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西方侵華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方式及表現①軍事侵略:包括六次大規模的內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容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19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美日侵略台灣、俄英侵入新疆,俄國侵佔伊犁、英軍入侵西藏)。②政治侵略:包括《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的規定,《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1861年總理衙門的設立(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19世紀末瓜分中國,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扶植軍閥和尋找代理人(慈禧太後袁世凱段祺瑞蔣介石),20世紀初對中國的侵略(俄國支持外蒙獨立、英國企圖分裂西藏,製造「麥克馬洪線」、日本出兵山東、提出「二十一條」)等。③經濟侵略:英國向中國進行鴉片走私(使中國對外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開埠通商,甲午戰後的侵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④鎮壓革命: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破壞辛亥革命。
② 中國近代史西方侵略中國的主要戰爭及中國人民抗爭的主要史實
第一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 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 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 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1840年6月—9月) 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1841年1月—5月) 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1841年8月—1842年3月) 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1842年5月—8月) 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
第二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前期)(1851年1月—1856年8月) 第一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 第二節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1851年1月—1852年6月) 第三節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1852年6月—1853年3月) 第四節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 第五節北伐(1853年5月—1855年5月) 第六節西征(1853年5月—1856年4月) 第七節一破江北江南大營(1856年2月—6月)
第三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第一節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 第二節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 第三節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1856年10月—1857年1月) 第四節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1857年12月—1858年1月) 第五節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1858年4月—6月) 第六節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1859年6月) 第七節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1860年4月—11月) 第八節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
第四章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後期)(1856年9月—1866年2月) 第一節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 第二節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1857年5月—1863年6月) 第三節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1858年8月—11月) 第四節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1860年2月—8月) 第五節安慶會戰(1860年9月—1861年9月) 第六節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1861年7月—1862年6月) 第七節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1862年5月—1866年2月) 第八節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 第五章捻軍起義戰爭(1852年11月—1868年8月) 第一節捻軍的興起(1852年11月—1855年8月) 第二節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1855年9月—1857年2月) 第三節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斗(1857年3月—1864年11月) 第四節與太平軍余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1864年12月—1868年8月) 第五節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
第六章
天地會起義戰爭 第一節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1853年9月—1855年2月) 第二節大成國起義戰爭(1854年6月—1864年5月)
第七章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戰爭 第一節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1854年3月—1872年11月) 第二節雲南回民起義戰爭(1856年6月—1873年5月) 第三節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1859年7月—1865年6月) 第四節陝甘回民起義戰爭(1862年5月—1873年11月) 第五節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
第八章
收復新疆的戰爭(1876年7月—1878年1月) 第一節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 第二節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准備 第三節北疆的收復(1876年7月—11月) 第四節南疆的收復(1877年4月—1878年1月) 第五節伊犁的索還 第六節戰爭勝利的原因
第九章
中法戰爭(1883年12月—1885年4月) 第一節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 第二節山西、北寧之戰(1883年12月—1884年3月) 第三節戰爭的擴大 第四節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 第五節東南沿海防禦作戰(1884年9月—1885年8月) 第六節北圻陸路反攻作戰(1884年10月—1885年4月) 第七節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
第十章
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10月) 第一節戰前形勢 第二節日本侵華的軍事准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 第三節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 第四節平壤之戰(1894年9月) 第五節黃海海戰(1894年9月17日) 第六節遼東半島之戰(1894年10月—11月) 第七節山東半島之戰(1895年1月—2月) 第八節遼東清軍的潰敗(1894年11月—1895年3月) 第九節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 第十節《馬關條約》的簽訂 第十一節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1895年5月—10月) 第十二節中國戰敗的原因
第十一章
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戰爭(1900年6月—1901年9月) 第一節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第二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第三節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 第四節大沽、天津之戰(1900年6月—7月) 第五節北京之戰(1900年8月) 第六節《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9月) 第七節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 第十二章抗擊沙俄入侵東北的戰爭(1900年7月—11月) 第一節沙俄入侵東北的准備及部署 第二節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 第三節戰爭經過(參見附圖二十二) 第四節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斗爭 第五節清軍失敗的原因
第十三章
抗擊英軍入侵西藏的戰爭(1903年12月—1904年9月) 第一節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 第二節英國的戰爭准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 第三節曲眉仙角、古魯之戰(1903年12月—1904年3月) 第四節江孜之戰(1904年4月—7月) 第五節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1904年8月—9月) 第六節戰爭失敗的原因
第十四章
辛亥革命戰爭(1911年10月—1912年4月) 第一節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 第二節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潮(1911年10月—12月) 第三節漢口、漢陽保衛戰(1911年10月—11月) 第四節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911年11月—1912年4月) 第五節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
第十五章
討袁戰爭(1913年7月—9月) 第一節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 第二節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 第三節江西討袁作戰(1913年7月—8月) 第四節江蘇討袁作戰(1913年7月—9月) 第五節各省討袁相繼失敗 第六節討袁戰爭的教訓
第十六章
白朗起義戰爭(1911年10月—1914年8月) 第一節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 第二節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1913年5月—11月) 第三節轉戰京漢路兩側,打破敵軍兩次「圍剿」(1913年12月—1914年3月) 第四節西進陝甘,由勝轉敗(1914年8月—5月) 第五節回師豫西,最後失敗(1914年5月—8月) 第六節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
第十七章
護國戰爭(1915年12月——1916年7月) 第一節袁世凱復辟帝制 第二節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准備 第三節四川戰役(1915年12月—1916年3月) 第四節湘西之戰(參見附圖三十)(1916年2月—4月) 第五節滇桂邊之戰(1916年2月—3月) 第六節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 第七節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
第十八章
護法戰爭(1917年7月—1918年11月) 第一節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 第二節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 第三節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1917年9月—1918年1月) 第四節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1918年2月—5月) 第五節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1917年7月—1918年3月) 第六節粵、閩、贛地區的作戰(1917年10月—1918年11月) 第七節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 第八節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十九章
反對沙俄侵略蒙古的戰爭(1911年8月—1915年11月) 第一節沙俄策動外蒙「獨立」 第二節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1912年1月—11月) 第三節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1912年12月—1913年12月) 第四節《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 第五節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 第二十章反對英國分割西藏的戰爭(1912年3月—1918年10月) 第一節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 第二節川滇兩省出兵平亂 第三節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 第四節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 第五節戰爭的經驗教訓
③ 近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主要方式,條約和實質
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方式及表現
①軍事侵略:包括六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鴉片回戰爭、答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19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美日侵略台灣、俄英侵入新疆,俄國侵佔伊犁、英軍入侵西藏)。
②政治侵略:包括《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的規定,《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1861年總理衙門的設立(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19世紀末瓜分中國,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扶植軍閥和尋找代理人(慈禧太後→袁世凱→段祺瑞→蔣介石),20世紀初對中國的侵略(俄國支持外蒙獨立、英國企圖分裂西藏,製造「麥克馬洪線」、日本出兵山東、提出「二十一條」)等。
③經濟侵略:英國向中國進行鴉片走私(使中國對外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開埠通商,甲午戰後的侵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
④鎮壓革命: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破壞辛亥革命。
④ 近代西方發動侵華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第一,19世紀上半葉,西方主要強國相繼開始工業革命,由於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大發展,西方資產階級急需開拓海外市場銷售本國的剩餘工業產品並從海外市場取得工業原料.
第二,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和動力革命後蒸汽動力在航海上的應用,西方殖民者的足跡已經遍步世界各大洲,中國許多周邊國家,如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已經相繼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西方資本主義殖民勢力已經在整個亞洲蔓延開來,資本主義列強的觸角即將伸向長期封閉的中國,無論中國自己是否願意,在這樣的世界大勢面前,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接觸已經是不可避免。
第二,由於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需要,西方國家政府積極尋求與中國進行國際貿易,但中國在當時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缺乏與海外進行貿易的內在經濟動力,同時由於中國在文化、外交上的保守與自大,清政府不肯與西方進行全方位的貿易,實行閉關鎖國的外交與貿易政策。
第三,西方國家通過正當的途徑無法實現拓展海外市場的目的,就將這種需求訴諸於武力,想要通過武力手段打開中國的大門;
第四,此時的中國社會小農經濟體制和封建專制制度都已經達到了頂峰,整個中國社會的科技、文化、制度的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長期停滯不前,與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或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在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和近代化的軍事制度面前,清朝軍隊根本不堪一擊,中國從此成為西方國家侵略、掠奪的對象,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⑤ 近代西方發動侵華戰爭的背景是什麼(分19世紀中,末兩個階段分析)
第一階段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徵是:以商品輸出取代直接搶掠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結、發動戰爭打開中國國門為主要手段。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和低關稅,僱用大批買辦,在中國建立起一整套產品推銷網、原料收購網和金融控制網,逐步控制了中國市場。侵華的主要國家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和相對落後但侵略成性的俄國。
2.第二階段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徵是:侵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漸實行「以華治華"政策;經濟上,由商品輸出為主向資本輸出為主過渡;在軍事上,列強趨向聯合,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國主義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強。侵華的主要國家除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外,還有後起的德日意奧等國,日本成為侵略中國最凶惡的敵人。它們在中國既勾結又爭奪,日俄在中國東北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並最終引發一場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日俄戰爭。侵華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佔優勢,一戰期間則是日本獨霸。
3.第三階段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徵是:侵華的主要方式是從「以華治華」到獨佔中國。侵華的主要國家是美日兩國,他們在中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隨著日本獨霸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終於在193 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是要排除其他列強而獨霸中國,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侵華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強共同支配,後到日本獨霸。
4.第四階段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徵是:侵華的主要國家是美國。美國採取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繼續以蔣介石為其代理人,逐漸形成獨佔中國的局面。侵華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華治華".奉行扶蔣反共的政策;經濟上憑借雄厚的實力,打著平等的旗號,大肆傾銷商品和輸出資本;軍事上以援助為名,加緊控制中國;文化上輸出美國價值觀,扶持親美勢力。新中國的成立。使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徹底破產。
三、復習提示
1.掌握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侵華的原因、概況及影響。
2.把握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侵華的發展軌跡及階段性特徵。
3.近代中國屢受侵略的根本原因是列強的侵略本性(擴張性、掠奪性),中國的落後也是受到列『強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後就要挨打"是被歷史多次證明的真理。
4.列強侵華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帝國主義開拓殖民地、爭奪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及世界霸權的重要組成軍事侵略:
從1 840—1900年間,資本主義列強先後對中國發動過六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通過這些戰爭,列強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使中國從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國家。
1、鴉片戰爭(1840—1 842)。①背景:l 8世紀60年代後.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清政府封建統治腐朽落後。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英國的對華商品輸出受到嚴重阻礙-,出現大量逆差。②目的:為了奪取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打開中國門戶。③借口:中國的禁煙運動。④結果:清政府戰敗,中英簽訂《南京條約》。⑤影響:經過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打開,開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所規定的五口通商、協定關稅、自由貿易、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為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對華經濟擴張提供了便利。不過,這一時期中國的開放還僅限於東南沿海地區。
2、第二次鴉片戰爭(1 856—1 860)。①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侵華權益。②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③特點:英、法聯合發動.美、俄配合。被割佔領土最多,開放口岸最多。④結果: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愛琿條約》、《北京條約》。⑤影響:通過這些條約,漢口、牛庄、天津等內地和北方城市被開放成為商埠;條約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這樣,列強的在華利益進一步擴張,從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和北方地區。俄國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大肆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
3.1 9世紀60、70年代,美日侵略台灣,沙俄侵略新疆,英國進犯滇藏。
4.中法戰爭(1 883一1885)
5.甲午中日戰爭(1 894—1895)。①原因: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同時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②目的:滿足資產階級的貪欲和轉移人民斗爭的視線。③主要戰役:豐島之戰、平壤之戰、黃海之戰、遼東半島之戰、威海衛之戰。④結果: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清政府被迫於1895午4月與日本訂立《馬關條約》。⑤影響:《馬關條約》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過程,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惡果。日本割佔中國台灣省等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巨額賠款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清政府被迫以犧牲主權為代價舉借外債,致使中國的內政外交進一步為列強所控制:允許外資在中國投資設廠,使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合法化;而日本則利用巨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迅速成為遠東地區的侵略戰爭策源地。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一1901)。①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目的:為了保護帝國主義列強的在華利益。③借口: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借口鎮壓義和團的「排外運動』』,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④結果:清政府投降,被迫同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⑤內容:《辛丑條約》所規定的「庚子賠款",本息合計白銀9.8億兩,加上各地地方性賠款2000多萬兩,總數超過白銀l0億兩.這是對中國人民的殘酷經濟掠奪;它關於懲辦「首禍"和禁止中國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組織的規定,體現了對中國的嚴厲政治奴役;它關於在北京設立單獨的使館區、由各國派兵保護及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駐扎軍隊的規定,是對中國實行的野蠻軍事控制。⑥影響:《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使得中國的各項主權進一步遭到嚴重破壞,使得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勢力極大地加強,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7.日本侵華戰爭(193 1----1945)。①原因:日本經濟危機嚴重,需要對外戰爭擺脫困擾;國民黨大舉圍剿紅軍,提供了有利時機。②目的:借侵華擺脫經濟危機。並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③過程: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佔領東北;1 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1935年,威逼平津,製造華北事變;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並攻陷平津;1937年8月,發動「八·一三』』事變;1938年l0月,攻佔武漢、廣州;相持階段,大舉進攻抗日根據地;繼續向正面戰場進攻,發動了大陸交通線戰役;從1944年起,兵力收縮到鐵路沿線和較大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④影響: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對外國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被日本侵佔了五十年之久的台灣省也回歸祖國,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也為奪取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但中國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人數在三千五百萬以上,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六千多億美元。
8.美國侵朝戰爭(1 950-1 953)
政治侵略:
1.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1 842年《南京條約》、1 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1 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1 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1 885年《中法新約》、l 895年中日《馬關條約》、l 896年《中俄密約》、1 901年《辛丑條約》、1915年《二十一條》、1932年《淞滬停戰協定》、1935年《何梅協定》、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
2.侵犯中國主權。①割佔領土。英國割佔香港,俄國割佔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日本割佔台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②開辟租界。在上海等通商口岸開辟租界,奪取那裡的政、法、警主權。③控制關稅。嚴重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④破壞司法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⑤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德國強租膠州灣、據有山東,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據有長城以北和新疆,法國強租廣州灣、據有廣東和廣西及雲南,英國強租「新界」和威海衛、據有長江流域,日本據有福建。
3.扶植代理人。①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外反動勢力正式勾結起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②扶植袁世凱及其北洋軍閥政府。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國主義把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作為新的代理人和統治中國的工具,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為了復辟不惜賣國。袁世凱死後,又選中了段祺瑞作為代理人,控制北京政府。③扶植各派軍閥「分而治之"。④扶植蔣介石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結束後,帝國主義又選中蔣介石作為代理人。⑤日本扶植偽滿洲國政權和汪偽政權。⑥二戰後,美國扶植蔣介石反共,發動內戰。
4.破壞和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①自19世紀60年代起,中外反動勢力通過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勾結起來。②1900年帝國主義組織八國聯軍直接出兵鎮壓義和團運動。③辛亥革命中,先後支持清政府和袁世凱對革命進行破壞。④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扶植各派軍閥鎮壓人民革命,並』直接出面製造一系列慘案,如「五卅慘案"、「萬縣慘案」、「一·三慘案」等,破壞中國工人反帝斗爭和北伐戰爭。⑤1927年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⑥在國共對峙和解放戰爭時期,支持蔣介石的內戰政策。⑦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後,對新中國進行包圍、封鎖,等等。
經濟侵略:
1.鴉片戰爭前。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逐步擴大鴉片走私,掠奪大量白銀,給中華民族帶來災難。鴉片戰爭後,鴉片貿易實際合法化。
2.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前。資本主義國家依靠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特權,在中國瘋狂傾銷商品,使中國逐漸淪為資本主義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以上兩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方式包括:①攫取海關管理權。英法美先是借鎮壓小刀會起義奪取了上海海關管理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強迫清政府將上海海關制度推廣到各通商口岸;總理衙門設立後任命英人赫德等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操縱中國海關長達近一個世紀;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後來《天津條約》規定值百抽五的原則,但實際上洋商進出口貨物遠沒有達到這個水準。②商品輸出(1 895年前)。19世紀中期列強以走私鴉片、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等方式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1865年在對外正當貿易中,中國第一次出現逆差,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解體,民族經濟的發展受到阻礙。③販賣華工。19世紀50年代,從廣東販賣出國的華工每年約5萬人。《北京條約》允許華工出國。④早期資本輸出。辦洋行、開銀行(1 848年英商東方銀行上海分行開業)、經營輪船公司(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太古輪船公司)、設工廠。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侵華的主要經濟手段。包括向清政府貸款、開采礦山、修築鐵路、開設銀行和設立工廠等內容。列強通過資本輸出,榨取了高額利潤,控制了中國財政,擴大了侵華政治權益,阻礙了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
4.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帝國主義對華投資急劇增長,並向中國傾銷商品,1932年出現中國外貿史上入超的最高記錄。
5.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對中國進行赤裸裸的野蠻掠奪。農業方面,侵佔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工礦交通運輸業方面,將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金融方面,強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濫發偽幣,大量印發軍用票,不斷增加苛捐雜稅。
6.解放戰爭期間。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求得美國的援助,大肆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被稱為「新二十一條",美國商品大量涌人,獨佔中國市場,對中國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打擊。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徹底清除了列強對華經濟侵略。
部分,其特點是與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密切聯系的。清政府的經濟落後、政治腐敗和軍事妥協,導致西方列強的侵略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
⑥ 如何看待近代史上西方國家侵略中國的戰爭怎樣看待戰爭怎樣看待侵略戰爭
第一,侵略戰爭史非正義的,是必須受到譴責的。中國近代飽受帝國主義的戰爭摧殘,在戰爭中,大量中國軍民死傷,大量財物被擄走,戰後被迫割地賠款,主權漸漸喪失。在戰爭的進化之下,中國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二,侵略戰爭客觀上推動著中國的進步。戰爭後開埠通商,使得中西的交流更加的便捷,西方的資本主義在中國更加迅速的紮根,與當時落後的封建清政府相比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著作用。
第三,戰爭帶來的災難促使了民族的覺醒,先進的中國各界人士紛紛提出自己的救國主張,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打破了儒家一統天下的局面。為西方先進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創造了條件。
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當其他方式沒有作用的時候,才能走戰爭的道路。然而,近代史上,西方列強的戰爭都背離了這一原則。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他們都會選擇戰爭這一殘酷形式。列強隨意開啟戰端,並將戰爭的責任推到中國人的頭上。在戰後無恥的要求割地賠款、開埠通商。
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不得人心的。任何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牢記近代西方列強給中國帶來的災難,銘記中華民族的血淚史。侵略戰爭客觀上有促進新的生產方式、科學文化、先進思想的傳播的作用,逼迫著受壓迫的民族在苦難中奮起,改革自己的弊病,趕上資本主義列強。但是絕對不能說是侵略戰爭推動了文明的發展,任何侵略者都不會願意看到自己的敵人強大。戰敗民族的繁榮發展可能與戰爭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並非侵略者的主觀意願。畸形的繁榮是戰爭的副產品。
⑦ 近代中國歷史上,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目是什麼
近代中國歷史上,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目是:通過武力打開和佔領中國市場,攫取侵略權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
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先後對中國發動了六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即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把中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從原因來看,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是列強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結果,實質上體現了它們以資本主義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它們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列強在發動戰爭之前總要尋找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過武力打開和佔領中國市場,攫取侵略權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這是資本主義開放和擴張的本性決定的。當然,中國的落後和歷屆政府的腐敗,也是列強敢於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
2、從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來看,兩次鴉片戰爭主要是以戰爭為手段,以打開和擴大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為目的,反映了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商品傾銷的願望;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則是以侵吞中國鄰國和邊疆地區,擴大資本輸出為目的,反映出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以鎮壓中國革命和瓜分中國為主要目的,是資本輸出導致領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則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妄圖獨佔中國、征服世界的稱霸戰爭,是帝國主義陣營分化的結果,也是東西方帝國主義矛盾斗爭的必然結果。
3、從發動者來看,侵華國家經歷了由一國到多國,再由多國到一國的變化。先是以英國為首的歐美列強,接著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加入,最後是美日兩國在中國進行激烈的爭奪。在地域上由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兩國為主,反映了近現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向它的兩側轉移的變化趨勢。
4、從規模來看,戰爭的持續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涉及地區一次比一次廣,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甲午中日戰爭又大大超過了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在國家、軍隊的數量上和賠款數目上都遠遠超過了以前歷次戰爭。至於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則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5、從結果和影響來看,除了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失敗告終外,其他歷次侵略戰爭都以中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失敗的基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生產技術的落後和政治的腐敗。同時,每一次侵華戰爭,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近代中國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和日本發動的兩次侵華戰爭,不僅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不斷覺醒,在歷次侵華戰爭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6、對於列強的侵華戰爭,在復習中要注意加強比較。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近代史上兩次中日戰爭的比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以往歷次侵華戰爭的比較等。
⑧ 中國近代,西方列強共發動了哪些侵略中國的戰爭
如果只計算『西方列強發動的對中國侵略戰爭』有:
1、鴉片戰爭
2、第二內次鴉片戰爭
3、中法戰爭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5、西藏抗英戰爭
6、江東六十四屯抗俄國戰爭
7、中俄珍寶島沖突(只能算沖突)
註:對中國傷害最大的是讓國人,俄國從1858年至1915年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形成的,割去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並違約侵佔了數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近代中國還有一些(非西方國家)戰爭為:
中日甲午戰爭、容日本侵華戰爭(自1931年至1945年)、朝鮮戰爭(非對中國本土的侵略)、中印邊境戰爭、中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