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
敵後戰場在戰爭期間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戰略相持階段在成為抗戰的主要戰場,正面戰場有效的打擊了侵略軍的進攻,在戰略進攻階段為主要戰場
② 評述抗戰中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近代史結課論文 發到我qq郵箱[email protected] 1700-2000字
根據本人研究。。。正面戰場主要靠國軍。,。敵後戰場仍然是國軍領導的游擊部隊。。其他不便多說。。
③ 論聯合政府的研究述評,最好列出一些典型的文章
【作 者】楊聖清
【作者簡介】楊聖清,1931年生,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學部教授
建國50年來,在抗日戰爭史研究中,中共領導下的敵後戰場,一直為史學界所重視,是一個長久不衰的研究課題,並且不斷產生新的學術成果。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回眸一下這方面研究發展情況,對於推動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深入,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敵後戰場,又叫解放區戰場。毛澤東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中,就稱敵後戰場為解放區戰場。朱德在「七大」所作的軍事報告題目就是《論解放區戰場》。但敵後戰場研究包括哪些內容,史學界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敵後戰場應包括敵後戰場和抗日根據地,把二者「合二為一」研究。有的認為,敵後戰場和抗日根據地在客觀上雖有不可分離的一致性,但從研究工作的角度,應劃分為兩個不同的課題,對敵後抗日戰場主要應從軍事學角度進行研究。我贊成後一種意見,因為前一種意見,使敵後戰場研究的范圍過大,內容過於寬泛。從軍事學角度把敵後戰場和抗日根據地分開是適當的。
一 50年來敵後戰場研究概況
50年來敵後戰場研究發展情況大體上可劃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前(1949年10月—1966年5月)。
這是敵後戰場研究工作的初步階段,或者說是敵後戰場研究的奠基階段。毛澤東在「七大」所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對敵後戰場的發展、歷史地位和作用,第一次作出了正確的概括和評價。朱德在「七大」發表的《論解放區戰場》,又是全面、系統研究總結敵後戰場的第一部著作,其意義和影響深遠。但由於抗日戰爭很快勝利,第二次國共合作再次破裂,一場新的內戰隨即發生,且持續了4年之久, 使這個研究基本上陷入停頓狀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有可能重新開展起來。
這一階段,出版的研究敵後戰場的著作主要有:《中國共產黨三十年》(胡喬木著,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抗日戰爭》(艾風編著,上海星火出版社 1951年版)、《中國人民是怎樣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李一葉著,開明出版社1951年版)、《人民的勝利》(葉蠖生著,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平型關大戰》(吳天驥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丁玲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冀中抗日戰爭簡史》(河北省軍區政治部編寫,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一個革命根據地的成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概況》(齊武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晉綏解放區民兵抗日斗爭散記》(穆欣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胡華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中國現代革命史講義》(何干之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中國共產黨簡要歷史》(繆楚黃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中國共產黨歷史簡編)(王實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中國共產黨歷史講話》(徐元冬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三卷)(李新、彭明等著,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這些著作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三十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國革命史講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三卷)以及《一個根據地的成長》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
這一階段,發表了一批關於敵後抗日戰場的回憶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解放軍30年徵文編輯部編輯出版的《星火燎原》6、7兩集。同時,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紅旗飄飄》中也陸續發表了敵後戰場回憶錄。各地出版社還陸續出版了一批回憶錄書籍。如《廣東人民抗日游擊戰爭回憶》(馮白駒等著,華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半島烈火》(王亮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徂徠山上紅旗飄》(解放軍濟南部隊政治部宣傳部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在東北抗日聯軍中戰斗生活的回憶》(馮仲雲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60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雲南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等。這些回憶錄通過作者親身的經歷,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為開辟堅持敵後戰場所表現的英勇犧牲精神和他們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這一階段,整理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報刊資料。歷史文獻資料重要者有:《六大以來》(中共中央書記處1941年在延安編印,195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在北京再版)、《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共三口袋,人民出版社1957年以活頁形式出版)、《抗日戰爭時期的人民解放軍》等。報刊資料有:延安《解放日報》、《新中華報》、《新華日報》、《解放》、《群眾》、《八路軍軍政雜志》等。
這一階段,在中央軍委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編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當時在內部出版發行的《八路軍一二○師及晉綏根據地戰史》、《一二九師及晉冀魯豫根據地戰史》、《山東軍區戰史》、《新四軍戰史》、《晉察冀軍區戰史》、《冀熱遼軍區戰史》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敵後根據地軍民進行抗日武裝斗爭的光輝業績。
這一階段,出版了《毛澤東選集》1—4卷,其中有兩卷,直接選自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著作、講話和對黨內的指示。它為我們研究敵後戰場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獻資料和理論指導。
這一階段,敵後戰場的研究還處在初步階段。資料的整理出版還有限,同時又受到「左」的思想影響,思想不解放,禁區較多,研究的領域和方面比較狹窄,視野不開闊,分析問題不深入。
但這個階段,經過各方面的努力,終究在收集、整理資料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並出現了一些有較高學術價值和有影響的著作。這便為後來敵後戰場的研究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文革」時期(1966年至1976年)。
這10年,歷史研究工作基本停頓下來,出版的一些黨史書受到極「左」思潮的嚴重影響,黨史變成路線斗爭史,許多歷史被顛倒和歪曲。敵後戰場的歷史也不例外,如百團大戰因彭德懷遭批判而被全部否定。
第三階段,「文革」結束到現在(1976年至1999年)。
這是敵後戰場研究的一個大發展階段。這個階段,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蓬勃發展和科學春天的到來,敵後戰場研究和其他歷史學科領域的研究一樣,出現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景象。這20多年來,發表的關於敵後戰場研究的著作和論文,出版的歷史文獻和歷史資料以及回憶錄、收集的口碑材料等,都大大超過前30年。
首先,在中共中央領導下,中央文獻研究室和軍事科學院等方面編輯出版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鄧小平、彭德懷、徐向前、葉劍英、陳毅、粟裕、彭雪楓等人的選集和軍事文集。這些選集和軍事文集中收入了大量有關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戰場方面的文章、講話和電報,為我們研究敵後戰場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使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中共在敵後戰場的戰略方針、戰略部署及戰役指導、兵力使用等情況。
其次,在歷史文獻資料方面,中央檔案館整理出版的18集《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中,有5 集收集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文件;中央軍委組織編輯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中有《八路軍》(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和《新四軍》(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各一套;南京新四軍和華中根據地研究會編輯出版了《新四軍華中抗日根據地史料選》10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廣東省檔案館整理出版了《東江縱隊資料》(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東北抗日聯軍史料《編寫組》編輯出版了《東北抗日聯軍史料》(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計10卷16冊(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等等。
(轉載請註明網路來源:CSSCI學術論文網)
④ 如何認識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是抗日戰爭中的主導力量,使日軍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內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容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抗日戰爭中敵後戰場的地位是配合正百面戰場作戰,主要作用是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對維持中國持久抗戰的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
(4)楊聖清抗日戰爭敵後戰場研究述評擴展閱讀: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
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⑤ 如何認識與評價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和 正面戰場
我們可以粗略地把抗戰劃分為3個發展時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9.18事變,東三省淪陷。此時的國民政府並不願意向日本開戰,採取的是外交調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別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得人心的政策。而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抗戰的最強音,廣泛的喚醒民眾,倡導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這時,國民黨軍隊的愛國將領也有堅決抗戰的,比如馬佔山、張治中、張自忠所進行的江橋抗戰、第一次淞滬抗戰、第一次長城抗戰等,但這些戰役就其本質上說,多少帶有愛國將領的「個人行為」,並不完全是「政府行為」,所以,他們的抗戰都沒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
1937年7月——1941年春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7.7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對於粉碎日本法西斯「三個月滅亡中國」戰略陰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淞滬會戰、忻口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殲滅日軍45萬余,迫使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形成了抗戰的相持階段。
從7.7事變到1941年春,國名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先後進行重大戰役22次,重要戰斗3117次,小型戰斗38931次,殲滅日軍86萬人,自身付出了322萬人的重大傷亡。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愛國官兵英勇作戰,不怕犧牲,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涌現出郝夢齡、趙登禹、張自忠、戴安讕等一大批愛國將領,共有100多名將軍血灑疆場,這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因此,國民黨的抗戰業績和重大作用是不能抹殺的,也是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的。
在2005年8月3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確認。同時,對台灣同胞50年(從1895年起)堅持對日斗爭的壯舉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1年春——1945年7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為反攻階段。由於日軍基本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進而把作戰的重點轉向對八路軍、新四軍的進攻。由於國民黨沒有「敵後戰場」,因此,大反攻就其本質上說,是敵後戰場的大反攻。
這一時期有兩大特點:一是八路軍、新四軍廣泛收復失地,消滅偽政權,建立陝甘寧抗日民主政權,充分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粉碎日軍的大掃盪。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等新穎的戰法,時時處處打擊消耗日軍。特別是按照「三三制」(民主政權中黨員佔1/3,開明紳士佔1/3,左派代表佔1/3)建立起來的抗日民主政府,已經成為新中國的雛形。二是國民黨接連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特別是在1941年4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調集重兵,圍殲新四軍9000餘人。但中國共產黨胸懷開闊,顧全大局,並沒有向國民黨開戰。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腐敗獨裁,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逐漸失掉了民心,大廈將傾。
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增加到120萬人,19個抗日根據地的軍隊人數發展到130萬人,民兵260多萬人,人口近1億人。在整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力量,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看出——在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戰場上驚天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敵後戰場上泣鬼神!就抗戰的兩大戰場而言,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援,缺一不可,相互不可取代,具有同等的重大作用。如果一定要分主次,比高下,則有可能會走向機械的歷史觀。
⑥ 抗日戰爭敵後戰場是怎樣情況
戰期間,國共兩黨雖有「兄弟鬩於牆」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還是「外御其侮」。抗戰分為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敵後抗日武裝主要在敵後戰場作戰;國民黨部隊也有轉入敵後戰場的,但就其主體而言,則支撐著正面戰場。抗日戰爭是在長達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與幅員130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戰場進行的。兩個戰場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才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正面戰場大型會戰有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湘桂會戰等 22次,此外,還有遠征軍兩次赴緬甸作戰;重要戰斗1100餘次,小規模戰斗近5萬次。陸軍傷亡、失蹤達320萬人,空軍消耗飛機2468架,犧牲 4000餘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正面戰場的作戰,重創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氣焰,粉碎了其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由於中國堅持抗戰,使日本逐漸陷入了「中國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從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3年時間里,日本內閣像走馬燈一樣連續更換了 7任。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對敵後戰場的建立、發展起到了支援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協同作戰,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意志、必勝信念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國際社會刮目相看,贏得了美、蘇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蘇、英更大規模的寶貴支持,更為結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敗法西斯陣營奠定了基礎。抗戰期間,中共中央文獻中就已對兩個戰場的區分有明確的認同。1938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在分析八路軍一年半所取得的戰績的原因時說:「沒有正面主力軍的英勇作戰,便無從順利的開展敵人後方的游擊戰爭;沒有同處於敵後的友軍之配合,也不能得到這樣大的成績。」(《〈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1943年7月2日發表的《中共中央為紀念抗戰六周年宣言》中說:「整個中國戰場上,六年來的作戰,實際上是被劃分為正面與敵後兩大戰場,這兩個戰場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個,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獸的奔竄,在將來就不能驅逐這個野獸出中國。因此,必須增強這兩個戰場互相援助的作用。」中共中央領導人對正面戰場壯烈殉國的張自忠、王銘章、戴安瀾等高級將領,都曾給予高度評價。如毛澤東、秦邦憲、吳玉章、董必武題贈給台兒庄戰役中戰死在滕縣的王銘章上將的輓聯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增光。」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殉國於第一次赴緬作戰,毛澤東贈送的輓詞是:「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的輓詞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彭德懷的輓聯是:「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人民群眾盡管對正面戰場一些部隊的不戰而退與軍紀混亂頗有怨艾、甚至憤恨,但總體上來說,對正面戰場寄予厚望。當正面戰場傳來捷報時,人民歡欣鼓舞;當正面戰場遭受挫折時,人民為之痛苦、憂心。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支援前線部隊作戰,台兒庄大捷飛傳四海,徐州人民慰勞作戰官兵,贈送寫有「民族救星」的錦旗。
⑦ 評析抗日戰爭中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
正面戰場是大規模消耗、殺傷日軍,保衛國土。即便是敗了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敵後戰場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戰術,擾亂日軍,遲滯、造成恐懼、以積少成多的辦法來牽制、殺傷日軍。
⑧ 關於抗日戰爭防禦階段敵後戰場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答案C
防禦階段的敵後戰場,主要任務是配合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同時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
⑨ 評價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抗戰前期正面戰場的作戰使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大大放慢,同時給日軍以嚴回重殺傷(斃傷答日軍45萬),使其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同時這一階段敵後戰場的作戰給了正面戰場作戰以有力的配合,比較成功的範例是忻口戰役和平型關戰役,使抗戰進入相持階段;隨後日軍對國民黨政府改變了策略,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但仍然不時發動局部的大規模進攻,同時敵後戰場越來越活躍,日軍開始集中兵力主要對付八路軍,新四軍,百團大戰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之後更是如此,並且導致抗戰進入最困難階段(1941到1942年),從1943年開始,根據地人民開始了局部反攻,1944年日軍發動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役,正是正面戰場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國軍在各條戰線上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只在河南戰場大潰敗,豫桂湘戰役是被GCD人為抹黑的)雖然最終失敗,但日軍也已到強弩之末,到了1945年,由於有了美國的支援,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擊敗了日軍的最後兩次進攻(湘西會戰大勝,老河口戰役打成平手),並展開了桂柳反攻作戰,直至日軍投降,此時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也開始了反攻,直至抗戰勝利,願我的回答令你滿意,滿意的話就採納吧!!
⑩ 抗日戰爭中敵後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敵後戰場的地位: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作用:
(1)在戰略上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戰專場的作戰,對維持中國持久抗屬戰的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
(2)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3)為中國革命保存和擴大了力量,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給後來的新中國建設積累了正治、經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