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戰爭藝術

中國戰爭藝術

發布時間:2021-03-05 13:48:01

㈠ 中國古代戰爭案例的藝術性比較~

我認為,按《孫子兵法》的說法,能稱得上是藝術的戰役應該有以下特徵:
(1).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2).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站而後求戰。
(3).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

先說火牛陣,後世還有很多用火牛陣甚至火象陣的,但很多都失敗了,說明這根本不是這場戰役勝利的本質。真正精彩的是田單讓燕王調走樂毅的心理戰,正是在這個大前提下,田單才取得了勝利。沒有這個前提,田單甚至連使用火牛陣的條件都不具備。

韓信的戰例是非常的精彩,但是以今天的角度,我們無法判斷韓信在背水一戰這樣的作戰中是否做到了第二和第三點,因為今天的我們根本無法了解韓信手下士兵的情況,誰知道韓信後來的說辭不是時過境遷的解釋呢?他根據什麼情況判斷,敵軍就是會全軍盡出,一個不留,留下一座空城?如果能有史料證明,韓信戰前可以保證這幾點,那這仗就是真的精彩了。

項羽的兩個大戰只是在戰術,陣型,以及練兵上對冷兵器時代有指導意義。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至於官渡和赤壁,我之前做過相關對比。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以下鏈接:
http://..com/question/200120289.html?an=0&si=1
另外要補充的一點是,「東風」是個隨機事件。以現在的天氣預報技術尚且不能做長時間精確預報,為什麼那時候就能呢?這不符合原則二。所以赤壁實際上也不是很精彩,因為它將勝利的希望寄託在一個小概率事件上。

古今中外真正精彩的戰例首推「霸王行動」,也就是諾曼底登陸。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系統工程。

㈡ 什麼是《戰爭藝術》

《戰爭藝術》是資來產階級軍事理論自著作。瑞士軍事理論家安東·亨利·約米尼著。全書分7章47節,約17.5萬余字。作者認為,戰爭藝術包括5種純軍事方面的學問和外交與戰爭的關系,共6個部分:即政略、戰略、大戰術、陣中勤務學、工程學、小戰術。戰略就是一種藝術,能夠把全軍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作戰地區的決定點上。戰術就是在決定點上使用兵力的藝術。

他還認為,作為高級將領,不可不懂得外交與戰爭的關系,它直接影響到戰爭的發生與指導。此外,還論及了士氣、地形、戰斗部署和兵種使用等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本書對了解資產階級軍事理論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引自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世界軍事網路之作戰謀略》

㈢ 戰爭藝術體現在現代戰爭的哪些方面

戰爭法——現代戰爭藝術的亮點
戰爭創造了兩個東西:一個是戰爭藝術,一個是戰爭法。
戰爭藝術,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是指揮員在戰爭的大海中使自己有步驟地到達彼岸的「游泳術」。不論戰爭藝術怎樣發展,它追求的目標始終是兩個字:勝利。
戰爭法和戰爭藝術不同,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不是戰場上的勝負,而是減輕戰爭災難、滿足戰爭中的人道要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禁止和限制超出「軍事需要」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方法,要求對戰爭受難者給予保護和救助。
戰爭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戰爭形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古代地域戰爭規范、近代國際戰爭法和現代武裝沖突法。戰爭法把作為流血政治的戰爭與強盜的燒、殺、擄、掠區別開來,把「兵」和「匪」區別開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奧金萊克的部隊俘獲德軍將領的馮·雷文斯坦。奧金萊克把他送進俘虜營之前,在辦公室接見了他,同他握了手,還表揚他和他率領的師作戰很有「騎士精神」。他所謂的「騎士精神」,是指馮·雷文斯坦比較遵守戰爭法。
在西方,戰爭法一直是被排除在戰爭藝術之外的。古代西方人認為,在兵器的碰撞聲中,法律是沉默的。克勞塞維茨的傳世傑作《戰爭論》,就主張戰爭在「理論上講它沒有任何約束」。若米尼,這個被恩格斯稱為軍事方面「全世界公認的權威人士」,他對戰爭藝術的研究,分為戰爭政策、戰略、大戰術、戰爭勤務、工程技術和基礎戰術六個方面,沒有隻字片語提到戰爭法。
中國兵學文化和西方傳統不同。中國的兵法,講戰爭藝術,是把戰爭規則包括在內的。《司馬法》、《尉繚子》、《六韜》這些兵書里的有些規定,甚至和現代戰爭法的一些規定相同。《司馬法》以「仁本第一」開篇,講政治和戰爭,都以仁愛為根本,不僅要愛本國的民眾,還要兼愛敵國的民眾;《尉繚子·武議第八》說,用兵不要殺害無辜的人民,殺害人家的父兄,掠奪人家的財物,奴役人家的子女,這些都是強盜的行為;兵不血刃,反而會得到擁護;等等。
打起仗來,只講戰爭法,不懂戰爭藝術,必敗無疑。宋襄公是這方面的一面鏡子。但無視戰爭法,只講戰爭藝術,就能打贏嗎?丘吉爾分析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原因說:導致德國垮台的原因,是德國犯了兩樁歷史大錯:入侵比利時和無限制潛艇戰。在大戰的頭一年,德國若非入侵比利時把英國引入戰爭,本可以在一年內輕易地打敗法國和俄國;在大戰的最後一年,若非恢復實施無限制潛艇戰,也沒有力量能否定勝利屬於德國。入侵比利時違反了中立法,無限制潛艇戰違反了海戰法。這兩樁大錯,都緣於無視戰爭法,而每一樁錯誤都直接導致了其失敗。
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鑒於短時間內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帶給人類慘不堪言的苦難,一方面在《聯合國憲章》中取締了國家的戰爭權,禁止國家在國際關繫上使用武力,另一方面,通過簽訂一系列規范作戰手段和方法的條約,形成了現代戰爭法體系。近年來隨著戰爭的信息化和戰場的透明化,戰爭法已經成為指導戰爭不能迴避的重大因素,在戰爭中巧妙地運用戰爭法,已經成為現代戰爭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它的一個亮點。
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一場在戰爭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有人認為它宣告了舊的戰爭時代結束、新的戰爭時代——現代戰爭或信息化戰爭時代的來臨。在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都運用戰爭法來爭取政治主動和軍事優勢,運用戰爭法從政治上、軍事上限制和打擊對方。美國在戰前利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促成安理會授權,把對伊動武合法化;又以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為武器,化解伊拉克設置的「人質盾牌」,為軍事打擊掃清了障礙。戰爭中,它說服以色列在伊拉克的導彈攻擊面前放棄使用自衛權,保證了其他阿拉伯國家參與的反伊同盟的團結和統一;精心適用這場戰爭的條約法和習慣法,制約和醜化對方,自身卻在「合法」的大帽子下,超出安理會授權實施軍事行動。戰勝後,又及時策動安理會通過制裁伊拉克的新決議,以法律的形式鞏固和擴大勝利成果。事實證明,在決策過程中,戰爭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海灣戰爭以後的幾次重大局部戰爭,交戰雙方都更努力地把「鬥力」和「鬥法」緊密結合起來。
科索沃戰爭,雙方除了在戰爭指導上,運用戰爭法實施軍事對抗、輿論壓制和心理攻擊之外,還迅速動用國際司法程序。戰爭暴發5天以後,南聯盟就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十國告上國際法庭,要求國際法庭命令其立即停止空襲,賠償南聯盟的損失。作為回應,南聯盟總統米洛什維奇和其他4位領導人,被前南國際刑事法庭正式指控犯有反人道罪和違犯戰爭法罪。南聯盟在米氏被控4天之後,通知德國,接受北約的和平條件,要求北約停止空襲。
伊拉克戰爭,雙方除戰前圍繞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展開較量、戰中利用交戰規則限制和打擊對方之外,美國還有兩項「創新」:一項是為了防止布希和其他高官因發動戰爭在比利時遭起訴,脅迫比利時修改了「萬國管轄權法」;另一項是佔領伊拉克以後,通過外交努力,促使安理會通過決議,「確認(美、英)兩國作為統一指揮下的佔領國(『管理當局』),根據適用國際法,負有特定的權力、責任和義務」。這樣,輕而易舉地就把對伊拉克的佔領合法化了。
戰爭中運用戰爭法,就是「以法為兵」,即運用戰爭法求得己方政治與道義的主動和優勢,獲取軍事行動最大空間和自由,同時最大限度地擠壓敵方政治上、道義上和軍事上的活動空間,剝奪其軍事行動的自由。不過,「以法為兵」是要以「依法用兵」為基礎的。離開了「依法用兵」,「以法為兵」就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運用戰爭法配合軍事行動推翻薩達姆政權,從技術層面上說,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它自己在發動戰爭、實施作戰、實行佔領等方面,離開「依法用兵」甚遠,踐踏戰爭法的事件比比皆是、層出不窮。美國深陷伊拉克,並非「美軍只會打仗、不會佔領」,而與它繞開聯合國安理會非法使用武力,在作戰和佔領過程中違反戰爭法攻擊和槍殺平民、強奸女工、虐待戰俘等等相關。布希曾說:美國「最大的錯誤」就是阿布格里卜監獄丑聞,令全世界感到反感;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在為此付出代價」。
運用戰爭法,依法用兵、以法為兵,已經成為現代戰爭的指導規律,是現代戰爭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誰要想成為成功的現代戰爭指導者和指揮者,誰就必須掌握這一戰爭指導規律。(作者:溫慶生 西安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㈣ 戰爭藝術3

Google Play是一個由Google為Android設備開發的在線應用程序商店。一個名為「Play Store」的應用程序會預內載在允許使用Google Play的手機上,容可以讓用戶去瀏覽、下載及購買在Google Play上的第三方應用程序。2012年3月7日,Android Market服務與Google Music、Google 圖書、Google Play Movie集成,並將其更名為Google Play。但是,這些服務從未進入中國內地。且2016年末也有消息稱Google Play將進入中國。
所以你就能運行游戲啦!

㈤ 什麼是誘敵深入,這就是戰爭藝術的最高境界

誘敵深入 ( yòu dí shēn rù )
解 釋
誘:引誘。把敵人引進來,使他(她)處於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在強敵進攻面前,在戰略、戰役上有計劃地放棄一些地方,引誘敵人進至預定地區予以殲滅的作戰方法。這可使敵人增加消耗,疲勞沮喪,分散兵力,發生過失,陷於不利態勢;便於自己利用有利條件,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中國古代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就有誘殲敵人的論述。如「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公元前 632年城濮之戰,晉軍「退避三舍」,誘殲楚軍;公元前 342年齊魏馬陵之戰,孫臏「退兵減灶」,誘殺龐涓。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誘殲敵人的著名戰例。1812年法國拿破崙一世進攻俄國時,Μ.И.庫圖佐夫曾率俄軍主動退卻,放棄莫斯科,為俄軍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向本國腹地退卻」的專章里,使用了「誘敵深入」這一術語。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誘敵深入的方法。1928年,毛澤東、朱德等提出十六字訣的作戰原則,就含有誘敵深入的內容。1930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時,明確提出了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並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中運用成功。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執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中,殲滅了進犯的大量國民黨軍隊,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解放軍誘敵深入作戰的主要特點是:①誘敵深入不僅是一般的作戰方法,而且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指導戰爭的戰略決策。②依靠人民戰爭,實行誘敵深入。在強敵進攻面前,主力兵團伺機向心退卻或機動轉移,地方兵團和民兵則全面主動出擊,廣泛開展游擊戰,陷敵於不利態勢,為主力兵團創造和捕捉戰機,殲滅進攻之敵造成有利條件。③誘敵深入作戰目的是打殲滅戰。誘敵是手段,殲敵是目的,一切「走」都是為著打。退卻階段的全部作用和決定關鍵,在於轉入反攻和反攻階段之能不能取勝。
今後戰爭,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仍可作為弱軍對強軍作戰的一種重要的作戰方法。但在什麼條件下採取誘敵深入,以及如何實施誘敵深入,將取決於自己的國情、軍情和戰略方針的需要。

㈥ 中國古代有哪些戰役堪稱戰爭的藝術

基本都是以少勝多的戰爭,比如柏舉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彭城之版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虎權牢之戰。
其中我認為柏舉之戰是最經典的戰爭藝術,主要是這場戰役並不是被對方的大部隊逼到絕境的反擊戰,柏舉之戰是少數人向多數人主動進攻的戰役,孫武子簡直逆天了,3W軍隊把20W軍隊耍的團團轉,遛狗一樣的遛來遛去,然後找到薄弱的地方,直接穿插,一路打到了對方的都城,幾乎就把楚國滅了。

㈦ 《戰爭藝術》網路游戲 誰能幫我找到這個游戲的資料

戰爭藝術是一部戰棋愛好者無人不曉的不朽傑作,它將允許你參與甚內至創建20世紀以來到現代的任容何一場戰爭。現在,Matrix Games、Norm Koger以及一個新的製作組將為你帶來這部卓越的兵棋游戲——戰爭藝術III。

戰爭藝術III是戰爭藝術系列的下一代產品,它基於回合策略,支持驚心動魄的電子郵件對抗推演。它覆蓋了1850-2015年的各個真實戰役或是假想戰爭,從滑鐵盧之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西線直至太平洋戰場,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從假象中的中蘇沖突到冷戰變熱的富爾達,從第一次中東戰爭到第五次中東戰爭,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從朝韓戰爭到台海風雲,歷史一步步地被還原,被假定。游戲設定精確而嚴肅,專業又不乏趣味,在國外擁有大量的軍迷愛好者。游戲比例尺從每一格2.5公里至50公里,時間跨度從一回合半天至一星期。戰爭藝術3的劇本由70多位專業人員參與設計,涵蓋了130多個劇本,同時附帶完整的劇本編輯器。

㈧ 中國的古代戰爭和西方的古代戰爭有什麼不同

一、戰爭目的區別:

1、中國的戰爭的目是佔領土地,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斬草除根、趕盡殺絕,殺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權。

2、騎士在戰場上的爭斗是為商業利益,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殺死對手,就無法做生意了,就損害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所以盡量少殺是西方戰爭的特點。

二、軍隊骨乾的構成上的區別:

1、中國古代上戰場的都是征來的泥腿子,很多亂世出名的戰將,都是泥腿子或下層小吏出身,以軍功卓著博取功名,關羽張飛袁崇煥曾國藩左宗棠都是這樣,沒聽說世家子弟踴躍參軍的。

2、在歐洲和國王這個全國最大的領主上陣砍人一樣,各個封建領主、騎士往往構成了軍隊有生力量的核心。

三、戰爭文化的不同:

中國以戰死為榮耀;西方以保全自己為中心。

(8)中國戰爭藝術擴展閱讀

楚漢爭霸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

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楚漢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㈨ 中國的古代戰爭和西方的古代戰爭有什麼不同

一、戰爭規模不同:
1、亞里山大的遠征軍才3.5萬人。西方人打仗的時軍隊規模很小;諸侯間的交戰一般就幾百上千人的規模,騎士間的交戰往往通過個人間的決斗來解決。
2、中國軍隊遠遠超過歐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推翻紂王,雙方兵力分別達8萬和17[或70萬]。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兵20萬入侵楚國失敗而歸;公元前224年,秦王又派兵60萬入侵楚國,第二年終於滅楚國。在這里可看到人多勢眾的作用。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

二、戰爭目的不同:
1、騎士在戰場上的爭斗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更多以商業利益為目的。殺死對手,就無法做生意了,就損害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所以,盡量少殺是西方戰爭的特點。
在廷切布雷(1106年)之役,英王亨利一世的300名貴族打敗了亨利一世之兄的所有諾曼底騎士,400個騎士被捕,但亨利的騎士卻沒有一個陣亡。維泰利描述 (1119年)之戰,報告說:「900個武士中,只有3個被殺死」。布汶之役是中古流血最多,最富決定性的一場戰役,1500個騎士中,只有170個喪生。

這主要是騎士間的默契與規約均要求善待俘虜及索取合理的贖金額。通常俘虜以信譽保證於一定日期繳給贖金後即被釋回,很少有騎士會破壞這種誓約。有史載英法戰爭時在克里西及普瓦泰被俘的法國騎士,與英國之俘擄者自由而舒適的生活在一起,並與他們的主人分享餐宴及運動,直到被贖回為止。這種以金錢贖俘的方式,甚至連國王也如此。

2、中國的戰爭的目的不是商業利益,而是佔領土地,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斬草除根、趕盡殺絕,殺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權。
《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但該書所載的王莽關於誅殺這些人的詔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是要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桿,寫上「反虜逆賊鯨鯢」。可見「坑」或京觀、武軍實際是一回事,都是指將屍體堆積封土。

三、戰爭動員程度不同:
1、中世紀歐洲無常備軍,打仗是臨時召集軍隊,打仗的主要是中上層的貴族騎士,平民一般不參加軍隊。
2、中國軍隊特別多。由於中國人吃糧食、糧食的保存期比較長,不容易腐化,能養很多的軍隊。軍隊規模大,打起仗來必然死得人多。加上用人海戰術圍城,糧食很快消耗完,經常發生大規模人吃人的現象。打仗時,很多中國人躲到城裡,結果還是被相互吃掉了,留在鄉里的人被攻城軍吃了,躲到深山老林好些,可見「苛政猛於虎」。

四、戰爭文化不同:
西方以保全自己為中心;
中國以戰死為榮耀。

五、在戰爭藝術上:
西方國家顯得極為呆板,遵守教條;中國的相對開放,多樣化。

㈩ 分析《三國演義》戰爭藝術

作為三國歷史藝術再現的《三國演義》,和廣為人知的《孫子兵法》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瑰寶。《孫子兵法》從理論上闡述了戰爭謀略、戰法決策、用人之道等問題,《三國演義》則把有關的見解寓於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小說不但寫出了戰爭的緊張壯烈,血與火的拼殺,而且在金戈鐵馬的爭斗中,還寫出了飲酒賦詩、山林賢士聚會等富有抒情意味的場景,塑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的軍事人物形象。因此,《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能使讀者獲得多方面的審美享受。

一、《三國演義》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美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羅貫中依據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等史料,對元代《三國志平話》和流傳在民間的「三國故事」加以藝術的再創造而成的,是民間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產物。關於羅貫中,目前所知甚少。據賈仲明《錄鬼簿續編》(或謂無名氏作)、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等記載,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多才多藝,寫過詞曲、雜劇,尤以小說成就最大。除代表作《三國志演義》外,還著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還著錄了他所作的三部雜劇作品,今僅存《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以趙匡胤、趙普為中心,歌頌了賢君明相,與《三國》在精神上有相通之處。
《三國演義》敘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朝統一期間近百年的歷史故事。作者以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發展及結束為基本線索,廣泛描寫了當時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爭,塑造了眾多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形象,反映了當時動盪不安的歷史面貌。小說中描繪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合乎歷史真實的,但《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書,而是一部文學作品,它在對歷史事件選擇、加工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藝術想像來塑造人物和編述故事情節。那些閃爍著藝術光輝的典型人物,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周瑜等,都已家喻戶曉;作品中像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老幼皆知,廣為流傳。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歷史演義小說推到了最高峰,對後世歷史小說的創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也給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數百年來,對社會生活產生著多方面的作用。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國問答序》一書中所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應當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成功,顯示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和諧美,

二、《三國演義》塑造藝術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美
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中既注意了歷史真實的原貌,又不受歷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據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加以合理的想像和加工,使情節豐富,人物更典型,形象更鮮明,個性更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場,在刻畫人物的細節描寫和在政治、軍事斗爭中表現人物的個性上都有創造和獨到特色。可以說,這部小說的創作成功,首先是在人物塑造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羅貫中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斗過程;著重寫人,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戰爭的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其遵循的創作原則,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突出某一個方面,加以誇大,用對比方法,使得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比如刻畫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是把民間有關曹操奸詐的各種傳說集中起來,使其一舉一動都露出一副奸詐相;而描繪諸葛亮的智慧,則是把他置身於軍事斗爭的前哨,憑借其驚人的預見性與周密的運籌,挫敗敵人,顯示出他非凡的智謀;作家主題歌頌正統,劉備就成為仁義的化身,而曹操則成為歷史上奸雄的代表。
正因為如此,魯迅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這幾成定論。其實羅貫中在人物塑造方面並非黑白分明一面倒,殊不見孔明料事如神,卻誤用馬謖,坐失街亭;曹操雖奸詐險惡,但也慧眼識英雄;關羽忠義勇俱全,然而剛愎自用,而招致失敗。可見,《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觀意圖,但藝術形象仍具有鮮明的個性美。羅貫中塑造人物形象,不是貼標簽,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示出來的。小說寫了大約四百多個人物,主要人物如諸葛亮的多謀善斷、曹操雄才大略、劉備的仁德寬厚、關羽的大義大勇、張飛的莽撞勇敢、趙雲俠肝義膽、孫權的任人唯賢、周瑜英俊瀟灑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
由於《三國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有著開拓性的審美價值,因而其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也影響著人們審美實踐的行為方式。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的結義,就被很多人模仿,至於諸葛亮、關羽、趙雲、黃忠、周瑜、黃蓋等形象,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了後人生活中的榜樣。《三國演義》描繪戰爭場面的多樣美。
作為描寫戰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功地描繪了漢末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之間戰爭的規律,作者著重表現了戰爭中策略和智慧的斗爭,變化多端的戰爭場面,從而表現出戰爭的復雜性。
一是表現戰爭的多樣化。小說寫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展開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例如空城計;或分伏擊戰、偷襲戰,例如諸葛亮六齣祁山;或分陣地戰,游擊戰,例如周瑜火燒曹操大軍,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諸種形式的戰爭在作者筆下千變萬化,互不重復,各具特點,表現出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是戰爭的勝負系於智謀的多變性,關鍵取決於運籌者的智能。指揮員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相連。而對每一次較大戰爭的描繪,作者都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將主將的性格、兵力部署情況、雙方力量的對比、戰略戰術的運用、最終的結果等,無不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赤壁之戰,是全書描寫戰爭最突出的。這場戰爭場面宏大,水上、陸地,前線、後方,正面交戰、暗中鬥智,無不體現出來,其中人物眾多,幾乎小說中所有重要角色都露了面,但作家創作思路清晰,主要表現的就是以少勝多、以智謀勝驕滿、以聯合勝孤獨的軍事戰略。
三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同中求異,構思精巧。如同是南征,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後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則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雖然戰爭總是在緊張、驚險、激烈的氣氛中進行,但有時賦予英雄史詩般的激昂格調,如赤壁之戰、七擒孟獲;有時則顯出從容不迫的安詳,比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專心彈琴、赤壁之戰中龐士元挑燈夜讀,動中有靜,餘味無窮。
四、《三國演義》藝術結構的錯落美
由於《三國演義》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可以理出其結構脈絡。鄭鐵生的《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分析其結構,就是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戰役,形成一個戰爭系統。不少學者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的苦肉計,孔明草船借箭、借東風、關羽華容道釋曹操等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逐一串聯而成了大系統。《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的發展和人物的活動為主體,蜀、魏之間有戰無和,蜀、吳之間和多於戰,吳、魏之間則戰多於和。突出了創作主題,形成為嚴謹的藝術結構,打破了傳統章回小說的寫法,顯示出結構上的錯落美。
又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需要前後呼應、首尾一貫,因而《三國演義》需要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以形成統一的小說系統。《三國演義》將長達九十七年的興亡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具體在處理近百年的歷史事件中,從三國故事開始至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後面的四十六年,時間長度其實幾近一半,卻只用了十六回來概括歷史演變,其結構安排明顯不平衡。這是因為羅貫中以蜀漢為正統,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無到有、由弱至強,遂能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諸種輝煌業績自然值得作家大書特書。然而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漢形勢急轉直下,時日無多,面臨潰亡,因而描繪篇幅大為縮小。也正因為如此,作家頗費心思的安排主次,在敘述三國人物故事中也有意無意間偏重於蜀、魏君臣方面,對吳國描寫是較為粗略。可見作家的結構安排有輕重之分,藝術匠心之獨到。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戰爭藝術所體現的審美價值是多方面的。當今社會,競爭機制全面引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對決策、謀略、用人等競爭環節越來越予以高度的重視。現代學者在對《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戰爭題材進行文學本體研究之外,還嘗試從人才學、管理學、領導藝術和決策理論等方面進行研究,為現代人才學、管理學、領導和決策理論提供形象的歷史闡述,以期對每一個參與競爭的人有所啟示和裨益,這也是《三國演義》戰爭藝術引以為重的審美價值。

閱讀全文

與中國戰爭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