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的抗日戰爭有戰略反攻階段么
有。
抗日戰爭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兩個階段後,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當時,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我根據地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
(1)中國抗日戰爭戰略擴展閱讀:
戰略反攻階段的過程:
從1943年7月開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布投降,並投入同盟國一方。從此,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實際上解體,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無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也開始反攻作戰。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關於1944年的方針》。此後,八路軍、新四軍對日偽軍相繼發起春季攻勢和秋季攻勢。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
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沖、龍陵,收復西南失地。成為了日本在中國戰敗的轉折點。
1944年6月20日-30日,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率官員訪華,並與蔣介石舉行會談。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兩軍會師於芒友。至3月,反攻勝利結束。
㈡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提出的是什麼戰略方針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提出的戰略方針是持久戰。
持久戰,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有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的持久戰。戰爭中正義的一方,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通常在戰略上採用持久戰的方針,通過長期的作戰,逐步削弱敵人,轉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戰役、戰斗的持久戰,通常是在特定的情況和需要下進行。歷來兵家一般多忌曠日持久的戰爭,主張速戰速決。但也有的主張以持久戰疲憊、消耗對方,爾後擊敗之。持久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反對國內外敵人斗爭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
持久戰(protracted warfare)在整個抗日過程中,最早提出持久戰的是毛澤東。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雖然如此,中國革命戰爭還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我們說,時局的特點,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國處在新的全國大革命的前夜,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特點。這是事實,這是一方面的事實。現在我們又說,帝國主義還是一個嚴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狀態是一個嚴重的缺點,要打倒敵人必須准備作持久戰,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又一個特點。」
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1938年的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所以,盡管描畫的東西不能盡合將來的事實,而將為事實所校正,但是為著堅定地有目的地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指導起 見,描畫輪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㈢ 抗日戰爭的戰略圖
建議去看《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裡面有圖,網上能下到電子版的, 作者是郭汝瑰. 本書由郭汝瑰、黃玉章任主編,田昭林、王文榮、張毓清、戚厚傑任副主編,蕭克題寫書名。參加編寫和編審的有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國共兩黨的將領,也有研究軍事史的專家,他們查閱了大量國家和地方檔案館的抗戰原始檔案,參考了日、美、英以及我國大陸、台灣出版的300多種圖書,經6年寫作、4次修改,得以完成。本書實事求是地反映正面戰場上的抗日歷史,既不為之「擦粉」,也不為之「抹黑」,還歷史以本來面目,讓全世界人民了解日本侵華,以及中國在正面戰場抗擊日寇的真實面貌;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審時度勢,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按事態的發展(同時也是按地域、地區),將正面戰場上開展的主要戰役、戰斗都作了介紹。每一重要戰斗,都交代背景、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與兵力部署、作戰經過,並對中國軍隊的得失加以評析。
這本書可算是至今為止第一本比較全面、客觀的敘述了整個抗日戰爭史(1931--1945)以前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總有這個或那個戰爭忽略不提,本書卻都很詳盡。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另一說法抗戰的時間應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㈣ 中國抗日戰爭最大規模的戰役是那一次
中國抗日戰爭最大規模的戰役是武漢會戰。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4)中國抗日戰爭戰略擴展閱讀:
武漢會戰的意義
武漢會戰的最大意義在於,迫使日軍停止戰略進攻,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攻佔武漢以前,日本妄圖通過強大軍事進攻,一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量。經過中國軍民15個月的奮力抵抗,日本兵力傷亡近45萬人,軍費支出近100億日元,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都已達到空前程度。
武漢會戰,不僅使日軍又遭到一次戰略性的失敗,而且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由於國軍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國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㈤ 中國戰場的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大會戰。這場會戰成為了抗日戰爭期間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戰役之一。武漢會戰後,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從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1938年1月至5月,侵華日軍向徐州發起進攻,遭到了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軍隊的頑強抵抗。徐州失守後,日軍准備從中原直取武漢。 武漢地處華中,從武漢出發,經長江水路東下可以直抵南京、上海,向西可以抵達重慶、成都,通過鐵路干線,可以直達北京、河南、湖南、廣東等地。可見,武漢是連通中國各大城市的重要樞紐。 此外,隨著南京的淪陷,國民政府及其大量人員、物資相繼向西南後方轉移,在這過程中,武漢又成為了重要的中轉站。同時,國民政府還將大部分機關和全國性的軍事指揮機構設置在武漢。 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自然成為侵華日軍的目標。1938年年初,日本參謀本部認為,「只要攻佔武漢、廣州,就能夠支配中國」。顯然,日軍希望通過迅速拿下武漢等重要城市,進而滅亡中國。由此,抗戰時期的22場會戰中規模最大的戰爭爆發了。 百萬精兵血戰武漢 武漢會戰還被稱為「東方的馬德里保衛戰」,它是抗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會戰。中國軍隊先後投入14個集團軍(50餘個軍)約110萬人。日軍則投入第2軍(4個師團)約17萬人,第11軍(5個師團、1個支隊)約20萬人,總兵力接近40萬人。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由於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而國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決定從武漢地區撤退,未與日軍進行決戰,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來源:武漢會戰:中國抗日戰爭戰略轉折點
㈥ 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內次戰役,中國容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㈦ 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的戰役有哪些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這一階段的戰役主要有: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台兒庄戰役。
平津會戰。1937年7月,中國第29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地區對日軍中國駐屯軍一部的防禦戰斗;隨後在平(今北京)津地區與日軍的作戰,則稱為平津作戰。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忻口會戰。這次會戰從1937年10月13日——11月 8日,歷時近一個月。會戰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和一二九師一部先後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和夜襲陽明堡戰斗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會戰。國軍奮勇血戰,由於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忻口、太原相繼失守。從此,華北屏障不復存在。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台兒庄戰役。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㈧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所採取的抗戰策略方針
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專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屬一戰線,促成全國抗戰之後,根據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針對國民黨不發動與武裝人民群眾,實行一條單純政府的與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多次提出關於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以及持久戰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㈨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方針
在抗日戰爭中提出的戰略方針是持久戰。
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是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反對國內外敵人斗爭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
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其文雖然如此,中國革命戰爭還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
時局的特點,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國處在新的全國大革命的前夜,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特點。這是事實,這是一方面的事實。現在我們又說,帝國主義還是一個嚴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狀態是一個嚴重的缺點,要打倒敵人必須准備作持久戰,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又一個特點。
(9)中國抗日戰爭戰略擴展閱讀
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有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的持久戰。戰爭中正義的一方,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通常在戰略上採用持久戰的方針,通過長期的作戰,逐步削弱敵人,轉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
戰役、戰斗的持久戰,通常是在特定的情況和需要下進行。歷來兵家一般多忌曠日持久的戰爭,主張速戰速決。但也有的主張以持久戰疲憊、消耗對方,爾後擊敗之。持久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反對國內外敵人斗爭中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
㈩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抗日游擊戰為什麼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抄牽制日本極大的兵力襲於華北,在戰略上配合華中華南的正規戰爭。
二、在華北長期堅持抗日戰爭,消耗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以便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
三、圍困日本侵入內地的軍隊而最後消滅之,部分地收復失地。
四、給華北人民以斗爭的出路,給漢奸以打擊,暴露投降者的可恥面貌和民族失敗主義者的錯誤,給某些可能的對日妥協企圖以極大的牽制。游擊戰爭將告訴全世界:華北人民為保衛華北的每一寸土地而血戰到底。
五、在游擊戰爭繼續擴大與勝利的過程中,將轉變到以正規戰爭為華北人民抗日的主要斗爭方式,最後驅逐日軍出華北。
(10)中國抗日戰爭戰略擴展閱讀:
游擊隊取得成功條件:
一、取得人民充分的有組織的幫助,隱蔽自己的行動,了解敵情,並從人民中取得給養與補充,否則游擊隊不獨不能勝利,而且不能存在。
二、在各方面都要有正確的政策,代表人民的利益與意志,取得人民充分的有組織的幫助;
三、有很好的政治紀律和軍事紀律,並實現官長與士兵的平等,保證各種政策的正確執行。
參考資料:人民網-抗日游擊戰爭中的若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