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民黨抗日戰爭時期和內戰時的衣服具體是什麼樣的
第一幅圖,清末新軍。
第二幅圖,軍閥混戰時期的士兵。
第三幅圖,國共內戰,投降的為版國軍士兵,其餘為共軍權。
第四幅圖,最右邊為東北軍(1931年),左一為長城抗戰時期的大刀隊隊員
中間為1937年淞滬會戰時期的國軍。
來源於英國魚鷹出版社的圖書。
國軍地方軍的軍服為藍色,與中央軍有區別,中央軍為土黃色制服。
㈡ 為什麼抗日時期國民黨軍隊軍服有黃色和藍色的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服的顏色差異,主要是因為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眾多,軍服的顏色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統一。這些派系在抗戰爆發前曾經多次大打出手,一直到了抗戰爆發的時候,才形式上的統一接受國民黨中央政府指揮。實際上晉綏軍還是聽閻錫山的,桂軍還是聽白崇禧和李宗仁的,蔣介石真正能夠控制的依然是中央軍,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也不願意費錢費力給其他軍隊換軍裝,其他軍閥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也不想讓自己的軍隊換軍裝。
在1942年的時候,國民黨中央軍曾經對軍裝的顏色進行了小幅度的改進,以便於和日本軍服區分開,在戰場上不至於看混。一直到了抗戰結束,國民黨內部軍隊整編改革之後,正規部隊的軍服才大部分完成了統一。軍裝的不同是由軍隊的傳統以及財力物力的限制導致的,同戰鬥力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只要是能夠在戰場上打鬼子,哪怕是穿的破破爛爛的部隊也是值得尊敬的部隊。
㈢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給我軍發了很多軍服
西安事變導致抄國共第二次合襲作,蔣介石被迫抗日。我陝甘寧紅軍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軍服統一由國民黨政府發給。這也是戰爭年代,我軍軍服比較統一的時期。八路軍軍服是土黃色,新四軍軍服是灰色,跟國民黨軍服相互區別的只有臂章。國民黨政府下發的軍裝不僅有單衣、棉衣,還有大衣,這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大衣。但是,國民黨反動派政府,明裡抗日,暗中反共,經常無故中斷各種被裝、給養的供應,給八路軍、新四軍造成困難。於是,我軍從領袖到士兵,人人動手,豐衣足食。各部隊想方設法生產或者采購,自己製作軍裝。由於全軍沒有統一部門協調,只能做到各軍區一致,基本上是中山裝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半」,不分大小號。於是大個的同志和小個的同志只能湊合一下,只有身材適中的,才能穿上比較合體的軍裝。全軍的軍服一個規格,一陣大小,這在全世界也沒聽說過。不過沒有一個人因服裝號碼不合適而埋怨。只要得到一套軍服,官兵們就特別喜悅,連從國統區來延安投奔共產黨的學生,第一次穿上那或者肥大,或者瘦小的軍服,也高興得無法人眠。
㈣ 抗日戰爭時我軍軍服是怎樣的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下發了大部分統一的軍服,這次發軍服的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
這是怎麼回事呢?
西安事變導致國共第二次合作,蔣介石被迫抗日。我陝甘寧紅軍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軍服統一由國民黨政府發給。這也是戰爭年代,我軍軍服比較統一的時期。八路軍軍服是土黃色,新四軍軍服是灰色,跟國民黨軍服相互區別的只有臂章。國民黨政府下發的軍裝不僅有單衣、棉衣,還有大衣,這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大衣。
但是,國民黨反動派政府,明裡抗日,暗中反共,經常無故中斷各種被裝、給養的供應,給八路軍、新四軍造成困難。於是,我軍從領袖到士兵,人人動手,豐衣足食。各部隊想方設法生產或者采購,自己製作軍裝。
由於全軍沒有統一部門協調,只能做到各軍區一致,基本上是中山裝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半」,不分大小號。於是大個的同志和小個的同志只能湊合一下,只有身材適中的,才能穿上比較合體的軍裝。全軍的軍服一個規格,一樣大小,這在全世界也沒聽說過。不過沒有一個人因服裝號碼不合適而埋怨。只要得到一套軍服,官兵們就特別喜悅,連從國統區來延安投奔共產黨的學生,第一次穿上那或者肥大,或者瘦小的軍服,也高興得無法入眠。
㈤ 抗戰時期,共產黨和國民黨軍裝有什麼區別嗎
有區別
抗戰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軍裝也統一改為國民革命回軍軍服。 服裝基本樣式答為中山裝,軍帽為德式軍帽(有所不同)。八路軍軍裝為灰色,新四軍為黃綠色,後期因部分八路軍轉入新四軍服裝也有灰色的。以上都是與國軍相同的。不同之處是八路軍與新四軍因沒有實行軍銜制,所以大多數沒有軍銜,少數將領有,如周恩來、葉挺等。臂章八路軍大多數為八路、18GA等,新四軍大多為新四軍、N4A等。至於帽徽,其實一直都有,剛改編時必須佩帶,後來由於國民黨堅持反G,部分部隊和人員不願佩戴,還有因為敵後物資缺乏軍服軍帽都有不正規的,小小的帽徽更是省略了。
㈥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隊軍服為啥是藍色和黃色的
01、實際上當時的國民黨只是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的軍隊而已。眾所周知,雖說當時的國民黨是統一了全國的軍隊,但也僅僅只是名義上統一了,實際上很多軍閥並不能很好的執行國民黨發布的一些命令。所以這樣一來,全國的國民黨軍服也就很難實現統一了,因為每個軍閥他們所用的布料都是不一樣的,而國民黨蔣介石也並沒有統一的為這些軍閥們發放所有的物資,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在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服的顏色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了。
當然了,不管怎麼說,這些士兵們都是屬於我們中國的士兵,在抗戰時期都是團結一致槍口一致對外。所以在抗戰時期這一點也是讓日本人沒有想到的,原先日本人認為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軍閥眾多,各自為政,所以認為此時的中國應該是最好對付的,但是讓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當遇到民族危機之時,中國人永遠都是團結一心。
㈦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服顏色
國民革命軍的標准服制
國民革命軍的軍服沿用了北伐時期黃埔軍校學生軍的軍服樣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裝為主,手持蘇制7.92毫米莫辛-納甘M1891式步槍,配大蓋帽、軍褲、皮帶和布綁腿,士兵足穿草鞋.軍官則配皮鞋。這種服裝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裝式樣的上衣成為軍裝的基本制式,而大蓋帽由於不易製作,且不便於實戰,後改為布制野戰帽。
在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中央軍的夏常服主要以黃綠色為標准色,是由蔣介石聘請的德國顧問們建議使用的。讀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從1931年前後到1942年,這種顏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國民政府中央軍主要採用的制服顏色,後來才換成土黃色的夏常服。除黃綠色軍服外,也有部分部隊在抗戰前後穿卡其色軍服(例如淞滬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中央軍的第87師和第88師)。
在原地方軍閥部隊所屬的非嫡系雜牌軍中,北方部隊大多數以灰棉布制服為主,即使嫡系部隊也有不少穿灰布棉軍裝的。此外據文獻記載,兩廣部隊(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余漢謀的粵軍)穿著土黃色軍服。龍雲的滇軍則是藍綠色軍裝,這可能是受到法軍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就是穿著這種軍裝。
冬裝方面,無論中央軍還是雜牌部隊,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為主。所謂的灰色,實際是略帶淺藍色的灰色。在國外出版的大多相關書籍中,經常被描述成深藍色。這種誤解有可能是源於大戰後期來華美軍的回憶。當時的滇軍即穿著藍色棉製服,甚至還有一個師(陸軍暫編第19師,師長龍繩武)接受了美軍裝備。
國民革命軍的上衣以中山裝為標准,但各個時期均有不同變化,如上衣的衣領、口袋式樣以及布料色澤等。直到1936年1月20日。國民黨頒布《陸軍服制條例》後,才將所有軍服統一:上衣為中山裝,衣領較寬,胸口袋無褶襞,袋蓋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緣是平齊的,位於第二顆鈕扣處,其它方面則和以前相同。
軍帽
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北伐時期的大蓋帽被一種圓筒形布制軍帽所取代,成為部隊的制式軍帽。該帽是德國軍事顧問以中北歐的「滑雪帽」為原型。依據中國人的頭型改進而成的。最大的特點是帶帽舌,帽子周圍有一層護布,平時折疊起來,用兩顆鈕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時可以放下,以保護臉部及後頸部。一般來說,國軍部隊軍帽樣式較為統一,唯一區別是正面固定護布的鈕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現過不同樣式.如兩顆鈕扣的、一顆鈕扣的,甚至還有沒鈕扣的,《陸軍眼制條例》頒布後即進行了統一。此外,大蓋帽在布帽出現後並末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級軍官仍在正式場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後,曾出現過一種硬頂的圓筒帽,正面有軍徽和一穎鈕扣,有的還帶有帽帶。根據歷史照片分析.戴這種軍帽的可能是炮兵、後勤等配有騾馬的部隊。據考證,此帽頗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影啊,因為其外形酷似當時德國納粹黨早期准軍事組織「沖鋒隊"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東北軍所戴的軍帽,模仿法國Kepi硬頂帽(如法國外籍軍團所佩戴的軍帽)。但這兩種說法前者的可能能性比較大。因為法國的軍帽上沒有紐扣。W*[.7S"(
兩廣部隊早期有自己的特色的軍帽—一種介於大蓋帽和圓筒帽之間的軍便帽,樣式很其奇特,在歸屬中央後才被陸續淘汰。
東北軍、西北軍及晉綏軍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採用防寒軍帽、即有護耳的毛皮軍帽。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東北軍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種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軍銜FH^[j]?%
北伐結束後,國民革命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如圖所示,軍銜大小以領章上橫線條數和立體三角星的數量表示。另外准尉軍銜在抗戰前及初期為十字紋邊,後期改為斜紋邊形式。參謀是一邊為官階,一邊為竹節(極富有中國特色),突擊隊/傘兵的軍銜則採用白虹貫日的圖形:紅日代表日寇,寓意我神勇的突擊隊員像利箭般刺入日寇心臟.給以致命打擊。軍官章則以黃邊進行修飾。其它兵種領章的底色則各不相同,步兵為紅色.騎兵為黃色.炮兵為藍色.工兵為白色.輜重兵為黑色.軍醫為綠色.憲兵為暗紅色.裝甲兵則是鉻金屬色的「克羅米」(chromium),而軍校生領章則為圓形。_Q-/tO.
除參謀外,防空炮兵也有獨號的兵種領章,通信兵配屬各單位.所以沒有單獨的兵種色。領章的大小規格和佩帶者所穿的制服衣領制式有關。如衣領窄長的,領章就較為細長;衣領較寬的,領章就採用標準的。一般來說,只有在正式場合,領章才佩帶在軍服上,在戰場及操練時都不佩帶。領章除部隊配發外還可以自行購置,背面印有製造廠或商家的的名稱。將官有銓敘廳辦理任命手續後,發給緊制(銅合金)領章,背面印
有編號,其他任何人不得自行佩戴。圖解國民革命軍官兵的臂章和胸章WhCQ>
BGT_UPTK-
胸章0>-+7tb
陸軍官兵的胸章(俗稱為「符號」,其實就是名牌)是用布印製的方形塊,通常由各師文書照規定列印自製,故略有不同。釘縫於胸前左上口袋蓋上。長約9厘米,寬約7厘米,周圍鑲有0.5厘米寬的色邊,並在中間蓋上單位官章。將官胸章為紅邊,校官為黃邊,尉官為藍邊,士兵為白邊,軍校學生則為黑邊。胸章左欄是官階三角星,多為黑色,數目與領章相同,垂直排列。士官在三角星後有一黑直線,貫穿三角星。與領章相同軍校學生因尚未授銜,所以此欄為空白。准尉領章無三角星,此欄也是空白。軍人的兵種、官階、姓名、職務、佩發年份,從胸章的顏色、內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遠遠的就能由某人胸章上的色邊判斷是否應該向其敬禮。因將級胸章紅邊名牌最少見,故部隊通常「見紅就立正」,成了無須判斷來者官階高低的條件反射動作。胸章背面都印有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時期所提出的「不怕死、不要錢、愛國家、愛百姓」口號。在機關和學校,有些部隊還在胸前佩戴琺琅微章,其圖案由單位自行設計,報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備案。wv7pj*u
臂章Ts+n1X
佩戴於左上臂,並標有師級單位符號的方形布,分為藍或黃底配上黑色文字,並印有阿拉伯數字的部隊番號。如88D(88師)等。有的部隊採用環臂布章,始自何時不詳,形式也大同小異。但是這些做法缺乏保密功能。抗戰開始後,便以部隊代號取代了實際番號。例如薛岳指揮的第四軍以「抗戰建國」作為代號,「抗」代表軍部及軍部直屬部隊,「戰」為第59師,建」為第90師,「國」為第102師。中央軍第14師則以「還我山河」為代號。另各戰區司令部直屬部隊官兵的臂章則是羅馬數字表示,如第六戰區是Ⅵ,第一戰區則是I,以此類推。MX4k>U]S
軍褲與綁腿^>a-Sy#y
國民革命軍的軍褲極其簡單,一般採用西褲的樣式,正面開口處用三顆鈕扣固定,有兩個口袋,臀部則有一個帶袋蓋的口袋。早期的軍褲曾經有類似馬褲的樣式,但又不像正規馬褲那樣上腿部分過於寬松,而在膝蓋腿處又過於收緊。Oukv@-@=g
國民革命軍士兵穿著軍褲時需在下褲管處打綁腿.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後來駐印軍,雖然全身上下都換裝了英美裝備,仍然堅持打綁腿。有人以為這是襲自日本。實則不然綁腿是源自歐洲陸軍留傳下來的一種習慣。一次大戰時美國參戰部隊也打綁腿(英文稱之為Puttees)。是用一條長布條由膝蓋至腳脖處緊密地纏繞。綁腿布一般與所穿的軍服同色,但在正式場合著裝時,則會打上呢料綁腿。根據外國人的說法,中國軍隊打綁腿很有特色,總是將綁腿纏繞高至膝蓋部位,而國外軍隊大多隻纏繞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部位。綁腿的打法十分講究,有經驗的老兵打出的綁腿既不會因打得太緊而影響血液循環,又不致因太松而鬆散開來。還有一種極為講究的打綁腿方法,就是使用兩副綁腿,一副先捆紮於小腿較細的部位.再用另一副將小腿整個包實,如此一來可達到整個小腿一樣粗細的狀態,比較美觀。有的人可能會問,以前的軍隊為何要使用如此麻煩的布綁腿?這是因為綁腿在野戰時可以使士兵提高機動性.褲腿不會被地表植物所鉤掛,而且在遠距離徒步行軍時可以避免大量血液在短期間內湧入腳部,造成腳部因充血產生不適。?p!mbj
軍鞋BJ/HuB
國民革命軍早期穿用的軍鞋非常混亂。正式場合以皮鞋為主,在一般作戰和訓練中,普遍穿著黑色布制軟膠鞋。除黑布膠鞋外,國民革命軍在抗戰期間還穿過黑布鞋和草鞋。在北方部隊中,如張學良帶進關內的東北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軍等部隊習賃穿俗稱「懶漢鞋」的黑布鞋,但需要憑一根布條將鞋子和腳掌捆緊,以防脫落。草鞋被視為「艱苦樸素」的象徵,因為它往往是就地取材,由官兵自己動手編制,雖不美觀.卻相當實用。國民革命軍穿草鞋的情況在抗戰初期並不普遍,後期因物資緊缺,才開始編草鞋。國民革命軍的軍官平時穿皮鞋,戰時或受閱時則配有皮靴,但大多都是憑個人喜好穿著,並無明文限定。V|<^w-O
軍用武裝帶}%y6^
國民革命軍的官兵均在腰間系有皮帶。士兵系窄皮帶,軍官系寬面雙孔式皮帶,並搭配德式斜背武裝帶。德式武裝帶最初是用來佩掛軍官的佩刀,雖然後被手槍所取代,武裝帶卻因可以展示軍人威嚴而被保留了下來,並成為軍官的必然配件和識別標志,但也成為戰場上敵人狙擊手的絕佳目標(1939年波蘭戰役之後,德軍明令禁止軍官佩帶武裝帶)。因此,在抗戰開始不久,國民政府軍政部也明文規定禁止軍官扎系武裝帶上戰場。
㈧ 抗日戰爭時我軍軍服是什麼樣的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下發了大部分統一的軍服,這次發軍服的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
這是怎麼回事呢?
西安事變導致國共第二次合作,蔣介石被迫抗日。我陝甘寧紅軍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軍服統一由國民黨政府發給。這也是戰爭年代,我軍軍服比較統一的時期。八路軍軍服是土黃色,新四軍軍服是灰色,跟國民黨軍服相互區別的只有臂章。國民黨政府下發的軍裝不僅有單衣、棉衣,還有大衣,這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大衣。但是,國民黨反動派政府,明裡抗日,暗中反共,經常無故中斷各種被裝、給養的供應,給八路軍、新四軍造成困難。於是,我軍從領袖到士兵,人人動手,豐衣足食。各部隊想方設法生產或者采購,自己製作軍裝。由於全軍沒有統一部門協調,只能做到各軍區一致,基本上是中山裝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半」,不分大小號。於是大個的同志和小個的同志只能湊合一下,只有身材適中的,才能穿上比較合體的軍裝。全軍的軍服一個規格,一陣大小,這在全世界也沒聽說過。不過沒有一個人因服裝號碼不合適而埋怨。只要得到一套軍服,官兵們就特別喜悅,連從國統區來延安投奔共產黨的學生,第一次穿上那或者肥大,或者瘦小的軍服,也高興得無法人眠。
㈨ 為什麼抗日戰爭時的軍服是由國民黨政府統一下發的呢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下發了大部分統一的軍服,這次發軍服的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的國專民黨政府。
西安屬事變導致國共第二次合作,蔣介石被迫抗日。我陝甘寧紅軍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軍服統一由國民黨政府發給。這也是戰爭年代,我軍軍服比較統一的時期。八路軍軍服是土黃色,新四軍軍服是灰色,跟國民黨軍服相互區別的只有臂章。國民黨政府下發的軍裝不僅有單衣、棉衣,還有大衣,這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有了大衣。
但是,國民黨反動派政府,明裡抗日,暗中反共,經常無故中斷各種被裝、給養的供應,給八路軍、新四軍造成困難。於是,我軍從領袖到士兵,人人動手,豐衣足食。各部隊想方設法生產或者采購,自己製作軍裝。
由於全軍沒有統一部門協調,只能做到各軍區一致,基本上是中山裝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半」,不分大小號。於是大個的同志和小個的同志只能湊合一下,只有身材適中的,才能穿上比較合體的軍裝。全軍的軍服一個規格,一樣大小。
㈩ 為什麼抗日時國民黨的軍服有的是藍色,有的是黃色
不同時期國民黨軍服顏色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黃色(或者說是軍綠色)表示國民黨中央軍。灰色(八路軍軍裝顏色)的表示西北軍,藍色的表示晉綏軍。抗戰後期,軍隊整編了,軍裝變成了西裝式的美式軍裝,此時的軍裝都是軍綠色了。
中國現代軍裝起源於黃埔軍校,樣式演化自蘇俄「弗倫奇式」軍服,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中山裝式軍服,早期有灰黃兩種顏色,但是由於黃色軍裝造價高,所以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陸軍軍常服暨軍禮服暫行條例》中規定陸軍軍常服均採用深灰色中山裝式制服,同時增加了軍銜標志——領章。
1931年之後到抗戰爆發之前,中央軍更改了軍服作式,以「黃綠色」軍服取代以前的「灰藍色」軍服,但由於軍隊數量眾多,一時之間自然改不過來,所以這時期有黃綠色也有黃綠色,這也就是軍服顏色不同的原因之一。
從南昌起義建軍開始,中國工農紅軍著國民革命軍的服裝,加系紅領巾以示區別。1928年,紅軍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所軍服廠,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官兵的服裝均為配有紅領章的灰色中山裝,帽子為綴紅布五角星帽徽的八角帽。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和新編第四軍,服裝基本與國軍相同,八路軍軍服多為土黃色,左臂佩戴「八路軍」臂章,新四軍軍服多為灰色,左臂佩戴「新四軍」臂章。
1947年3月,中共的軍隊統一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路軍」、「新四軍」臂章隨即被取消了,各部隊分別佩戴標有番號的臂章或者是胸章。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由單一的軍種發展成為陸海空三大軍種。1950年5月日解放軍換發了歷史上第一套全軍統一制式,統一標準的軍服,即50式軍服。
(10)抗日戰爭時國民黨軍裝擴展閱讀:
那麼作為國府嫡系的中央軍是從何時開始換裝黃色系軍服的呢?(僅針對夏常服,因為無論地方軍還是中央軍冬季皆以灰色棉服為主,例如德械第88師在南京保衛戰時所穿軍服便是灰色系)。
在制服顏色方面,作為彼時中德貿易的一部分,國民政府從德國進口了一批黃色呢料,但該批料子作出的軍服只配發給教導總隊。
之後為了與地方上的雜牌軍有所區別,中央軍各部均換裝黃綠色夏常服,只是這些軍服從布料到上色,便完全是國產的了。
這種黃綠色軍服中央軍一直使用到1942年,因為顏色與日軍軍服過於相近不好辨認,所以42年後便逐漸換裝較深的土黃色軍服。現在部分抗日劇一涉及到中央軍就從頭到尾用卡其色軍裝,這著實有點不倫不類。
總的來說,從1930年代開始,中央軍的服裝還是能稱得上統一且正規的,而地方雜牌軍的服裝則較為雜亂而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