,理論上是軍團-軍-師-團-營-連-排-班。但本世紀初實行「精實案」後實際情況是:
1、保留了部分軍團部和部分軍部,但不再是上下隸屬關系
2、軍團或軍下轄若干聯合兵種旅(簡稱聯兵旅)
3、聯兵旅由若干個營組成,這些營包括:步兵營、坦克營、戰車營、地炮營、高炮營、航空營等等
6. 抗日時期國民黨一個軍有多少人
抗日時期國民黨一個軍有100多萬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革命軍總兵力約版170萬人,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軍權大幅擴編。
在抗日統一戰線下,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還組織了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入緬與英軍配合作戰,沉重打擊日軍。至1945年,國民革命軍共有120個軍、354個師,此外尚有獨立旅、獨立團等,兵力達500萬人。
(6)抗日戰爭國軍有幾個軍擴展閱讀:
在全國抗戰時期,作為當時中國執政黨的國民黨,始終堅持了抗戰,並因抗戰勝利而達致其執政聲望的高點。
經過全國抗戰八年的洗禮,與中共戰時的卓然崛起之路相比較,國民黨的統治力卻不升反降,處在持續的低落與衰退中。其間之作用因素多多,尤以貪污腐敗問題所致之民心起落為最大,而派系之爭和獨裁體制等等,又為此而推波助瀾。
結果,當抗戰勝利之時,國民黨的領導力、執政力、影響力大幅度下降,成為其在戰後國共相爭中敗北、很快失去大陸政權的直接或間接動因之一。
7. 抗戰結束時國民黨中央軍有多少軍隊
抗戰結束時國民黨中央軍共有大約240萬人左右。 關於「中央軍」這個名詞內,大家可能用得容多了,熟視無睹,但是要給中央軍的范圍下出准確的界定,卻沒有嚴格標准。 以與蔣親疏關系來看,大體分為以下3個層次: (1) 黃埔嫡系將領統率的部隊,稱中央軍嫡系; (2) 蔣在北伐及歷次的軍閥混戰中不斷收編的部隊,在中央序列內,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系的,稱中央軍旁系,多為被收編的北洋部隊。這類部隊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隊吞並改造,變為嫡系。 (3) 在軍閥混戰中被蔣(或其他軍閥)打敗,失去地盤,編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對獨立人事體系的。與上一類不同的是,這些部隊出於地方實力派,失去勢力後仍與地方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廣東的19路軍、廣東的薛岳、湖南的譚延闓/魯滌平等部。
8. 抗日戰爭時國軍內共有多少個軍閥 各有多少部隊
民國時期主要軍閥:蔣(介石)、馮(玉祥)、閆(錫山)、桂(李宗仁、版白崇禧)四大軍權閥。(各自的勢力范圍看圖所示)
當時的蔣介石中央軍大概在60-80萬人之間。(勢力范圍江浙一帶)
馮玉祥西北軍精銳部隊在40萬人。(勢力范圍西北地區,河南,部分安徽)
閻錫山的晉綏軍軍隊人數在30萬人。(勢力范圍華北五省區,西北山西、寧夏,還有山東省)
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人數在20萬左右。(控制區域湖南、貴州)
滇軍:龍雲為代表的雲南軍閥,人數在數萬。(控制區域雲南)
東北軍:張學良(人數30萬),控制區域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
川軍:劉湘、劉文輝為代表,人數在20多萬人。
粵軍:代表人物張發奎,3萬,控制區域廣東地區
黔軍:王家烈,人數5萬人。控制區域貴州
湘軍,代表人物 何建
陝西軍閥:楊虎城
新疆軍閥,代表人物 盛世才
後期的西北軍閥:甘肅、寧夏、青海的馬家軍,代表人物三馬,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甘肅馬鴻賓三人
9.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一共有幾個師
1947年12月,國民革命軍(正規軍)計有104個整編師(軍)279個旅,198萬人,裝備步槍72.0317萬支,版輕機槍6.1399萬挺,重權機槍1.1949萬支,沖鋒槍6.7855萬支,手槍4.0077萬支,中口徑迫擊炮7506門,60炮9600門,戰防炮1474門,步兵炮260門,山炮1257門,野戰炮503門,榴彈炮401門,擲彈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戰防槍1058支。國民黨在三大戰役前共計有美械及全美械裝備部隊106個師(旅),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20個保安團。
共產黨軍198萬人裝備馬步槍44.7萬支,短槍4.4萬支,沖鋒槍2678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炮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
10. 抗日時期國軍有幾大戰區司令是誰
12個。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
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
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
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
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
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
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
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
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
(因時間變化戰區有所變化,以上均為第一次開設時的戰區)
(10)抗日戰爭國軍有幾個軍擴展閱讀
中國戰區的首次劃分是於1937年8月;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與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而同年第一戰區的劃分是以河北山東兩省尚未被日軍佔領區域為主要戰區范圍。
第一戰區總司令本為委員長蔣介石身兼,之後不久,蔣介石因全心投入淞滬會戰,將第一戰區總司令交由程潛擔任。另外在部隊編成方面,則有宋哲元率領的第1集團軍,劉峙率領的第2集團軍及衛立煌率領的第14集團軍。
值得一提的是,第九戰區剛剛增設,就打響了武漢會戰。武漢會戰從6月打到10月,中國軍隊第五、第九戰區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與日軍英勇作戰,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期間發生了著名的萬家嶺大捷,74軍重創日軍第106師團。
雖然最終武漢失守,但武漢會戰迫使日軍放棄速戰速決計劃,停止了戰略進攻,抗戰轉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