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為什麼中國在勝利的前景下選擇退兵
你看下地圖就知道了,新德里離中印邊境很近,大約300公里, 而中國和回印度交界的省是西藏,是答高原地區,而且當時交通極不便利,而印度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所以我們後勤當時嚴重跟不上,打是打得過去,可是打過去了,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吃喝拉撒怎麼解決? 所以當時中央軍委就說不以侵犯他國為戰略目標,而說是撤退,這樣又賺到了面子。
2. 誰有關於中印戰爭的紀實文章
有書
京華出版社
《中蘇中印戰爭》
3. 中印戰爭中國最遠打到哪兒了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都是在邊界作戰,最遠就打到達旺。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部隊攻克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重要據點,迅速瓦解了印軍部署,印軍潰不成軍,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向「麥克馬洪線」以南發展進攻,23日進占達旺。此戰,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東段瓦弄方向,西藏邊防部隊某部於16日對印軍第11旅發起反擊,於21日進至金古底,逼近了傳統習慣線;在東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成線式配置、前重後輕的特點,18日,對印軍進行多路攻擊。19日,攻佔了邦迪拉,隨即展開搜剿、追擊作戰,於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區的印軍據點。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區的印軍侵略據點。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歷時1個月,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共斃、俘印軍87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
(3)中印戰爭時中國發出的文章暗示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
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4. 中印戰爭的細節,誰能說說
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麥克馬洪線
中印戰爭歷史圖片
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處於混亂的局面,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這是向中印邊界東段——從阿薩姆平原的邊緣向喜馬拉雅山進行侵略擴張的大好機會。於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討伐隊」向中國這部分地區的部落種族進行武力鎮壓、金錢引誘以及所謂訂立契約外,還派大批測量探險隊,化裝成僧人、商人、探險旅行者,竄入西藏東南部中印邊境地區,偷偷地進行大量的偵察、測繪(偷測)等活動,為英印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畫一條侵佔中國西藏大片領土的所謂印藏邊界線作技術上的准備。 1914年3月,英國侵略者為了實現其侵略企圖,施展陰謀手段,趁「西姆拉會議」之機和辛亥革命之際,策劃中、英、藏三方會議,於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西姆拉召開,企圖把西藏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由於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條約上簽字,英國陰謀未能得逞。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及其助手貝爾誘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進行私 中印戰爭的罕見照片
[1]下秘密交易。麥克馬洪等人以贈給西藏5000支槍、50萬發子彈,支持西藏「獨立」,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等條件為誘餌,脅迫夏扎在秘密換文上簽字,騙奪中國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1914年3月24日,麥克馬洪在德里交給夏扎秘密換文,換文的附件以粗略紅線劃了一條劃分印藏邊界東段邊界線的地圖,要求夏扎在上面簽字蓋印。麥克馬洪在換文中,對此圖既沒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沒有說明是依據什麼原則,條件畫出的,而僅劃在比例頁為1英寸等於8英里的地圖上。當夏扎在簽字時,表現推諉、遲疑不決,貝爾馬上變了臉色,發脾氣,夏扎在威脅利誘之下,在「麥線」圖上簽字。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內維爾 ·馬克斯韋爾曾指出:所謂「麥克馬洪線」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個代表團與印度政府外交秘書亨利·麥克馬洪爵士在德里所作的一樁未經授權的秘密交易的產物,麥克馬洪以威逼利誘(表示願意支持西藏反對中國中央政府)的手段,說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種邊界線的劃法——把邊界線向北推移了大約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國《南方》月刊,載《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麥克馬洪劃的這條粗略紅線,西起不丹邊境,向東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圍包括西藏 中印戰爭的罕見照片
[2]在南之門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區,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有著豐富的礦物、生物和水利資源)劃歸英屬印度。劃定後的印度東北邊界,就從喜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山嵴。對於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後來,英國給西藏提出的兩個承諾並未能實現,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對「麥線」也不承認。英國知道炮製這條「麥線」的非法性,所以英國政府長期對此保密,不敢公開。然而,英國侵略者既做賊心虛,又貪婪成性,在時隔20多年後,於1938年又故態復萌,干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當來,採取偽造證據、偷梁換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篡改該卷中關於西姆拉會議的原始記錄,偽造有關「麥線」內容,塞進該卷的西姆拉公議內容之中,重新出版該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這樣,1938年印刷的標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偽本中,出現了「麥線」秘密的非法文件。偽版本出版後,英印政府 中印戰爭
[3]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銷毀了。與此同時,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與周圍國家的地圖》中,第一次改變過去同中國主張的傳統習慣邊界線相同的畫法,用「未經標定」的符號,畫出了「麥克馬洪線」。這樣,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就炮製出來了。由此可見,「麥線」是非法的,失效的,但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 在中印邊境西段,1846年英國吞並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原本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末代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悄悄佔領拉達克地區。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中,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我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潛入新疆南疆地區,通過「勘察」,繪制地圖,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昆侖山以北廣大地區劃入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版圖,即所謂「約翰遜線」。對此,中國政府從不承認,堅稱阿克賽欽是中國的領土,英印政府的勢力從未進入該地區,也未在該地區行使權力或建立行政機構。 英帝國主義在中印邊境東段秘密炮製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圍繞所謂阿克賽欽問題提出的邊界方案,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新疆的產物。正如周恩來指出的;「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
中印戰爭的罕見照片
[4]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舊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的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無效的劃分,而且進一步侵佔我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企圖通過武力手段把極不合理的大片領土要求強加於中國。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它就是要繼承英帝的衣缽。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線」,但好長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和非法的「麥線」以南地區,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趁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佔了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印度獨立後,印度當局不僅繼承了殖民主義者對中國領土的侵佔,而且還對中國領土進行新的蠶食,逐步向「麥線」推進。
新中國成立前後
中印戰爭
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予內務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與抗美援朝戰爭之機,派兵100餘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佔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裡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搬遷;印度在侵佔達旺前後,還侵佔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印軍一部又在直升飛機的配合下,侵佔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地方,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西藏解放後,印軍繼續向傳統習慣線以北、「麥線」以南各地開進,遭到當地居民的抵抗。1953年阿薩姆邦的印軍一個來福敵連共70餘名官兵,逆蘇班西里河西而上,侵入塔吉村時,被埋伏在叢林中的珞巴族居民 中印戰爭的罕見照片
用弓箭將其全部射殺。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佔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於1954年在已被和即將被其侵佔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我國領土上,建立起它的「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將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原來一直按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企圖使其侵佔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然而,印度軍政人員自知「麥線」不合法而感到心虛。1955年4月6日,侵駐下察隅的印度官員發出一份絕密文件稱:「我奉命通知,今後『麥克洪線』一詞和『邊境線』的說法應停止使用,……『麥克馬洪線』的提法,應立即用『東北邊境』一說代替。」此後,印軍又越過「麥線」向北推進,侵佔了西藏的兼則馬尼等地。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掀起反華浪潮,配合當時聯合國在辯論「西藏問題」時對我國的誣蔑。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西段邊境的我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佔我國領土4000平方公里。這些據點,有的距我軍哨所僅幾米遠,有的甚至建在我軍哨所的後側,切斷了我哨所的後路。西段形成了印軍入侵據點和我軍邊防哨所犬牙交錯的對峙狀態。在東段1962年6月印軍又越過「麥線」,侵入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的克節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據點,企圖改變「麥線」方向,以線北約11公里的拉則山(印方稱「塔克拉山」)嵴作為邊界。9月17日至19日,印軍30餘人向擇繞橋頭我軍位哨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沖鋒槍逼我執勤戰士後撤。對峙至20日,印軍終於首先開槍,打死我軍幹部1人,打傷戰士1人,我被迫還擊。雙方交火至29日,我擇繞橋頭哨位主動後撤。印軍得意忘形,得寸進尺。10月8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於10日進攻我軍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幹部戰士47人。在西段邊境,印軍不斷包圍我巡邏小組,伏擊我運輸人員,射擊我哨所。印軍飛機頻繁侵犯中國領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0餘架次。
鑒於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和中國西藏地方與印度在宗教及商業上的緊密聯系,中國政府爭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極為重要的。1952年6月14日,周恩來在中國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務後,針對印度政府歷次來的照會中所提它在西藏的各種「權益」,向印度駐中國大使潘怩加就中國處理印度與中國西藏之間的關系問題,提出了一個原則和一項措施。周總理指出:「對於印度在中國西藏的關系的現存狀況是英國過去侵略中國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對於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沒有責任的。英國政府與舊中國政府締結不平等條約而產生的特權,現在已不復存在。因此,新中國與印度在西藏的關系,通過協商重新建立起來。」1953年12月,周總理接見中印兩國代表團談話時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他說:發展兩國友好關系,商談印度與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謀求解決那些如正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也應該按照這些原則進行。印度代表團對這五項原則表示完全贊同。
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的交涉
中國政府和邊防部隊堅持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一貫立場,對印軍的不斷入侵挑釁和蠶食祖國領土的行徑,始終保持了最大的剋制和忍耐,採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裝沖突的措施。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擴張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中國侵略印度」的謊言,爭取了國際輿論的同情。當印軍侵佔中國領土、頻繁挑起邊界糾紛時,中國政府指示中國邊防部隊,必須作好兩手准備:力爭好,准備壞。即在爭取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同時,必須作好應付印軍進攻的准備。當印度政府大幅度右擺時,中央軍委曾適時告誡邊防部隊,要提高警惕,加強邊防,防範印軍的進攻,當印軍大肆佔地設點,步步向前推進,嚴重威脅中國邊防部隊安全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指示:對印軍的入侵,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當尼赫魯政府大肆反華,瘋狂挑釁,調兵遣將,停結部隊,完全堵塞了和平談判的一切渠道後,中共中央及時作出決定:為了打擊印度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全,創造中印邊界問題談判解決的條件,決定對入侵印軍進行反擊。中央軍委立即對反擊作戰作出指示:軍事指揮工作,政治動員工作,後勤保障工作,務必精心計劃,周密組織,切實做好。指出,此次同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指示,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立即進入了戰備狀態。為了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組織指揮,由西藏軍區組成了「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指揮成員有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司令部副參謀長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呂義山,後勤部副部長於一星等,主要負責東段指揮。西段,新疆邊防部隊組成了「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負責指揮。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接到中央軍委反擊作戰的命令後,迅速部署兵力,進行緊張的戰前准備,迎擊印軍大規模進攻。
制約中印關系的關鍵所在
中印作為亞洲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保持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對維持亞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發展關鍵。然而中印邊界問題仍然困擾兩國戰略合作向實質性方向邁進,同時也制約中印關系的縱深發展。 2008年1月,辛格總理在訪問中國後不久,就到包括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區視察,拋出推動印度東北邊境地區開發的一攬子計劃。11月8日,印度外長慕克吉又在中國達旺地區(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訪問時老調重彈,再次宣稱印度對達旺擁有主權。印度強化對中印邊界爭議地區「事實佔領」和「事實開發」的做法,不利於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同時也不利於兩國在安全領域增加的互信。2008年美印核協議簽署和美印太空合作等第三方因素,如果不在中印戰略對話層次增信釋疑,可能也會阻礙中美關系提升的高度。
中國否認「兩線」化分
一、第一階段作戰
(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並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於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位於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印度的企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佔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藏內地擴大侵佔范圍;在西段,依託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逐步侵佔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克節朗,位於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餘人,部署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佔之地,並繼續侵佔我克節朗河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嵴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部隊集結了10300餘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根據印軍前重後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以3至4倍於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採取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於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著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前仆後繼,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後,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號。負責清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復了扯冬據點。戰後,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 擔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則、仲昆槍、克寧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入侵沙則的印軍在這里構築了塹壕及百餘個明暗地堡。攻佔沙則可直接威脅克朗地區的印軍指揮機關。於是,助改部隊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軍前沿,首先割斷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指揮機關與沙則據點的聯系。在沙則戰斗中,九連二班班長張映率領全班,連續攻克印軍4個地堡,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他身負重傷,向地堡投入最後1枚手榴彈,並用雙腿堵住印軍地堡射孔,壯烈犧牲,為後續部隊殲滅印軍創造了條件。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一部,佔領棒山口。接著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印軍侖惶向達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線撤逃。我邊防部隊又以一部渡過娘姆江曲,晝夜兼程,沿下地、龍拉、沙澤一線急進。清除棒山口入侵印軍的另一支反擊部隊,於24日佔領了東新橋等地。25日,幾支反擊部隊相繼進占達旺。爾後,其中一部繼續向南推進到達旺河北岸。克節朗——達旺之役遂告結束,首戰告捷。全殲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共殲印軍1900餘人,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並在事實上否認了所謂麥克馬洪線。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反擊作戰。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也於10月20日分別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先後攏除了呷靈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軍據點,殲敵一部,進佔了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反擊作戰。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位於中印邊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西部,在喀喇昆侖山和風底斯山山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無人煙。印軍第一一四旅5個營約5600人,分散配置在這一地區600公里正面的77個據點內,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侵入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內。印軍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十四營侵佔紅山頭,傑特聯隊第五營侵佔加勒萬河谷。印軍在侵佔的據點內設置障礙,組織較嚴密的火力,各點均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他們企圖憑借其據點,伺機侵佔新疆整個阿克賽欽地區。 我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採取迂迴包圍、近戰夜戰等,打了殲戰的有效戰法,決心首先粉碎入侵印軍的進攻,然後採用拔點攻堅的戰法,就地圍殲,逐次清除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新疆阿克賽欽地區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內的入侵印軍。為防止印軍向我邊防部隊的薄弱地區進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區駐守分隊在班公湖以南組織積極防禦,牽制當面入侵印軍。 紅山頭攻堅戰斗及天文點防區作戰。紅山頭是兩段第一階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該寺是斗拉特別奧里基地印軍聯系天文點地區據點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築了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火力強,工事堅固。20日,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實施炮火急襲,爾後從印軍側後西、南兩個方向進攻反擊。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從側後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直搗入侵印軍平台陣地,攻擊分隊以爆破筒、炸葯包、噴火器殲滅負隅頑抗之印軍。經1個多小時的戰斗、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回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去,於是半途撤回。紅山頭戰斗後,我們乘勝擴大戰果,擔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隊相繼拔除31號、12號、5號、8號、11號、17號等6個印軍據點,全殲守軍,收復失地。其他各點之入侵印軍於當晚倉惶逃竄。至21日晚,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擊。 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谷地區,谷深溝窄,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交通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築了工事、地堡,企圖長期佔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隱蔽接近印軍據點,爾後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鍾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該處戰斗結束後,我軍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餘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斗。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里防區。21日,擔負空喀山口財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於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西里扎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斗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 轉戰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於西藏阿里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谷,距傳統習慣線18公里,河谷寬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東提通列城,兩側為高山。印軍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期佔領並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肅清後,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里,殲滅巴里加斯地區入侵印軍。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志揮師南下,對阿里之口、約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里,有的分隊兩次徒步齊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干糧,忍飢耐寒,於26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後,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拉干赫爾方向迂迴印軍側後,繼其 解放軍在戰斗中
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於衛里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以阿支、且坎、扎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戰。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山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買賣堤在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沖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負重傷,仍堅持戰斗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後,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這次戰斗斃、俘印軍多人,佔領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隊攻佔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里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印軍的進攻後,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後,又收復了衛里加斯、卡日果等地。衛里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 至此,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山,轉戰千餘里,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第二階段作戰
(11月16日至21日)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加強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政委鍾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宏晉武組成,指揮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地區反擊,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
5. 中越和中印戰爭時中國最後為什麼要撤兵
其實你制先看看現在毛哥給的社會,其實都是安排好的,
第一,中國需要發展,當然是需要按照自己安排好的思路發展(除了有人身自由,ZG就是個封建獨裁(一黨)統治,)
第2,GB得考慮國際影響,
第三,也有用反擊戰抵消不良影響的說法
第四,你想過為什麼要文化大革命嗎?在想想秦皇時期的焚書抗儒! 你自己可以買本TW版的歷史書看看, 共黨和國黨共存時,歷史是一樣的!
個人覺得還是為了自己的江山!
6. 中印戰爭:印度到底對中國做了什麼,使得中方忍無可忍
不顧中方反對,單方面認定麥克馬洪線為中印邊境線,並在非法邊境線上建立哨所,公然挑釁我國主權,也就是說,印度公然派兵進犯我國領土,並開了第一槍,所以當然不能慣著。
7. 中印戰爭中,中國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後,為什麼放棄成果,單方面撤軍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中印戰爭的五個基本特點:第一,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斗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斗爭,三者要緊密結合.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8. 62年中印戰爭中為什麼中國在大獲全勝下撤兵
1、特別是當復時戰略環境十分險惡制,居然也敢打。當時國內自然災害剛結束,台灣在東南沿海叫囂要反攻大陸。國際上,中蘇開始交惡,蘇聯、美國兩個超級大國都站在印度一邊,英國自不別說是在印度一邊;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領導人,第三世界國家都站在印度那邊。
2、時機選擇得當。隆冬將至,搶在大雪封山,後勤和軍隊便於交通之時。最重要的是在美蘇兩國熱衷於古巴導彈危機之間。古巴導彈危機一結束,我便見好就收,充分適應現代局部戰爭有限性的特點。
3、打得好。法國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國家高聲贊嘆:「內行人的戰爭!」、「瀟灑至極的戰爭!」。俘虜印軍准將以下7000多人,而我無一人被俘;幾乎吃掉了印軍的主力,卻主動撤軍。
62年發生的中印戰爭,是中國軍隊軍力的一個頂峰,中國僅以邊防部隊3萬餘人就重創了印軍主力,佔領全部爭議土地,逼得印度全國動員並乞求美國干預,在全世界丟盡了臉面,而中國威名大振,還落下一個好名聲,極大的改善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
9. 中印戰爭時期,中國在占優勢時為什麼突然
中國那個時候再列印度就滅國了,然而中國那個時候給世界的信號是愛和平的國家,所以只是反擊戰
10. 中印戰爭中國收復了藏南地區後來為什麼要
因為那裡易攻難守,即便是現在,假如解放軍攻佔了藏南,也難以守衛。因為從我們這里運送物資補給太難了,而從印度一方運送物資補給相對方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