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的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打勝的戰爭
我國的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打勝的戰爭,
明葡戰爭指1521年爆發的明軍與葡萄牙軍的戰專爭,1523年明軍勝屬利。雙方參戰兵力明軍10000人,葡萄牙軍700-800人,明軍主要指揮官為汪鋐。
正德年間的一場明葡戰爭,雖然明朝獲勝,但還是為明朝統治者和士大夫敲響了警鍾,開始大力發展火器事業,增加軍事實力,為後期的明日戰爭的勝利以及西學東漸的到來鋪平了道路。
2. 中國第一次和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戰爭是什麼
中俄戰爭。
康熙帝時(1685年)清與沙俄之間的戰爭,以清軍勝利,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尼回布楚議界條答約》)結束。這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份正式條約。
這是一次小戰爭,若是比較大的,第一次應是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
3. 中國歷史上和外國打過的戰爭
如果不包括少數民族
那從夏朝開始 周圍 匈奴 吐蕃 鮮卑 ...都不包括
最早就要從 隋朝 隋煬帝 「三征高麗" (現在朝鮮)
唐代開始 "怛羅斯之戰" 中國開始逐漸失去西域
宋朝一直跟幾個國內少數民族打 至於別的少數民族跟外國打的就不知道了
元朝 蒙古西征 打得國家太多了
網路上有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開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發動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戰爭手段嚴懲殺害蒙古使者和商隊的中亞大帝國花刺子模國,此次西征遠抵裏海與黑海以北 成吉思汗率領大軍西征、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為日後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礎。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孫子拔再次率領西征,遠至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並且建立了第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欽察汗國。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遠至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或地區,並在波斯地區建立了又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伊利汗國。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被人稱為世界征服者」。
曾經遠征日本 不過船隊被台風打沉 (這就是日本神風的由來,神風特攻隊)
明朝 中期打倭寇(應該不算)
援助朝鮮 壬辰之戰 (打敗豐臣秀吉)
鄭成功收復台灣 (這個都知道)
越南發生叛亂(當時叫安南國),不稱臣納貢
清朝 雅克薩之戰 (康熙和俄羅斯打)
西藏 (現在的尼泊爾曾經入侵西藏 後被收復)
4. 中國和西歐國家的第一場戰爭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教科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英國歷史專家說雅克薩之戰是中國和歐洲國家的首次戰爭,獲勝的是中國的清政府,失敗的是沙皇俄國。但實際上,這場戰爭發生在17世紀末,時間為1652--1689年。雙方第一次交鋒的時間是1652年,戰爭結束於1689年,清政府和沙皇俄國政府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份條約。
但有人認為,鄭成功收復台灣戰爭才是中國第一次和西方國家交鋒的戰爭。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率軍佔領了台灣,使台灣成為了荷蘭的殖民地,當時的明朝政府國內危機嚴重無暇顧及。直到明朝滅亡之後,國姓爺鄭成功郡王選擇敗退台灣,率軍2.5萬人把荷蘭人趕出了台灣省。
這場戰爭被後世稱作明英虎門戰爭,也有人說這只是小規模沖突應該不算是戰爭,也有人說這是中國的醜事,很難說是勝利。200年後,林則徐在虎門銷毀了大批鴉片,英國人以此為由再次入侵中國,清朝政府有海無防,英軍如入無人之境,中國被迫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社會正式進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5.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和哪個國家打仗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和德國發生戰爭,中國於1917年對德宣戰。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中國本無心參戰,主戰場在歐洲,按道理來說對中國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可當時在日本的巨大侵略野心下,中國不得不參與到戰爭中去。
從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看,戰爭與中國沒有直接關系,中國保持中立符合中國的國情。
一是無論德奧還是英法,都無所謂人道、公理,他們都是侵略中國的強盜,中國沒有必要為列強效力,況且參戰對中國並無直接的好處。
二是中國力量弱小,沒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戰,也沒有力量制止任何一方在中國的胡作非為。
三是畏懼與西方列強的戰爭。近代以來,中國在反對列強入侵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喪權辱國,使中國人對西方列強有一種潛在的恐懼感,避之唯恐不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借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中國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中國於1917年對德宣戰,派了大量民工到歐洲交戰地區擔負修築共事。
6. 中國與外國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麼戰爭
其實要論對外戰爭(對內民族間的不算)最早是明朝反擊倭寇的侵略了,但這只是小規模的,兩國的高層都沒有直接發動戰爭。要論有官方記載的,兩國都大舉派兵的全面戰爭最早是清康熙時期的和沙皇俄國間的戰爭。
7. 歷史上中國同外國第一場戰爭是哪一場
如果算影響力的話應該是唐朝高仙芝打的,怛羅斯之戰,和黑衣大食就是現在的阿拉伯打的
8. 中國同西方世界第一次軍事較量是什麼時間是
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
中國近代史第一次軍事沖突是在1840年時期與英國海軍爆發的「鴉片戰爭」
9. 中國歷史上和外國打過的戰爭有哪些
第一次鴉片戰爭(來1840年6月—源1842年8月)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收復新疆的戰爭(1876年7月—1878年1月)
中法戰爭(1883年12月—1885年4月)
中法戰爭(1883年12月—1885年4月)
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10月)
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戰爭(1900年6月—1901年9月)
抗擊英軍入侵西藏的戰爭(1903年12月—1904年9月)
反對沙俄侵略蒙古的戰爭(1911年8月—1915年11月)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年9月―1945年8月)
10. 中國古代與外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是哪一戰誰贏了
我想你問的並非是蒙古西征吧,如果是那樣和宋 金的戰爭規模遠遠大於對西方的戰事,不知道這個答案能否讓你滿意~
大唐VS阿拉伯帝國:唐朝方面,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時代「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怛羅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裡准備的。唐軍雖說是馬步混合部隊,但是唐軍的步兵均有馬匹,平時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戰鬥力極為強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手下大將為齊雅德。伊本。薩里(Ziyad ibn Salih ),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ghazi )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十五萬至二十萬之間。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聯軍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的。在素質方面,呼羅珊是是阿拉伯歷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
地理方面,觀察地圖以及結合史書我們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深入七百餘里」,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面佔了絕對的優勢。
兵器方面,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 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 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 米)在不同范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由於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軍對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我們有理由推測高仙芝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史載車弩「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所中城壘無不摧毀, 樓櫓亦顛墜」(見李筌《太白陰經》卷四)。
阿拉伯步兵列陣之時用長矛配盾牌,是傳統的裝備。阿拉伯的大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步騎兩用的阿拉伯彎刀鋒銳無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裡面稱贊阿拉伯刀「吁嗟光祿英雄弭,大食寶刀聊可比。」阿拉伯騎兵的裝備也是長矛加盾牌,並且裝備弓箭。關於阿拉伯人的盔甲由於資料不足,沒有詳細的資料。但是本人搜集的阿拉伯騎兵一般是不穿什麼盔甲的,有的甚至是赤膊作戰,想來不會強過唐軍的明光鎧。如果有高人能夠提供更為詳盡的阿拉伯軍隊的裝備資料的話,本人感激不盡。
馬匹方面阿拉伯人佔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接下來則是戰斗的具體過程,由於這方面中國文獻具體資料比較少,所以大多參考國外的資料進行描述。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為了對抗高仙芝的進攻活動,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准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 年),從安西出發,准備先發制人。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 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中國人是極其善戰的,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戰斗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斗到傍晚之後,葛邏祿(Qarluq)雇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系。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再後來因為阿拉伯軍的主將阿布. 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也被處死,其餘部於是叛亂,呼羅珊陷入混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遙遠的中國已經是有心無力了。而中國方面由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我認為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後果,葛邏祿人幫助阿拉伯人打敗唐朝軍隊,而阿拉伯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這一點從葛邏祿部原本的領地是塔爾巴哈台和烏隴古河畔,從巴爾喀什湖東端一直延伸到額爾齊斯河。而怛羅斯之戰獲勝之後其領土已經擴展到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塞克湖以北的整個伊犁河流域。原西突厥汗庭幾處駐地都處於葛邏祿人的統治之下。這樣在阿拉伯人鼻子底下的大規模擴張阿拉伯人卻不聞不問,顯然是怛羅斯之戰交易的結果。
安西都護府在怛羅斯之戰後損失慘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 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這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的。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後果就是中國的造紙術由是西傳,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關於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的爭奪,個人比較同意白壽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為怛羅斯之戰,而是因為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這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