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抗日戰爭既是十四年抗戰又是八年抗戰
抗日戰爭的十四來年自抗戰是指東北義勇軍從1931年918事變後到1945年這十四年的抗戰,而八年抗戰是指全中華民族從1937年77事變到1945年8月這八年的抗戰。統稱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1)抗日戰爭十四年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前期國際背景:
在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尤其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此時未向中國伸出援手。而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② 抗日戰爭十四年。我累了
2017年1月10日,修改「十四年抗戰」的消息傳出後,杭州某知名高校歷史系一位近現代史教授所在的一個微信群便炸開了鍋。群里的人,大都是歷史學者,專家們各抒己見,探討教育部這一做法的意義所在。
「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
近年來國內史學界圍繞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問題,展開了相當規模的討論。
中國抗戰史專家王錦思認為,確認抗戰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符合國際認知。在他看來,民間更為熟知的抗戰節點也是九一八事變,每年9月18日,全國各省市區都會鳴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
③ 抗日戰爭14年那年開始,那年結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華開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抗戰全專面打響.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分別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出兵我國東北.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茨在南京向中國政府代表呈交投降書.抗日戰爭及二戰至此正式結束.
一般認為,該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屬盧溝橋事變」,並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97月又3天,共為八年,故稱為八年抗戰.這場戰爭向上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因此也有十四年抗戰之說.
④ 抗日戰爭到底是八年還是十四年
十四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回。
1931年,侵華日軍答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4)抗日戰爭十四年擴展閱讀: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所在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
⑤ 中國抗日戰爭究竟是8年還是14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回共十四年抗戰。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答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
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
(5)抗日戰爭十四年擴展閱讀
習慣上,中國人所說的「抗日戰爭」一般指稱「中國抗日戰爭」。但各地華人習慣上也將各自所在國家或地區同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日戰爭」,並將其和中國抗日戰爭視為一體,或作為它們的總稱。
「中國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於7月31日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宣告全面抗戰開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於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
⑥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抗戰到底多少年
是14年。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人們往往把政府宣戰作為敵我雙方交戰的開始,並以此作為「八年抗戰」的依據。
但這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即當時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的時間不是在七七事變後,而是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的1941年12月。作為一場反侵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與兩國兩軍間的普通戰爭有很大不同,這是一場弱國反抗強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
這就決定了抗日戰爭不是一場簡單的政府和軍隊之間對決的戰爭,而是一場由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並發揮了巨大力量的人民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民族團結的戰爭。
人民群眾由戰爭的旁觀者躋身於重要的參與者,人民性是這場反侵略戰爭的獨特特性。這決定了抗日戰爭的進程不是由軍隊的一兩個大的作戰行動所決定,而是由人民群眾的動員和參與程度來決定的。因此,在界定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時,就不宜單純以政府是否宣戰作為「標准」。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局部抗戰的六年中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把精力主要放在「剿共」上,極力壓制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甚至調集十幾萬大軍對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進行圍剿破壞民眾抗戰,還捏造罪名逮捕了沈鈞儒、鄒韜奮等救國會領導人,造成轟動一時的「七君子事件」。
但國民黨的倒行逆施並不能阻止廣大愛國民眾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
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意願,站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最前列。
自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分別發表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對日戰爭宣言》等十多份文件,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號召收復失地、抗日救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推動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城鄉蓬勃興起。九一八事變後,各種形式的抗日義勇軍,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推動下迅速遍布於東北各地,拿起武器英勇抵抗日本的侵略。
全民族抗戰爆發後,與國民黨堅持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路線不敢發動人民群眾不同,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把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放在抗戰重要位置。
正是堅持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才能在敵後堅持抗戰並獲得巨大發展,到抗戰勝利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從而證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十四年抗戰」概念,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民群眾在抗戰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理解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意義,理解抗日戰爭在促進中華民族覺醒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6)抗日戰爭十四年擴展閱讀:
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1、有利於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
「十四年抗戰」是指,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於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經過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
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後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局部抗戰與全國抗戰各自具有鮮明的特點。局部抗戰時期,就全國范圍而言,雖然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區,抗戰的規模、范圍、投入都比較有限。
它卻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相互推動、共同發展,並為全國抗戰准備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特別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條件,對於喚起民族覺醒,發動全國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國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空前覺醒,舉國團結抗戰的局面業已形成,與日本侵略者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更加激烈的軍事較量,同時也在其他各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抗爭。全國抗戰的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入之多、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戰爭是一個連貫的、發展的歷史過程。從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後,無論日本在侵略的具體目標、政策、步驟和手段上如何變化,但其實現先征服「滿蒙」、再侵佔整個中國、進而稱霸世界的大陸政策的戰略企圖始終沒有改變。
其侵華戰爭由局部侵略擴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惡步伐始終沒有停止。從中國方面看,自「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後,無論面臨的形勢多麼復雜,遇到的困難多麼巨大,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斗爭從未中斷過,中華民族團結覺醒的潮流從未滯緩過。
因而,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一個由局部抗戰演變為全國抗戰的歷史過程。局部抗戰是全國抗戰的基礎和准備,全國抗戰是局部抗戰的延伸和擴大,盡管二者不能等量齊觀,卻共同構成一個連續的歷史鏈條。
從這個角度說,「十四年抗戰」不僅對8年全國抗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戰的歷史地位,完整還原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真正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
2、有利於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的基本特點,一是民族解放戰爭,二是人民戰爭。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後者要求充分地動員和組織民眾,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戰爭。
這既是處於積貧積弱、「一盤散沙」狀態的中國免遭厄運的客觀要求,也是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然選擇。
掌握國家政權的國民黨集團,曾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方針,推行對內武力「剿共」、對日妥協甚至「不抵抗」的錯誤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給了日本侵略中國以可乘之機。
在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舉起武裝抗日的大旗,肩負起民族解放先鋒的歷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變後即通電全國,號召廣大民眾迅速行動起來,組織起來,建立反日武裝,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並於1932年4月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名義正式對日宣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影響和領導下,東北地區的愛國軍民沖破國民黨對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縛,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一度形成抗日斗爭的高潮。
義勇軍斗爭受挫後,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為東北抗日斗爭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共組建成11個軍、3萬餘人,活動范圍遍及南滿、東滿、吉東、北滿70餘縣的廣大地區。
東北抗日聯軍和此前東北抗日義勇軍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擾亂了日軍進攻中國關內的計劃。
繼東北愛國軍民開始抗戰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屢掀高潮,上海軍民進行了「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一線和察哈爾、綏遠等地的愛國軍民相繼展開了英勇抗戰,從而使局部抗戰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
為了匯聚盡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禦侮,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積極倡導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早在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即發表了願在停止進攻紅軍、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的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實現對日作戰。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政策。
此後,為促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斷調整政策,從「抗日反蔣」發展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特別是力促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合作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准備了全民族抗戰的前提條件。
中國鄉村建設派領導人梁漱溟評價說:「自日本侵略中國後,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張,特別是國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說抗日戰爭的歷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寫就的,是靠中國人民的力量寫就的,那麼在局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動員和組織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無疑是不可磨滅的。
如果因為國民黨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戰中沒有起主導作用甚至還在一個時期內阻撓抗戰,就否定這6年抗戰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戰爭實際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戰」來敘述抗日戰爭的歷史,不僅能夠涵蓋盧溝橋事變之前愛國軍民所進行的抗爭,比如東北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以及「一二·九」運動等重要內容。
而且能夠更好地反映中國共產黨率先號召並領導廣大人民開展抗日斗爭,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事實,凸顯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於興衛:為什麼是「十四年抗戰」
⑦ 抗戰14年從哪一年哪一事件開始計算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7)抗日戰爭十四年擴展閱讀:
修改不是對8年抗戰的否定,重點強調貫通歷史整體。
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中,8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的全面抗戰;14年抗戰則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開始的抗戰,包含了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兩個階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准確體現。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
教育部稱,此舉動是為落實中央關於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了要求。
多位受訪學者強調,14年抗戰不是對8年抗戰的否定。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來說,時間跨度的增加,是對中國人民連續一貫、脈絡清晰的抗戰歷史的一種恢復和升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李宗遠說,8年到14年不是改變,而是還原歷史原貌。1937年作為歷史節點的意義,在於全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同樣不會被否認。
⑧ 「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有何區別
1、時間不同:
一個是從1937年的七七事變開始的,就是「八年抗戰」。另一個內是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的,容就是「十四年抗戰」。
2、由來不同:
十四年抗戰,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開始對華實施侵略戰爭,由此我國開始出現了反對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戰。
八年抗戰,是指中國抵禦日本侵略的全民族參與的抗日戰爭。這場全面族抗戰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開始,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以日本投降而宣告結束時,共持續了8年時間。
(8)抗日戰爭十四年擴展閱讀
十四年抗戰,包含了八年的全面族抗戰以及九一八事變後的局部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對抗日戰爭始末的全面概括。而八年抗戰,僅僅是指在局部抗日戰爭升級為全面族抗戰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抗日戰爭。
因此,十四年抗戰與八年抗戰的說法都是正確的。但這裡面需要提醒的是,切莫將八年抗戰錯誤的理解為中國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時間只有八年,而是從局部抗戰演變到全面抗戰一共歷時長達十四年。
⑨ 十四年抗戰
教育部近日下發函件,要求在教材中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此要求目前已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社會上出現各種解讀,但以「十四年抗戰」取代「八年抗戰」提法,不過是回歸歷史事實本身。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始於何時,或者說抗日戰爭持續了多少年,這本來似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八年抗戰」的提法是將抗戰起始時間定為1937年,這一年的標志性事件是「盧溝橋事變」以及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十四年抗戰」則認定抗戰始於1931年,那一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悍然拉開侵華大幕,而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隨之如火如荼地展開。
「十四年抗戰」是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提「八年抗戰」,易於讓人形成抗日歷程只有8年的不準確認知。「八年抗戰」的提法定型於上世紀40年代,反映了國民黨在歷史問題上的「主體性」,包容了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和貢獻。此後數十年間,「八年抗戰」之說相沿成習,儼然成了學術定論。
「八年抗戰」違背歷史事實是顯而易見的。日本軍國主義將侵華國策正式付諸全面實施,始於1931年。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打著從俄國「繼承」的幌子,以非法的不平等條約作遮羞布,在中國東北形成了軍事存在。「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赤裸裸地向中國發動軍事侵略,隨後中國共產黨發布多個抗日宣言,各種抗日武裝組織在東北、華北如雨後春筍,迄於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一共抗戰14年,自然是「十四年抗戰」。
將14年抗戰壓縮成「八年抗戰」帶來了一些認知與歷史事實之間的異位,一是未客觀反映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中的罪責,二是客觀上替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政府遮羞,三是低估了人民抗戰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把侵華戰爭分成「全面侵華」與「非全面侵華」,邏輯上就難以自洽。對「盧溝橋事變」之前中國人民的抗戰忽略不計,沒有任何理由。
領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人民才是國家的主體。「九一八」之後,領土被侵佔是事實,人民奮起抵抗是事實,侵略一寸領土也是侵略,人民抵抗就應是抗戰的開始。把反侵略戰爭分為局部和全面,以當時政府是否抵抗為抗戰起點,而不看到人民是否開始抵抗,無論從事實上還是邏輯上都站不住腳,也低估了這場戰爭的性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只是救國之危亡,也是救民族之危亡。
明確「十四年抗戰」,是先有歷史事實的真實回歸,再有歷史話語的重新表述,是用事實來重寫話語,而不是用話語去裁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