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的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
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1)抗日戰爭霍山戰役擴展閱讀:
日本人自從1939年對江西北部(南昌戰役)和湖南北部(第一次長沙會戰)進行了兩次壓製作戰之後,由於江漢會戰以及這以後因為佔領地區陡增而不得不稀釋兵力密度等緣故。
讓第九戰區的人馬過了一年安生日子。但是,在上一年,根據地部隊突然之間對華北日軍的生命線和廠礦設施實施了斷然出擊,結果使東京參謀本部著實大吃了一驚。
因為連第一線的華北方面軍也拿不準,「共軍此種企圖,在今後長時期內是否還會斷然進行,或者根據兵力的擴大而採取某些新的作戰方式」。
在這種迷迷糊糊的情緒支持下,日本人開始調整兵力部署,要求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茨抽出一個第33師團北調去充實華北方面軍,岡村寧茨對此大為不滿。
於是便策劃一次新的攻勢來壓制第九戰區,以使第33師團北調之後國民軍不致敢於主動出擊,加上有消息說要他卸任第11軍司令而去華北節度華北方面軍。
因此他就更有理由在去職以前打個大勝仗給他的上司和西方那些喜歡指指點點的新聞記者們瞧瞧。大概是吸取了第一次進攻長沙功虧一簣的教訓。
岡村寧茨這回決心以一個美妙的三路合擊來擊潰贛北的第九戰區部隊,首先奠定左翼的勝利基礎,免得以後進攻長沙又陷於孤軍深入的險地。
從三月初開始,他就把部隊往出發陣地調動:第33師團調到安義,第34師團調往南昌城西,獨立混成第 2旅團調到夏口,三支部隊加起來約莫有五、六萬人—岡村寧茨的戰略意圖很明顯。
是要以這種三管齊下的攻勢由東而西徹底摧垮國民軍的抵抗,向湖南和江西邊界發展。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卻並未如他所料那般一帆風順。
特別是當第33師團自作主張回調之後,它的姊妹第34師團就險些在上高地區被國民革命軍全殲。根據有案可查的戰例,日軍已是第五次陷入被國民革命軍合圍的窘境了。
根據情報判斷,江西北部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羅卓英把他的國民革命軍第19集團軍由潦河到贛江之間一字排開,第70軍展開於靖安-奉新-大城-市汊街公路沿線。
銜接由市汊街-梁家渡-羅舍渡一線防戌錦江的第49軍,在這條綿延達六十多公里長的防線之後,以第74軍面向防線縱向配置於高安到上高之間,第72軍作為戰略預備隊掌握於西北方面。
如此分派兵力,極易被在火力上佔有優勢的敵軍集中突破,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若是日軍三路合擊的企圖得逞,戰役結局就很可能不象後來那樣成為1941年國民軍的首次勝利了。
3月15日,敵人第33師團先行由安義出動,直撲奉新,北調之前,個個精神抖擻,上陣一頓猛沖,這里的守軍便招架不住,當天就丟了奉新,敗往上富。
日軍在後窮追不舍,勢不可當,國民革命軍第70軍的預備第9師和第19師依託沿路山嶺也沒能遏住敵人的進攻勢頭,到18日,上富又被打破。
守軍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第33師團卻因為要調往華北,自認為右翼國民革命軍已做鳥獸散,久占上富已屬不必,因此也不招呼一聲,拉著隊伍循來路又撤了回去。
可是他們卻沒有料到,第70軍雖然敗退得快,實力卻多半得以保存,另外在銅鼓附近,羅卓英還控制著一個原封未動的國民革命軍第72軍,准備在晚些時候用來夾擊他們。
因此,與第一次長沙戰役的情形相類似,日軍的三路合擊計劃已損失了一個三分之一。與北路敵軍相應地,獨立混成第2旅團也於15日在南路發動助攻,由夏口一線強渡錦江。
在擊退了第49軍的反擊之後,已自沖到錦江南岸,於第二天攻入曲江,但是這個旅團不顧自己實力,硬生生分成三個叉子,一路向西北指向灰埠,一路向西南指向清江。
一路向東南指向豐城,如此一來,向北合擊的那支叉子就不免柔軟無力,在灰埠一線被第74軍的人馬抵住,進展不得,同時進攻豐城的的部隊也打得一塌糊塗。
往南進攻清江的那一支最慘:在19日准備渡過贛江去偷襲清江的時候,被守軍沿河阻擊,死傷慘重,許多人馬溺死江心,終於敗退回去。
由於在灰埠的進攻又被國民革命軍抑制住,因此日軍三路合擊的另一個三分之一也就化為泡影。3月16日,在南北兩路發動助攻後一天,敵人第34師團作為主要突擊部隊。
由中路沿錦江向西攻擊前進,在優勢的空中支援之下,迅速擊退這里的守軍,第三天就攻入高安,並繼續向西邊的上高一帶猛沖。
審時度勢,認識到現在上高一線的有利情形,羅卓英於是嚴令王耀武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上高外圍堵住敵人的攻勢,並開始由銅鼓和上富一帶。
向下運動第70軍和第72軍,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依託錦江,成一個類似於台兒庄戰役的合圍圈。考慮到北路敵軍已不見蹤影,因此他就「決先解決錦河南岸之敵」。
按照他的吩咐,剛剛在清江、泉港一線獲勝的第49軍開始收攏兵力,由清江向北反擊灰埠附近的敵人獨立混成第 2旅團,20日,日軍從灰埠出擊,遭到第49軍截殺。
死傷一千多人,已自抵敵不住國民軍的反攻。在中路,第34師團已於19日開始向上高外圍陣地發動沖擊。因有嚴令在身,加上王耀武也稱得上是一員猛將。
所以盡管敵人使用了包括飛機、坦克和毒氣在內的所有厲害武器,國民革命軍第74軍依舊拚死抵擋,不肯退縮,敵人進展十分緩慢,幾乎已經到了無法推進的地步。
20日晚上,被國民革命軍第49軍打得丟盔撂甲的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一個大隊,乘著夜暗由灰埠溜過北岸,加入了第34師團—這個大隊本意是用以進攻灰埠。
由錦江南岸合擊第74軍,卻被第49軍殺得無力招架,只好加入大部隊作戰。21日,由於與錦江南岸這支日軍會合,第34師團自覺實力大增,不免氣壯如虎,根本不考慮懸軍深入的惡劣環境。
固執地要以武器優勢直貫上高,因此靠了三十多架轟炸機掩護,集中兵力猛烈突擊上高外圍泗溪陣地,第74軍也當仁不讓,一場硬碰硬較量的結果,是防守陣地依然掌握在國民革命軍手中。
這般廝殺到第三天,即23日,日軍的攻勢遲滯下來,加之從上富南調的第70軍已經以一個師包抄到上高外圍的官橋街,敵人右翼的壓力便大大增強。
接著,第70軍的另一個師也沖到楊公圩一線,橫攔住第34師團的後路,並與錦江南岸和第49軍部隊銜接;而由銅鼓南下的第72軍也進抵高安西北水口圩一帶。
這樣,敵人的第34師團,便被國民革命軍合圍於錦江北岸棠浦-高安-楊公圩之間的梨狀包圍圈內。為了輔助這一合圍戰,第49軍在贛江兩岸的兩個師一番猛攻。
將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南路大隊攆殺到錦江北岸的高安,第78軍由武寧向南進攻奉新外圍的敵軍,在棺材腦等地小有進展—這般多路出擊之下,日軍便難以招架得住。
此時正在武漢的第十一軍司令部內等候捷報的岡村寧茨,卻突然收到第34師團在上高被合圍的灰心消息,頓時涼了半截,情急之下,他立即命令剛回到奉新的第33師團後隊兩千多人改為前隊。
回頭先行增援上高,大隊人馬隨後跟進,另外命令敗退到高安的那個大隊沿錦江西援。針對岡村寧茨的突圍計劃,羅卓英馬上讓錦江南岸第49軍的三個師全部北渡。
截殺獨立混成第2旅團和第34師團的敗兵,另以第70軍攔擊第33師團的援軍。第33師團救人心切,一路劈殺,由於第70軍趕來太晚,被敵人不費什麼力氣就沖到棠浦。
撕開國民革命軍防線,與第34師團會合成功。26日,為了不使敵人脫逃,第74軍與第72軍開始在上高戰線上發動全面反攻,日軍則向北向東分兩路突圍,向東的一支被四十九軍當頭攔住。
殺得大敗虧輸,好不容易撞開一條血路,拚死奔往南昌,第49軍在後窮追不舍,直達南昌城外;向北的一支敵軍靠了第33師團掩護,情形稍好一些,但也因遭到第70軍的尾擊,死傷慘重。
到月底,包圍圈內的殘余日軍已被全殲。四月初,第70軍攻克奉新,所有東奔日軍均處於被擊潰狀態。前後日軍共計傷亡達兩萬多人。
其中包括敵步兵指揮官岩永少將和和中佐、少佐4人。上高會戰,成為贛北戰場國民革命軍所贏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B. 抗日戰爭期間的歷次戰役有哪些
1.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馮玉祥 顧祝同 陳誠 張治中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日雙方投入了將近100萬的兵力,這次戰役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戰前日本曾囂張的說,三個月可以滅亡中國,結果光在上海戰場就打了三個月,雖然日本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唐生智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黨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萬餘人。
3.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閻錫山 衛立煌 孫連仲 傅作義 郝夢齡(陣亡) 王靖國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此時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著名的忻口戰役就是這次會戰中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4.徐州會戰 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孫連仲 湯恩伯 張自忠 龐炳勛 王銘章(陣亡)
徐州會戰包括滕縣血戰、臨沂之戰、台兒庄大捷和徐州突圍4部分。川軍打的滕縣血戰,為台兒庄布陣爭取了兩天時間。張自忠指揮的臨沂大戰,粉碎了日軍兩路夾擊台兒庄的計劃。台兒庄大戰重傷了日軍的2個王牌軍。李宗仁搞的空城計,讓日軍想在徐州殲滅國民黨70萬主力的計劃落空,日軍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
國名黨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至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它使敵人的戰略企圖徹底破滅,為我國後來長江方面的抗戰保存了精銳力量,對後來長江方面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從台兒庄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圍,是蔣介石整飭軍紀、扎穩陣腳之後,砍出的漂亮的兩板斧。
5.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程潛 薛岳 邱清泉 桂永清 宋希濂 杜聿明 龍慕韓(槍斃)
蘭封會戰是日軍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這會戰演發成了武漢會戰的序幕。
蘭封會戰對日軍來講是敗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轉向商丘,估計日軍能夠提前一個星期佔領商丘。一個精銳的常設師團加上一個重炮旅團,將對從徐州戰場後撤的中國軍隊造成很大威脅。而且日軍第16師團和第3、13混成旅團可以全力截擊後撤的中國軍隊,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於在這次會戰中,國民黨將領龍慕韓作戰不力被處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被處決的蔣介石中央嫡系將領。
6.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陳誠 白崇禧 薛岳 張發奎 孫連仲 王耀武 張靈甫 黃維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關麟征 鄭洞國
武漢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中國空軍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傷亡10萬以上,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准備。自此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40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漢會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7.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張自忠 李品仙 孫震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了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棗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擊斃敵軍1.3萬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羅卓英 王耀武 關麟征 楊森 張靈甫
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9.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白崇禧 杜聿明 邱清泉 廖耀湘 鄭洞國 陳明仁 戴安瀾
日軍侵佔南寧和昆侖關之後,國民黨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陳誠 張自忠(陣亡)湯恩伯 黃琪翔 孫連仲 孫震
此次會戰,日軍雖佔領了宜昌,但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餘人。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
11.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李宗仁 湯恩伯 孫連仲 李品仙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餘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12.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羅卓英 王耀武 張靈甫 韓璇
為保證南昌及其附近佔領地的安全,日軍發動企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進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的日軍倉皇撤退,予日軍以重創,日軍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會戰(中條山之戰)1941年5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衛立煌 杜聿明 傅作義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准備,因此遭到慘敗,傷亡慘重,退出中條山。此戰日軍傷亡9900人。
14.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楊森 賴傳湘(陣亡)歐震 王耀武 王甲本 劉振三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擊落飛機6架,擊沉汽艇9艘,使其日軍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15.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楊森 李玉堂 方先覺 夏首勛 陳沛 孫明瑾 余程萬
這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薛岳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包圍圈。日軍彈葯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舍,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由於第9戰區部署得當、協同密切,作戰得力,從而取得了此次會戰的勝利。此役共斃傷俘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顧祝同 上官雲相 劉建緒 黃紹竑 汪之斌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萬人。
17.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陳誠 胡璉 王瓚緒 王敬久 馮治安 王甲本
鄂西會戰歷時月余,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孫連仲 王耀武 余程萬 施中誠 胡璉 池峰城 張靈甫
在此次會戰中,中國空軍以及美國駐中國基地空軍也參戰並取得重大戰績。集結轟炸機和驅逐機約200架,對日軍飛機、艦船、地面部隊展開作戰,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戰。
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1萬餘人。
19.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湯恩伯 蔣鼎文 胡宗南 李家鈺 何國柱 呂公良(陣亡)
豫中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一部分,日軍根據「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以打通平漢鐵路南段,消滅中國軍隊湯恩伯部主力為目的的「河南會戰」,史稱「豫中會戰」。其中「許昌保衛戰」成了當時這場戰役最為慘烈的戰斗之一。
這次會戰是侵華日軍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勢在必得打通大陸橫貫南北的交通線。
20.長衡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8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薛岳 方先覺 周慶祥 容有略 葛先才
長衡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二部分,豫中會戰的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黨第10軍隊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衡陽失守.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中日雙方公布的日軍在長衡會戰中傷亡人數均是6萬人,驚人的一致,這是八年抗戰唯一的一次。
21.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白崇禧 張發奎 韋雲淞 闞維雍(陣亡) 孫元良
桂柳會戰是豫湘桂會戰的第三部分,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美軍空軍基地和打通大陸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交通線,發動桂柳會戰。 由於蔣和桂系之間的矛盾,這次會戰國民黨兵力嚴重不足,導致桂林柳州相繼失守,在整個會戰中日軍也付出了傷亡3萬余的代價。
22.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參戰的國民黨主要將領:王耀武 施中誠 胡璉 李天霞 廖耀湘 韓璇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會戰,是國民黨軍給日軍最嚴厲的打擊之一,也是中日戰爭的一次攤牌作戰。 此戰役直接給日本政府敲想了喪鍾。
共產黨都是小打小鬧,跟很少跟日本人正面接觸,都是打的偽軍,就是說打的自己人。
C. 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淞滬會戰
簡介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內地,向閘北一帶進行容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1]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戰果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它是我國從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歷史轉折點。
這次戰役,日傷亡6萬多人,被我軍擊毀擊傷飛機200多架,艦船20餘艘。但是我軍以落後的武器死守被日軍優勢火力控制的戰線,加上指揮失當,傷亡重大,有大約30萬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軍團級幹部損失過半,導致我軍中下層出現斷層,致使我軍戰力在後續出現下滑。
淞滬會戰,一寸山河一寸血!!!
D. 抗日戰爭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
1、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3、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統計,百團大戰僅前三個半月期間,就進行大小戰斗共1824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_網路
百團大戰_網路
E.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和主要戰役
三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主要戰役有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京保衛戰等。
一、三個階段
1、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標志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將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與日寇浴血奮戰。國民政府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規模會戰。
這些大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實力和精銳部隊,中國軍隊以空間換時間,粉碎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使抗戰進入對中國有利的戰略相持階段。
2、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為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又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武漢後,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
汪精衛集團投敵叛國,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偽中央政權。國民黨頑固派加劇了反共摩擦活動。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妥協和分裂的方針,敵後戰場開始發展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形成。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進攻蘇聯,亦不能西進進攻印度。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大發國難財,使其統治日趨腐朽。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度過了抗戰中最困難的階段。
3、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期。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作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贏得了美英盟國的巨大贊譽。
但在豫湘桂戰役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漲。
中國共產黨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獲得人民的熱烈響應。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本土先後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舉行反攻。
日本帝國主義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中國躋身世界四大國之列,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二、主要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同時,徐州會戰的勝利,也擴大了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以台兒庄大捷為代表的徐州會戰的消息,蘇、美、英、法、德、意等歐美主要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報道和評論。
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
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
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人民誓死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勝利戰績,贏得世界正義輿論的高度評價,也使德、意法西斯不敢小視。
各國新聞媒介對台兒庄大捷的報道,不僅使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抗戰的了解和認識,也為後來中國贏得外援創造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淞滬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州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F. 抗戰殲敵人數最多的是哪次戰役
台兒庄大捷是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台兒庄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咽喉,是徐州的門戶。日軍奪取山東要地後,增加兵力,追擊當面中國軍隊。日軍第10師團由北自南展開進攻,第5師團由東北方向從臨沂向嶧縣(今嶧城)進攻配合作戰。
1938年3月16日,日軍第十師團組編瀨谷支隊(旅團)作為先頭部隊,向台爾庄以北騰縣發動進攻,揭開了台兒庄戰役的序幕。
中國軍隊在騰縣與敵進行拚死戰斗後,18日,騰縣、臨城陷落。20日,東北方向韓庄、嶧縣失守。瀨谷支隊在它部日軍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先行逼進台兒庄。
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保衛徐州,調整戰略部署,准備聚殲孤軍突入之日軍瀨谷支隊。3月24日,蔣介石親到徐州視察,並組成中央臨時參謀團協助李宗仁指揮。同時,中國共產黨命令新四軍在廣大淮河流域配合友軍,使津浦路南段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日軍,周恩來還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出作戰方針建議,得到深切贊許,並派出代表鼓勵李宗仁利用台兒庄以北有利的山區、湖溝地形給敵一次沉重打擊。
3月24日,瀨谷支隊在航空火力支援下向台兒庄發動猛攻,中國守軍與之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日軍不斷增加兵力,配以坦克、重炮實施攻擊,守軍傷亡甚重,日軍突入台兒庄。28日,中國守軍對突入之敵展開圍攻。
為切斷嶧縣之敵增援台兒庄,中國軍隊一部於30日對嶧縣佯攻,一部協助解決台兒庄附近之敵,極力破壞嶧縣至台兒庄之間的鐵路、公路,遮斷嶧縣與台兒庄的聯絡,竭力阻敵南下。同時,中國軍隊一部向另一方向南洛、三里庄前進,截斷日軍聯絡,阻敵增援。另一部由嶧縣南下圍攻日軍。29日,日軍急令攻擊臨沂的坂本支隊轉向馳援台兒庄。但於31日,遭中國軍隊阻擊,經數日激戰,予敵重創,使其救援計劃落空。
30日,日軍瀨谷旅團長親率支隊後續力量增援台兒庄,全力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同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下,中國軍隊不避犧牲,浴血猛攻。4月3日,中國軍隊終於沖入台兒庄,與敵展開街壘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戰至7日凌晨,除一小部日軍突圍至嶧縣附近固守待援外,余敵全部被殲。
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軍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
台兒庄戰役總指揮
李宗仁將軍
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嚴令湯恩伯部南下,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全部被殲。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 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G. 抗日戰爭有哪幾場重要戰役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回戰役答」,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6個旅30萬餘人,死傷7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60餘萬人,傷亡達15餘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H. 抗日戰爭著名戰役
1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
中國軍隊和日軍在山東嶧縣台兒庄(今屬棗庄市)一帶進行的戰役。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 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2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戰役是我晉綏軍在平型關一帶縱深對日進行的防禦作戰,是太原會戰的一個重大戰役,此戰役最終因日軍突破平型關關口而失敗
3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使用105個團的兵力,向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I. 太行山有哪些抗日著名戰役
太行山上的抗日戰役主要就是太行山游擊戰。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於太行山的游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另外,記敘這段戰爭歷史的劇作《太行山上》已於2015年就上映了。該劇主要講述了劉伯承、鄧小平和戰友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率領129師挺進太行山,開展靈活機動的山地、平原游擊戰,深入發動群眾,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軍,粉碎國民黨頑軍對解放區進攻的戰斗歷程。
(9)抗日戰爭霍山戰役擴展閱讀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聳立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
呂梁運動期始成太行山雛形,它由多種岩石結構組成,呈現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北高南低。發育有多級夷平面。
這里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太行山地區有眾多河流發源或流經,使連綿的山脈中斷形成「水口」,這里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太行山不僅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還是抗戰時期至關重要的軍事據點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意義,所以太行山游擊戰勢必要在這個中國的重要地理分界上點燃。
J.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打的幾個大戰役的詳細經過
1、淞滬會戰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2個旅團3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75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3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革命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上海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一次保衛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南京的作戰。該戰役由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與日軍抵抗作戰。
由於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八個多月對三十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3、第二次長沙會戰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二次長沙會戰(日本戰史為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7日至10月6日 ,日本第11軍以打擊中國第九戰區軍隊發動的一場戰役,結果中國4個精銳軍被擊潰。
據日方統計,整個會戰中中國軍隊遺棄屍體5.4萬具,被俘4300人;日軍傷5184人,亡1670人。這個統計顯然誇大了日軍的戰果。不過,從中國軍事當局的資料看,第74軍的第58師傷亡55%,第57師傷亡40%;第37軍的第60師傷亡50%,第140師傷亡30%;第4軍的第102師傷亡45%;第10軍的第3師傷亡35%,傷亡確實慘重。
4、豫西鄂北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開始於公元1945年3月21日,結束於公元1945年5月,在抗日戰爭中,國軍第5、第1戰區部隊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北部地方對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2軍所進行的防禦戰役。 此次會戰,雖然日軍達到控制老河口空軍基地之目的,但傷亡很大,國軍主力大致完整。
而日軍攻佔老河口基地雖然使其豫鄂方面受我空中威脅大減,但由於國軍一個師在老河口失陷前向西突圍,並將機場設施加以徹底破壞。使得基地遭破壞後價值大減,日軍等於毫無所獲。
5、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在日本的戰史書籍里稱為「芷江攻略戰」,中方也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稱「芷江作戰」。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
湘西會戰中日軍投入共4個半師團,國軍投入包括18軍、74軍、新6軍在內的9個軍26個師,會戰最終以日軍徹底潰敗而告終。共擊斃日軍12498人,傷23307人;7737名中國軍人為取得會戰勝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蔣介石主持召開湘西會戰之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