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美援朝戰爭資料(簡短)
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捲入朝鮮戰爭,為援助朝鮮、保衛中國安全而進行的戰爭。抗美援朝紀念日為10月25日。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志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繼續在軍事上援助蔣介石,同時扶持朝鮮、越南等國的反動勢力, 建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即採取武裝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聲明,宣布出兵朝鮮,並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
從1950年8月27日起,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面對這種形勢,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同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英等國的操縱下通過決議,聯合國會員國要派兵隨從美國軍隊入朝。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5萬人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此後,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退卻。
10月1日,美偽軍越過三八線,隨後侵佔平壤,並繼續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進犯。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立即派兵干預。同一天,聯合國安理會反對美國派兵的提議,要求所有成員國向朝鮮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次反對美國提出的建立統一朝鮮半島各部隊聯合指揮權的提議。提案。
盡管安理會反對,美國仍迫使歐盟國家派兵。共有19個國家參加了這場戰爭。 10月8日,朝鮮政府要求中國派遣部隊尋求援助。 10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批向朝鮮援助和派遣部隊參加了戰爭。戰爭持續了兩年多。
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戰意之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府,是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全面戰爭走向共和代碼擴展閱讀:
戰爭影響
1、國內經濟
在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計劃在三到五年內恢復生產。軍費開支從1950年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預算支出的30%,總預算的70%用於經濟建設。 ,文化,教育,健康和改善人們的生活。
1950年11月15日,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中國財政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金融會議。經中央政府同意,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準則被確定為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國家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的准備工作進一步突出和加強。 1952年,澄清了「邊防,穩定,建設」的政策。
抗美援朝戰爭直接起到了維護中國國民經濟復甦和各項建設事業的作用。對中國而言,我們為和平建設贏得了長期的環境。
2、軍事建設
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有深刻的戰爭思想,並立即著手擬定三年建設計劃。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隨即確定了自身的發展規劃,開始大規模擴編或改裝部隊。海軍於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
1952年1月,根據朝鮮戰場的戰局發展情況,人民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基礎上,著手擬定新的發展規劃。7月,中央和軍委批准了總參謀部擬定的1953~1957年五年軍事建設計劃綱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空軍占總員額的12.2%,海軍佔5.8%,炮兵佔4.8%,裝甲兵佔2.3%。
1951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裝備 ,同時提供各種兵器與彈葯首先是陸軍輕武器與彈葯的製造藍圖。
從1950年開始,中國先後從蘇聯接收和進口各種火炮4000餘門,觀測指揮器材也初步配套,並新組建了防坦克殲擊炮兵師、火箭炮兵師。部隊合同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戰術更加豐富。
『貳』 《走向共和》有那些重大歷史事件
重大歷史事件有孫中山領導革命黨北伐,中間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歷史事件。走向共和這部劇歷史背景始於洋務運動終於張勛復辟。
1、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2、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3、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4、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5、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走向共和》顛覆了以往教科書和歷史劇對這段時期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定義,如慈禧,袁世凱,康有為,李鴻章,孫中山。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審視了這些人物所做出的歷史抉擇的各中原委,也重新詮釋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如維新變法,清政府的君主立憲,孫的共和革命。
這部電視劇1911年之前的戲份,特別是前三十集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對晚晴人物基本上做到了客觀還原,每個鏡頭對白都值得細細品味。不過稍微可惜的是後面十幾集加入了一些虛構的人物,情節也有了瑕疵,有虎頭蛇尾之嫌。
總體來看,《走向共和》這部戲展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和人物塑造還是基本符合史實的,歷史素材運用得不錯,但是有些問題值得推敲。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
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該劇於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首播。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於,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歷史學家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走向共和》還原了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拔高一個好人,沒有貶低一個壞人。
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描寫為壞人,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設身處地地為前人著想了。但是《走向共和》並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
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史事。
慈禧太後要修頤和園風光地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的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
中國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雖然為國力爭,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國在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袁世凱由於有勇有謀而取得朝廷重臣榮祿的信任,開始在天津郊外小站練兵,經營政治資本。
簽訂《馬關條約》的國恥激起全國義憤,康有為、梁啟超等舉子聯名「」公車上書「」朝廷,要求維新變法,光緒雖然也想維新自強,慈禧開始也積極給予支持,但後來發覺激進派圖謀起兵,便將維新血腥鎮壓了。
逃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二人在檀香山宣傳君主立憲制,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駁斥康、梁二人,宣傳中國的出路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國才有希望。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回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被侵略者列為戰犯的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回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正缺兵少將無人可用的慈禧於是很器重袁世凱。
屢敗於洋人丟盡顏面的慈禧太後聽說立憲共和可以強國,也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袁世凱和權臣慶王爺通過交易結成聯盟,借機推行"新官制",獲得更大的權力,軍機大臣瞿鴻璣為遏制其權力,發動丁未政潮。慶、袁反擊成功,終使首輔被罷,從此獨斷朝綱。
慈禧太後死後,載灃擔任攝政王,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利用朝廷向革命軍討價還價,又用革命軍要挾朝廷,逼隆裕皇太後退位,孫中山為了實現共和理想的大局,將大總統之職讓給了袁世凱。
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凱的軍閥面目,引發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國會中佔多數的國民黨議員選舉中要罷免袁世凱,袁世凱採用武力威脅手段演出了一場滑稽的鬧劇,並且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
對歷史有所貢獻,但頭腦發熱的袁世凱被忽悠復辟當皇帝,蔡鍔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不得人心,眾叛親離,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勛借機復辟。劇情在孫中山慷慨激昂地為討伐張勛,反思過去,激勵世人的演講中結束。
『叄』 《走向共和》中皙子,菊人,慰庭等很多人物的簡稱具體指的誰要全部的,,
皙子是楊度,菊人是徐世昌,慰庭是袁世凱,克強是黃興,松坡是蔡鍔,芝泉是段祺瑞,卓如是梁啟超。
(3)全面戰爭走向共和代碼擴展閱讀:
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史事。
慈禧太後要修頤和園風光地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的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中國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雖然為國力爭,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國在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袁世凱由於有勇有謀而取得朝廷重臣榮祿的信任,開始在天津郊外小站練兵,經營政治資本。
簽訂《馬關條約》的國恥激起全國義憤,康有為、梁啟超等舉子聯名「」公車上書「」朝廷,要求維新變法,光緒雖然也想維新自強,慈禧開始也積極給予支持,但後來發覺激進派圖謀起兵,便將維新血腥鎮壓了。逃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二人在檀香山宣傳君主立憲制,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駁斥康、梁二人,宣傳中國的出路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國才有希望。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回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被侵略者列為戰犯的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回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正缺兵少將無人可用的慈禧於是很器重袁世凱。
屢敗於洋人丟盡顏面的慈禧太後聽說立憲共和可以強國,也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袁世凱和權臣慶王爺通過交易結成聯盟,借機推行"新官制",獲得更大的權力,軍機大臣瞿鴻璣為遏制其權力,發動丁未政潮。慶、袁反擊成功,終使首輔被罷,從此獨斷朝綱。
慈禧太後死後,載灃擔任攝政王,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利用朝廷向革命軍討價還價,又用革命軍要挾朝廷,逼隆裕皇太後退位,孫中山為了實現共和理想的大局,將大總統之職讓給了袁世凱。
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凱的軍閥面目,引發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國會中佔多數的國民黨議員選舉中要罷免袁世凱,袁世凱採用武力威脅手段演出了一場滑稽的鬧劇,並且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對歷史有所貢獻,但頭腦發熱的袁世凱被忽悠復辟當皇帝,蔡鍔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不得人心,眾叛親離,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勛借機復辟。劇情在孫中山慷慨激昂地為討伐張勛,反思過去,激勵世人的演講中結束 。
『肆』 《走向共和》完整版跟刪減版的區別
《走復向共和》沒有刪減版本,只制有一個版本,共59集每集45分鍾。
《走向共和》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楊猛等主演。
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該劇於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首播。
(4)全面戰爭走向共和代碼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當中的二三十年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對於中國,則是風雲變化的幾十年。在這當中,中國自二次鴉片戰爭後,又經歷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
其中,中國結束了清朝的統治,走向了民國;新思潮開始傳來,舊制度漸漸走向衰退。千瘡百孔的中國也正向著更光明的明天前進著。
在這二三十年的歷史河流中,留下了許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後(呂中 飾)、李鴻章(王冰 飾)、袁世凱(孫淳 飾)、孫中山(馬少驊 飾)等他們被記載在歷史課本里,和中國的歷史相掛鉤。
『伍』 台詞出格禁播十年,收視率創最低記錄,《走向共和》為何現在被封為神劇了
前面李鴻章還在給盛宣懷上課,剛剛闡述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畫面一轉,就到了遠在廣州的萬木草堂,大家還在思索李鴻章的醒世恆言時,康有為突然蹦出來指著遠方:“你說得不對!”
當然是李鴻章說得不對啦,他說自己從曾國藩那裡學到了一點皮毛,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夠略修己身,德行職守:“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第一要緊的是什麼?不是運用權力,也不是濫用權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權力欲啊!”這一套理論是從自我約束的角度考慮的,換到康有為的理論中,就變成了道德。也就是說,約束這些官員的並不是法律,而是道德,而是變味的道德:“你說得不對,這不是修身的問題,也不是倫常的問題,不是個人品質問題,也不是好人壞人的問題,一句話,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制度問題!”其實從這時候開始,康有為的主張都是沒問題的,李鴻章宣傳的是人治,而康有為宣傳的是法治,這也算是一種進步。
大清朝還在內斗,日本國內卻引發了浩浩盪盪的爭論,但這種爭論是一邊倒的倒向了戰爭。小村回到日本,先去吃了飯團,並對飯團店老闆進行洗腦,營造日本國民對大清朝的仇恨:“如果沒有這個夢,你就不配做大日本帝國的國民!”而日本的天皇也在思考怎麼對付大清朝,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就在這里,慈禧想著怎麼對付自己人,日本人想的是怎麼對付大清。明治天皇和福澤喻吉聊天,他們指出了大清朝最大的問題,不是人才的問題,而是制度問題:“即使出現一百個李鴻章那樣的人物,也無濟於事。”
而在門口等待的大臣們,日本外相說的這句話才是全劇最經典的台詞之一,至今仍被各國的政治家們屢試不爽:“國民的共識是太重要了,要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將國民對政府的不滿,轉移到對清國的仇恨上面去!”這一招太高明了,將會成功激起日本國民對大清朝的仇恨,即使大清朝沒有稱霸東亞的想法,日本也給你臆想出有這種想法。實際上,甲午中日戰爭開戰之前,之所以明治天皇要大力發展海家,並非因為北洋水師閱兵,而是因為其兩次到訪日本。
『陸』 走向共和
1、康有為當時是非四品以上官員,無法能夠與皇帝見面(電視劇中似有一場「康有為舌戰群儒」,並先到軍機處,受到李鴻章等人的「審問」)。 袁世凱稱帝
2、甲午戰爭後,孫文曾經想求見李鴻章,並寫了一篇文章先呈給李。李鴻章見寫的不錯就召見他,結果因為他一口廣東腔聽不下去,孫文於是立志革命。在電視劇當中,孫文向李鴻章宣傳革命,時間順序有錯誤。 3、片中關於清末新政立憲的橋段中,提到英國當朝的仍是維多利亞女王,實際上維多利亞女王1901年即去世,當時的應該國國王是愛德華七世。 4、1906年預備立憲時提到奕劻過五十大壽,似有重大出入,因為奕劻生於1838年。 5、片中早在小站練兵時,袁世凱即在兵營升旗時奏響清國國歌《鞏金甌》,後來五大臣出訪考察憲政時亦在美國主持的歡迎儀式上作為清國國歌奏響,而實際上此曲卻是1911年才由清廷作為國歌頒布。 6、片中孫中山曾在夏威夷檀香山經營農場的兄長孫眉處居住很長時間,而實際上孫眉的農場在毛伊島,不在檀香山。 7、片中袁世凱登基稱帝的服飾不是龍袍、冕服,而是民國公民祭天的祭祀服裝。是按照祭祀冠服制訂的,但袁世凱應該穿十二章大總統級祭服,片中卻穿成九章部長級祭服,這一點不如《建黨偉業》中袁世凱祭天的衣服來的嚴謹求實。而且把袁世凱穿的那套祭服說成登基稱帝的龍袍,顯然違反歷史。 康有為和譚嗣同
8、片中於1906年出現光緒帝生母葉赫那拉·婉貞,而實際上,婉貞1896年就已經去世。 9、1912年隆裕太後下詔清室退位時稱自己「四十壽辰」,而實際上隆裕出生於1868年。 10、民國以前的片段大部分按《清史稿》拍攝,沒有虛構人物,人物在歷史上都存在。但民國後出現一些虛構人物,似虎頭蛇尾。 11、片中,趙秉鈞被毒死在前,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在後。而歷史上,二次革命是1913年而趙秉鈞於1914年去世。 12、片中,剛毅曾於逃出北京後在西安拜見光緒與慈禧,實際上,剛毅在西逃途中尚未未抵達西安,便於山西侯馬病死,時在1900年8月。 13、片中,載灃參與了由良弼組織的宗社黨,並且許諾提供軍火。但實際上載灃自從辭去攝政王後就不問政事,深居簡出。 14、片中,宋案的真相是由虛構的記者田沫找到的,明顯的過於輕率。 15、翁將他與李鴻章的私人恩怨派系斗爭延伸到國家大事之中,剋扣北洋水師軍費,最終導致甲午海戰失敗,這是他人生中不可抹去的污點。
『柒』 走向共和這個怎麼樣
《走向共和》抄努力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一反傳統認知中李鴻章「賣國賊」的形象,在洋務運動、甲午海戰以及不平等條約的情節中,李鴻章在清末朝廷利益扭結中輾轉,為北洋水師的軍費本命,在西方的報道中甚至出現了「李鴻章一人對抗著整個日本」這樣的評論。由於北洋軍費嚴重不足,加上艦隊指揮問題,甲午戰敗,北洋艦隊覆沒。
感覺還是有利於我們認知歷史的。
『捌』 走向共和 馬三俊是什麼人
《走向共和》里,馬三俊是李鴻章的貼身護衛。
馬三俊在劇中不僅是李鴻章專的貼身護衛,也屬可稱得上是第一心腹。李鴻章同意袁世凱鍛煉新軍後,把馬三俊也派了過去,一則是對袁世凱不太放心,需要人看住他;二則也是借馬三俊來壓服淮軍舊部,助袁世凱展開工作。
袁世凱練兵小成、穩定局面後,不多時便殺了馬三俊。馬三俊之死,可以說是淮軍淡出歷史舞台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8)全面戰爭走向共和代碼擴展閱讀
《走向共和》的創作背景:
電視劇《走向共和》確立的就是「找出路」這一貫穿近代史的根本主題,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刻挖掘和全景式展現,描寫了像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樣的歷史人物,像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樣的歷史事件。
《走向共和》醞釀策劃攝制前後歷經3年多的時間,主創人員為《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原班人馬。編劇由作家盛和煜、張建偉出任,導演是張黎,攝像池小寧,作曲徐沛東。而出演劇中主要人物的演員,王冰飾演李鴻章、呂中飾演慈禧、馬少驊飾演孫中山、孫淳飾演袁世凱、韓英群飾演馬三俊。
『玖』 走向共和是什麼
《走向復共和》以史詩般的藝術制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該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當中的二三十年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對於中國,則是風雲變化的幾十年。在這當中,中國自二次鴉片戰爭後,又經歷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國結束了清朝的統治,走向了民國;新思潮開始傳來,舊制度漸漸走向衰退。千瘡百孔的中國也正向著更光明的明天前進著。供參考。