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有什麼意義
一、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 扭轉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屢敗局面,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衰敗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 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抗日戰爭是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 2、抗日戰爭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的全民族抗戰。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的抗戰起決定性的作用。 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作戰和愛國華僑的支持 三、抗日戰爭勝利給我們啟示 1、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 3、和平發展始終是硬道理 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 四、牢記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我們應吸取哪些教訓? 1、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大大地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2、我們要堅定不移的走和平發展道路。 五、抗日戰爭勝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麼?這一財富對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何重要意義? 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這種偉大民族精神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② 近代中國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具有什麼意義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夢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
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
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③ 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和意義
近代中國社會制度的腐敗是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清王朝統治者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統治階級封閉自守,妄自尊大,驕奢淫逸,盲目進攻。
另一方面又使統治者和清軍指揮人員在戰爭面前完全沒有應變的能力和心態,不適應於近代戰爭,不少將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有的甚至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人民群眾動員起來會危及自身統治,所以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清朝統治集團在對外戰爭中妥協退讓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經使他失去在中國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
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的意義:在中國近代,要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必須改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3)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意義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
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
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④ 近代中國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有什麼意義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夢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
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
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⑤ 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戰爭的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正是在***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國的基礎。
⑥ 近代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有何意義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意義:
1、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2、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3、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在反侵略斗爭中,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的愛國精神,鑄成了中華民魂。
(6)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
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⑦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對中國實行了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屠殺中國人民,侵佔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勒索賠款,搶奪財富,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製造輿論企圖侵略中國。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
早在 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三元里的的暴行就引起了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這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敢於斗爭的偉大英雄氣概。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近代中國政治黑暗,經濟凋敝,社會殘破,民不聊生,國家瀕臨滅亡的邊緣。巨大的屈辱和災難,給中華民族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在強烈的愛國精神的鼓舞下,中國人民開始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艱難而執著的探索。
鴉片戰爭中,禁煙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則徐等被革職查辦,而主張對敵妥協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清政府急於妥協不惜割地、賠款。此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和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
正是包括義和團在內的中華民族為反抗侵略所進行的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戰斗,才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和滅亡中國的陰謀。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甲午戰爭中,雖然中國人民英勇斗爭,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他們消極避戰,積極求和,導致中國最後以失敗告終。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以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守舊派雖然想利用義和團的力量與列強討價還價及排除異己,實際上卻一直在背後牽制,破壞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官兵與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他們卻逃跑了,清政府的無能與中國人民的頑強斗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迅速瓜分中國的迷夢,在當時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肩負起了抗擊外來侵略的任務。他們奮不顧身,對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斗爭,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也為後來的反侵略斗爭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組織人翻譯西方書刊,並編成《四洲志》一書。魏源又在此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風。嚴復在其《救亡決論》中喊出了「救亡」口號,在其《天演論》中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中國如果不自強就有可能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權利。
這些都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奮起直追。
在一次次的反侵略斗爭中,中國人民意識到了想要改變中國目前的現狀,首先就要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其次,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最後,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思想和技術,發展自己。
正是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奮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民族解放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