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從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課件

從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課件

發布時間:2021-03-05 17:00:42

❶ 二戰由局部走向全面爆發的原因

有2個標志性指標。
1,德軍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2,日軍偷襲珍珠港,米軍直接宣戰整個軸心國,第一個先宣的德國(說白了米國等個借口等了很久了)

❷ 20C30年代的局部戰爭是如何發展成為全面戰爭的

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經濟問題引起的,當時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了國家實力失衡,具體你看看有關歷史資料——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是為達到經濟目的才有的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必然的。都是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引起的。

一戰爆發是因為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是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

我認為是:均勢和現實政治的僵化、軍備競賽、秘密外交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等等。其中包括:
「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主要是表現在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但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

「法德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俄德矛盾」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法德矛盾更加尖銳、突出。

二戰爆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一戰後德國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國的經濟扶植,再次超過英法。日本利用「一戰」期間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獲得的利益,迅速發展起來。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使戰勝國與戰勝國、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矛盾重重,受壓制國家一直希望能改變這一政治格局。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懲罰性的規定在德國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而戰勝國義大利因英法沒有履行大戰前的承諾而不滿;華盛頓體系使日本在軍事、中國問題方面受到壓制。因此,德、意、日三國都迫切希望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引發了各國嚴重的政治危機,為擺脫經濟危機打起了貿易壁壘戰,嚴重依賴美國的德國與嚴重依賴外國市場的日本,都無法通過自身內部經濟政策的調整來擺脫危機,只能藉助原有的軍國主義與專制主義傳統,建立法西斯專政進行瘋狂對外擴張,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

面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國為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時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來滿足法西斯國家擴張慾望。這種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終歸,經濟問題是決定戰爭走向的必然因素,而政治走向是絕定戰爭的實質方向。一戰和二戰的爆發本因就是經濟問題,而不同的政治走向絕定這兩次世界大戰最終的結果。我敢肯定的斷言: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依舊會是經濟問題!而且和前二次大戰一樣,是必然的!

❸ 概述二戰從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的過程,原因。。。。條理一定清晰點

歐洲方面,
德法開戰是轉折點。 希特勒野心不斷膨脹,向外擴張後,向法國宣戰可以看做是局部戰爭向全面戰爭的轉折點。因為德法都是歐洲大國,一直奉行歐洲均勢政策。德法開戰說明事情鬧大了,第二天英國向德宣戰,全面戰爭徹底展開。之前的都是小打小鬧,積累經驗。
亞洲方面,
珍足港是轉折點。 日本打中國國際上是沒人管的,美國賣了些武器,石油等貿易封鎖日本算是對日本打中國的對策了,只是不想日本做大。日本在太平洋的活動加強了美國戒心,日本和蘇聯的局部戰爭也加強了蘇聯的戒心。轉折還是珍珠港,日美全面開戰,珍珠港一開打,整個環太平洋幾乎所有國家都捲入進來。
從整體上看,德法開戰代表歐洲的全面戰爭,珍珠港代表世界的全面戰爭。
但要注意個問題,雖然珍珠港代表世界大戰,但戰爭重心是歐洲戰場,亞洲始終是次要的,邊緣化的。
簡單的講,德法開戰代表了歐非大陸的全面戰爭。珍珠港把亞洲也卷進來了,這全世界都在打了,但歐洲是戰爭中心,日本在亞洲算是趁亂撈好處的,雖然日本自己不這么認為,認為自己是大日本帝國,是世界的太陽

❹ 請問什麼是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

有限戰爭
有限戰爭也叫局部戰爭.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區內,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戰爭。局部戰爭,在作戰目的、武器和兵力使用等方面都有所限制,只在一定范圍內對國際形勢產生影響,因而有的國家又稱它是有限戰爭。局部戰爭,對大國來說,是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制的戰爭,而對中、小國家來說,也可能是全力以赴的戰爭。如果處理不當,局部戰爭也可能發展為大規模的戰爭。
http://bk..com/view/55485.htm
全面戰爭
全面戰爭,是國家實施總動員,全力以赴進行的戰爭。其基本戰爭行動樣式和特徵是,以武裝斗爭為主,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條戰線的斗爭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地發揮國家的整體力量,以保證戰爭的勝利。

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全面戰爭」的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歐洲戰爭的發展趨勢中,於1854年首先提出來的。在帝國主義國家裡,「全面戰爭」的理論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帝國主義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幾個月之後,戰略儲備物資消耗殆盡,戰爭雙方都被迫進行了國家經濟動員,從而使戰爭的總體性大有發展。這一經驗,促進了帝國主義「總體戰」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最先提出「總體戰」理論者,是德國納粹黨軍事家K.希爾 1929年在該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來的。德國元帥魯登道夫於1935年出版了《全民族戰爭論》(又譯《總體戰》、《全民戰爭》)一書,該書系統地闡發了「總體戰」的理論和原則。其核心思想是,動員「全體國民參加」全民族的「全體性戰爭」,主張國家的一切領域都要服從戰爭准備與實施的需要,以保證爭奪「生存空間」戰爭的勝利。這一理論,成為希特勒准備和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論和戰爭指導原則的基礎。法西斯集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覆軍亡國的徹底失敗,證明了帝國主義進行的侵略戰爭,政治目的反動,戰爭政策和戰略戰術極端野蠻,激起了國內外人民的反對,不可能充分發揮全民族的「全體性戰爭」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國外,對「全面戰爭」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解釋。美國1962年版《作戰綱要》,把「全面戰爭」與「全面核戰爭」、「總體核戰爭」定為同義的戰爭。美國1968年版《統帥綱要》,給全面戰爭下的定義是:「全面戰爭是主要強國之間使用全部人力物力所進行的並危及到一個主要交戰國的生存的武裝沖突」,「包括使用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日本原田稔所說的總體戰爭,包括武力戰、政治戰、外交戰、經濟戰、思想戰等。法國博福爾說的「全面戰爭」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領域的斗爭。

ps:《全面戰爭》系列游戲是我最愛玩的游戲之一
http://bk..com/view/53191.htm

❺ 簡要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反法西斯聯盟最終取得勝利的大致軌跡

防禦階段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1941年9月30日,德軍進攻莫斯科,蘇聯軍隊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奮力抵抗,粉碎了德國軍隊迅速佔領莫斯科的企圖。1941年12月,蘇軍展開反擊,殲滅德國軍隊50萬人,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歐洲之際,日本法西斯進一步向東南亞擴展,企圖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英兩國的利益,美國不得不做出反應,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增加對中國的援助,英國等國也同樣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對戰略物資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嚴重的打擊。日本軍部決定趁美國戰爭尚未准備就緒,發動突然襲擊,取得戰爭主動權。
1941年11月,德國軍隊已經佔領蘇聯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控制了蘇聯大約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業區。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日軍還在東南亞各地對英美兩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軍侵佔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升到最大規模。
轉折階段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之前,由於法西斯勢力不斷壯大,美國出於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慮逐漸改變了「中立」態度。並且加強對英國、蘇聯等各國的援助。
1941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大西洋一艘軍艦上會晤,並發表聯合宣言《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同時,美英也開始對蘇聯提供一些援助。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
1942年6月,日本軍部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美軍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以一艘航空母艦的代價摧毀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從而使太平洋戰場的形勢發生轉折,日軍被迫由進攻轉變為防禦,美軍則由防禦轉變為進攻。
在蘇德戰場,莫斯科戰役之後,受到重大損失的德國軍隊無力再發動大規模全面攻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
1942年7月17日,德國軍隊集中150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對蘇聯進行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猛烈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駐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隊拚死反抗,使德國軍隊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德國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蘇軍集中兵力,對德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分割包圍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主力;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勢的轉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後,1943年7月德軍發動庫爾斯克戰役企圖奪回戰場主動權,但沒有成功。
在北非戰場,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近逼阿拉曼,開羅告急。1942年10月,英國軍隊在阿拉曼一帶發動反攻[5],德意軍隊損失慘重,倉皇西逃,北非戰場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轉變。1943年4月,北非德意軍隊投降。1943年7月,美英軍隊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反攻階段
1943年11月22日~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隨從人員在埃及首都開羅會晤,簽署了《開羅宣言》。聲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將堅持對日本作戰,直到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包括東北三省、台灣、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給中國。[6]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三國首腦在對德國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會議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代號「霸王計劃」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
1944年6月6日,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軍也在東線對德軍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從此盟軍開始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8月,盟軍進入巴黎,法國光復。
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解決戰後的重大問題,在蘇聯召開雅爾塔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後民主化,准備在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三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等。
1945年4月,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同時,蘇軍猛攻柏林。最終,以損失了40餘萬人的代價攻克柏林。
結束階段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突發腦溢血逝世,時任副總統杜魯門接替總統職位。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佔柏林,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身亡。
1945年5月8日,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展開猛烈的進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國等國家的抗日武裝也在亞洲各地展開了反攻。
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精神,規定該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為確定戰後東北亞秩序的基礎性文件。[6]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圍殲了中國東北的日本軍隊-關東軍,同時,中國的抗日武裝向日軍發動全面進攻。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❻ 歷史《戰爭與和平》選修三 知識要點! 急呀 快考試了呢

學習內容要點:
1.第一次世界大戰
(1)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理解人類歷史為什麼發展到20世紀才會出現世界大戰。
(2)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認識德奧集團失敗的原因。
(3)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認識世界大戰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爾賽會議和華盛頓會議構建帝國主義和平體系的史實,剖析該體系的實質和不穩定性。
(2)知道「非戰公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作用。
(3)簡述國際聯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動,評價其歷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全面戰爭的。
(2)了解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戰場重要戰役等史實,認識反法西斯國家是怎樣通向勝利之門的。
(3)簡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
4.雅爾塔體制下的冷戰與和平
(1)了解美蘇冷戰局面形成的主要過程,認識冷戰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2)了解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國反戰運動等史實,分析戰後世界人民反戰和平運動高漲的原因、特點和意義。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蘇等國由緊張對抗到謀求緩和對話的背景和過程,指出從中得到的啟示。
(4)了解聯合國的產生及其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動。
5.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1)了解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認識局部戰爭與冷戰格局的關系。
(2)了解中東戰爭發展過程,認識中東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中東問題的艱難性。
(3)了解印巴戰爭與兩伊戰爭,分析地區沖突產生的原因和教訓。
(4)了解海灣戰爭,認識高技術戰爭的特點和影響。
6.和平與發展——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1)了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時代主題的客觀依據,把握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發展的總趨勢。
(2)結合歷史事實,認識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辯證關系。
通過學習,了解20世紀戰爭與和平運動的發展脈絡和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提高觀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熱愛和平、關愛人類的正義感和崇高情操;進一步認識戰爭的根源和現實危險性,樹立憂患意識與和平意識,從歷史經驗的總結中提高保衛世界和平的自覺性;進一步弘揚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不畏強敵、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神聖事業進行不懈努力。

❼ 簡述二戰由局部戰爭發展到全面戰爭的過程

1931年,日本侵吞我國東北,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侵華。而後納粹德國在1939年閃擊波回蘭,挑起二戰,在先後滅了歐洲幾答個國家後,與1941年六月進攻蘇聯。而日本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至此二戰全面爆發。

❽ 常規戰爭 全面戰爭 局部戰爭....的區別.

1、常規復戰爭是區別於核戰爭來制說的,只使用常規武器進行的戰爭。
2、全面戰爭是從國家動員程度和地域等來說的,意思是交戰雙方出動各種力量,不分前方後方,自己全面動員,對敵全面打擊。
3、局部戰爭是從地域、動員程度、使用手段等多個角度來說的。指的是在有限的地方,只運用國家的一部分兵力,控制武器使用的程度,不使它擴展到全面對抗。比如越南戰爭。比如中國打的邊境反擊戰。
局部戰爭現在是主流,原因是二戰以後大國有了核武器,再對抗時往往有顧忌,不敢放手全面對抗,所以大量進行局部戰爭,或者叫有限戰爭,有時乾脆自己不出面,而支持代表自己國家利益的中小國家作戰。

冷戰結束以後,局部戰爭仍然大行其道。

不過這個也是相對說的,比如伊拉克戰爭,對於美國來說是局部的,對於人家伊拉克人卻是全面的。

❾ 二戰為什麼由局部戰爭變為世界大戰

面對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和擴張,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大國非但沒有挺身而出,反而採取了明哲保身、處處退讓的綏靖政策,極大地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氣焰,對局部戰爭演變為全面戰爭起到了加速劑的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英美等國出於想利用日本反蘇、壓制中國革命力量等目的,對日本侵華行徑採取了姑息養奸的縱容政策。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天,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無視中國核心利益明確表示,「事件不是政府間而是地方局部沖突,不適用於國際公約」。英法操縱下的國際聯盟對中國政府提出的申訴也只是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求中日雙方停止一切沖突,並且把中國東北劃為「非武裝區」,由「國際共管」。這實際上是對日本法西斯侵略行為的縱容和偏袒,進一步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是,英美法等西方大國繼續採取綏靖政策,不願制裁日本,只是重申《九國公約》,對侵略者和被略侵者不加區別,要求雙
方停止戰爭行動,致使日本法西斯侵略更加猖狂。
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並在英法的實際縱容下得手。1936年3月,德國出兵佔領萊茵非軍事區,同時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對於希特勒公然撕毀《凡爾賽和約》和《洛伽諾公約》,法國按兵不動,英國也不願採取任何實質性的制裁措施。這不僅使得希特勒這一冒險軍事行動獲得成功,同時也讓他摸清了英法綏靖政策的底牌,導致日後德國的侵略擴張更加肆無忌憚。1936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首領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對「共產主義威脅」,出兵干涉西班牙內政。英法對此卻採取所謂的「不幹涉政策」,美國也宣稱在沖突中保持「中立」。最終,促使德意迅速靠近,簽署《柏林協定》,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8年3月,在英法的繼續縱容下,德國不費一槍一彈吞並奧地利,奧地利淪為德國的一個「省」。奧地利是英法的盟友,對此英法兩國雖然表面上提出了抗議照會,但實際上4月初英法美就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侵略,分別撤銷使館,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1938年9月,德國陳兵捷德邊境,將侵略的黑手伸向捷克斯洛伐克。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召開沒有捷克代表參加的慕尼黑會議。會議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從10月1日開始10天內,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慕尼黑協定》將縱容法西斯的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加速了歐洲戰爭的爆發。

❿ 什麼叫常規戰爭什麼叫局部戰爭什麼叫全面戰爭

局部戰爭

在一定的地區內,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有限目的的戰爭。與世界大戰相對而言。戰爭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區,在一定范圍內對國際形勢產生影響。美國一些人士把局部戰爭稱為「有限戰爭」,即在戰爭目標、武器使用、參戰兵力、作戰地區等方面有所限制的戰爭。80年代,他們還把戰爭區分為低強度戰爭、中強度戰爭和高強度戰爭。局部戰爭主要是指低強度戰爭,其中包括地區性武裝沖突,游擊戰與反游擊戰,叛亂與反叛亂,中、小規模武裝入侵與反入侵,「外科手術式」的突然打擊等。
歷史上雖有許多戰爭帶有局部戰爭的性質,但都沒有「局部戰爭」的稱謂。馬克思於1859年在《普魯士對戰爭的看法》一文中提到:「法國專制君主所發動的戰爭,無疑地不僅不可能是政治術語中所指的那種『局部戰爭。」從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前夜,歐洲各國的戰爭可能發展成為世界大戰時,恩格斯在1887年3月致J.倍倍爾的信中也談到了歐洲的戰爭和世界大戰問題,恩格斯指出:俄國和普魯士的外交界曾竭力要挑起一場局部戰爭,遺憾的是,誰要是首先動手,誰就會挑起一場世界大戰。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爆發了數百次戰爭,其中除兩次世界大戰以外,其他的都是局部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際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和蘇聯成為主要的競爭對手,經過半個世紀的激烈角逐,雙方的核武器力量勢均力敵,常規武裝力量也互有長短,它們有資格進行世界大戰,但是因為誰也無法打贏一場大戰而未敢首先動手。蘇聯解體以後,世界戰略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爭取和平的力量已經超過了戰爭力量,世界大戰在較長時期內可能打不起來。但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還存在,世界的各種矛盾還存在,軍備競賽依然在進行,國際社會還很不穩定,局部戰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戰爭形態。
局部戰爭由於其原因 、時間、地域 、規模、目的 、手段和性質等方面的不同 ,可區分為不同的類型。①從原因上區分,有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領土完整的戰爭;有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為其經濟或戰略利益而直接進行武裝侵略或操縱和支持別國進行的戰爭;有全球霸權主義國家與地區霸權主義國家爭奪勢力范圍的戰爭;有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由於利益沖突而進行的戰爭;有發展中國家之間因經濟利益沖突、民族沖突、宗教沖突或歷史遺留問題而引起的戰爭等。②從時間上區分,有短期(突發性)、中期或長期的戰爭。短期戰爭偶然性、突然性大,戰爭進程快,一場戰爭往往只有幾天甚至幾小時就可結束。中期戰爭持續時間一般在幾個月至1年。長期戰爭持續時間達1年以上。③從地域上區分,有世界某一地區內兩個或若干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有世界不同區域內的兩個或若干個國家的戰爭, 有某一個國家內部的戰爭。④從規模上區分,有參戰兵力較少,具有戰術性質,國家一般不需進行動員的小規模戰爭;有參戰兵力較大,國家需進行局部動員的中等規模的戰爭;有參戰兵力和戰爭動員涉及1個至數個戰區,在1個甚至幾個戰略方向上進行的大規模戰爭。⑤從目的上區分,有奪占對方領土、領海及戰略資源等掠奪性戰爭,或奪回被對方佔去的領土、領海而發動的戰爭;有破壞對方經濟建設、軍事設施等為目的的破壞性戰爭;有使用強大的軍事實力,以恐嚇教訓對方為目的的戰爭;有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為干涉別國內政,鎮壓別國人民,肢解別國領土等而發動的顛覆性戰爭;有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內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政治集團,為奪取國家政權或地區政權而進行的奪權性戰爭,等等。⑥從使用武器類型上區分,有常規戰爭、核戰爭以及核威懾條件下的戰爭。⑦從戰爭性質上區分,有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
局部戰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戰爭與政治的聯系更加直接。在現代條件下,局部戰爭受政治因素的制約非常明顯。在許多情況下,局部戰爭的目的最終不是完全依靠軍事行動來達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來解決。軍事行動不能須臾脫離政治為其規定的目標,有時則應以准確有效的軍事行動為外交談判服務,成為直接進行政治斗爭的工具。戰爭過程中往往是作戰與談判相配合,「邊打邊談」,「打打談談」,而其結局多以外交談判或政治妥協方式解決。②戰爭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局部戰爭的目的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經濟目標上;戰爭規模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運用一定的兵力;戰爭的時間有限,力爭避免曠日持久;戰爭的空間有限,多發生在戰略邊緣地區、爭議地區或敏感地區,限於雙方境內一定縱深、一定的海區或空域范圍。③戰爭的爆發多具有突然性。挑起戰爭的一方,力求在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戰果,又不致使事態無限制地擴大,往往以突然的方式給對方以猝不及防的打擊,造成既成事實和有利於己的局面。同時,由於局部戰爭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突然襲擊可以達到「閃擊致勝」、「初期致勝」的目的。④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現代局部戰爭的戰場,有人稱為是「新式武器的試驗場」。雖然戰爭規模有限,但現代化程度很高,消耗巨大。除核武器外,往往使用最先進的飛機、艦艇、坦克、火炮、導彈以及激光、電子、衛星等尖端技術。科學技術越現代化,局部戰爭的高技術性也隨之增強。
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由於世界上許多社會基本矛盾尚未解決,強權政治、霸權主義仍然是產生戰爭的根源。因此,在長時期內世界大戰沒有爆發的情況下,局部戰爭仍將是主要的戰爭形態並將長期存在。局部戰爭與世界大戰雖然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轉化為世界大戰。未來有的局部戰爭可能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常規戰爭 常規戰爭
conventional war
使用常規武器進行的戰爭。它是同核戰爭相對而言的。過去發生的戰爭都是常規戰爭,但在戰爭中有的國家使用過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見生物武器),遭到了譴責。常規戰爭是隨著常規武器的發展而發展的。古代作戰使用冷兵器,交戰雙方距離很近,組織指揮比較簡單。近代作戰主要使用火槍火炮,戰場規模顯著擴大。飛機、坦克、自行火炮以及各種艦艇的大量使用,戰場范圍更加擴大,戰爭已成為諸軍種、兵種合同作戰的立體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常規精確制導武器和武器火控系統的出現,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紅外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使常規戰爭具有更新的特點。
要知道常規戰爭的含義,首先得知道什麼是常規武器。所謂常規武器,顧名思義,就是人類自有戰爭以來通常使用的那些武器,它是相對有特殊性殺傷機能的核、化學和生物武器而言的。換句話說,除了核、化學、生物武器之外的所有武器都是常規武器。
那麼,使用常規武器所進行的戰爭,自然就是常規戰爭了。在人類戰爭中的長河中,盡管在近、現代的一些戰爭中,曾多次出現過使用化學、細菌甚至核武器的現象,但規模都不大,沒有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以往發生的戰爭都屬於常規戰爭。
常規戰爭是隨著常規武器的發展而發展的。冷兵器時代,刀對刀,矛對矛,交戰雙方近在咫尺,戰爭的組織指揮比較簡單,比如在我國古代,通常採用擊鼓進軍、鳴鑼收兵的方法指揮打仗。到了近代,熱兵器問世,火槍、火炮躋身戰爭舞台,可以在幾百米、上千米的距離上殺傷敵人,戰場范圍顯著擴大,作戰指揮日益復雜。隨著飛機、坦克、火炮以及各種艦艇的大量使用,戰場向立體方向發展,戰爭已由過去的平面戰爭發展到陸、海、空諸軍種參加的立體戰爭。尤其是當前,在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湧出現了各種常規的精確導武器和先進的武器火控系統, 電子戰、空間戰、導彈戰等大量新手段相繼問世,更是使現代常規戰爭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國家發展裝備了大量的核、化學、生物武器,但懾於這些武器的毀滅性威力,任何國家都不敢輕易大規模使用,許多軍事專家認為,地區性的常規戰爭仍是目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內的主要戰爭形式。

全面戰爭

全面戰爭,是國家實施總動員,全力以赴進行的戰爭。其基本戰爭行動樣式和特徵是,以武裝斗爭為主,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條戰線的斗爭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地發揮國家的整體力量,以保證戰爭的勝利。
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全面戰爭」的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歐洲戰爭的發展趨勢中,於1854年首先提出來的。在帝國主義國家裡,「全面戰爭」的理論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帝國主義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幾個月之後,戰略儲備物資消耗殆盡,戰爭雙方都被迫進行了國家經濟動員,從而使戰爭的總體性大有發展。這一經驗,促進了帝國主義「總體戰」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最先提出「總體戰」理論者,是德國納粹黨軍事家K.希爾 1929年在該黨的代表大會上提出來的。德國元帥魯登道夫於1935年出版了《全民族戰爭論》(又譯《總體戰》、《全民戰爭》)一書,該書系統地闡發了「總體戰」的理論和原則。其核心思想是,動員「全體國民參加」全民族的「全體性戰爭」,主張國家的一切領域都要服從戰爭准備與實施的需要,以保證爭奪「生存空間」戰爭的勝利。這一理論,成為希特勒准備和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論和戰爭指導原則的基礎。法西斯集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覆軍亡國的徹底失敗,證明了帝國主義進行的侵略戰爭,政治目的反動,戰爭政策和戰略戰術極端野蠻,激起了國內外人民的反對,不可能充分發揮全民族的「全體性戰爭」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國外,對「全面戰爭」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解釋。美國1962年版《作戰綱要》,把「全面戰爭」與「全面核戰爭」、「總體核戰爭」定為同義的戰爭。美國1968年版《統帥綱要》,給全面戰爭下的定義是:「全面戰爭是主要強國之間使用全部人力物力所進行的並危及到一個主要交戰國的生存的武裝沖突」,「包括使用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日本原田稔所說的總體戰爭,包括武力戰、政治戰、外交戰、經濟戰、思想戰等。法國博福爾說的「全面戰爭」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領域的斗爭。
全面戰爭系列電腦游戲
簡稱全戰全戰
是英格蘭的Creative Assembly製作的著名電腦游戲系列,屬於策略類即時戰略游戲,全系列體現了日本戰國,中世紀歐洲,羅馬帝國時期的國家建設與戰爭
戰爭場面十分宏大是本系列一貫的特色,在初代中就已經達到1萬人同屏的她,到了中世紀2已經可以達到10萬人的戰場,並且士兵的服裝長相武器都各不相同,整個游戲氣勢恢弘,具體介紹請見全戰詞條

閱讀全文

與從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