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中日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
抗日戰爭可以說是是一場典型跨越時代的遭遇戰,其主要的關鍵,不僅在於雙方武器內裝備上的巨大差異,更容在於總體國力,舉凡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上的差別。當時的日本,已是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國,無論是社會組織與國民觀念,都已能適應現代化的總體作戰。但是當時的中國,卻仍在落後與農業化生產的社會結構之下,因此難以發揮總體作戰的能力。同時日本對外的作戰力量是團結一致的,中國則有著國、共對立以及各地山頭的分裂問題。
2. 抗戰中中日兩國國力對比
怎麼比,不管什麼方面都比不過日本,除了人口,當時的日本在經過了明治維新後,不管軍事,政治經濟還是人口的教育 意思都不是當時的能比的。日本所謂的3月滅亡中國也不是說著玩的,因為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的思想都是麻木的,當時日本低估了中國人反抗侵略的決心,所以才失敗了。
軍事上面,不說訓練反面,就說意識上,日本就比國人強,縱觀幾次大戰,基本上都是那人口在添的(現在GCD所謂的消極抗戰,只不過是吃飽了撐著的,你把當時的新si軍,ba路軍拿上去試試),而日本曾經一個師團把老蔣十幾個師團包了餃子(其中就有國民黨的一些名將)。
政治上老蔣還想反共,國內這個派那個派多的是,桂系,川系,中央系,東北系,多得是。還有共產黨。怎麼打。
經濟上,即使抗不過美國人,打打東亞還是沒問題的。
思想上面,你從日本二戰投降,多少軍人剖腹就知道了,而國內確實漢奸橫行。日本在被美國投下原子彈的時候,如果不是天皇投降,那麼日本人還是想和美國人來個玉石俱焚的(感覺日本人這點有點牽強,畢竟老百姓不會都和你去死,雖然武士道橫行,但是也非常可貴了)。
說了這么多,其實只有一個道理,不如就是不如,只有發展才能超越,自我陶醉沒用的,子彈不認識你。還有說一下,落後就要挨打,忘戰必亡。
3. 抗日戰爭爆發時中日國力之比較的選題原因
在全面抗戰的爆發前夕,中日雙方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的對比,日本方面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日本政府為了擺脫經濟危機並發展經濟,進而實現其由來已久的「大陸政策」,一方面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的東北;另外一方面大力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國家用於發展軍事工業的支出高達70億日元,各財閥資本也迅速向軍事工業方面轉化。日本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管制,使整個經濟為戰爭服務。由於經濟軍事化和對中國東北資源的掠奪,日本比較早地渡過了經濟危機。1931年至1937年,日本工業增長的平均速度達9.9%,是資本主義大國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1937年,日本產鋼580萬噸、生鐵239萬噸、石油169萬噸、水泥611萬噸,發電量303萬千瓦,工業總產值已經接近60億美元,占國民經濟的80%,已經成為工業強國。但日本也有其弱點,因為他的國土所限,某些資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戰略物資非常缺乏,比如棉花、橡膠、羊毛以及鉛、鋅等軍工產業所必需的有色金屬原料,還有石油和煤等燃料,必須依賴進口。日本軍事工業最需要的鐵礦,日本自身僅年產45萬噸,加上朝鮮的60萬噸,也只滿足所需的1/6,每年還要從中國、東南亞等處進口數百萬噸。
日本為了適應侵略戰爭的需要,大量增加了軍事工業投資。1937年軍事工業的投資達22.3億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當年工業投資總額的61.7%。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達到了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餘輛的水平,造船能力為40餘萬噸,造艦能力為5萬噸。至於步兵輕武器及小口徑火炮等的年生產量,完全可以滿足進行大規模戰爭時的年需要量。
「七七」事變前夕,日本陸軍有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包括坦克、裝甲車)、16個飛行聯隊(54個飛行中隊)以及守備隊(相當於步兵旅團)等,共38萬人左右。日軍陸軍的編制充實,特種兵數量大,裝備較中國軍隊精良,而且士兵訓練有素,受武士道精神灌輸,極其頑強。
日本海軍當時共有現役艦艇285艘,總排水量115.3萬噸,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此外還有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2艘正在製造,日本海軍實力僅次於英、美,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當時沒有獨立的空軍,航空兵分別屬於陸軍和海軍。陸軍共有54個作戰飛行中隊,其中戰斗機中隊22個,輕轟炸機中隊6個,重轟炸機中隊8個,偵察機中隊15個,轟炸、偵察混合中隊3個。陸軍航空兵團共有作戰飛機約960架。日本海軍陸基和艦載作戰飛機共計640架。
日本實行的徵兵制度,凡年滿17歲至40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役。除陸軍現役兵38萬人以外,尚有預備役兵73.8萬人,後備役兵87.9萬人、第一補充兵157.9萬人、第二補充兵90.5萬人,共計448萬多人。此外還有第一、第二國民兵役。日本海軍的動員情況大致與陸軍相同,只是服役年限與陸軍不同。日本如果全部動員,陸、海軍共可達1000萬人。
4.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日本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
1、一國的軍事實力強弱,歸根到底由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來決定。
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數據對比: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2、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
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佈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此外,又有戰列艦2艘、航母2艘、輕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水上機母艦3艘、水雷艦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萬噸以上。換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戰列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海軍。
在兵員的訓練上,中日同樣存在著重大差距。
抗戰前,中國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國訓練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學校的合格預備兵,僅17490人。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補軍官僅880人。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抗戰時當過國軍排長,他發現基層軍官連花名冊都點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戰術,打仗全憑血氣之勇。進攻時以密集隊形蜂擁蟻附,失利時又鳥奔獸散。
以單兵射擊訓練論,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七斤半大米,或35個雞蛋。所以平時訓練多數是打空槍,就算物質條件最好的中央軍,也不過每兵配發15發子彈作實彈射擊,開戰後每兵配發20發子彈上戰場。
而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結果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
至於雙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說了。「七七事變」前,中國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僅800多門,重炮只有可憐的48門,雖全部從德國進口,但總數連日軍同類火炮的零頭都不到。
5. 甲午中日戰爭時中日實力對比是差不多還是差距很大詳細一點
其實當時中日實力差不多的,在國力上甚至中國更強。但是由於中國當局的腐敗無能、怯敵自敗,而日本有蓄謀已久,最終導致了中日戰爭的失敗,恨矣!!!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沖突中(甲午中日戰爭之前),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准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共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共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72000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與之相反,慈禧太後一再消減海軍軍費,為了自己的生日甚至挪用海軍買艦船的軍費!而官員貪污腐敗,挪用公款,甚至為海軍造的炮彈中填充沙子!
所以說,中日甲午戰爭之敗,中國不是敗在實力上而是敗在腐敗的清政府手裡。當時日本已經傾全國之力來進行這場戰爭,已經堅持不了多久了,而且中日實力相差並不遠,但是由於政府腐敗,某些軍官畏敵如虎,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實力,種種因素結合致使中國最終被嚇倒!!可悲啊。
既然你問了,那麼就記住這些人吧。他們有的是應該名垂青史的,有的是應該遺臭萬年的!!!
英雄: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陳策、馬金敘、聶士成、徐邦道、
敗類:慈禧、葉志超、吳敬榮、趙懷業、黃仕林、衛汝成、龔照玙、牛昶昞
上面那些英雄或者頑強抵抗或者壯烈殉國,而那些敗類或者為一己之力玩弄國柄,或者臨陣怯敵,望風而逃,或者投降苟活。可能所述不全,但請牢牢記住,記住英雄的名字和敗類的嘴臉。
6. 抗日戰爭前中日雙方差距究竟多大
中國抗日來戰爭時任國軍參謀總長之自何應欽在《開戰之前敵我兵力比較》中,對比「七七事變」中日軍力,開戰之初,日本兵員總數為448.1萬人,其中現役兵、後備役兵、預備役兵為戰斗兵,數量199.7萬人,補充兵人數248.2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210萬)。陸軍常備師團17個,海軍艦艇190萬噸位,空軍飛機2,700多架。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之初,國軍陸軍現役兵170多萬,補充兵約50萬;海軍艦艇11萬噸位,不足日本十分之一;空軍僅有戰機305架,各式飛機加起來共600架;75毫米以上之火炮只有800多門,其中重炮只有48門。中國國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1937年,中國飛機、大口徑火炮、坦克、汽車年產量為零;而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設備能力為年產3萬輛)。
7. 求二戰期間中日軍事力量對比 要詳細的
感覺小日本的武器太好了 首先 三八大蓋 也就是38步槍 使用的是6.5的子彈 穿透力強悍 當時的漢陽造和中正式都不如三八大蓋打得准 也沒有三八大蓋打得遠 飛機就不用說了 零式飛天空
坦克方面日本的不如國民黨的德國貨 但是國民黨的數量有限啊
正面阻擊沒有把握能和日軍對抗 直到美國給予國民黨裝備了才有能力面對面的對峙 太平洋戰爭是轉折點 日本的軍隊消耗在太平洋而沒得到補充
中華方面蘇聯對日宣戰 關東軍迫在眉睫
人數上日本開始有很大的優勢 太平洋消耗的士兵不亞於華中戰場
雖然後面的自殺式的對美國艦隊攻擊 對美國的代價很大 但為時已晚 開始就使用自殺式的攻擊的話或許改變了太平洋戰場 華中戰場敗局已定 只能玉碎拼搏太平洋戰場
樓下的 小口徑子彈的穿透力好你不會不知道把 M4的子彈才5.6 還不一樣優秀 AK的殺傷力大我承認 但精準度和後坐力不必上上里大好嗎 同樣是突擊步槍
零式的防禦是不好 但是機動性好啊 那架飛機給他幾槍不出問題的 現在的戰斗機被航炮打中一樣掉下來 太平洋戰爭開始那架零式是被空戰擊落的 就算有也是少數
8.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如何
日本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國軍方面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
早在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就開始擴充軍備、整編部隊。據統計,歸中央管轄的兵工廠,庫存有1000萬發子彈、正在製造的有2000萬發子彈、向國外訂購的有3000萬發,合計6000萬發子彈,可供10個4團制的師一個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隊自身所存的彈葯僅夠一個半月。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兵工署統計,僅有子彈5億發、長江北岸各地庫存山野炮彈卜福式山炮彈12萬枚、克式野戰炮炮彈10萬枚,合計21萬枚,僅夠20個師三個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國民政府雖然采購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匱乏。比如號稱精銳的德械師,並沒有清一色的德械裝備。
抗戰全面爆發前,裝備少量德式武器的20個調整師,比如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全師步槍採用中正式步槍,機槍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馬克沁重機槍(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團、營級採用的迫擊炮則是仿造法國布朗德的81毫米迫擊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其中有極個別團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師直屬炮兵第87師、第88師採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個營12門,第36師採用38式野戰炮和六年式山炮。戰車防禦炮只有第87師、第88師各分到1個連6門,第36師則沒有。
有部分德械的野戰部隊只有教導總隊,該部隊第1、3、5團每個團有一個平射炮連(47毫米平射炮4/6門),一個步兵炮連(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門),並有4門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屬炮兵營是德國克虜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廠製造生產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計12門。
但這種裝備與日軍相較還是差距巨大,炮彈遠遠不如日軍充足,同時極度缺乏重炮。據保存在台灣的一份軍械司的火炮統計表記載,當時中央直屬炮兵旅、團共有如下火炮:
其中克式山炮型號十分陳舊,最遠射程只有4300米,遠不如日軍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戰炮是戰前從日本軍火商處購買而來,但此時的日軍常設師團、3個單位制師團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戰炮,射程遠遠大於38式。
實力雄厚的日軍
相比之下,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野戰炮兵聯隊,其中常設師團炮兵聯隊是36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特設師團是36門毫米野戰炮/山炮,3單位師團是24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其中由中國駐屯軍改編的第27師團,山炮兵第27聯隊第2大隊管轄新式6/8門96式150毫米榴彈炮,並參加過華北作戰、武漢會戰等戰役。
而日軍在華的軍直屬炮兵(不含關東軍)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戰重炮兵聯隊就有11個、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個、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2個。
中國軍隊算上炮兵第8團、第17團和其餘地方部隊的150毫米榴彈炮,加上炮兵第10團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共計69門,數量上遠遠不如日軍。而在炮彈數量方面,日軍更是遠遠多於中國軍隊。
打個比方,中國炮兵第10團每門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彈,打完就沒有了,需要進口補充。而日軍第10軍登陸杭州作戰時,直屬的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48門150毫米榴彈炮就有2萬枚炮彈。雖然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射程遠,但火炮少,炮彈更少。加上日軍還有射程15公里的105毫米加農炮和射程18公里的150毫米加農炮,又有絕對的制空權。
同時國軍重炮少,十分寶貴,對日軍炮擊基本屬於打游擊,無法有效壓制日軍火力,就是把炮團拆開來,每個集團軍、軍都臨時配屬一個連或一個排對日軍進行炮擊,而且每進攻一輪就要換一個炮兵陣地,防止日軍炮兵反擊和航空兵轟炸。
而日軍重炮種類多、數量多,而且炮彈充足,在觀測器材、水平上都高於中國軍隊,更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日軍每次重點進攻一個地方,都會加強炮兵力量,例如淞滬會戰大場鎮戰役、台兒庄戰役、南昌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桂林保衛戰等。
1938年,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幾批軍火援助(包括160門76.2毫米野戰炮、80門115毫米榴彈炮),但隨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作戰消耗,這批軍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驚人,炮彈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對抗上,中國軍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很多軍、師已經沒有山炮或者野戰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擊炮。而有山炮的軍、師數量也不多,炮彈更是極度缺乏。
例如南昌會戰,日軍為了突破中國軍隊在修水沿線的第19集團軍,特意加強了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的炮兵力量。
算上第101師團、第106師團自身的野戰炮兵聯隊,日軍進攻修水沿線的共有194門/198門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並裝備了整整10個基數的炮彈(山野炮每門火炮1個基數300枚、榴彈炮100枚、加農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團軍共計13個步兵師10萬多人,共有迫擊炮227門、平射炮13門、75毫米山野炮21門。由此可見,日軍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194門,而國軍只有21門,並且沒有105毫米重炮,這足以反映中國軍隊與日軍火力上的絕對差距。
到了1940年,中國軍隊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越來越少,同時炮彈的存量已經見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會戰、1943年的鄂西會戰。
按照中國台灣史政編譯局編著的《抗日戰史》(101卷)的記載,在這兩場會戰中,中國軍隊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彈消耗加起來才1000來枚。這與日軍每個師團兩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徑山野榴炮彈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會戰,按理說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已經收復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應該有大批美式裝備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更何況參加湘西會戰的幾個軍更是蔣介石嫡系軍中的嫡系。
但由於之前美式山野榴炮運到國內的比較少,而且絕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隊里,因此湘西會戰的第4方面軍只有為數不多的美械武器。
整個第4方面軍只有第73軍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彈數量相較之前的會戰,確實有所上升。而號稱抗戰鐵軍的第74軍僅消耗了蘇76.2毫米山炮彈,數量上1個月僅僅打了1471枚,和日軍比確實少之又少,但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已經很多了。另兩支嫡系部隊第18軍、第100軍幾乎沒有山野榴炮,可見到了1945年時,中國軍隊火力上仍處於劣勢。
從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這幾個時間段來看,國軍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駐印軍反攻緬北外,其餘戰場上的軍隊從沒有超越日軍,一直屬於絕對劣勢。尤其到了1945年,第18軍、第74軍這樣的國軍王牌部隊,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參考http://cul.sohu.com/20150815/n418934037.shtml
9.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為何中國可以打贏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專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屬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 國民黨有大批能征慣戰的將軍,在前線的正面戰場浴血殺敵,比如萬古山大捷,上高會戰,長沙會戰,台兒庄戰役。著名的有薛岳,孫立人,杜聿明,張靈甫,李宗仁,張自忠等等當然少不了敵後戰場中共的支持,百團大戰經典戰例。著名將領有朱德,左權,彭德懷,粟裕等。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10. 抗戰爆發時,中日軍力對比怎樣
這么說吧,10個拿沖鋒槍的日本人
沖進1000個拿磚頭的中國人裡面去了!就是這個道理!再牛逼的沖鋒槍也要換子彈,當換子彈的時候
這強大的10個日本鬼子被飛來的1000快磚頭砸死了,我大中華是無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